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盛,任潔,楊鳳麗
(德清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德清 313200)
近年來,隨著農業部門非糧化整治,水稻種植規?;娣e大幅增加,部分稻田管理水平日趨粗放,稻田雜草發生總體呈加重趨勢,草相也隨之發生變化,且雜草抗性不斷上升,防除難度逐年加大,已經成為影響水稻產量的最重要因素。為有效防控雜草,篩選高效、安全藥劑,本試驗選擇了幾種目前市場上防治雜草的主流藥劑進行田間防治效果研究,為生產中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供試藥劑見表1,其中封閉藥劑5個,莖葉噴霧藥劑4個。
表1 供試藥劑和用量Table 1 Test agent and dosage
供試作物為單季晚稻,品種為嘉優中科3號;供試田塊在德清縣新市鎮加元村,前作為小麥,肥力中等,水稻于2022年6月20日播種,播種前經催芽處理,試驗田品種、播種期、栽培管理方式等因素均相同。
1.2.1 試驗設計
試驗設10個處理(表1),每個處理重復3次,共計30個小區,每個小區面積150 m2,隨機排列。
1.2.2 施藥時間和方法
300 g·L-1丙草胺EC、25 g·L-1五氟磺草胺OD+300 g·L-1丙草胺EC、38%芐·噁·丙草胺WP、40%芐嘧·丙草胺WP、4%雙唑草腈SC 5種封閉藥劑于2022年6月23日施藥,當日天氣多云,氣溫20~31 ℃。30%氰氟草酯EC、10%噁唑酰草胺EC、13%氰氟·吡啶酯EC、17%五氟·氰氟草OD 4種莖葉噴霧藥劑于2022年7月6日施藥,當日天氣多云,氣溫25~36 ℃,此時水稻處于2葉1心,施藥方式采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藍藝3WBD-16L)噴霧,用水量450 kg·hm-2。
1.2.3 調查方法
具體調查方法依據GB/T 17 980.40—2000《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除草劑防治水稻田雜草》開展。播后苗前封閉處理共調查3次,第1次調查在藥后7 d,目測安全性;第2次調查在施藥后15 d,進行雜草株數調查;第3次調查在施藥后30 d,進行雜草株數及鮮重調查。苗后莖葉噴霧處理共調查4次,第1次調查在施藥當天,開展雜草基數調查;第2次調查施藥后7 d目測安全性;第3次調查藥后15 d進行雜草株數調查;第4次調查在施藥后30 d進行雜草株數及鮮重調查。調查時每個小區4點取樣,每點0.25 m2。11月中旬各小區水稻實割測產,根據產量計算各處理產量損失挽回率。
藥后7 d目測觀察,處理2,即噴施25 g·L-1五氟磺草胺OD+300 g·L-1丙草胺EC的田塊,水稻苗出現少量葉片白化、植株發棵慢、相比其他處理植株稍矮化的癥狀,15 d后白化癥狀消失,30 d后與其他處理無異。其他8個藥劑處理的水稻長勢正常,未出現不良癥狀,表明該試驗條件下,供試藥劑應用對水稻生產安全。
2.2.1 播后苗前封閉處理防治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表2),5種供試藥劑對稻田雜草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藥后15 d,4%雙唑草腈SC和40%芐嘧·丙草胺WP防治效果最好,對稗草、千金子、馬唐等主要雜草平均株防治效果均為100%,總草株防治效果分別99.19%和97.64%;25 g·L-1五氟磺草胺OD+300 g·L-1丙草胺EC和38%芐·噁·丙草胺WP表現尚可,且25 g·L-1五氟磺草胺OD+300 g·L-1丙草胺EC總草株防治效果達95.86%;300 g·L-1丙草胺EC對稗草、田菁等雜草防治效果較差,對稗草株防治效果為79.91%,總草株防治效果僅72.81%。
表2 播后苗前封閉處理防治效果Table 2 Control effect of post-sowing and pre-seedling treatment
藥后30 d,各處理的雜草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恢復性生長,防治效果均有所下降,但趨勢和藥后15 d相同,4%雙唑草腈SC和40%芐嘧·丙草胺WP對田間禾本科雜草防治效果理想,總草株防治效果分別為98.25%和97.08%,總草鮮重防治效果分別為98.62%和98.11%;25 g·L-1五氟磺草胺OD+300 g·L-1丙草胺EC處理與38%芐·噁·丙草胺WP防治效果相當,總草株防治效果和鮮重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2處理間無顯著差異;300 g·L-1丙草胺EC株防治效果和鮮重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下,與其他處理有顯著性差異。
