摘要: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建立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打通各類媒介、渠道,實現文化宣傳和輿論引導功能,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加快形成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這是媒體融合深度發展的重要任務和要求。作為當前最具口碑的平臺化傳播陣地,“學習強國”在充分整合權威學習資源及新聞信息的同時,探索性打造了一系列內容豐富的線下空間,讓線上優質內容走到群眾身邊。在此之上,還增強了傳播的精準度和時效性,在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上取得實效、走在前列。基于“學習強國”豐富的內容資源和已經建立的社會公信力和影響力,“學習強國”線下空間一方面實現內容渠道的融合,讓網、端、屏與實體空間、多種媒介融合,內容傳播更多元豐富;另一方面發力基層社會治理和弘揚服務群眾的精神,逐步建成集“理論學習宣傳陣地、黨建活動中心與社區服務平臺”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習服務空間。借助媒體功能、學習組織優勢,將平臺建設與國家發展大局相結合,體現了媒體參與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價值。文章通過實地調研和數據、文獻分析,深度探討“學習強國”線下空間的創新模式、管理機制以及傳播效能,旨在為主流媒體打造全媒體傳播體系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學習強國”;線下空間;深度融合;平臺建設;全媒體傳播
中圖分類號:D261;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3-0089-03
2020年6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強調,“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1]。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2]。
“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以下簡稱“學習強國”)運維至今已建成“多媒體呈現、多資源聚合、多技術應用”的融媒體平臺,權威的內容供給、豐富的信息資源、智能化的學習方式、公益性的互動服務讓“學習強國”得到全社會的認可。截至2023年7月,用戶超過3.2億人,每天平均閱讀量超過7.2億次,全國黨員中的70%以上是“學習強國”用戶[3]。越來越多的人將其作為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黨的理論及路線方針政策、獲取權威信息和各種知識的重要途徑[4]。
基于已形成的傳播力、影響力和示范引領效應,“學習強國”向線下延伸,打造線下體驗空間具有實踐可能和疊加價值。“學習強國”線下空間(以下簡稱“線下空間”)是以“學習強國”為核心元素,以主題宣傳、文化活動和理論學習為主要功能的實體空間。形式上包括室內固定、室外固定、室內移動、室外移動四類。既有靜態場景,如主題公園、科普基地、農村學習小院及依托商場、學校、圖書館等建立的主題體驗館,也有動態場景,如主題公交專線、主題列車、主題航班、主題客輪等。圍繞“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建設要求[5],發揮建設主體的優勢,線下空間呈現多元形態。
目前,“學習強國”平臺在全國已建成500多處線下空間,覆蓋20多個省份。調研發現群眾對線下空間多保持正向反饋。從使用情況來看,一是認為形式新穎,能答題能看書;二是各種文化宣傳內容、黨建活動很有意義;三是與志愿服務、社區服務以及“一老一小”服務相銜接;四是“學習強國”元素與城鄉文化設施相融合,“無論是在景區、商場,還是在社區、街巷,看到線下學習空間的紅色logo,走進去就是一片學習凈土”。
從總量、覆蓋面以及公眾反饋來看,線下空間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傳播地域、人群、內容的覆蓋面,提升了傳播的精準度和有效性。可以說,“學習強國”線下空間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縣級融媒體中心相輔相成,成為基層文化宣傳的重要陣地。
(一)線上線下資源深度融合,探索沉浸式互動傳播新模式
線下空間與“學習強國”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內容共享。比如線下空間布置APP碼,通過手機掃碼就可以實現大屏瀏覽優質內容,符合集體學習傳播的需要;各類線下學習空間也落地了強國答題活動,兼具學習性和趣味性的互動答題已經成為線下空間最受歡迎的項目。
