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侯怡雯

摘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健全收入分配體制,建設和諧社會需要大力發展慈善事業。近年來,互聯網慈善發展迅猛,各種慈善短視頻更是獲得廣大網友的贊同與支持,大家紛紛捐款獻愛心。但同時互聯網慈善也存在諸多問題,如擺拍式慈善、詐騙式慈善、善款流向成迷、慈善商業化明顯等。通過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及后果,并從財務管理角度提出針對性建議,如重構慈善收入分配機制、加強互聯網慈善資金監管、促進慈善財務運行透明化、推進慈善數字化建設等,以期為促進共同富裕獻計獻策。
關鍵詞:共同富裕;收入分配;慈善;財務管理
0 引言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基本特征。在我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首先要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難題。我國對此問題非常重視,經歷了市場調節的初次分配和政府調節的二次分配后,慈善作為第三次分配,對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促進共同富裕有積極作用。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各種平臺應運而生,“互聯網慈善”迅速進入大眾視野,人人參與慈善變得更簡單。然而,近些年來互聯網慈善卻頻頻爆雷,出現越來越多的偽慈善現象,公益慈善商業化趨勢明顯。如何加強互聯網慈善事業管理,其中財務管理尤為重要。本文將對我國互聯網慈善財務管理相關問題進行探討,通過規范網絡慈善財務管理,重構利益格局,促進第三次分配,為解決互聯網慈善財務問題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1 我國第三次分配的提出與作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明確了第三次分配的社會功能。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將第三次分配納入基礎性制度安排,對其重視上升至新高度。目前,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與價值日益凸顯,尤其對我國實現共同富裕起著積極地促進作用。經濟學家厲以寧在1991年發表的《論共同富裕的經濟發展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影響收入分配的三種力量”,指出道德力量是超出市場機制與政府調節的力量之外的第三種可以影響收入分配的力量。這種力量對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結果發生作用,影響個人可支配收入的使用方向,實現收入和財富向弱勢人群、地區、行業以及教育、環保、科技等關鍵領域的合理分配;推動先富幫后富,構建和諧社會關系,促進城鄉、區域、行業平衡充分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縮小收入和財富分配差距,助力共同富裕[1]。
2 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現狀
2.1 發展態勢穩中向好
我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報告顯示:2023年一季度,捐贈統計3 068萬元,善款用作鄉村振興、寒冬送暖、長期濟助、醫療援助等領域。《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22)》顯示,我國慈善資源總量持續增加,2021年全國社會公益資源總量預測為4 466億元,較2020年增長8.57%。其中社會捐贈總量為1 450億元,彩票公益金總量為1 062億元,志愿者服務貢獻價值折現為1 954億元,分別較2020年增長-5.48%、10.64%和20.62%。《2022年中國慈善信托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末,我國慈善信托累計備案數量達到1 184單,累計備案規模達到51.66億元。其中,2022年備案數量達到392單,比2021年增加147單,創歷史新高;備案規模11.40億元,較2021年增加4.93億元。我國慈善事業與扶貧濟困、教育發展、鄉村振興、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戰略緊密相連,在助推第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中發揮重要作用。
2.2 互聯網+慈善模式發展迅猛
