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新媒體異軍突起,短視頻憑借較強的娛樂性和社交性,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和傳播策略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文博類紀錄片作為記錄歷史事件、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亟需創新創作策略,以適應時代變化。2023年11月,由抖音自制的文博類紀錄片《了不起的中國顏色》一上線就引發各界廣泛關注。該片以五種中國傳統顏色為線索,通過講述不同顏色的起源和傳承,展現中國傳統色的魅力,繼而深入傳達中國傳統色背后的文化價值。文章以《了不起的中國顏色》為研究案例,剖析其具體的創新實踐。研究發現,該片通過創造性呈現“搬運”、合理化運用中視頻、創新選題方向,成功打破了傳統紀錄片關于紀實性的邊界原則,塑造了一種全新的新媒體式的紀錄片模式。研究認為,利用創新手法講述中國故事,不僅能為同類別的紀錄片打開全新的敘事角度,還能有效拓展文博類紀錄片的傳播價值與功能,在傳播中華文化、塑造國家形象等方面發揮良好作用。
關鍵詞:文博;紀錄片;新媒體;短視頻;構圖;微紀實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3-0249-03
紀錄片因與現實世界之間直接的索引性關系而具有獨特的文獻價值、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享有“人類生存之鏡”“國家相冊”“時代鏡像”等美譽。并且,其與新聞、綜藝節目、電視劇等快消式文化產品相比,具有“長尾效應”[1]。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傳播與傳承傳統文化,對于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文博類紀錄片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播形式,在傳播中華文化、塑造國家形象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
新媒體時代,受眾的本體意識越來越強。在傳播活動中,受眾既是接收者,又是傳播者[2]。信息傳播呈現出的碎片化特征,使文化傳播的整體性被消解,文化形象的權威性被解構。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受眾的觀念以及分眾化傳播的模式成為影響信息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3]。在此背景下,文博類紀錄片必須創新創作策略,以適應新的時代要求。
2023年11月,由抖音自制的文博類紀錄片《了不起的中國顏色》在字節跳動旗下視頻平臺投放(見圖1)。該片利用獨特的創作手法重塑了中國傳統文化形象,使歷史、時代精神與文物有機結合,在短視頻盛行的新媒體時代,以中長視頻的模式吸引了大量受眾,上線不到一個月,僅在抖音平臺就收獲了2.5億播放量。本文以其為例,深入剖析其創新實踐,旨在為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國產文博類紀錄片的創作提供更多創新思路。

20世紀20年代,弗拉哈迪創作《北方的納努克》時使用“搬演”手法再現了因紐特人最原始的生活、打獵場景,此舉引發較大爭議,但無疑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震撼。
事實上,只要合理把握“搬演”的尺度,將紀錄片中需要虛構的要素作為一種輔助手段,為營造真實情景提供支撐,那運用“搬演”手法就具備合理性[4]。
紀錄片的虛構就是創作主體在“事實核心”的基礎上借助具有升華形象的影像進行“搬演”、再現與建構,以超越歷史事件、顯示空間、文化差異、意識形態、認知表達、心理情緒等存在的限制所進行的一種創造性重構[5]。文博類微紀錄片以文物、古跡為切入點,這些空間性物件具有鮮活、形象、具體的特點,對其真實的記錄也必定保留著空間敘事的特征[6]。
在《了不起的中國顏色》中,每一種顏色都與一個歷史人物相關,每一集都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對相關歷史人物如何創造出這種顏色進行了影視手法的再創造。相較傳統文博類紀錄片單純地依靠專家講述、文獻展示、影視節目片段或少量“搬演”的方式再現歷史,該片以故事片的敘事方式展開,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了不起的中國顏色》以劇情式的方式呈現枯燥的歷史,已然超越了對“搬演”的界定,打破了大眾對傳統紀錄片的認知,讓紀錄與劇情在新媒體語境下相遇,剝離了兩者之間原有的對立感,通過對歷史的虛構式重構,實現了人文價值和娛樂屬性的高度統一。不僅如此,《了不起的中國顏色》在敘事上更加契合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文本敘事節奏相較傳統劇情片更加明快,加入了諸多游戲性、碎片化、個性化的表達,削弱了歷史敘事中的沉重感,更加契合短視頻平臺用戶的審美喜好。
新媒體時代,微紀錄片憑借簡短、個性、感染力強、直擊受眾心理等特點從眾多短視頻類型中脫穎而出。傳統的紀錄片對于人物、環境、背景、事件等敘事元素需要通過長期的拍攝和精心設計后,再將大量素材有機組合起來。而微紀錄片僅需對海量素材進行篩選。在眾多素材中如何選擇、編輯時按照什么樣的結構和順序進行組接,決定了微紀錄片的真實是建構在選擇基礎上的生活真實[7]。
利用微紀錄片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存在內容碎片化的弊病。縱使微紀錄片能夠引起受眾一時的新鮮,卻很難幫助受眾對文化和歷史的整體性產生更為深入的理解與認識。文博類紀錄片獨有的文化、歷史、內涵的多層面架構,讓中視頻成為最匹配的展示方式。
“中視頻”提法最早出現于2019年。中信證券在當年的行業報告中提到,隨著5G時代的到來,用戶將對視頻內容提出更高要求,視頻產業有望產生“中視頻”賽道[8]。2020年,西瓜視頻總裁提出“中視頻”概念,即時長為1—30分鐘的視頻內容。由此,中視頻有了其在新媒體視域下的合法身份,各平臺紛紛開始試水中視頻。
中視頻發展至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內容生態,且在一定程度上解構和重構了短視頻領域已經形成的內容生態[9]。對于文博類紀錄片而言,中視頻無疑能更好地展現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厚重感,恰到好處的時長不僅能有效吸引受眾注意力,還能實現內容的精致化呈現。
