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藝復興時期是歐洲繪畫藝術發展的一個轉折點,這一時期的繪畫脫離了中世紀的平面與抽象風格,進入了一個科學、寫實的新階段。歐洲繪畫藝術發展的又一次轉折點則是在20世紀初現代主義出現時。印象主義恰好處在19世紀的現實主義向20世紀現代主義過渡的歷史階段,它為20世紀初西方現代藝術的出現積累了豐厚的底蘊。從印象主義所產生的時代背景來看,印象主義的藝術受到了巴比松畫派以及同時期盛行于法國的現實主義繪畫的影響,而且還受到當時科學技術創新的影響,開拓了一條新的藝術道路,為后來新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最終走向了與傳統學院派藝術的決裂。
關鍵詞:19世紀;印象主義繪畫;巴比松畫派;科學技術
一、印象主義誕生的藝術背景
19世紀的藝術潮流以法國為主導,當時的巴黎是世界藝術的中心,法蘭西美術院把持著藝術領域。19世紀中后期,法國藝術領域有三個影響較大的繪畫流派:學院推崇的古典主義、挑戰學院派權威的浪漫主義,以及關注社會現實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美術產生于大革命失敗以后的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籍里柯是法國浪漫主義繪畫之先驅,而將浪漫主義推向高潮的則是歐仁·德拉克洛瓦。浪漫主義繪畫與以安格爾為代表的官方學院派是針鋒相對的。其重感性輕理性、重色彩而輕素描的繪畫理念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后來的印象主義繪畫。
從19世紀中期開始,現實主義逐漸代替了浪漫主義,成為主要的繪畫流派。法國興起的巴比松畫派針對幾百年來在藝術學院建立的繪畫種類體系中,風景畫一直處于次要地位的現象提出質疑,反對學院派所謂的“歷史”風景般程式化構圖,提出了“面對自然,對景寫生”的口號,打破了幾百年來風景畫一直處于藝術學院繪畫體系中次要地位的傳統格局,推動風景畫成為法國畫壇上的一個獨立畫種,最終在70年代伴隨著印象主義的出現而達到發展高潮。
巴比松畫派的畫家們并不是純粹地室外寫生,大多是在室外完成速寫,把寫生速寫和習作當作創作素材的一部分,之后在工作室里繼續繪制完成,或者是先在戶外開始一幅作品,然后在畫室完成。后來印象派藝術家走出畫室追隨巴比松畫派的步伐,在室外去對景寫生并真正意義上直接完成作品。如此,他們發現在室外作畫會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室外的光線瞬息萬變,時時刻刻發生著變化。這意味著需要一種新的繪畫方式。如果需要捕捉稍縱即逝的感受,繪畫速度就是關鍵。反映在繪畫筆觸上,由于沒有時間去琢磨那些漸變細節,于是,快速的、粗加工似的、草圖般涂抹的那種色塊、色點的畫法就逐漸代替了學院派那種慎重的、精心調制而成的細膩優雅畫法。他們通過模糊、簡潔、斑斕和間隙性的爆發來強調主題,給他們的作品增添了一種年輕而有活力的感覺,反映出時代的精神。
二、印象主義興起的時代背景
在印象主義興起的時代里,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逐步加深,同時也為印象主義繪畫提供了科學依據和物質材料。
17世紀牛頓發現利用三棱鏡可將太陽光分散為七種顏色,到19世紀,西方的光學研究已近完善。當用光源色和環境色的科學理念觀察對象時,會發現陰影受到光的反射和周圍環境色的影響,會呈現出豐富的色彩,而不再是傳統繪畫里暗部那種單純的黑色。在清晨和傍晚等不同時段,物體及其陰影所呈現出的色彩都是不同的。傳統的色彩觀念被打破,印象派藝術家開始根據自己的觀察大膽用色。他們更加強調光源色和環境色,充分利用太陽光譜所呈現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相來作畫,以求得真實和鮮艷的色彩效果。在色彩研究上,法國化學家米歇爾-歐仁·謝弗勒爾還論述過相鄰色彩在顯色效果和亮度上的相互作用:當顏色并列放置時,互補色會相互強化,非互補色則顯得暗淡又“骯臟”。例如,綠色旁邊的紅色會顯得更亮,而與其他顏色并置時,這兩種顏色顯得更暗淡。
