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王靜



摘要: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黨的二十大報告是黨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文章以黨的二十大報告文本為研究對象,以詞語計量為研究方法,根據共用詞、獨用詞中的高頻詞、關鍵詞等來反映黨的二十大的思想精髓,以及新時代提出的新觀點、新理論。通過對報告文本的分析,可以多角度、跨學科、全方位地對中共黨史展開研究,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黨的二十大報告;詞語計量;文本分析
中圖分類號:D61;H03?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1-9840(2024)01-0014-06
DOI:10.16713/j.cnki.65-1269/c.2024.01.002
A Study of Word Measurement of 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U Jun1, WANG Jing2
(1.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rumqi 830012, China;
2.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7, China)
Abstract: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 meeting of great importance. It takes place at a critical time as the entire Party and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embark on a new journey to build China into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and advance toward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a political declaration and action plan for the Party to unite and lea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in winning new victories 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 guiding document of Marxism. Taking 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ing word measurement as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paper reflects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new viewpoints and theories proposed in the new era as well based on high-frequency words and keywords in common words and unique word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of the Report,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n be studied from multiple angles, across disciplines and in an all-round way, providing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ord measurement; discourse analysis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中的標志性事件,會議報告是團結和帶領全國人民奮勇前進的政治宣言,是不同時期黨的建設的行動綱領和指南。會議報告文本是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的重要載體,記錄了中國共產黨人立足國情,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艱辛歷程。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是習近平總書記第二次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全黨作工作報告。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釋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描繪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為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確立了行動指南,是黨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1。黨的二十大報告內容豐富、角度多元、論述深入、理論完善,既是對5年工作的全面總結,也是黨百年經驗的升華。
計量語言學是語言學的分支學科,其以真實的言語材料為研究對象,通過定量方法來探索語言的結構模式和演化規律,精確、真實、動態是計量語言學研究的三大特點。計量的主要對象是詞,詞是一個綜合體,集聚著語言的音、形、義,是語言獨立使用的最小單位,能最清晰地反映出語言的認知性、交際性、表達性。語言的重要性質和特點會通過“量”的高頻、高現反映出來,越是重要的、常見的詞匯現象,越會通過較多的“量”來體現。文本計量是從功能語言學角度出發,對文本詞語進行整體性、系統性地梳理,其將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語言與話語相結合、政治宣傳與專業研究相結合,是一種創新的研究方法。運用文本計量方法研究政治報告,可以更好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走進群眾、走進課堂,有助于結合課程思政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但目前運用文本計量方法來系統研究國內外政治報告的文獻還比較缺乏。基于此,本文以黨的二十大報告文本為研究對象,以詞語計量為研究方法,反映黨的二十大的思想精髓,總結黨的偉大成就、歷史貢獻和寶貴經驗,以期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參考。
二、詞語計量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項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2010年我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給全球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在關鍵時期為我們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了中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宏偉藍圖,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了我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對未來5年的現代化建設進行了系統論述和全面布局。對比兩次大會報告的文本語言,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黨的二十大精神。表1為黨的十九大報告與黨的二十大報告的詞語計量對比結果。
黨的十九大報告字數為32384字,內容有13個章節;黨的二十大報告字數為14479字,較黨的十九大報告少17905字,字數減少了一半以上,內容有15個章節,為歷年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章節數之最。表1中,通過詞種(詞語種類)和詞次(詞語使用頻次)的對比可以發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比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詞種數減少了40.7%,詞次數減少了55.3%,詞密度1提高了6.48%;兩次大會報告相同的詞種數有1324個,黨的二十大報告特有的詞種數有386個。可以由此探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新概念、總結的新理論等。表2為黨的二十大報告用詞頻次的分布情況。
