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兵,戴承峰,項欣,聞忠,王健,呂新慧,陸偉偉,王穎欣
1.湖北省鄂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北鄂州 436000;2.湖北省鄂州市畜牧獸醫服務中心,湖北鄂州 436000
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魯氏菌屬細菌引起的1種人畜共患的全球性傳染病,主要感染牛、豬、山羊、綿羊和狗。人可通過接觸病畜流產物,被污染的環境、動物產品(如肉、奶、皮毛)等感染布病,人際間傳播非常罕見,是世界范圍的公共衛生問題[1]。該病在我國多見于內蒙古、東北、西北等牧區,近幾年主要通過跨區域(免疫區到非免疫區)引種進而跨區域傳播,嚴重危害公共衛生安全和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其列為必須通報的傳染病之一,農業農村部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2]。湖北省動物疫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計劃要求每半年開展1次布魯氏菌病專項監測計劃。湖北省屬于布魯氏菌病二類地區,原則上不進行免疫,對檢出的陽性動物一律撲殺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對陽性率較高的場群原則上整群淘汰。
2023 年7 月,湖北省鄂州市獸醫實驗室在開展布魯氏菌病凈化監測時,發現華容區廟嶺鎮2 家羊場血清檢測為布魯氏菌病抗體陽性。通過后續采樣監測,共檢出來源于2個市轄區2個鄉鎮3個行政村3 個養殖場(戶)的布魯氏菌病陽性羊18 只。為了及時了解疫情發展情況,降低傳播擴散風險以便迅速控制疫情,鄂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立即針對陽性場點制定流行病學調查方案,展開流行病學調查。
本次流行病學調查主要針對牛羊養殖場(戶),選擇布病抗體檢測為陽性的牛羊群(場)及附近1 km范圍內所有牛羊群(場)。
2023 年7 月15 日,由鄂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向羊養殖場(戶)發放布魯氏菌病調查表(人間、牛羊養殖場/戶)。具體調查方法:設計養殖場地理位置、飼養管理、防疫免疫、發病歷史、引種交易、生物安全、附近養殖等基本養殖情況,發病情況,場內外傳播因素等問卷內容。共向養殖場(戶)發放問卷調查表60 份,調查人員直接與養殖場主面談,現場填寫調查表,并對收回的調查表進行有效性審核,共得到有效調查表43份[3]。
2023 年7 月14 日,鄂州市獸醫實驗室在第2 季度布魯氏菌病凈化監測中,從華容區廟嶺鎮養殖戶尹某采集的6 份血清樣品中,檢測出1 份為布魯氏菌病抗體陽性;從華容區廟嶺鎮養殖戶趙某采集的6 份血清樣品中,檢測出4 份為布魯氏菌病抗體陽性;7 月17 日又從鄂城區澤林鎮養殖戶魏某采集的5 份血清樣品中,檢測出3 份為布魯氏菌病抗體陽性。隨后對這3 家養殖場(戶)進行全群采樣,檢測尹某山羊100 只,2 只為陽性,個體陽性率為2%;趙某山羊34 只,6 只為陽性,個體陽性率為17.65%;魏某山羊41 只,10 只為陽性,個體陽性率為24.39%;共計檢測175 份樣品,其中陽性樣品18 份。截至9月初,除這3 家羊場外,全市其余羊場并未檢出陽性。
1)地理位置。本次布病疫情3個陽性場點位于鄂州市2 個市轄區下屬2 個鄉鎮的3 個行政村3 個塆落。其中:華容區廟嶺鎮安城村1 個(養殖戶尹某)、棧咀村1 個(養殖戶趙某)、鄂城區澤林鎮團結村1 個(養殖戶魏某)。3 個陽性場(戶)共存欄175只,采樣175 份,檢出布魯氏菌病陽性樣品18 份,個體陽性率為10.29%。
2)過往發病情況。2023 年3 月,尹某和魏某羊場向鄂州市獸醫實驗室送檢過血清樣品,均未發現陽性。經調查,3個布魯氏菌病陽性場中,僅有尹某羊場在2022年12月出現過母羊流產現象,另外2個羊場羊群基本健康,均沒有出現母羊流產死胎、公羊睪丸炎、關節炎等明顯癥狀。
3)免疫情況。鄂州市羊養殖場(戶)均按市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工作計劃,春秋兩季免疫小反芻獸疫和口蹄疫疫苗,湖北省屬于布魯氏菌病二類地區,不進行布魯氏菌病免疫工作。