顏料管的發明和現代化學工業的發展為繪畫提供了物質基礎。在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所使用的繪畫顏料很多都是從自然界的礦物、植物中提取出來的,長久以來,多是自己制作顏料。現代化學工業在合成染料上的發展,豐富了顏色種類,使得畫家調色板上的顏色增加了,在調色上更加省時省力,從而能夠更專心于繪畫。這在客觀上為印象派的色彩革命打好了物質基礎。原來的繪畫顏料是不便攜帶的,戶外作畫非常不便。到19世紀40年代,英國發明了一種用錫箔制成的可壓縮軟管,并用夾子將其密封,極大地提升了顏料包裝的實用性。1859年,勒弗朗公司在法國銷售了一種用旋蓋密封的顏料管,完成了向現代顏料儲存方式的進化。不僅如此,勒弗朗公司還推出了便攜式畫架和繪畫工具盒。便攜式顏料管及繪畫工具的進步也使得印象派藝術家的戶外作畫越來越便捷。
攝影技術的發明對印象派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照相機發明于1839年,這種還原真實場景的機器發明重新定義了整個19世紀的藝術,它把藝術從“真實地再現現實”這一功能里徹底解放了出來。攝影技術的存在,使得畫家們在描繪他們熟悉的周圍世界時不必像文藝復興以來的繪畫傳統那樣——用寫實的手法精確地再現,而且以色彩為表現手段也是攝影技術所無法達到的。這樣一來,印象派藝術家可以更好地借助色彩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因此,攝影技術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也促進了印象主義的誕生。1878年,攝影技術進一步成熟,底片有足夠的速度進行快照,可以抓拍運動,實時捕捉瞬間。這種靜止的瞬間為人們揭示了一種前所未有、不曾預測的現實。之后印象派的繪畫也慢慢融合了這些攝影的新技法。這在印象派藝術家的作品中,如卡耶博特的《刮地板者》(圖1)、《鳥瞰街景》,雷諾阿的《船上的午宴》《煎餅磨坊的舞會》,德加的《苦艾酒》《賽馬場,馬車旁的業余騎師》《燙衣婦》《舞蹈課》等,都有所體現。
三、印象主義重要代表人物
(一)馬奈
馬奈主要創作油畫,他從未參加過印象派的展覽,并不能算作一個印象派畫家,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藝術創作態度,卻深深影響了莫奈、塞尚、凡·高等新興畫家。作為印象派的精神領袖,馬奈最先放棄傳統柔和的明暗畫法,改為強烈的大筆觸的色塊色面。1863年他的《草地上的午餐》利用大面積的平涂色突出人物,作品《奧林匹亞》更是如此。他的一些畫作色彩鮮艷明亮,光感強烈,即使是在室內所作也宛如是在室外完成,啟發了莫奈等人更加堅定走出畫室,進行外光實驗。
(二)莫奈
“印象主義”一詞由莫奈的《日出·印象》而來。在他早期的印象主義探索階段,莫奈的創作受現實主義的影響仍較多,如《圣·阿德雷斯海灘》《圣日耳曼奧塞爾教堂》。但在馬奈色彩變革的影響下,莫奈已顯示出逐漸擺脫現實主義風格的跡象,開始尋求獨具個人特色的光色效果,最終在第一次印象主義畫展上憑借《日出·印象》而成名。莫奈的藝術風格最能體現印象主義的特點:多純色作畫,色彩明亮鮮艷,落筆迅速且果斷,畫面沒有任何清晰且寫實的對象,題材以風景居多。莫奈終其一生都將精力放在光與色的研究上,突破了文藝復興以來繪畫中的光色效果基本上是為描繪對象形體服務的理念,將光色本身作為繪畫的題材和主題。出于這一明確目的,莫奈也就不再描繪那些社會和文學題材的內容。生活當中的一切都被畫家放進了自己的畫作當中。
(三)雷諾阿
雷諾阿與莫奈在藝術思想上有些許區別。對比他們在1869年8月到9月期間創作的多幅同名同地的作品,如圖2、圖3,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莫奈更側重于對景物的客觀感受,在畫中他用簡單的藍、黃、黑、白大色塊營造出了水面波光蕩漾的效果;雷諾阿則更多地表現自己作畫時的主觀感覺,他的色彩更加細膩,筆法更柔和,將注意力放在了人物的刻畫上,更多地營造人物之間歡樂、幸福的氛圍感。對于雷諾阿來說,風景寫生在他印象主義繪畫風格的形成和演變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他更感興趣的則是人物畫。他還將印象主義風景畫的觀念變革體現在人物畫創作中。他的《煎餅磨坊的舞會》《船上的午宴》《秋千》等人物題材繪畫,色彩細膩鮮艷且帶有強烈的情感,畫面明亮。他以畢生的不懈追求和充沛的熱情,創造了一個歡樂、幸福的藝術世界。
四、印象主義的影響