黨的二十大報告用詞的頻次主要分布在10次以內,出現頻次超過99次的高頻詞(“的”“和”及標點符號除外)只有2個,為“發展”(103次)和“人民”(102次),其出現頻次遠高于平均用詞頻次3.81次,充分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將發展作為前進的目標和動力。僅使用1次的低頻詞有930個,數量超過詞種數的一半,但覆蓋率(詞次數/總詞次數×100%)僅14.26%。
表3為黨的十九大報告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用詞頻次排名前十的共用詞與獨用詞,由此可以看出兩次大會報告主要內容的共性與差異。兩次大會報告的前10個高頻共用詞中有8個相同,表明黨的施政綱領具有連續性與傳承性;分別有2個不同的高頻詞:“是”“社會”(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高頻詞),“新”“全面”(黨的二十大報告的高頻詞)。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高頻獨用詞“黨內”“紀律”彰顯了當時從嚴治黨、大力反腐的決心;黨的二十大報告的高頻獨用詞“中國式”“疫情”體現出明顯的時代特點。
三、文本分析
(一)黨的十九大報告與黨的二十大報告高頻共用詞分析
1. 發展是要務,人民是宗旨。由表3不難看出,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兩次報告既有對歷史的繼承,又有理論的創新。“發展”位于兩次大會報告前10個高頻共用詞之首,說明發展始終是黨的中心和任務。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從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高度強調了發展的重大意義。高質量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因此,“發展”雖然不是新的提法,但出現頻次之高體現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人民”作為高頻詞,是中國特色的體現。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充分運用并借鑒歷史經驗、歷史智慧,將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貫穿始終。人民始終是黨的服務對象,黨的宗旨是一個政黨存在的根本目的和意圖,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由黨的性質決定的,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共產黨員黨性修養的最高原則和根本內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義更加重大,必須加強黨的宗旨教育,使全體黨員在改革開放中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一切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出發,同時堅決清除黨內的腐敗分子,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保持黨的本色。
“發展”和“人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發展”是人民的不懈追求,是人民利益的有力保障;“人民”是發展的主力軍,為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和智力支持。發展是要務,人民是宗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對此,需高效做好經濟發展的統籌工作,克服發展面臨的困難。要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特別是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兜住兜牢民生底線,科學精準施策,這些都涉及人民的根本利益1。
2.“新”使“全面”更完善。黨的十八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時代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既一脈相承,又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新特征,發展水平和發展要求更高。從統計數據來看,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77000億美元,占世界GDP的比重為18.5%;全球創新指數排名躍升至第12位,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25萬美元,已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8%,達到聯合國劃定的“富足”的標準;居民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8.2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
在軍隊建設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民軍隊體制一新、結構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現代化水平和實戰能力顯著提升,中國特色強軍之路越走越寬廣”。此外,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及的黨的中心任務、中國式現代化、兩步走戰略安排、第二個答案、兩個“行”、三件大事、三個“務必”、五個“重大原則”、五個“必由之路”、六個“必須堅持”、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內在要求、戰略要求、戰略性支撐等等,都體現了“新”,具體表現為新理念、新目標、新任務、新工作、新觀點、新方法。
“全面”即兼顧各個方面。隨著新問題、新矛盾、新形勢的出現,全面發展要求不斷進行創新與變革,“全面”永遠沒有完成時。沒有“創新”就沒有“全面”,“新”是“全面”的靈魂和保證,“全面”是“新”的基礎和土壤,兩者相互包含、相互促進。
除此之外,綠水青山、“一帶一路”、“一國兩制”、科教興國、獨立自主、愛國主義、和平共處、頑瘴痼疾、正風肅紀等也都是兩次大會報告的共用詞,體現出兩次大會關注環保、教育、和平、反腐等問題,但其使用頻次未進入前十,因此不再贅述。
(二)黨的二十大報告高頻獨用詞分析
相較于黨的十九大報告,黨的二十大報告更具新意,雖然篇幅不長,但內容豐富、語言精練生動,高頻獨用詞體現出其獨特的敘事風格。
1.中國式。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中國式現代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貢獻,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其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1。以這5個鮮明特征為核心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提出,使得當前和今后我們所要堅持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特質上更加鮮明、在方向上更加清晰、在優勢上更加凸顯、在自信上明顯增強。
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并發表題為《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的主旨講話,將中國式現代化思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必將極大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2。從理論、歷史、現實等多角度思考中國式現代化的意義,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和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和意義。