2.2.2 莖葉噴霧處理防治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表3),莖葉噴霧處理總體防治效果要差于封閉處理,其中13%氰氟·吡啶酯EC表現突出。藥后15 d,13%氰氟·吡啶酯EC對稗草和千金子防治效果最好,株防治效果達100%,對馬唐防治效果稍次,株防治效果達87.52%,總草株防治效果94.77%,與其他3個處理有顯著差異;10%噁唑酰草胺EC和17%五氟·氰氟草OD防治效果相當,總草株防治效果分別為83.05%和83.87%;30%氰氟草酯EC防治效果較差,總草株防治效果51.74%,與其他3個處理有顯著差異。
表3 莖葉噴霧處理防治效果Table 3 Control effect of stem and leaf spray treatment
藥后30 d,隨草相恢復,防治效果有不同程度降低,13%氰氟·吡啶酯EC對稗草持續發揮藥效,平均株防治效果和鮮重防治效果均為100%,對千金子、馬唐及其他雜草防治效果稍下降,總草株防治效果和鮮重防治效果為93.06%和96.21%,與其他處理有顯著性差異;10%噁唑酰草胺EC和17%五氟·氰氟草OD防治效果一般,總草平均株防治效果相當,無顯著差異,總草鮮重防治效果17%五氟·氰氟草OD較高,存在顯著差異;30%氰氟草酯EC防治效果最差,總草株防治效果和鮮重防治效果僅為49.83%和56.65%,與其他處理有顯著性差異。
由表4可知,施用除草劑處理的產量較空白處理均顯著增加,4%雙唑草腈SC處理的產量、產量損失挽回率均最高;其次分別為13%氰氟·吡啶酯EC、40%芐嘧·丙草胺WP、25 g·L-1五氟磺草胺OD+300 g·L-1丙草胺EC、17%五氟·氰氟草OD、38%芐·噁·丙草胺WP,小區產量在150.63~157.00 kg,平均產量損失挽回率在55.82%~62.41%,這5個處理產量和產量挽回損失率雖低于4%雙唑草腈SC,但與4%雙唑草腈SC處理間并無顯著性差異。10%噁唑酰草胺EC和300 g·L-1丙草胺EC處理的產量表現一般,2個處理間無顯著差異,但與其他處理間有顯著性差異;30%氰氟草酯EC處理的表現最差,產量、產量損失挽回率均最低,與其他處理均有顯著性差異。
雜草防控是直播田水稻生產中的最為關鍵的一環,目前生產上依賴化學除草劑防除,根據水稻生長特性,除草時期主要集中在播后苗前土壤封閉和苗后莖葉噴霧2個時期[3],雜草若防控不當,產量損失可高達75%以上甚至絕收[4]。本試驗開展的田塊雜草種類主要以稗草、千金子、馬唐等禾本科雜草為主,其次為田菁和闊葉雜草,其他雜草較少。本試驗中9種藥劑對禾本科雜草均有靶標防治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試驗效果。本研究表明,9種藥劑對單季晚稻直播田雖均有明顯的防除效果,但又不盡相同。播后苗前封閉處理的藥劑中,4%雙唑草腈SC作為新型除草劑[5],表現較為突出,40%芐嘧·丙草胺WP、25 g·L-1五氟磺草胺OD+300 g·L-1丙草胺EC、38%芐·噁·丙草胺WP藥后30 d總草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產量損失挽回率均在55%以上,總體效果良好;300 g·L-1丙草胺EC防治效果不理想。莖葉噴霧處理的藥劑,13%氰氟·吡啶酯EC從防治效果、對產量的影響看,控草效果堪比40%芐嘧·丙草胺WP和4%雙唑草腈SC;17%五氟·氰氟草OD藥后30 d防治效果雖小于90%,但對產量的影響與38%芐·噁·丙草胺WP相當;10%噁唑酰草胺EC 30 d后防治效果雖達80%以上,產量影響較大,產量損失挽回率偏低;30%氰氟草酯EC無論是防治效果還是對產量的影響方面均表現最差,根據張怡等[6]研究,浙江稻區因長期使用氰氟草酯,目前已經對該藥劑普遍產生了抗藥性。
結合本次試驗,單季晚稻直播田化學除草要達到理想的控草效果,最好采取播后苗前封閉處理方式,即在催芽播種后2~4 d內,推薦使用雙唑草腈、芐嘧·丙草胺、芐·噁·丙草胺、五氟磺草胺+丙草胺,考慮到安全性問題,在施用五氟磺草胺+丙草胺應適當減少使用劑量。施藥后秧板保持濕潤狀態,溝內保持半溝水,待稻苗二葉一心后及時灌水上秧板,達到以水控草效果。若封閉效果不理想,采取莖葉噴霧處理方式來挽救,即在播后15~20 d,推薦使用氰氟·吡啶酯和五氟·氰氟草,施藥前排干田水,藥后1~2 d復水,保水5~7 d。本試驗田塊禾本科雜草占優勢,對于闊葉雜草或其他雜草占優勢的田塊,這些藥劑的防治效果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