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青,彭雅薇,嚴慧玲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自2009 年實施以來,在城鄉基本醫療機構得到普遍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在基本醫療服務的基礎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量逐年增加[1]。研究發現,職業壓力和職業倦怠在這個群體中普遍存在,極大地影響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質量和從業人員的身心健康,而滿意度是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施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2]。本研究分析了上海市黃浦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壓力、職業倦怠與職業滿意度的現況,為改進社區衛生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調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國家基本公共衛生的服務質量與效率提供科學依據。
采用普查的方法,將黃浦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提供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從業人員378 人作為研究對象。
1.2.1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調查對象的相關信息。問卷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基本人口學特征和一般工作情況。第二部分為職業壓力調查,采用由豪斯等人編制的職業應激量表開展評估,評估包括工作責任感、工作質量、角色沖突、工作與非工作沖突,以及工作負荷共五個維度因素帶來的職業壓力情況。職業壓力總分由各條目分數相加計算得出,分值越高,職業壓力越大。第三部分為職業倦怠調查,選擇職業倦怠通用量表(MBI-GS)測量調查對象的職業倦怠程度。量表包含三個維度,分別為情緒耗竭、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各條目賦值為0~6 分,得分相加即為職業倦怠總分,分值越高,職業倦怠感越強。第四部分為職業滿意度調查,使用明尼蘇達工作滿意度調查表(MSQ)的短式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包括內在滿意度、外在滿意度和一般滿意度三個維度。總共20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從1~5 分賦分,總和分數越高代表調查對象的滿意度越高。
1.2.2 統計學處理
采用SAS 9.4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非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以中位數和四分位間距[M(P25~P75)]表示,組間采用Mann-WhitneyU檢驗和Kruskal-WallisH檢驗;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檢驗職業壓力、職業倦怠以及職業滿意度之間的相關性。檢驗水準為α=0.05(雙側)。
本調查共發放407 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87 份,其中在崗人員378 份。在378 名調查對象中,有317 人為女性(83.86%);年齡分布集中于31~40 歲(44.97%)和41~50 歲(44.97%)兩個年齡段;大多數為本科學歷(73.54%);專業主要為護理(43.92%)和臨床醫學專業(32.54%);所在科室以預防保健科(54.23%)和家庭醫生科(30.69%)為主;有75.40%的調查對象有5 年及以上的工作經驗;技術職稱以中級(49.74%)和初級(37.83%)為主。在一般工作情況方面,調查對象在過去一個月內平均每周工作天數為5 天的有60.05%、6 天的有33.86%;平均每天工作時間為<8 h 的有52.91%、8~12 h 的有39.15%;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時間占每日工作時間比例≤20%的占5.56%、20%<~50%的占21.16%、50%<~80%的占26.98%、80%<~<100%的占23.02%,100%的占23.28%。
結果顯示,調查對象的職業壓力總分中位數為45.00(40.00~52.00)分,職業倦怠總分中位數為45.00(34.00~57.00)分,職業滿意度總分中位數為61.00(59.00~72.00)分。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職業壓力、倦怠、滿意度的得分情況
相關性分析顯示,職業壓力得分與職業倦怠得分呈正相關;與之相反,職業壓力得分、職業倦怠得分均與職業滿意度得分呈負相關,其中職業壓力的每個維度得分與職業滿意度得分均呈負相關,但在職業倦怠量表中,僅有情緒耗竭和去人格化兩個維度的得分與職業滿意度得分呈負相關。見表2。

表2 調查對象工作職業壓力、倦怠、滿意度的相關分析 (r)
統計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教育程度調查對象的職業壓力、倦怠、滿意度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體現在年齡41~50 歲、教育程度為本科及以上調查對象的職業壓力和職業倦怠程度較其他年齡段和教育程度的調查對象高。另外,不同專業、所在科室、工作年限、技術職稱、編制情況調查對象的職業壓力、倦怠、滿意度得分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在工作情況方面,近一個月內有著不同每周工作天數和每周工作時間調查對象的職業壓力、倦怠、滿意度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調查對象職業壓力、倦怠、滿意度得分的單因素分析[M(P25~P75)]
本次調查發現黃浦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公共衛生從業人員職業壓力和職業倦怠的得分較高,中位數均達到或超過滿分的50%,說明從業人員的職業壓力和職業倦怠較大,而職業滿意度則不大理想,中位數剛超過滿分的60%,滿意度不高。2009 年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啟動后,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不斷擴展,目前已包括12 大類42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內容多、工作量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面臨著人員不足、工作量大等困難,造成從業人員職業壓力不斷升高,這與曲乃強[3]等調查結果相符合。同時研究表明,醫療行業具有高負荷工作、疲乏、應激等特點,因而醫護人員易成為職業倦怠的高危群體[4]。研究表明,職業倦怠與工作能力有一定的聯系。職業倦怠越高,工作效率越低,從而會對其服務對象和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5]。所以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不僅直接影響服務質量,也關系著居民健康需求的滿足。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員作為該項目實施的主力軍,其工作滿意度等問題不容忽視。對于基層工作人員,在職稱晉升上政府部門應給予政策傾斜,在晉升職稱時應予優先考慮[6]。
在職業壓力、倦怠、滿意度三者之間的相關性上,職業壓力得分與職業倦怠得分呈正相關;與之相反,職業壓力得分、職業倦怠得分均與職業滿意度得分呈負相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公共衛生從業人員是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具有高壓力、高負荷的工作特點,收入卻遠低于二、三級醫院。職業壓力的出現會同時對心理、生理和行為等方面產生影響,直接導致職業倦怠的產生,與研究中職業壓力得分與職業倦怠得分呈正相關一致。醫務人員職業倦怠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醫療服務質量和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7],同時,從業人員的職業滿意度也會降低,與研究中職業壓力得分、職業倦怠得分均與職業滿意度得分呈負相關一致。
針對目前這一狀況,政府相關部門應利用相關資源采取應對措施,調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從業人員積極性,如提高機構的編制數量、及時增招工作人員、合理分配工作內容、緩解人員不足的工作壓力,也可以進行培訓訓練個體,提供職業壓力管理、心理健康促進、醫學人文培養等方面的培訓和資源,開展各類活動提高科室凝聚力、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等,從而提高他們的壓力應對能力,降低職業倦怠,提高職業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