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書法藝術中,草書的表現力極為豐富,藝術性極強,能實現書寫者真情實感的全面抒發,但是草書的書寫難度較大。在我國書法史上,涌現了很多草書大家,黃庭堅就是其中代表。黃庭堅是“北宋四家”之一,具有高超的草書技藝,其草書作品對后世產生了極大影響。基于此,分析黃庭堅草書藝術風格與藝術思想,以《諸上座帖》為例,對其草書藝術進行賞析,進而闡述其草書藝術對宋代及宋代以后產生的影響,期為當代草書書家的創作帶來啟發。
關鍵詞:黃庭堅;草書藝術;“以禪喻書”;“字中有筆”
一、黃庭堅及其草書藝術概述
據記載,黃庭堅13歲時,其父黃庶去世,自此家境貧困,難以維持生活,便在外祖父家中寄居。相傳在更早時期,黃庭堅5歲時能誦讀《詩經》,7歲時能作詩作詞,14歲時跟隨舅舅李常前往淮南學習,16歲時拜入孫覺門下,與孫覺之女訂下婚約,但未過多久,孫覺之女病逝,黃庭堅又遭受了嚴重打擊。黃庭堅所生之年,看似政治清明、百姓安居、荒業興辦,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即將出現諸多的政治危機。他在政治上,為元祐黨人,其與王安石變法關聯密切,與變法后的朋黨斗爭利益相關,注定其命運多舛,即使頗有才華,也免不了多次被貶官。因此,黃庭堅長期處于逆境之中,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即便黃庭堅身處放逐路途,被饑餓所困,也并未頹廢沮喪,依然樂觀地面對生活,將所有精力放在詩書學習、技法鉆研上。
黃庭堅在書法上取得了諸多成就,成為狂草書家的典型代表。黃庭堅在書法創作上始終強調新奇,致力于探索全新的書法藝術語言,其草書作品不同于以往其他書家的作品風貌,而是顯得更為跌宕、鋒利、奇險。在北宋之前,流暢、圓轉是草書作品的主要特點,然而黃庭堅在草書創作上極具創造性,歷經數十年的努力磨煉,其創作的草書作品由嶄露頭角逐漸發展到驚艷眾人,將字與字之間的界限打破,讓不同字之間的筆墨線條組合成新形式,變化豐富,魅力十足。
黃庭堅的行書、草書作品都呈現出較強的個人風格,但相比之下,其草書的研究價值更高。觀察黃庭堅流傳至今的狂草作品就能發現,其中的線條變化豐富,技法水平高超,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之感。書法藝術發展本就需要不斷地創新、傳承,黃庭堅也不例外,他積極汲取他人的書法精髓,進而形成了獨特的草書風格。據記載,黃庭堅學習、借鑒了諸多書法大家的書藝精華,如張旭、懷素、顏真卿、王羲之等。尤其是將張旭與懷素的草書特點融入自身的書法創作中,歷經多年磨煉,形成了全新的草書風格,如灑脫、奇逸、奇硬、雅潔、孤峭,且卓然自立,這種風格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及黃庭堅的生活境遇密切相關[1]。
二、黃庭堅草書藝術思想
(一)悟
禪門對妙悟尤為重視,因此黃庭堅也追求妙悟,特別是在他不幸被貶官,身處戎州與黔州時,感悟、理解了諸多道理。黃庭堅在年五十時,忽然感悟了草書三昧。其在被貶官前往黔州的路途中,從石揚休家有幸欣賞到了懷素的《藏真帖》與《自敘帖》,研究多日后豁然頓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從中可知頓悟也是要建立在具備一定閱歷與學養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的。黃庭堅認為,書法“拙”的表現具有三個前提條件:一是年高,二是手硬,三是心意。由此可知,黃庭堅書法入微的關鍵在于注重提升閱歷與平日練習,其既在書法中求悟,又在字外求法,結合外部事物對書中道理進行感悟與理解。黃庭堅對外部事物帶來的感悟作用尤為重視,這與其禪悟思想密切相關,尤其是在他看到蕩槳與撥棹后,感悟了筆法、理解了筆法。在此之前,也曾有人通過外部事物得到了書法藝術的經驗啟示,如懷素看到夏云奇峰后產生了對筆法的感悟,張旭看到公孫大娘舞劍后書藝精進等[2]。
(二)韻勝
黃庭堅對韻勝較為注重,他認為,書法作品不應受工拙法度的約束,字里行間的筆墨線條要能完全展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與精神追求,使觀賞者產生無限遐想,為觀賞者帶來無限啟迪,這才是一幅具備藝術表現力、達到韻勝境界的書法作品。劉熙載曾提到,黃庭堅對書法中的“韻”最為強調,如果尚未脫盡俗氣,就談不上韻味。黃庭堅的“韻”即為避俗,只要能避俗,都能將其稱為“韻”。其主張避俗是建立在自身書學經驗前提下的,所以黃庭堅不斷提高自身素養,以實現避俗。同時,黃庭堅的“韻”在其字上也有體現,其認為,作為書法家,應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這樣筆下的字才能展現出良好的氣韻[3]。
