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暉 沐成凱 徐國嫻
基金項目:南京審計大學與南京市江寧區審計局合作課題“推進江寧區審計工作質效提升研究”(2023HX045)。
摘要:審計質量決定了政府審計的根本效果,是政府審計工作的重心,而如何提升審計質量是政府審計恒久的議題,對于進一步推進新時代審計工作高質量發展、以有力有效的審計監督服務保障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型審計自誕生以來,強調以研究的方法開展審計工作,為政府審計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在新時代,開展研究型審計如何有效提升審計質量,如何為政府審計注入新的活力值得探究。基于信息不對稱視角,分析政府審計質量低下的原因,闡釋消除信息不對稱影響提升審計質量的機制,探究審計機關開展研究型審計以消除信息不對稱影響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研究型審計;審計質量;信息不對稱
0 引言
研究型審計從長久的審計實踐與探索中誕生,強調以研究的方法開展審計工作,充分注重調查、分析、研究。2021年《“十四五”國家審計工作發展規劃》要求“積極開展研究型審計”“既要善于發現問題,更要注重解決問題,發揮審計的建設性作用”;2022年全國審計工作會議提出“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加精準地揭示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規范管理、促進改革的意見建議”;2023年二十屆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堅持依法審計,做實研究型審計,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打造經濟監督的‘特種部隊”。研究型審計正成為審計工作揭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利器,憑借其前瞻性、規范性、開拓性清除審計過程迷障,貫穿審計工作始終,精準提升審計質量。
政府審計在發展歷程中表現出了整體逐漸完善的發展趨勢,同時審計內容也在不斷拓展。在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審計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阻礙其發展的問題,導致審計工作無法完全發揮作用,審計質量不符合預期。本文基于信息不對稱的視角,嘗試推理發現政府審計質量較為低下的內在原因,進而尋找提升審計質量的關鍵機制,把握研究型審計是消除信息不對稱影響的重要因素這一理念,最后推演開展研究型審計從而提升審計質量的實施路徑。
1 文獻綜述
1.1 關于研究型審計的內涵
研究型審計是審計理論與實務的重要課題。當前,研究型審計作為審計工作當下的熱點之一,已經有不少學者對研究型審計的內涵進行了闡釋。在“研究型審計是什么”這個問題上,目前有應用型研究觀、工作模式觀和科學理念觀3類觀點,有學者將研究型審計的概念升華為“從現象說明深入本質揭示”,注重找出經濟現象背后的根源性問題[1];也有學者認為研究型審計主要是針對審計客體的研究,從“審計準則的具體運用”“悖論問題的處理”等角度研究審計工作,從“業務營運”“審計發現問題的原因及改進對策”等角度研究審計客體[2]。以上多種關于研究型審計內涵的觀點雖然在重點、性質等方面存在不同,但無疑都指出研究型審計是將研究的方法與精神貫穿審計工作始終,以此來促進“審計質效的螺旋式上升”[3],推進新時代審計工作高質量發展,助力構建集中統一、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審計監督體系。
1.2 關于審計質量的衡量路徑
目前,我國有關政府審計質量的研究較少,缺乏統一體系與總體代表性。從審計主體與審計客體的角度出發來衡量審計質量,孫夏賦[4]認為審計機關審計項目的衡量標準具有多維性,可以用審計方案、審計準則、審計目標與審計需求衡量審計機關審計項目的審計質量,還可以用審計效果與社會影響、專門制定的考評方案、被審事實與審計實踐作為衡量審計機關審計項目審計質量的標準。從審計成果角度出發,審計質量的高低標準可以取決于審計工作取得的實際成效,并通過審計報告來體現,審計報告中信息的可信度也是衡量審計質量至關重要的標準[5];從法制和經濟角度出發,有學者認為可以通過審計目標、法規制度和經濟及時性3個方面來衡量審計質量,審計機關要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將審計質量自身的特性和環境因素相結合考慮,貫徹“成本效益”原則[6]。本文在參考已有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目的,將從審計環境、審計資源、審計實施、審計報告及后續審計5條路徑衡量政府審計質量,見圖1。
1.3 關于政府審計中的信息不對稱研究