數字時代,互聯網慈善事業走向大眾化。互聯網慈善平臺,每年都有超過100億人次點擊、關注和參與互聯網慈善,2021年通過互聯網募集善款近100億元,比2020年增長了18%。在2022年騰訊“99公益日”期間,公眾籌集善款總額超過33億元,“一花一夢想”主題活動征集和篩選的16個公益夢想,吸引了5 954萬人次參與,公眾參與度再創新高。除騰訊公益外,阿里公益、字節跳動公益、新浪微博等多家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紛紛推出相關主題活動。互聯網慈善持續升溫,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間,各大互聯網平臺、網絡媒體、醫藥平臺、公益組織等多元化社會力量依托自身的渠道及號召力,進一步動員社會資源,筑起一道堅實的疫情防控墻。互聯網慈善正在用“看不見的手”,參與社會財富的第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
3 我國互聯網慈善事業存在的財務管理問題
我國慈善事業總體狀況良好,互聯網慈善發展勢頭迅猛,新時代對互聯網慈善事業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從財務管理視角進行分析。
3.1 慈善短視頻收入分配差距大
收入分配機制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著積極作用,一旦收入分配不平衡,很容易引起社會公眾心中的不滿,滋生出“賺快錢”“走捷徑”的不良社會風氣。
現如今在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等眾多短視頻平臺可以看到很多慈善視頻,其中有困難戶自己發布視頻尋求幫助的,也有專門做慈善的用戶呼吁大家獻愛心的。利用互聯網發展慈善事業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卻接連曝出短視頻偽慈善事件,例如,2016年11月,“涼山偽慈善”直播事件,網紅主播以偽慈善直播吸引粉絲,獲利近50萬元;2021年3月,抖音賬號“韓文團隊”打著“扶貧”的旗號進行慈善擺拍,通過直播銷售獲利達29萬元;還有一位短視頻博主“云南波波”拍攝了一系列視頻,展示其資助3 000元給大涼山貧困老人,但在拍攝完成又將錢悉數收回,等等。短視頻偽慈善事件屢禁不止的背后體現的是平臺收入分配問題,下面以抖音短視頻平臺為例進行說明,相關情況見表1。
如表1所示,遵循“流量為王”的賺錢規則,短視頻賬號的高流量確實能夠使其獲得高額收入,抖音等眾多平臺的收入分配機制大體類似。平臺既然設計了這樣的游戲規則,那它定然有利可圖,這里不做評價,本文僅對短視頻慈善方面收入分配進行討論。
短視頻變現的關鍵在于視頻內容能否引起大眾關注,慈善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用戶在拍攝視頻時利用慈善之名為自己吸引熱度和粉絲量,或者直接假扮“困難戶”,直播自己的“悲慘”經歷,引得關注與同情。用戶積累了“流量”后,便可以通過接商業廣告、進行直播帶貨等方式賺錢。這樣一來,一方面互聯網平臺收入高、變現快,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賺快錢”“走捷徑”的不良社會風氣,一些慈善主播想要流量,就會千方百計吸引大眾眼球,致使擺拍式慈善屢禁不止;另一方面直播收入差距明顯,級別高的平臺主播收入可達上萬元甚至上千萬元,這會引發社會公眾的不公平感,尤其再與慈善掛鉤,更會誘發大眾對互聯網慈善事業的不滿情緒和抵觸情緒。
3.2 劣幣驅逐良幣,真慈善舉步維艱
劣幣驅逐良幣定律在財務管理中一向被高度警惕,而目前在互聯網慈善領域就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多年來,我國的慈善體系經受著一次次的沖擊,社會公眾先是對于官方慈善機構感到失望,現在進入自媒體時代又是對做慈善的個體難以信任。例如短視頻博主“疆域阿力木”長期堅持做慈善公益,幫助新疆當地的蜂農賣蜂蜜,直播帶貨幫助農民創造收入,卻被網友質疑背景太假、虛假銷售、慈善擺拍。為此,他便用扔木桶的方式自證清白,跳進水坑扭動跳舞證明直播現場是真的;拿出身份證力證自己確實是“95后”;拿起石頭,往河里扔去;徒手捉蜜蜂等。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舉動背后,其實暗藏的是公眾不敢信任慈善的辛酸,在無數次被騙與失望之后,偽慈善短視頻帶給社會的,是久久無法愈合的創傷。
在如今這個“人人皆可做慈善、人人都是慈善家”的社會,人們似乎已經無法辨別慈善的真假。當看到基層干部、網絡達人開展農村慈善扶貧公益活動時,受“擺拍式慈善”等事件的影響,大眾無法區分慈善真偽,于是在直播過程中總有些質疑的聲音:“主播是假的吧”“直播是為了博眼球”“產品質量太差不能買”,等等。支持慈善事業正在變成一件需要日漸謹慎的事情,甚至在善意被無數次消費后,大眾的熱心逐漸變成了冷漠,后果便是阻礙了真慈善的發展。
3.3 慈善眾籌平臺抽成比例成迷