(三)“以禪喻書”
黃庭堅在評論部分參禪書家時,總會以禪為喻。黃庭堅曾說,王著的書法好似小僧縛筆,楊凝式的書法好似散僧入圣,而李建中的書法好似講僧參禪。同時,黃庭堅在對楊凝式的書法表示贊揚時,以散僧入圣來形容,指出楊凝式的書法極具韻味。由此可知,黃庭堅對楊凝式書法較為推崇的原因是其書法超凡脫俗,展現出無窮的禪意。
(四)“字中有筆”
黃庭堅認為,書法能帶來感悟,寫字的關鍵在于筆法,即“字中有筆”,并認為其與禪家提出的“句中有眼”類似。所謂“字中有筆”,指的是用筆既要有開合,也要有收放,下筆不僅要變化多樣,還要錯落有致。黃庭堅指出,在臨摹學習初期,應對用筆規律予以掌握,處理好每一筆的轉折。如此一來,黃庭堅經過多年練習,將此理論化為己用,即能自如用筆,不越出規矩。這說明黃庭堅尤為注重筆法,他認為成功的筆法在于不具備人為雕琢,能摒棄矯揉造作,要處于一種忘我狀態,沉浸在藝術之中,即心手相忘,互不相知。諸多書法家如張旭、王羲之等,都能達到這一境界。
三、黃庭堅草書作品賞析
在黃庭堅草書作品中,《諸上座帖》的風格最為突出,他所展現的章法、筆法具有較高的欣賞與探索價值。本文以《諸上座帖》為例,對黃庭堅草書作品進行賞析。黃庭堅草書具備諸多特點,如筆力圓潤有勁、運用諸多使轉技巧、境界灑脫等。在《諸上座帖》中,有很多部位都能反映黃庭堅草書的書寫特點,如連斷、順逆等,其整體上給人一種自由、狂放、縱情之感,即便運筆大開大合時,字體結構也相對完整,值得當代書家進行欣賞與學習。同時,《諸上座帖》在章法處理方面,對文字的豐富程度較為講究。該作品前半部分松散,后半部分緊湊,無論是文字大小,還是章法布局,都能給人驚艷之感。
第一,順逆與虛實。對黃庭堅《諸上座帖》進行賞析時,發現他較為常用的行筆方法為逆筆,在該帖中,逆筆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三種:一是逆起,二是逆接,三是頓挫。在書法行筆中,逆起是較為基礎的筆法,逆接則是隔斷相鄰兩字而產生的逆接動作,而頓挫是對逆勢進行反復使用所產生的效果。對于書法藝術而言,作品中虛實的表現形式也尤為重要,虛實可以改變字體大小,對文字的輕重進行劃分,使部分字更為突出,進而達到一目了然的效果。黃庭堅在處理虛實方面,表現出了較強的個人風格。在《諸上座帖》中,黃庭堅在處理虛實時運用了兩種方法:一種是調節字體的大小,讓相對較大和較小的字形分別呈現出實與虛的效果,進而在兩種字形的映襯下,產生塊面效果;另一種是運用連筆方法進行書寫,并連接相鄰的字,例如“落”“始”“得”三字之間的連筆能讓人在視覺上產生實的效果。
第二,連斷與整散。黃庭堅在草書創作中常用斷筆的方法,這種方法在筆意上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筆意全部斷裂,另一種是筆斷意連。除此之外,在《諸上座帖》中,連斷還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單線呼應,另一種是雙線交錯。這兩種形式都展現了黃庭堅的草書藝術風格。同時,在草書作品中,整散也尤為關鍵。其中,“整”主要通過聚集部分字體來實現,而“散”主要通過散列字體來實現,由不同字體組合產生的“整”“散”兩種效果之間具有相關性,為保證書法作品張弛有度,并為觀賞者帶來視覺美感,應對“整”“散”關系進行合理設計。在《諸上座帖》中,不少位置的字體都具有整散特點,例如部分字體處于連綿的狀態,這一部位能體現出“整”的效果;而部分字體毫無秩序,如“佛諸善識知”五個字,就相對松散,所以這一部位又能體現出“散”的效果。與此同時,可以看出《諸上座帖》中的整散效果的部分位置與懷素草書《自敘帖》相類似,這說明黃庭堅在創作時,借鑒了懷素的手法,并在此基礎上,將個人風格融入了其中[4]。