信息不對稱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阿克洛夫提出,意指市場交易雙方掌握的信息存在差異。信息不對稱不僅存在于市場經濟活動中,還存在于社會政治活動中,審計活動也不例外。從審計活動的產生來看,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受托責任問題是審計監督誕生的源頭;信息不對稱既是審計產生的原因,也是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其貫穿審計的全過程,并產生了審計中的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7]。然而信息不對稱不僅僅存在于審計的產生背景,在政府審計實務過程中也同樣存在。從政府審計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表現方式來看,政府審計中的利益主體關系及信息傳遞過程中的信息會受信息發出者、接收者的技能、態度、知識,以及信息傳遞渠道和反饋路徑的影響,最終導致信息失真[8]。
1.4 關于政府審計質量與信息不對稱關系研究
目前,我國政府審計尚存在審計機關缺乏獨立性、審計結果公信力較弱、人民群眾缺乏對審計結果反饋等決定政府審計質量的瓶頸,導致政府審計質量低下,治理功能不能有效發揮。同時,國家審計能夠在促進政府透明度提升方面發揮積極的治理效應,影響著政府端的信息輸入與輸出[9]。為確定政府審計質量與信息不對稱二者之間的關系,魏明和邱鈺茹[10]建立了一個信號傳遞模型,對國家審計機關、政府和社會公眾之間的信號傳遞進行博弈分析,發現三者之間都會設法傳遞出對自己最有利的信息,避免自己利益受損,這也就是信息不對稱。這種相互博弈的信息傳遞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政府審計不能有效發揮作用,需要建立我國政府審計參與國家治理的信號傳遞機制,通過相關保障措施的實施來進一步推動我國國家治理目標的實現。本文將嘗試將政府審計質量與信息不對稱結合起來,基于信息不對稱的視角來研究政府審計的審計質量,并探索研究型審計在其中的作用。
2 基于信息不對稱視角解釋政府審計質量低下的原因
政府審計過程存在委托代理關系。人民擁有國家的最高權力,人民將治理國家的權力委托給最高一級的國家治理機關,而最高一級的國家治理機關則將權力層層委托給下級治理機關。在此種委托代理關系中,人民與上級國家治理機關就成為委托人,下級治理機關則成為代理人,即政府審計意義上的被審計單位。為了監督被審計單位職責履行情況,需要經過審計機關審計,審計機關再分別向人民群眾公開審計結果、向上級治理機關提交審計專報、向黨委審計委員會匯報等,最終形成完整的信息傳輸流程。
但是,委托代理雙方的信息傳遞并不是一直準確高效的,因為下級治理機關自身性質與相關環境等多種原因,無法將信息完全傳遞給委托方,會存在一定的信息差,即信息不對稱。根據信息不對稱的經典理論,掌握信息的一方會利用對方信息缺失的劣勢來謀求己方的利益。將這一理論映射到政府審計領域,則表現為被審計單位可能會利用信息差來矯飾不當行為、擢取灰色利益;人民與上級治理機關可能受信息誤導、做出失誤判斷,影響相關審計制度的完善進度,破壞當前的審計環境,弱化審計計劃資源配置,造成審計質量低下。
人民與上級治理機關判斷被審計單位財務、效益、合規性等運行狀況的主要依據是審計報告,所以對于被審計單位來說,為了表面滿足人民的期待與應付上級治理機關的監督底線,只需要依照法律法規與上級治理機關規定的最低限度來履行職責,減少付出相應的時間、人力、資金成本,甚至由于腐敗心理或利益誘因,表面上刻意迎合上級治理機關的行政要求,背地里對執行委托方意志的機構隱瞞被審計單位的真實情況,做出粉飾行為,切實目的卻難以察覺。由此可見,被審計單位實際運行情況的優劣程度難以準確通過審計報告來衡量,審計報告可能無法完整體現被審計單位的真實情況,導致審計質量不符合預期。
上述惡劣情況會導致審計機關在之后的審計期間無法依據被審計單位的表面狀況設置真正合適的審計實施方案,從而影響審計重點的鎖定、恰當的審計方法的選取及審計職業判斷的標準;治理整改等后續審計環節更加難以銜接,大幅降低了后期審計質量的合格期望,形成惡性循環。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政府審計中的信息不對稱在審計環境、審計資源、審計實施、審計報告及后續審計5個方面嚴重導致審計質量低下,需要研究發掘相應的機制以消除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負面影響,有效提升審計質量。
3 通過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影響提升審計質量的機制
在提升審計質量的整體過程中,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從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3種機制提升審計質量,分別是靶向、療愈和預防,見圖2。
3.1 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影響起到靶向作用