慈善眾籌平臺向來被大眾視作公益機構,其適當地抽成善款也只是留下必要的成本維持機構平臺的運行,但遠遠達不到可以盈利的水平。但是,2021年,以線上籌款為渠道,為重疾、大病提供籌款平臺的“水滴籌”在紐交所上市,一時間引得公眾眾說紛紜。畢竟,“水滴籌”自創立以來,在各種包裝廣告“加持”下,大眾知曉它是因為慈善捐款,而這樣一個慈善平臺如今上市,不免讓人懷疑,它是否在披著慈善的外衣做商業?是否在以慈善的名義最終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將慈善作為斂財工具?一時間,輿論四起,公眾對帶有“慈善”二字的平臺紛紛提出質疑。
在眾籌平臺抽成問題上,“水滴籌”按規定對每筆籌款收取3%的平臺服務費,但事實上平臺扣除的費用遠不止于此。一位韓先生通過“水滴籌”籌到了10萬元,但是最終扣除平臺手續費后只能取出67 000元。對此,平臺回復是系統數據出現了問題,其實韓先生只籌到了6萬多元,但是平臺卻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系統出錯,這件事最終不了了之。此類事件不勝枚舉,除了“水滴籌”,還有“輕松籌”“無憂籌”“安心籌”等慈善平臺也頻頻被曝出平臺抽取資金比例太高、余款去向不明等問題,但官方始終未做正面回應。這些平臺產生的信任危機,最終傷害的是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困難患者家庭,同時也傷害了所有愛心捐款人士的心,澆滅了大眾的捐款熱情。
3.4 網絡募集資金流向不明確,善款運用監管不完善
在互聯網慈善沒有誕生之前,慈善資金流向不明的問題一直都是慈善事業的“重災區”,例如:中國紅十字會募集資金“利息超過支出”;汶川地震652億元捐款中,501億元的詳細去向至今并未在公開資料中明確顯示,甚至連捐款來源也無從查證;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被舉報3億元資金去向不明,等等。如今,隨著“互聯網+慈善”的興起,網絡募集資金更加便捷,但善款安全仍成問題,社會公眾可能連善款具體用到哪里都不清楚,慈善機構對募集到的資金流向也未公布。
以某公益慈善基金會為例,其廣告投放鋪天蓋地,微信、QQ、百度等互聯網平臺上隨處可見。該基金會曾連續兩年向浙江的一家公司購買大額“基金”理財產品,后者既沒有發行基金的資質,其理財產品也沒有任何可查詢的公開信息。民政部官方平臺“慈善中國”顯示,該慈善機構備案的公益項目中,募捐情況和項目進展信息嚴重缺失,善款流向隱蔽。事情曝光后,經查實,該基金會年報披露的募捐項目收入與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備案的多個募捐項目金額亦出現較大出入。這些“金額對不上”的募捐項目,資金究竟流向了哪里?在整個慈善捐款循環過程中,該慈善基金會缺少對募集資金實質性的監管,外部監督與內部監督均有欠缺,內部控制流于形式。
3.5 慈善數字化預算缺失,數字化慈善人才不足
2020年5月,騰訊慈善公益基金會提出了“慈善數字化”。這符合我國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的要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目標;也符合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立全國統一的慈善大數據平臺,促進慈善捐贈和救助數據共享的要求。在數字化引領下,慈善的邊界得以拓寬,慈善不再是單一的助貧、助困,而是在任何維度上都可以有公益行為。但是,目前在面對慈善數字化時,很多慈善組織覺得“不明白”“難理解”“高大上、要花很多錢”。《中國公益組織互聯網使用與傳播能力第八次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1001家公益組織進行調研,結果顯示公益機構對投入數字化預算熱情不高,只有45.25%的組織具備數字化規劃,超過3/4的組織沒有預算或預算不超過總預算的3%,大部分機構沒有應用、部署、開發新的信息系統或者數字化業務的計劃。
此外,慈善數字化轉型對人才要求很高。報告顯示,慈善組織中擁有專職互聯網技術人員的組織比例為34.87%,半數組織很少甚至從未進行過互聯網技術培訓,數字化專職員工薪酬不高,專職技術團隊緊缺。慈善組織在數字化方面的認知、能力和投入不足,專業技術人才更是稀缺,慈善事業公益數字化的建設任重道遠。
4 加強互聯網慈善財務管理的建議
4.1 短視頻領域需重構慈善收入分配機制
在大眾觀念里,個人收入和慈善是互不相交的兩個維度,一旦二者混淆,或者“流量”帶來的收益與慈善支出差距較大,便會引發大眾不滿。因此,需要重構短視頻慈善收入分配機制,一方面能夠減輕大眾認為“做慈善本質是為了賺錢”的抵觸心理;另一方面從收入分配角度篩選出真正想做慈善的人,過濾掉沽名釣譽之輩。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降低慈善短視頻“流量”熱度。如上文所言,短視頻變現快且進入門檻低,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快速的變現模式,使得大眾對此趨之若鶩。我國作為一個網絡大國,短視頻用戶數量龐大,為了吸引“流量”,便會有人假借慈善之名,虛假宣傳慈善形象。對此,平臺可以專門劃分出慈善板塊,所有的慈善視頻、廣告、直播等內容都在該板塊進行,公眾可以自己選擇是否點開,而非目前無差別地推送給所有用戶。這樣一來,慈善視頻播放量將不及從前,從中獲取的熱度也會隨之下降。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消有人想通過“慈善”話題來提升自身熱度的想法,留下真正想做慈善的人。