第三,穿插、顛倒與開闔。首先,在《諸上座帖》中,穿插手法較為常見,例如黃庭堅在書寫“審”“也”字時,其中的“丨”“乚”基本從虛處落筆,給人以“丨”“乚”在字體結構中穿插的感覺。同時,《諸上座帖》中還體現出頂真技巧,這也是穿插的一種表現形式。其次,在草書藝術的顛倒手法中,黃庭堅通常以兩種方法進行表現,一種是顛倒部分字體筆畫或顛倒部分字體偏旁,另一種是顛倒字體的重心。而在顛倒字體重心上,也有兩種方式,分別是顛倒散字重心與組合字重心。最后,在《諸上座帖》中,黃庭堅為實現對比,運用了開闔方法,例如“復”“別”二字,分別采用了左右分開與起接兩筆呼應的表現形式,同時在兩字之間、兩行字之間的開闔上,又采用了其他的表現方法,比如前一行“眼始得古人道”中的“人”字,與后一行“那個是”中的“個”字,這些字體都較為特殊,所以這兩個字在對應行中展現了開闔效果。
在黃庭堅的草書作品中,《諸上座帖》是經典代表,其筆畫動蕩縱橫,給人以頓挫之感,行筆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能強烈地表現出黃庭堅的草書風格特點。作為黃庭堅的成熟草書作品之一,《諸上座帖》的賞析價值較大。
四、黃庭堅草書藝術的影響
(一)對宋代及以后的影響
在宋代,黃庭堅的草書被世人贊譽,對當時的習書者產生了較大影響,無論是皇親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在臨摹學習黃庭堅的草書。張綱曾說,黃庭堅行草變化豐富,態勢如飛動一般,極具風韻。由于黃庭堅在世時作書較多,因此他的很多書法作品在民間流傳。然而,黃庭堅大多書法作品都在戰亂中毀于一旦,后來世人將其書法作品進行翻刻,也一樣被習書者視如珍寶。在宋代書壇上,黃庭堅草書極受歡迎,且“北宋四家”中也唯有黃庭堅在草書上的成就最大,民間也形成了臨摹學習黃庭堅草書的風氣。到了元明清時期,也依然如此,很多畫家、書法家都因黃庭堅草書而深受啟示,對其贊不絕口。如:明代的祝允明的作品《赤壁賦》,就借鑒了黃庭堅的草書風格,其用筆力聚毫端,果斷精確,也常常將連貫呼應的進筆與流轉和澗的筆勢交相運用,呈現出氣勢磅礴、筆勢動蕩的書法風貌;沈周在晚年時期傾心學習黃庭堅草書,其書法線條鋒利活銳,結構跌宕開闔,中宮收緊而四維開張,所謂“長撇大捺”,遒勁奇崛。以上足以說明他們在創作時,皆受到了黃庭堅草書的啟示及影響。清代時期,書畫收藏家孫承澤曾說,黃庭堅書法作品的字法放蕩,好似龍騰虎躍,不受控制,實屬奇觀。黃庭堅數十年都在努力探索草書藝術,不斷領悟進步,直到晚年時才登峰造極。具體而言,黃庭堅藝術成就頗豐,在宋代受到諸多贊揚,文學界認為在張旭與懷素之后,唯黃庭堅草書達到了巔峰。
(二)對當代的啟示
在當代,為推動書法藝術的發展,依然要不斷地進行創新,突出自我,強調新奇。在現代書法創作中,往往缺少像黃庭堅這樣的藝術精神。因此我們在學習草書時,應對現實生活進行觀察,使自身認知水平逐漸提高,并對黃庭堅草書作品中的布局、運筆規律予以鉆研,做到布局均衡、運筆靈活,不斷加強自身技法能力,提升自身審美素養,學習、借鑒黃庭堅書法作品的精髓,并努力探索,在反復實踐中形成別具一格的風格,從而實現自我藝術水平的提升。具體而言,現代書法學習者應借鑒黃庭堅的草書藝術精神,在書寫草書時避免困在固定的模式中,應積極創新,發揚獨特且專屬于自己的草書風格,以此實現突破,促進書法藝術的發展[5]。
五、結語
在我國草書藝術發展進程中,黃庭堅屬于重要人物,其開創了一條別具一格的草書之路,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黃庭堅草書藝術思想包括四方面:一是悟,二是韻勝,三是“以禪喻書”,四是“字中有筆”。其草書藝術風格的形成與其所處社會背景、生活境遇密切相關。對黃庭堅草書藝術進行研究,明確黃庭堅草書藝術內涵,學習、借鑒其草書藝術風格,將對現代書法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文強.黃庭堅草書風格特征及其對當代草書的取法意義[J].收藏與投資,2023(10):7-9.
[2]劉皖蘇.“字中有筆”:論黃庭堅草書筆法對我創作的影響[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0.
[3]張書瑋.寒瘦雅健 奇逸灑脫:“宋四家”之黃庭堅書法作品鑒賞[J].收藏與投資,2022(4):8-10.
[4]劉子騰.黃庭堅行草書對明中期行草書創作的影響:兼談對我學書的啟發[D].濟南:山東藝術學院,2022.
[5]張慶仁.歷代書家對二王草書的創變:以張旭、懷素、黃庭堅、王鐸為討論中心[J].藝術品鑒,2022(23):95-98.
作者簡介:
劉馥瑤,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書法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