經過5年的運維,“學習強國”積累了權威的理論學習專題專欄,形成了門類齊全的知識庫。一些主題線下空間通過沉浸式互動,提升了主題宣傳的傳播力。比如江蘇灌云“開山島號”“王繼才號”主題客輪對“時代楷模”王繼才事跡進行了創新宣傳。兩艘客輪專門執行從灌云縣燕尾港碼頭至開山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航行任務,艙內播放王繼才先進事跡,實體空間身臨其境、宣傳內容營造情緒“在場”。
(二)“學習強國+”模式,增強功能性和可持續性
“你的精彩就是我的精彩,我的影響提升你的影響”[6]是“學習強國”的建設理念,延續到線下空間,形成了“學習強國+”的建設模式。優質數字資源與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相結合,創新了傳播場景,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地區、行業的提質增效。
2020年5月,“學習強國”首個“學習課堂”落戶湖南桑植細砂坪學校。該校地處偏遠山區,大多數學生是留守兒童,教學資源匱乏。“學習課堂”建成后,優質數字資源不僅用于學科教學,還成為學生素質教育的“課本”。短短半年,學生們的成績大幅度提高。細砂坪學校原校長張盈富說:“這是之前不敢想的。”[7]2020年、2021年先后落戶陜西延安希望小學和楊家嶺福州希望小學的“科技小屋”也是依托“學習強國”教育科技資源,為老區孩子們打造科普學習“基地”。
部分線下空間還承載了基層社會治理功能。比如重慶榮昌區清江鎮塔水村“學習小院”[8]為志愿服務、便民服務提供支持。湖北武漢南湖街道“學習小站”[9]由社區群眾直接參與建設、管理、運營,激發了群眾與政府共建共治共享意識。“學習強國+”模式拓展了線下空間的功能鏈,發揮媒體功能、學習組織優勢,發力基層治理,是主流媒體推動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重要路徑[10]。
(三)“以用戶為中心”,將傳播力建設與精準化服務相結合
以用戶為中心,是主流媒體拓展影響力的重要路徑。線下空間建設始終“以用戶為中心”,打造“有服務的學習”。比如在新華書店線下體驗空間,讀者可登錄學習強國新華書店網上書城,通過點點通積分兌換好書。
推進服務精準化,滿足群眾的文化和學習需求。比如,立足區域和主體功能打造個性化的“學習強國”線下空間。天津“津青驛站”是全國首個面向青年的線下學習空間[11]。
內容配置、空間搭建都呈現“青年化”特征,常規的學習區外,還有誓言踐行區、青年打卡區,為開展主題教育提供新陣地。重慶渝中區嘉西村“學習社區”面向社區黨員、居民、游客等,提供學習空間和精準服務。因社區內60歲以上老年人較多,“復興小院·強國聲音”用活“學習強國”辟謠平臺資源,定時播放“答疑解惑”“警惕偽科學”“明理識謠”等音頻內容,形成守護老年人身心健康和財產安全的助老服務模式。
強化資質管理和規范建設。兼顧管理規范和運維多元,“學習強國”已形成一系列線下空間管理規范。“該管的管,該放的放。”對“學習強國”主題元素的使用和承建資質,實施最嚴格審核,確保建設定位和規劃符合當地群眾的需求。而運營方式和主題活動的開展,“學習強國”鼓勵并支持承建主體積極創新、主動作為。
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12],提出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打造“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13]成為媒體發展的重要任務。線下空間作為媒體深度融合的最有效載體和重要探索,受到高度關注。比如人民日報客戶端“復興大道100號”線下體驗館[14]、廣東LED屏禮贊英雄[15]等線下空間以及多媒介傳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受技術和成本制約,部分媒體線下空間也存在內容單一、難以長期運維等問題。“學習強國”線下空間“數字+實體”“服務+學習”的建設路徑,打開了新思路。
明確“為誰建”,解決“怎么用”。線下空間是以實體空間、技術手段及內容運維等將用戶與空間環境、宣傳內容融為一體,帶來沉浸式體驗。“學習強國”線下空間不是一個“有‘學習強國元素的地方”,而是將APP學習和新聞資源與線下主題場景疊加,讓好內容“主動走到”高匹配用戶身邊,提升宣傳效能。
明確“怎么建”,解決“怎么管”。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多元終端,讓線下空間隨時隨地“開工建設”,避免重復建設和大規模工程投入。用好已有文化設施,賦予其全新的功能,在為公眾提供便利的同時降低公眾使用成本和管理方運營成本。推進建設和管理規范化、專業化,鼓勵多主體聯合建設線下空間,一方面推進管理的規范化、特色化,另一方面依托線下空間整合更多社會資源,在提升信息傳播效能的同時為當地群眾提供民生服務。
內容“精準”、服務“到位”。線下空間是將內容傳播與互動服務合二為一,從而提升傳播效能。以“學習”為核心內容主題,將APP端已形成的影響力進一步拓展到線下,一方面APP端豐富的學習資源保證了線下空間的持續更新和優化;另一方面提供獨具本區域特色的服務和互動體驗。