第二,壓縮目前慈善短視頻領域獲利空間。做慈善不是做生意,不應將個人收益最大化作為目標。對此需要互聯網各平臺做出努力:一方面,短視頻在慈善板塊中重新制定收入分配機制,用戶的一切打賞、捐款的善款,平臺與主播均不參與分配,切實把善款用到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慈善主播因為做慈善而積累的粉絲量、播放量、熱度等,平臺在計算薪酬時不應將其累計到該主播在其他直播板塊收入中,也就是說任何人想要通過慈善積累好名聲從而增加收入,不再像之前那樣簡單。平臺要主動進行慈善流量剝離工作,從源頭杜絕用慈善流量換取收入,打消用欺騙來賺錢的念頭。
4.2 互聯網平臺對慈善進行甄別
互聯網慈善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是由于互聯網的虛擬形式為假慈善做了偽裝,與真慈善混淆,以假亂真,使得公眾無法區分清楚。對此平臺可以通過對慈善行為進行甄別,通過對慈善主播、視頻內容、籌資款項的甄別與篩查,確保公眾的捐贈對象真實、善款資金安全,增強公眾對互聯網慈善的信心。
第一,甄別慈善對象。短視頻慈善的主體有兩類:第一類是求助者個人拍視頻表達需求;第二類是慈善主播做慈善公益,目的是為了籌集善款。針對前者,平臺需要其提供個人資信證明,確認其是否符合平臺慈善標準。其中重點關注籌資對象資格審查是否符合籌資標準,描述的貧困、疾病等情況是否屬實。針對后者,平臺主要關注其短視頻內容的真偽及最終慈善款流向問題,具體措施參考第二、三條建議的部分內容。
第二,甄別慈善賬戶。平臺需要對直播的內容或商品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平臺對短視頻賬戶進行財務監管,關注資金動態是否異常。對于真正做慈善的正能量主播,可以為其賬號授予慈善專屬財務認證,表示該賬號慈善資金安全;定期對被認證的用戶進行評級,分月、分季度的匯總慈善成果,適時發布財務評價報告。如此一來,想要做慈善的公眾能夠找到安全又信得過的對象,同時又能給真正想做慈善的人肯定和鼓舞。
第三,甄別善款流向。短視頻籌資結束后,平臺要第一時間核對善款數額并公布捐款人名單(或實名或匿名或慈善專屬名,尊重捐贈人意愿);關注慈善現金流向動態,實時發布報告,提供資金流動明細表;同時開通群眾舉報通道,時時關注善款動向。
4.3 眾籌平臺設置財務違規操作預警機制
眾籌平臺以“慈善”之名被公眾熟知,但真正用做慈善的資金還有待商榷,或者直接將善款另做他用,使得慈善捐款最終不能完整地到達受助者手中。對于互聯網慈善商業化、平臺抽成比例不明等問題,關鍵在于明確眾籌款項金額,限制平臺違規商業化操作。在此有兩點思考。
第一,增設眾籌平臺眾籌賬戶勾稽關系。眾籌平臺捐款賬戶直接與受助人銀行賬戶對接,為每筆款項設置平臺可抽取的手續費標準,剩余款項全部進入受助人賬戶,解決籌款資金總額不明確的問題。為避免出現中介費不明確或比例太高的問題,需提前約定好平臺抽成比例和違約成本。一旦受助人認為其籌資款項有問題,平臺必須給出合理解釋,否則將按照違約情形處理。
第二,平臺設置眾籌資金財務報警機制。在平臺籌集資金的管理中,增設財務警報裝置。一旦平臺涉嫌對眾籌資金進行違規操作,便會觸發警報機制,報警信息會同步給平臺、受助者和資助人。平臺要及時對報警信息進行處理,對于處理過程和結果也要及時披露,以健全眾籌平臺財務收支、管理制度和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實現對眾籌慈善財務活動的動態監督。
4.4 慈善機構加強財務運行透明化
目前我國只有不到1/4的慈善組織建立了官方網站,不到1/5的網站定期公布年報等相關財務信息。慈善資金取之于捐助人,授之于受助者,慈善機構財務透明化非常重要,必須做到公開、透明。
第一,慈善機構要建立、健全、完善慈善網頁的財務信息專欄項,定期公布慈善對象名單、公開募集資金數額與使用情況,規范慈善資金會計信息處理。如果涉及較大慈善項目的捐贈和使用,必須請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出具審計報告,以保障捐贈人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第二,善款的收取和運用有一個時間差異,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慈善機構可以利用該時間差進行投資,使慈善機構能夠獲得更多資金用來做慈善。但是慈善的投資活動要嚴格遵守《慈善組織保值增值投資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按照要求進行投資,不得違背慈善本意做投資。同時要公布投資報告,讓公眾既知善款來處又知去處,保障慈善資金流向明確,使公益慈善更加透明。
4.5 建立慈善數字化預算,保障培育專業人才