2.全局性。全局性最重要的體現就是黨的全面領導。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先后提出了“大外交”“大安全”“大環保”“大文化”“大健康”等一系列新觀點,這些都是全局性的具體體現。黨的十九大確立了我國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根據《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10年穩步提升,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3。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會進一步得到彰顯。
當前,全球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美國奉行單邊主義,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全球性問題加劇,給世界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雙邊、區域和多邊合作”,“反對保護主義,反對‘筑墻設壘、‘脫鉤斷鏈,反對單邊制裁、極限施壓。中國愿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致力于縮小南北差距,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這不僅體現了大國的責任與擔當,還體現了黨的全局性視野。
3.江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首提“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對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闡發和引申4。2021年6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對執政黨而言,沒有比忘記初心使命、脫離群眾更大的危險。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提及江山與人民的辯證關系。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深刻詮釋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兩者是辯證統一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提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治國有常,利民為本。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恒心。”5這些重要論述生動回答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指明了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百余次提及“人民”二字,將“人民”與“江山”聯系起來,無論面對怎樣的風高浪急、頑瘴痼疾,中國共產黨人都能帶領人民“信心百倍、堅持不懈、凝心鑄魂、審時度勢、未雨綢繆、風雨無阻、乘風破浪、同心同德、知難而進、祛疴治亂、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善作善成、行穩致遠”1,始終將人民置于史無前例的最高位置,體現了“江山”與“人民”的分量。
4.其他高頻獨用詞。對比黨的十九大報告,“自立自強,舉國體制,探月探火,碳達峰、碳中和,知心人、引路人”這些帶有時代特征的詞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的高頻獨用詞,其在以獨特的方式記錄歷史的同時,反映出黨對教育、科技、環保、能源以及青年工作的重視和今后一段時間的工作重心。其中,“自立自強”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必須堅持并發揚光大;“舉國體制”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我們成功的有力保障;“探月探火”是繼“墨子”號量子衛星、射電望遠鏡、“蛟龍”載人潛水艇、“天宮”空間實驗室、“悟空”號飛船、C919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之后的新成就,為我國成為科技大國奠定基礎;“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經濟社會實現系統性變革的戰略性目標,體現了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履行大國責任的風范;“知心人、引路人”反映出對青年一代除了要關心、關懷,更要注重引導、教育。
相較而言,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高頻獨用詞則相對常規,重點聚焦在“黨內”和“紀律”上,反映出當時反腐、反貪空前絕后的力度和從嚴治黨的決心與能力;表示“將來時”的詞語標記“將”作為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高頻獨用詞,出現在“將全面建成、將長期處于、將繼續證明、將大幅躍升、中國將高舉、人民將享有、民族將以”等表述中,從這種表述方式可以看出黨對重要工作的部署安排和科學預判,為今后工作指明了奮斗目標和方向指引。黨的二十大報告除強調繼續持之以恒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之外,還全面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等重大問題,就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四、結語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是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冊的歷史性勝利,也是對世界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性勝利”。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二十大,是我們黨孜孜不倦、鞠躬盡瘁、砥礪前行的10年,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是各族人民在新時代、新征程持續奮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對中國、對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蘇新春.詞匯計量及實現[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石仲泉.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新飛躍: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3(3):4-17.
[3]洪波.時代大變局下中國共產黨世界觀之范式躍遷:基于黨的二十大報告的解讀[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 ? ? ? ? ? ? ? ? 科學版),2023(3):13-20.
[4]齊衛平.靈魂與總綱:黨的二十大主題意蘊的理論闡釋[J].行政論壇,2023(2):5-11.
[5]李紀才.深刻認識黨的二十大的重大歷史意義[J].東岳論叢,2023(2):5-10+191.
[6]陳金龍,張茲欣.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情感意蘊[J].思想教育研究,2022(12):3-8.
[7]許正中.以天下胸懷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精準把握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新擔當[J].學習與探索,2022(11):1-15.
[8]王壽林.黨的二十大的重大使命、突出貢獻與實踐要求[J].觀察與思考,2022(10):5-13.
【責任編輯:畢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