靶向作用指的是通過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審計機關能夠選擇性、針對性地采用審計措施作用于被審計單位特定的問題重點,從而為審計后續發揮作用奠定基礎。在政府審計委托代理關系中,委托方往往因為信息不對稱而無法真正了解代理方,在審計機關看來,被審計單位處于模糊狀態,其靶點不可視,特定的審計措施就難以識別靶點而不能有效作用于被審計單位問題所在。所以,努力消除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影響才能充分發揮審計的作用,讓人民與國家治理機關充分了解被審計單位的相關信息,可提高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完整性和及時性,彌補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信息差,使審計報告能夠更真實地反映被審計單位情況;可增加審計過程中相關信息的透明度,創造透明、有效、健康的審計環境,便于接受公眾的監督;同時,被審計單位試圖掩蓋的不合理行為的行為動機得以暴露,委托方也能夠了解到信息不對稱背后的行為事實。
通過以上作用,審計機關能夠準確把握被審計單位的病灶所在,對明確出現問題的事項重點關注,抓住主要矛盾,標記重點審計目標靶點,針對具體情況情況設計特定審計實施方案,精準引導特異性的審計措施作用于被審計單位,起到靶向作用。在審計目標靶點確立的條件下,審計機關能夠運用有效的手段根據被審計單位情況及審計資源的需求將有限的資源進行精準分配,以保障審計資源有效供給到目標靶點,實現了審計工作的效益性。消除信息不對稱影響通過靶向作用增加了信息透明度,提高了審計實施過程中的準確性以及審計報告的可信度,優化了審計資源配置,提升了審計質量。
3.2 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影響起到療愈作用
療愈作用指的是審計機關在發現、解決被審計單位問題的基礎上幫助被審計單位優化制度、促進改革、及時反饋、把握調控,最終完成審計整改,達到痊愈狀態。只有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影響,才能全方位地深入了解被審計單位,發現審計問題的癥結所在,可以對癥下藥。在“治療”前期,從問題導向入手,著手解決問題,這是審計工作的重要職責所在,也是高質量審計的基礎要求;而在“治療”后期,區別于前期的在一段時間內解決問題,后期需要讓人民與國家治理機關掌握初步消除信息不對稱影響的后續情況,即被審計單位的整改與完善相應制度的情況。審計整改促進被審計單位拔除病根,優化機關整體的運行情況;制度完善要求研究被審計單位工作體制和機制,優化健全機關運行內核,徹底清除問題因子,完成審計后期的“治療”。
到“復查”階段,為確保被審單位切實執行了審計決定,有必要根據以往審計的情況進行追加審計,也就是后續審計。得益于“治療”期間的良好控制,國家治理機關能夠掌握被審計單位的“治療”情況和后續“治療”計劃,把握被審計單位每時每刻的“治療”動向,最大限度地降低問題復發的風險,使被審計單位長久保持健康狀態,并且在保障了后續審計的必要性、針對性的同時,也為后續審計標準的確立提供了依據。通過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影響,讓審計始終處于監察整改的全流程中,擴大了審計覆蓋面,讓后續審計得以充分銜接,有效監督被審計單位的每一個節點,從頭到尾每一個“治療”環節連接起來,徹底發揮了療愈的作用,有效提升了審計質量。
3.3 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影響起到預防作用
預防作用指的是被審計單位經過審計及審計整改之后擁有防止后續機關運行中偏離預期軌道的能力。通過消除信息不對稱影響的靶向作用與療愈作用,被審計單位經過長久的整改醞釀和制度熏陶,能夠達到讓人民與國家治理機關對被審計單位滿意的程度。被審計單位在嚴格的審計監督環境中逐漸走上正軌,人民與國家治理機關進而會對被審計單位的未來狀況與發展前景充滿希望,逐步形成委托方與代理方之間的自然信賴關系,降低后續信息不對稱發生的可能性與影響程度。在這一過程中,不僅發揮了審計的防護性功能,糾正了被審計單位的種種問題,還發揮了審計的預防性功能,從根本上消除了信息不對稱發生的可能性,并且預先做好被審計單位后續運行過程中可能出現違背既定規律的準備和應對措施,能夠降低后續審計的執行壓力,大幅提升后續審計的行動質效,提高了審計質量。
在委托方與代理方之間信任關系的發展過程中,審計監督活動中的內外部因素及主客觀條件等會一定程度上與當前的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環境相接觸,進而多方面、多層次地影響審計環境的發展。這種信賴關系的發展往往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與社會整體發展方向相同,反映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貼合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景,會導致審計環境往更加適應當前社會的方向優化,形成傳統審計業務創新發展的局面,提高民眾對審計結果公允性的認知,增加審計公信力,提高審計質量。
