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峰 張修亮



摘 要:在西方藝術史上,有一位表現主義藝術家,與其他知名藝術家相比,他顯得有一點“冷門”,他就是奧地利畫家——奧斯卡·科柯施卡。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名藝術家,通過搜集文獻,分析科柯施卡藝術人生四個時期對其藝術風格的影響,以及其繪畫風格背后隱藏的奧秘。一是科柯施卡前期的經歷為他繪畫風格的形成埋下了種子,經人指引走上藝術道路;二是受愛情和戰爭的影響,其畫風變得陰冷、憂郁;三是其中期困苦的經歷讓其畫風變得極具表現力,且創作出一系列政治畫;四是其后期安穩的生活讓其畫風變得寧靜、明亮,卻缺乏激情與張力。這些都反映出科柯施卡的繪畫風格與人生經歷是密不可分的。
關鍵詞:科柯施卡;藝術人生;繪畫風格;情感
科柯施卡的藝術人生總共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藝術道路的開辟——繪畫風格形成的開端
奧斯卡·科柯施卡(圖1)是奧地利最優秀的表現主義藝術家之一,出生于1886年。他第一次接觸藝術是在身為教堂詩唱班成員的時候,看到了教堂彩色玻璃窗和巴洛克風格的壁畫。
1904年,18歲的科柯施卡進入維也納工藝美術學院學習,在校四年期間,他學習了素描、書籍裝訂等技藝。雖然學校不教授油畫的繪制方法,但是他選擇自學油畫。1906年凡·高的畫展,對科柯施卡來講意義重大,給予了他極大的啟發,對其繪畫風格的形成具有深遠影響。
1908年,科柯施卡遇到了他藝術生涯中的“伯樂”——維也納著名的建筑設計師阿道夫·盧斯[1]。這次與盧斯的相遇可以說是科柯施卡藝術道路上的起點。盧斯發現了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并從他那里買了一尊塑像。在那個時期,科柯施卡的作品并不被大多數人認可,但盧斯主動保管科柯施卡的作品并幫忙售賣。
1910年,《柏林雜志》的出版商瓦爾登通過盧斯得知科柯施卡的作品,科柯施卡也在這一年抵達柏林。到達柏林后,他開始向表現主義靠攏。在九個月的時間里他與瓦爾登進行了密切的合作,成功進入柏林先鋒派的圈子。可以說,如果沒有盧斯最初的幫助,也就沒有大家熟知的藝術家科柯施卡。自此,科柯施卡的藝術道路可以說是正式拉開帷幕了。
二、愛情與戰爭所帶來的痛苦
——創傷對繪畫風格的影響
在1910年以后,科柯施卡在盧斯的支持下進入了繪畫創作的高峰期。1912年后,科柯施卡開始用極富張力的筆觸繪制肖像,并勾勒濃重的輪廓,代表作品是《自畫像》(圖2)。看到這幅作品,筆者立馬想起了凡·高的《自畫像》(圖3),可以說在科柯施卡的作品中能看到凡·高對他的影響。雖然二者存在著差異,但那富有動感的筆觸、鮮艷的色彩及強有力的邊緣線都透露出藝術家內心豐富的情感。
1914年對于科柯施卡來說是痛苦的一年,也正是由于這份痛苦,造就了他的名作——《風中的新娘》(圖4)。
《風中的新娘》創作于1914年,被公認為是20世紀表現主義杰作,是科柯施卡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品取材于他與情人阿爾瑪·馬勒的一次那不勒斯之旅,二人在途中恰巧遇到了一場罕見的暴風雨,當時的科柯施卡和阿爾瑪正陷入瘋狂的熱戀之中[2]。但可惜的是,在“一戰”爆發后,畫家去參軍,阿爾瑪以為科柯施卡已經戰死在沙場,嫁給了一位建筑師,兩人的感情也徹底落下帷幕。畫面中展現的是在驚濤駭浪中阿爾瑪依偎在科柯施卡身旁的場景。畫面中運用了大量變形扭曲的線條,使畫面富有動感。藍色調使畫面透露出憂郁的氣息。畫中的“新郎”盯著“新娘”,透露出對“新娘”可能離去的擔憂,洶涌的海浪似乎預示著科柯施卡和阿爾瑪即將決裂的愛情,描繪了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
科柯施卡于1915年在戰場上身負重傷,隨后在德累斯頓附近的鄉村療養院養傷。他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醫生認為他精神不正常。這里必須提到一點,那就是戰爭對這名藝術家造成的巨大傷害,不僅是肉體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這次戰爭帶來的創傷也深深影響著科柯施卡日后的繪畫風格。
然而,這位偉大的藝術家沒有停下他前進的腳步。他的身體開始逐漸復原,并于1924年辭掉了德累斯頓大學的工作[3]。此后他繼續發展他的事業,作為一個藝術家,在歐洲旅行并進行創作。在此期間,科柯施卡將創作主題由人物轉向風景。他畫了一系列風景畫,他記錄城市或山脈的全景,并通過他特有的筆觸和激動的構圖傳達光線的效果,代表作品是《倫敦:泰晤士河景觀》(圖5)。
三、流亡的經歷與對戰爭的痛恨——悲憤對繪畫風格的影響