4)生物安全措施。通過實地走訪,調查人員發現,發生疫病的3個羊場都缺乏消毒設備,很少消毒或幾乎不消毒,環境衛生較差,人員基本沒有防護措施。
5)飼養和調運情況。鄂州市山羊絕大多數于自然草場露天放養,因湖泊較多飲水主要來源于附近河湖。其中,安城村和棧咀村地域相近,且都在咀里湖周邊,可能存在羊群混牧和共用水源的情況。尹某羊場最后1 次引種是2021 年12 月從廟嶺鎮其他養殖戶引入種公羊;趙某羊場34 只羊均為2023 年2 月從葛店鎮長咀村余某處引入;魏某羊場2021 年3 月從武漢市左嶺程墩村彭某處購得1 只公羊,2022年12月又從彭某處購得2只母羊。
通過向陽性羊場養殖人員和基層畜牧獸醫站工作人員了解情況,認為余某羊場有較大可能與趙某羊場疫情有關聯,于是前往余某家進行實地調查。調查發現:余某從2021 年3 月開始養羊,曾先后從華容鎮、段店鎮的養殖戶手中購入30 余只羊,之后自行擴繁飼養,羊群未見異常,2022 年10 月羊存欄72 只;2022 年11 月左右,該場部分羊只出現流產、死胎等癥狀,但并未向其所在地畜牧獸醫站上報;2023 年1 月,余某感到身體不適,前往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就診,隨后確診為馬耳他(羊)布魯氏菌病,鄂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也并未收到衛生健康部門通報。2023 年2 月,余某因身體原因,將34 只羊賣給廟嶺鎮趙某羊場,其余羊只則售賣給了附近燒烤店處理。目前,余某家中僅剩2只羊羔,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這2只羊進行采樣檢測,結果為陰性。余某曾與趙某羊場交換過羊只,且余某生物安全意識淡薄,經常徒手接觸母羊分娩物,甚至還將分娩物煮熟飼喂給狗。經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醫院檢測結果分析,趙某羊場疫情極大概率來自于余某羊場。廟嶺鎮咀里湖是該區域有名的天然釣場和燒烤圣地,人員、車輛來往密集,因尹某羊場陽性率較低,且3月份抗體檢測并未出現陽性,推測其感染時間較短。尹某羊場的疫情可能來自于與趙某羊群混牧和共用水源,也有部分可能是由前來休閑娛樂的市民帶來的羊肉制品輸入。
魏某羊場3 月份抗體檢測時未發現陽性,除了從彭某羊場引入羊只外并未有其他調運情況。根據目前獲取的流調信息,魏某羊場疫情可能來源于武漢市左嶺彭某羊場。
鄂州市畜牧獸醫主管部門按照《家畜布魯氏菌病防治技術規范》《湖北省布魯氏菌病病畜撲殺及無害化處理技術要點》規定,對上述陽性羊只進行了撲殺,其中因魏某羊場陽性率較高,故將其羊群進行全群撲殺。然后對病畜圈舍環境、集中放牧區域、被污染的場地等進行規范消毒,對撲殺動物、流產物、排泄物、乳、乳制品等進行無害化處理。這3個陽性羊場近半年并未對外銷售調運羊只,經流行病學調查附近羊場并沒有發現布魯氏菌病,相關養殖人員也并沒有感染布魯氏菌病,因此判定,本次疫情擴散傳播風險較低,已基本得到控制。
鄂州市羊養殖戶主要以農村散養放養為主,規模化羊場較少。沿襲傳統“低投入、高回報”的養殖形式,圈舍設計不合理,養殖設施簡陋,密度較大,環境衛生較差,導致羊群免疫力降低,增加其患病幾率。另外,近年來有一些養殖場(戶)引種時不進行檢疫,從免疫區引種,或引種后不按規定隔離飼養,甚至直接轉賣給其他養殖戶,這極大地增加了布病的傳入風險及防疫部門的防控難度[4]。本次布魯氏菌病疫情暴發的主要原因是,養殖戶防疫意識欠缺,生物安全意識淡薄,對相關法律法規不了解,對布魯氏菌病及其危害認識不夠,對問題動物處置不當。發生疫病后未及時向有關部門上報,甚至將病羊販賣宰殺,導致疫病傳播擴散。
鄂州市發生的布病疫情為輸入性疫情,從外地引種是最主要的傳播渠道。必須嚴格落實相關檢疫申報制度,對引入的羊做到“每只必檢”,杜絕從疫區和免疫區引種,從源頭上切斷傳播途徑[5]。
要提高布病監測頻率,每月對養殖場進行抽檢,每季度開展普檢,及時發現患病動物。每月進行1次風險評估,對發病風險進行排查,為防疫決策提供基礎依據。
一方面,要提高養殖戶的防疫知識意識和生物安全意識,做好個人防護和場區消毒,盡量避免接觸風險因素(其他動物、泔水等)[6];另一方面,不僅要普及相關法律法規,使養殖戶知法懂法、遵法守法,而且還要做好監管,依法規范養殖戶免疫防疫、調運隔離、上報疫情和規范處置等行為。
布魯氏菌能通過接觸傳播給人,導致發生公共衛生安全事件。要加強疫病監測,加強與地方衛生健康部門聯系,深化聯防聯控協作,共同督促、指導、落實各項人畜共患病防控措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