4 審計機關開展研究型審計消除信息不對稱影響的實施路徑
研究型審計是從研究的視角,運用研究的方法開展審計工作,強調調查研究,創造更高審計價值。審計機關積極開展研究型審計,多方面、多角度地推進了審計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審計機關通過開展研究型審計,可以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影響,提高審計質量,這一環節存在著3種實施路徑,見圖3。
4.1 研究型審計作用于審計主體
研究型審計要求將研究的思維、視角和方法貫穿審計的全過程,審計機關作為審計主體,是審計全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主導研究型審計嵌入審計工作中的中堅力量。為了更好地進行研究型審計工作,提升審計的質量,服務于國家治理現代化,審計機關就必須先讓研究型審計作用于自身,提高審計主體的研究型思維,開拓審計思路,創新審計理念,提升審計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注重問題本質的揭示,做好總結歸納工作,形成高質量和高價值的審計成果。
研究型審計作用于審計主體的表現形式是特殊的,使審計主體呈現出審計機關內在的多方面強化,包括思維、理念、能力、作風等:研究型審計助力審計主體活化審計思維,使審計主體在開展審計工作時能夠針對被審計單位的真實情況發散思考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以探索研究的精神挖掘被審計單位各方面存在的問題,真正做到縝密無疏漏;研究型審計促進審計主體創新審計理念,使審計主體更科學地進行審計工作,站在創造審計價值的高度去思考審計工作;研究型審計推動審計主體提高審計職業能力,使審計主體在遇到棘手問題時可以發揮分析研判的能力,化解困境,為審計工作積累寶貴經驗,逐步提升職業能力;研究型審計鼓勵審計主體形成獨特、優良的審計作風,提升審計團隊的專業性,將審計職業道德融入到審計實務中,培養鉆研、嚴謹的研究型審計精神,保障研究型審計的順利開展。
審計主體通過研究型審計獲取的內在強化使審計機關在與被審計單位的博弈關系中形成了區別于一般審計的獨特信息優勢,審計主體有能力挖掘到被審計單位試圖掩飾的問題,提高審計信息的獲取程度,極大程度上消除了因雙方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影響。根據消除信息不對稱影響起到的靶向作用機制,審計主體因研究型審計所創造出的審計信息優勢,符合靶向作用的發揮條件,能夠針對被審計單位暴露出的問題靶點進行審計監督。經過一系列連貫的機制與實施路徑,研究型審計作用于審計主體,消除了信息不對稱的影響,最終提高了審計質量。
4.2 研究型審計作用于審計客體
被審計單位作為政府委托代理關系中的代理方,履行著人民群眾賦予的職權,踐行著人民群眾的意志,其行為應當受到審計機關的審計監督,以確保被審計單位良好地履行了代理方的職責,精準服務于人民群眾。被審計單位也是審計研究、審計方案等審計流程的實施對象,是研究型審計推進過程中的重中之重。研究型審計要求從業務運營、運行規律、審計發現問題的原因及改進對策這些角度研究審計客體,把促進被審計單位體制機制和制度的健全完善作為審計工作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多角度研究審計客體,深刻分析本質,精準揭示問題,注重解決問題。
被審計單位作為政府機關,其運行情況、財務信息、績效水平等關鍵指標應準確且詳細地向人民與上級國家治理機關披露,雙方應形成對等的信息流通渠道。而被審計單位往往會基于腐敗心理、緊急事態等各種原因和借口向委托方輸出與實際情況有所偏差的信息。為解決這種困境,研究型審計需要作用于審計客體:通過在審計工作中注重研究分析,促使審計客體暴露各種類型的潛在問題,戳穿審計客體運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虛假行為,將與人民及上級國家治理機關之間的信息流通渠道重新拉回水平對等的位置上,有針對性地提出規范管理、促進改革的意見建議;研究型審計深入研究審計客體的體制機制,積極推動問題背后體制機制的完善,為審計問題整改與后續審計做好鋪墊,降低了審計客體后續發生問題的可能性;研究型審計貫穿審計的全流程,在初步消除了信息不對稱影響的情況下,把審計客體的整改過程納入其中,調查研究審計整改后審計客體日常運行、財政資金使用等情況,確保了審計客體后續向委托方傳遞的信息的準確度和真實性,有效規避了信息不對稱再次發生的風險。
研究型審計的介入讓審計客體與國家治理機關之間信息溝通的橋梁得以疏通和穩固:審計客體的內在問題得到解決,機制體制得到改善,能夠順利排除不利因素,自發地、主動地向委托方傳輸真實的、高質量的相關信息,雙方形成信息不對稱的可能性在代理方內部消化完成,不對稱的信息不再能夠通過信息流通渠道觸及到委托方,瓦解了信息不對稱發生的可能性。根據消除信息不對稱影響起到的療愈作用機制,審計客體因消除了信息不對稱得到了全面的療愈效果,與研究型審計針對審計客體產生的作用形成了聯動效應,促成了被審計單位的良性蛻變,反饋到每一個審計“治療”節點。研究型審計作用于審計客體,消除了信息不對稱的影響,最終提高了審計質量。