面對數字化慈善需要的高額投資,不少慈善組織望而卻步。但是一方面,數字化一定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另一方面,目前傳統慈善項目已經趨飽和,慈善事業需要尋找新的藍海領域,大數據是非常得力的助手。因此推動慈善數字化發展迫在眉睫,下面從財務管理角度給出兩點建議。
第一,財務管理要做好數字化預算。目前慈善項目對于數字化的抵觸主要因為不熟悉,這需要財務管理去做預算、做分析、做數據。以預算為先,做好充足的準備迎接數字化的到來,為管理者提供高質量的預算需求,配合慈善組織戰略部署,有序推進慈善組織數字化轉型。
第二,重視人力資源的資金保障。慈善數字化事業需要投入較大資金規模和專業背景人才來做支撐,對慈善組織資金提出了不小的挑戰。一方面,慈善組織需要拓寬籌資渠道,利用互聯網優勢,與政府組織、社會團體、公眾利益實體、個人等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提升大眾參加慈善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提高數字化慈善人才的薪資待遇,加強人員數字化技能培訓,抓住互聯網時代新機遇,提升其自身“造血”能力,培養高素質、綜合性財務管理人才,為慈善事業數字化建設和持續發展打造人才隊伍。
5 結語
互聯網慈善是把“雙刃劍”,方便了公眾善心善行的同時也生出許多亂象:短視頻假慈善、慈善網絡詐騙、慈善斂財等等,無疑不是消耗著大眾的同情心,不斷透支人們的正義感。互聯網慈善是一個大課題,解決互聯網慈善問題,重塑慈善公信力,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健全慈善監管環境;需要慈善平臺的監督、國家反詐中心與相關部門的參與和支持;需要進行慈善的數字化轉型和專門人才的助力;更需要各方去共同努力。本文僅從財務管理角度進行初步探討,非常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的思考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厲以寧.論共同富裕的經濟發展道路[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5):3-13,128.
[2]楊團,朱健剛.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22)[M].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22.
[3]人民財評.互聯網公益成慈善領域生力軍[EB/OL].(2022-09-09)[2023-08-1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3460311635339182&wfr=spider&for=pc.
[4]耿中元.發揮第三次分配對促進共同富裕的積極作用[EB/OL].(2021-09-16)[2023-08-1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017967295929692&wfr=spider&for=pc.
[5]張衛,張碩.“互聯網+慈善”新模式:內在邏輯、多重困境與對策[J].現代經濟探討,2021(11):91-97.
[6]任超然.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慈善組織公信力提升機制剖析[J].財會月刊,2021(6):135-140.
[7]馬雪連.淺議慈善組織財務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J].商業觀察,2020(1):152.
[8]邵培樟,張朦薇.人們會在網上做更多慈善嗎?:“互聯網+慈善”模式對個體慈善行為影響機制研究[J].財經論叢,2019(6):94-103.
[9] Department of Justice.Charity operator charged with diverting millions of dollars of charitable funds and evading federal Income tax[EB/OL].(2022-09-20)[2023-08-18].www.justice.gov.
[10] MITCHELL S. Charity management:leadership,evolution,and change[M].Oxford:Taylor and Francis,2021.
收稿日期:2023-08-18
作者簡介:
劉靜,女,1965年生,博士研究生,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財務管理與審計。
侯怡雯,女,1999年生,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財務管理與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