“學習強國”線下空間建設實踐讓人們看到了線下空間在提升主流媒體傳播效能、增強服務功能方面的重要價值。從內容價值共享到組織管理,為主流媒體實體空間的建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借鑒。事實證明,建好用好線下空間已成為主流媒體推進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有效途徑,也為新型主流媒體建設提供了有價值的探索路徑。依托線下空間,內容生產更多元、信息傳播更精準、資源服務更集中,在強化媒體品牌標識的同時,更好實現價值傳播,進一步提升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強調 依靠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 扭住關鍵鼓勵探索突出實效[N].人民日報,2020-07-01(01).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9.
[3] 劉漢俊.推動黨媒融合發展占領黨建宣傳高地[EB/OL].黨建網微平臺,(2023-07-04)[2023-11-10]. https://mp.weixin.qq.com/ s/dzqi9tqMWND3CDTgCEdvgQ.
[4] 劉漢俊.努力把“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建成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德政工程[J].黨建,2021(12):27-29.
[5]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J].共產黨員,2023(11):8-9.
[6] 涂仲林.在引導輿論、服務群眾中展現新作為[J].新聞戰線,2023(14):4-7.
[7] 張劼夫,肖娟,黃可欣,等.湖南“學習強國”桑植細砂坪學校學習課堂見實效[EB/OL].“學習強國”學習平臺,(2022-10-21)[2023-11-10].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 l id=7319838763588700802&item_id=7319838763588700802.
[8] 張雪.從“指尖”到“身邊” 打造“移動加油站”:重慶榮昌“學習強國”學習小院誕生記[EB/OL].“學習強國”學習平臺,(2023-05-23)[2023-11-10].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 l id=4133062089716536608&item_id=4133062089716536608.
[9] 李雪楓,何明.湖北武漢南湖街道:用“大學習”助力社區“微治理”[EB/OL]. “學習強國”學習平臺,(2023-03-31)[2023-11-12].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 id=35577153374 99159285&item_id=3557715337499159285.
[10] 陳國權.媒體融合發展十年觀察與思考[J].中國記者,2023(8):8-14.
[11] 武偉,楊煜,劉功河.天津:首個“青少年街區”開街 打造服務青少年的“旗艦陣地”[EB/OL].“學習強國”學習平臺,(2023-05-08)[2023-11-12].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 id=6090519504232142662&item_id=6090519504232142662.
[12] 胡永秋,馬昌.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EB/OL].中國政府網,(2020-09-26)[2023-11-12].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 tent_5547310.htm.
[13] 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4):11-13.
[14] 梁昌杰,岳小喬,馮慧文.以用戶為中心,探索沉浸式傳播新模式:以人民日報客戶端為例[J].新聞戰線,2023(12):19-22.
[15] 戎明昌,劉岸然,林潔.都市類媒體做好重大主題報道的“守、變、合”[J].中國記者,2022(12):91-94.
作者簡介 張智萍,編輯,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有限責任公司經濟采編部副主任,研究方向:媒體融合發展以及主流媒體平臺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