4.3 研究型審計作用于審計業務
在審計實踐中,政府審計業務類型主要包括財政審計、政策落實跟蹤審計、金融審計、資源環境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和涉外審計等。其中,審計主體與審計客體存在不同,各審計業務的具體目標也因業務、性質的差異不盡相同,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針對不同的審計問題,創造更高的審計價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作為審計工作開展的獨立單元,為適應新形勢下審計工作的要求,審計業務輒需在新時代的環境下做出積極改變。
2022年全國審計工作會議提出,深入開展研究型審計是實現新時代審計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引入研究型審計是審計業務實現審計發展應變與審計價值升華的重要路徑。區別于審計主體與審計客體,研究型審計作用于審計業務要求不拘泥于多方的委托代理關系,而是要從宏觀的角度來解讀與構筑新型的審計業務。研究型審計要求審計機關在新時代把握新形勢,聚焦主責主業,積極思考傳統審計業務如何創新發展、新型審計業務如何高效開展。新型審計業務能夠為當前審計工作帶來新的活力,使審計機關更能夠多角度、多方位地對被審計單位開展審計監督,將審計力量從傳統的防護性功能向建設性功能合理延伸,實現從揭示驅動向預防驅動的轉型,發揮審計的服務力,準確、及時地把高質量審計成果反饋到國家治理機關,將國家的治理能力帶到更高的層次。
創新審計業務,需要在法律及實際要求的基礎上,根據審計機關與被審計單位雙方發展的特點,實施符合新時代要求的事業單位發展方案、計劃,針對新型審計要點,拓寬審計范圍,在廣度與深度上推進審計工作。通過多種審計業務的功能發揮,審計機關能夠實現對被審計單位的多方位、更全面的監管監督,并提出可行性建議。同時,為配合新型審計業務的開展,需要培養審計人員的專業素養、政策研判和洞察分析能力,恪守職業道德,保持循道務本的審計精神,努力實現審計價值增值,提升審計效能,發揮研究型審計在審計業務上的重要作用。
研究型審計作用于審計業務,由此誕生了新型審計業務。新時代下的審計業務具有獨立性、多元性、廣泛性、創新性等特點,并賦予其在審計實務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獨立性要求審計機關對被審計單位保持精神上的獨立和實質上的獨立,研究型審計額外要求審計機關在保持上述兩種獨立的情況下深入委托方與代理方的關系,通過研究型審計消除上級治理機關與被審計單位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多元性描述了新型審計業務多種多樣的類別、目標、性質等,因研究型審計作用于審計業務而創造出多樣化的、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各種新型審計業務能夠全面地針對被審計單位的現狀進行全方位的審計監督,獲取被審計單位藏匿的各類信息并向人民與上級治理機關進行反饋,消除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廣泛性與多元性相輔相成,共同強化了審計監督的力度與廣度,新型審計業務拓寬了審計范圍,被審計單位能夠得到更加全面的監督,有力消解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影響;創新性是新型審計業務最重要的特點,研究型審計發揮的創新作用促進了傳統審計業務的發展,是新型審計業務產生的基礎,其創新性打開了審計工作的思路,也從宏觀層面決定了一項審計業務能創造出的價值上限,創新性正是研究型審計創造新型審計業務、產生高價值審計成果、促進審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審計業務本身的價值含量配合審計視野的拓展能夠大幅提升審計工作的質量,足以促進審計機關挖掘出富有價值的信息,國家治理機關也就能夠憑借高質量信息做出相應判斷,在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信息的質量。
研究型審計作用于審計業務帶來的新型審計業務產生了一種特殊“渠道”,它構建了被審計單位與上級治理機關之間的新型信息流通關系,可以多方面地體現被審計單位現狀并及時發現問題,幫助委托方更好地掌握代理方的運行狀況。研究型審計讓“渠道”變得更加堅實、通暢,建立了穩固的信息基礎,形成信息順流,加快了信息傳輸的速度,提升了“渠道”中信息的質量,改善了信息不對稱的現狀。根據消除信息不對稱影響起到的預防作用機制,研究型審計作用于審計業務所產生的新型審計業務建立起的“渠道”是長久有效的,在委托方與代理方雙方關系的發展歷程中在不斷優化,使得后續的發展過程中人民與上級治理機關相對于被審計單位更能處在信息的優勢地位,審計的整體驅動方向也從揭示性驅動轉變為預防性驅動。由此,研究型審計作用于審計業務,產生了傳統審計業務的創新,建立了委托代理關系的重要渠道,消除了信息不對稱的影響,最終提升了審計質量。