其實,早在《了不起的中國顏色》以前,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就以超高的話題度和點閱量,讓受眾看到了文博類紀錄片在中視頻領域的強大生命力。在《了不起的匠人》中,“時空交織的場景敘事與虛實結合的場景再現,后現代化的敘事語境,網絡空間的位置敘事,將敘事的符號與場景進行多元搭配,采取色彩鮮明的色彩符號融入具有傳人文氣息的豐富場景、將林志玲具有柔和舒緩的聲音符號融入古香古色的技藝制作中、把吸引受眾的消費符號融入工藝品營銷的產業鏈中。”[10]
而《了不起的中國顏色》在前人的基礎上保持了歷史與現代在敘事場景中完成對話的大結構,在橫屏構圖中強化了畫面的色彩感,全景與中近景相結合的拍攝手法極大地豐富了畫面內容。并且,橫屏構圖也更加契合受眾長時間觀看視頻時的審美習慣。非線性的敘事結構中“虛構”與“現實”時空的跨越,讓受眾看到了紀錄片中“搬演”歷史的完整性以及其與現實生活的有機融合,感受到傳統審美體驗的強勢回歸。
綜上,中視頻雖然存在一定的數據引流風險,但相較短視頻的娛樂片面和長視頻的冗長沉悶,其更具恰到好處地講好中國故事的優勢。
文博類紀錄片往往承載著文物或文化遺產的具象文化價值,所傳達的主題通常具有極強的哲學意味,距離現實生活較遠。如何創新選題方向,并以當下受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選題,讓歷史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文博類紀錄片亟需深入探究的議題。換言之,新媒體時代,文博類紀錄片的敘事主題需更加多元、個性、日常,透過小主題映射中華文明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11]。
微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用文物講文化,用文物梳理文明,通過每集5分鐘的創新表達構建中華文明視頻索引,語言風趣幽默,精致的影視畫面和動人的故事線索相結合,加深了觀眾對文物國寶的理解與認識,每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切口,打破了傳統文博類紀錄片講述國寶方式的單一性,同時避免了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12](見圖2)。但是,這樣的文博類紀錄片不斷被復制后引發了新的問題,即對歷史的片面性解讀。文博類紀錄片亟須探索新的選題方向。

《了不起的中國顏色》的選題體現出明顯的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特點。顏色本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元素,既不是某件特殊的文物,也不是某種實體性的文化遺產,但中國顏色深深烙印在文物、文化遺產中,彰顯著其千百年來的重大影響力。片中提到的“胭脂紅”“月白”“石青”等,尤為迎合當下年輕人的時尚審美偏好。
《了不起的中國顏色》通過呈現顏色在不同領域的應用來展現文化的傳承,弱化了傳統文博類紀錄片中人物的重要性。這種以元素入手,將文博本身設為主體的方式,為文博類紀錄片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角度。
新媒體技術的日新月異不僅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還改變了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和審美追求。受眾在接收影像信息時,通過全方位地體驗不同時空,產生更為具象的信息對比。當古今距離被無形拉近,受眾的深層情感便在“儀式”中形成和爆發,從而對共有文化產生認同與歸屬之感。
新媒體時代,文博類紀錄片創作者應立足當下社會中的人文情感,用受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傳達文化價值。通過信息、歷史、審美和文化四個層次的知識生產,以文物和博物館為載體,向受眾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涵化傳播,展示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的時間范疇、華夏多民族區域的空間范疇之內的文明成果。
當文博類紀錄片通過新穎的創作手法、另辟蹊徑的選題角度在短視頻平臺中以中視頻的形式與受眾見面時,傳統文化的精神與內涵將深入到現實之中,給紛繁復雜的紀錄片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牛光夏.論中國紀錄片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使命與擔當[J].當代電視,2023(12):19-23.
[2] 李依凡.淺析文博類電視節目的走紅及傳播意義[J].新聞研究導刊,2018,9(24):108,110.
[3] 何帥森.新媒體視域下非遺紀錄片的創作:以《了不起的匠人》為例[J].出版廣角,2020(24):74-76.
[4] 王瑩.關于紀錄片“搬演”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發展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0(16):128-130.
[5] 劉潔.紀錄片的虛構:一種影像的表意[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8.
[6] 何春耕,楊佳玥.論文博類微紀錄片的空間敘事轉向與價值呈現[J].電影文學,2022(10):41-45.
[7] 董從斌,趙鑫.微電影創作[M]. 2版.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21:179.
[8] 徐錦瑋.從短視頻到中視頻:主流媒體新聞報道創新路徑初探[J].新聞世界,2023(9):30-32.
[9] 劉芳,李秋華,劉春紅.多屏共生時代中視頻的效能重構:以西瓜視頻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23(6):91-94.
[10] 陳燕玲.融符于景:新媒體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場景化敘事與符號化傳播[J].新媒體研究,2020,6(12):97-98.
[11] 陸田田.新媒體時代文博類紀錄片的創新表達與傳播[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19):147-150.
[12] 代佳鑫.新媒體語境下文博紀錄片的創新研究:以《如果國寶會說話》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1):113-115.
作者簡介 甄明,編輯,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