印象主義是各個領域的革命者和創新者,它是后來出現的所有先鋒藝術流派的起源。印象派藝術家追求瞬間的視覺印象,依據自己眼睛去觀察外部世界,他們的作品色調明亮,體現微妙的色彩變化。他們用色大膽,一反傳統的灰褐色調,根據太陽光的光譜所呈現的七種色相或近似色來作畫,這樣可以更為真實地表現外光的瞬間變化,畫面色彩顯得更加燦爛。歐洲的繪畫也因此在色彩表現上出現了一次重大革新。印象主義改變了傳統的繪畫觀念。印象派藝術家更側重于描繪他們所感受到的現實和周圍的生活,打破了傳統的創作觀念,一切皆可入畫。他們并不關心高尚的事業和行動,摒棄了一切宏大的敘事性內容。生活里美妙而又平凡的場景都可以入畫,無論看起來多么瑣碎,多么沒有意義。一切都吸引著畫家們,倫敦的日出、巴黎的街道、舞蹈課上的排練、冬日的景象、陽光下的干草垛,每個生活畫面都被有力而靈活的筆觸捕捉,變得豐富而飽滿。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種生活哲學,但更重要的是,這是藝術史上具有決定性的轉折點,使后來的現代藝術家可以擺脫傳統,創造新的藝術。
印象派藝術家創新了繪畫的方式,打破了傳統繪畫觀念,其開創的繪畫藝術領域充滿了無限的可能,也標志著新的藝術時代的到來。隨著時代發展,當今繪畫藝術領域已產生了很多新的畫派和新的觀念,更加多元化。
五、新印象與后印象主義的出現
在印象派成員開始相互疏遠時,未來已經走在了路上。“新”“后”印象主義也即將出現。1886年最后一屆印象主義畫展展出了修拉、西涅克等人的作品。藝術評論家費利克斯·費內翁,首次使用“新印象主義”一詞來形容修拉、西涅克、卡米耶·畢沙羅和他的兒子呂西安·畢沙羅的畫作。修拉在印象派用色的基礎上,根據當時的光學研究,利用色彩分割理論作畫,將顏色一筆一筆地點染在畫布上。這種繪畫方式后來被稱為“點彩法”,因此新印象主義也被稱為“點彩派”。新印象主義其實是印象主義朝古典主義轉向,重法則、重理論、重秩序的產物,它把印象派關于繪畫色彩的技法發展到了新高度。而后印象主義畫家放棄了只是追求色彩這一狹隘的目標,而去追求更富激情的主觀表現。例如,塞尚參加了第三次印象派畫展之后就與他們分道揚鑣了,發展屬于自己的創作風格,探索物體的主要結構與形狀。他在藝術道路上的探索直接影響了20世紀的現代藝術,促成了立體主義的興起,是當之無愧的“現代繪畫之父”和立體派的奠基人。高更直接用色彩塑形來達到表現主觀再造客觀的繪畫過程。在印象派藝術團體宣布解散之后,高更在藝術創作上發展出了一種新的風格,成為象征主義先驅。他的作品《布道后的幻象》,促使他轉變為一名先鋒派領袖。如此,從印象主義到新印象主義,是繪畫藝術一步步由傳統走向現代的起點。而從后印象主義開始,繪畫藝術才真正實現了由傳統走向現代的轉折,逐漸多元化。
參考文獻:
[1]奧貝爾多.認識印象派:藝術從此自由[M].楊恩毅,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2.
[2]貢培茲.現代藝術150年:一個未完成的故事[M].王爍,王同樂,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李春.西方美術史教程[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4]佟景韓,余丁,鹿鐳.歐洲19世紀美術:現實主義與印象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李楠.法國印象主義畫派社會背景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2.
[6]楊金鷗.由傳統走向現代的印象主義運動[J].南京師范學院學報,2009(2):95-98.
[7]任乘達.莫奈和印象主義繪畫[J].陰山學刊,2002(1):47-48.
[8]吳冠中.印象主義的前前后后[J].美術研究,1979(4):49-51.
[9]陳燮君.“回歸自然”的巴比松藝術“啟迪現代”的印象派哲理[J].上海文博論叢,2013(4):10-27,6.
[10]徐振杰.十九世紀法國自然主義與印象主義繪畫觀念及其意義分析[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7(1):115-117.
作者簡介:
暢軒博,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