5 結語
研究型審計已經成為政府審計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開展研究型審計可以通過3種路徑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從而形成靶向、療愈和預防3種內在機制,在審計環境、審計資源、審計實施、審計報告以及后續審計5個方面提升政府審計質量。
本文基于信息不對稱的視角分析了政府審計質量低下的原因,認為政府審計中的信息不對稱在審計環境、審計資源等5個方面會導致審計質量低下。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則可以顯著提升審計質量,其內在機制有3種:靶向、療愈和預防。通過靶向作用,審計機關能夠針對性地采用審計措施實施于被審計單位的問題重點,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審計報告的可信度和準確性;療愈作用可以幫助被審計單位優化制度、促進改革、及時反饋、把握調控;預防作用能夠降低后續審計的執行壓力,提升后續審計的質效,提高民眾對審計結果公允性的認知,增加審計公信力。
這3種機制的實現奠定在消除信息不對稱影響的基礎上。為了順利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影響,更好地提升政府審計質量,必須大力開展研究型審計。開展研究型審計消除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存在3種實施路徑:研究型審計分別作用于審計主體、審計客體和審計業務。研究型審計助力審計主體強化審計思維、理念、能力、作風等;研究型審計促使審計客體暴露問題,推動問題背后體制機制的完善;研究型審計創新審計業務,將審計力量從傳統的防護性功能向建設性功能延伸,實現從揭示驅動向預防驅動的轉型,將國家治理水平帶到更高層次。
參考文獻
[1]晏維龍.關于開展研究型審計的幾點認識[J].審計觀察,2021(11):34-40.
[2]鄭石橋,劉星銳.研究型審計:內涵、類型及運用條件[J]. 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22,19(1):18-25.
[3]王永梅,許莉,周旭東,等.研究型審計:內在邏輯與實踐探索[J].會計之友,2022(1):119-123.
[4]孫夏賦.審計質量衡量標準的多維性[J].中國審計,2019(6):25-26.
[5]陳翔.獨立審計質量控制研究:基于會計師事務所內部因素角度[J].經濟論壇,2011(9):206-209.
[6]沈暉.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和衡量標準分析[J].財會學習,2018(13):165.
[7]干勝道,王磊.基于信息不對稱的政府審計風險的控制研究[J].審計研究,2006(1):25-29.
[8]仲崇峰,范崇慧.建立群決策機制 規避審計風險[J].財會月刊,2010(36):81-83.DOI:10.19641/j.cnki.42-1290/f.2010.36.026.
[9]朱榮.國家審計提升政府透明度的實證研究:來自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4,29(3):23-30.
[10]魏明,邱鈺茹.國家審計參與國家治理的信號傳遞機制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5,30(3):79-87.
[11]劉有貴,蔣年云.委托代理理論述評[J].學術界,2006(1):69-78.
[12]鄭石橋.審計環境影響政府審計:一個分析框架[J].會計之友,2015(24):130-133.
[13]戚振東,張紫璇.研究型審計: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會計之友,2022(6):118-124.
[14]虞勇.以研究型審計為抓手 助力審計質量提升[J].現代審計與會計,2022(9):10-11+38.
[15]許莉,張藝文.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研究型審計的實踐探索:以審計署某特派辦為例[J].商業會計,2022(7):19-22.
收稿日期:2023-08-06
作者簡介:
陳希暉,男,1972年生,博士研究生,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績效與資源環境審計、審計法規與準則。
沐成凱,男,2000年生,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國家審計理論。
徐國嫻(通信作者),女,1981年生,本科,審計師,主要研究方向:財政與金融審計、經濟責任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