1937年,德國從博物館中撤走了科柯施卡的所有作品,譴責它們是“墮落的藝術”。此后,科柯施卡逃亡至倫敦,定居英國。同年,科柯施卡創作了《“墮落藝術家”的自畫像》(圖6)。在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看出藝術家的精神狀態,此時的科柯施卡已經年過半百,對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這看似是一種隨心所欲的結果,但事實上融入了畫家對生活經歷的思考,同時透著真實和淳樸的氣息[4]。這幅作品筆觸流暢,色彩鮮明,然而畫中的科柯施卡卻雙眼無神,表情憂郁,鮮明的色彩更加襯托出了藝術家對戰爭的痛恨及對現實的不滿,也反映了當時動蕩的社會背景。
筆者在此時想到了羅特列克的《用早餐前的羅特列克伯爵夫人》(圖7),雖然這幅作品描繪的是羅特列克的母親,與科柯施卡的這幅自畫像不同,但二者的筆觸和色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羅特列克對科柯施卡繪畫風格的形成有著深遠影響,兩幅作品均采用了流暢的筆觸及鮮明的色彩來表現畫面,不同的是,科柯施卡的作品比羅特列克更具張力。
戰爭期間,科柯施卡畫了一系列政治畫,寓意和諷刺以最獨特的形式聯系在一起[5]。在此時期的代表作品有《紅蛋》(圖8)、《安斯盧斯-愛麗絲夢游仙境》,這些作品表達了他對人類苦難的悲痛,是對所有在“二戰”期間發生的戰爭罪行的控訴。
四、與痛苦經歷的告別
——安寧生活對繪畫風格的影響
“二戰”后,從1947年在維也納的一次大型展覽開始,科柯施卡在歐洲和美國的其他地方舉辦了一系列展覽,這使他第一次獲得了財務上的完全保障,充裕的經濟使科柯施卡能進一步將身心投入到繪畫當中。他后期的作品風格比他早期的更平靜、更明亮,畫面色彩不再繼續使用大面積的冷色,而是使用大面積的暖色,而且色彩純度和早期相比變低了,明度卻提高了,畫面讓人感覺很舒適,表達出他晚年的輕松生活,也表明其一定程度上治愈了早年在戰爭中所受到的創傷,可以安享晚年了。
科柯施卡晚期的代表作品有《科列托·龐蒂》、《請吧,時間先生》(圖9)。但我們進一步分析這兩幅作品可以發現一點,那就是和早期作品相比,科柯施卡晚期的作品顯得不那么富有激情了,表現力也沒有此前那樣強烈了。正如一些評論家聲稱的那樣,科柯施卡晚期的作品缺乏他早期的激情和表面強度。這可能和他的年齡有關,畢竟人在年老的時候很難像年輕時那樣去強烈地表達心中的情感,閱歷的增加也使他能夠看淡世間萬物。早年痛苦的經歷一直困擾著科柯施卡,我們可以從其作品憂郁的冷色中看出這點。從某種程度上講,科柯施卡早期的作品那種激情和表現力是展現自己內心痛苦的方式,而晚年喪失了早年的激情和表現強度,也是其對過往痛苦經歷的告別,是其與自己真正的和解。
科柯施卡在1980年病逝于瑞士,享年94歲。
五、結語
科柯施卡的一生漫長且充滿動蕩,在維也納工藝美術學院的學習、受凡·高等藝術家作品的啟發、與建筑設計師盧斯的相遇、和情人阿爾瑪·馬勒的熱戀、在歐洲旅行并創作的經歷及兩次世界大戰的經歷,這些都深深影響著科柯施卡的繪畫風格。作為一名表現主義藝術家,科柯施卡的作品大多更注重表現內心情感。本文通過分析科柯施卡藝術人生的四個時期,展示科柯施卡在不同時期的境遇和風格特點,來讓科柯施卡進一步走進大眾的視野,讓這名在藝術史上不太“出名”的藝術家為人所熟知。
科柯施卡作為表現主義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影響著當代藝術的發展,為人們研究表現主義繪畫提供了借鑒。他在繪畫過程中并不十分注重寫實,更多的是注重融入自己的情感,這種獨特的繪畫表達方式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總的來說,科柯施卡的藝術風格就是他一生經歷的寫照,是他的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他情感的真實流露。作為一名藝術家,他是成功的,他的傳奇經歷和獨特畫風將被永遠記錄在藝術史上。
參考文獻:
[1]趙靈芝.靈魂畫手——科柯施卡早期肖像畫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22.
[2]孫龍杰.愛情與風暴:解讀科柯施卡《風的新娘》[J].讀者欣賞,2004(9):49.
[3]孫龍杰.藝術與流亡:奧斯卡·科柯施卡的藝術傳奇[J].讀者欣賞,2006(1):45.
[4]孫文科.悲愴之詩:奧斯卡·科柯施卡肖像畫研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9:13.
[5]馮培霞,關健.表現主義鬼才:科柯施卡[J].固原師專學報,2000(4):44.
作者簡介:
白云峰,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油畫)。
張修亮(通訊作者),碩士,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