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余 鄭德順 張玲 李妲
摘? 要:通識教育是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如何加快推動普通高等學校通識教育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該文結合河南理工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地球科學概論的現狀,針對地球科學概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突出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從構建課程體系框架、整合思政育人元素、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完善課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課程改革探索,旨在發揮地球科學概論普及地球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重要作用。
關鍵詞:通識教育;地球科學概論;課程改革;教育質量;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0-0132-04
Abstract: Gene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how to accelera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ther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 i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his paper aims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 and explores the curriculum reform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ng curriculum system framework,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ing course assessment method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light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is w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opularizing earth science knowledge to the students, cultivating their scientific spirit, and promoting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 educational quality; teaching reform
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以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1]、2021年4月在考察清華大學[2]、2022年7月在考察新疆大學[3]、2022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4]、2023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和考察北京育英學校[5-6]時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均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7-8]。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的階段,增強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目標,傳統專業教育面臨嚴峻挑戰。通識教育是普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更是強調“改革人才培養機制,實行學術人才和應用人才分類、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培養制度”[10]。如何加快推動普通高等學校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地球科學概論是地質類大學生的專業基礎課,也是非地質類專業但與地學相關專業大學生的通識教育課程,也是學習地球科學知識的基礎課程[11-12]。隨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of the world,簡稱“雙一流”)實施、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和格局性變化,這門通識教育課程在德智體美勞有機融合方面,面臨著新的困難與挑戰,通識教育課程地球科學概論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地球科學概論現狀為基礎,在突出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對通識教育課程地球科學概論進行改革探索。
一? 地球科學概論課程情況
(一)? 地球科學概論知識體系
在數理化天地生六大自然科學范疇中,地球科學因與人類發展命運息息相關,所以其具有重要地位。地球科學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和形成、演變規律、層圈相互作用及地球動力學等的一門學科。其主要內容涵蓋了地球的形成演化、圈層結構、時空分布、內外地質動力作用以及礦產資源、地質環境、可持續發展等諸多內容[13-15],也包含了地球物質客體的均一性、地質運動的漸變與突變、地質動力的內力與外力以及地學認識與實踐的認識論、價值論和方法論等辯證思維[16],也包含了地質人為祖國資源能源勘查、各種工程建設和地質災害治理等過程中彰顯的家國情懷、民族精神、專業使命和人生觀價值觀等價值引領。地球科學是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球可持續發展關聯的科學,尤其是人類、資源、環境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更應當把人地關系放在地球科學-社會這個更大體系中加以考察,研究地學發展的內在動力、社會環境,以及其科學體系結構。
進入21世紀,地球科學發展到“地球系統科學”的新階段,強調地球巖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包括人數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13],進而從整體地球系統的視野,對地球各圈層的相互作用過程、宇宙環境對地球系統的作用及人類活動相關的全球變化進行研究,促進了人類對地球的科學認知,并服務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觀測手段的多樣性發展和技術的長足進步,獲取地球系統各要素信息的能力越來越高,地球系統模式向各個圈層和時空深度不斷擴展,地球系統科學的研究深度、廣度和應用必迎來更大的發展和進步。
(二)? 地球科學概論開設情況
地球科學概論是河南理工大學針對非地質類專業(如測繪工程、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遙感科學與技術、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化學、軟件工程以及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專業)開設的一門通識教育選修課,因專業不同地球科學概論的開設時間也不同。學校注重師資配置,授課教師教學和實踐經驗豐富,業務素質強、學術水平高,學歷職稱學緣結構合理,師資能滿足教學需要。
地球科學概論課程采用的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汪新文教授主編的《地球科學概論(第二版)》作為主講教材,南京大學舒良樹教授主編的《普通地質學(第四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黃定華主編的《普通地質學》等作為參考教材。
二? 地球科學概論教學存在的問題
課程設計待完善,選課學生所屬專業差異較大,在教材選擇上很難兼顧各專業前沿知識。目前選擇的教材主要是《地球科學概論》《普通地質學》《地質學基礎》等,因作者、出版社等不同,也有很多版本。
學生因學分不足才選修地球科學概論課程,這降低了學生對地球科學概論的學習興趣。為了達到培養方案規定的選修課學分,與中學地理具有相關性的地球科學概論成為首選。
選課學生眾多,教師很難把握前置課程學習進度,同時,也不利于開展討論和點評等。這對制定專業培養方案、教學進度安排的落實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討論式教學法無法有效運用。
結課考核常采用撰寫小論文或開卷考試,學生忽略了對地球科學概論這類通識課程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思考,學生對通識課的認識高度和重視程度待提高,結課考核方式亟待完善。
三? 地球科學概論課程改革探索
(一)? 構建課程體系框架
1? 完善課程知識體系
結合學科交叉融合,地球科學概論課程的知識體系主要包括地球的形成演化、地球圈層結構和物質組成、地質時代、內動力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礦產資源、地質災害和生態環境等內容(表1);價值體系包括事物發展規律、對立統一規律等辯證哲學思維和認識論、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人生觀價值觀、人類與地球的和諧關系的自然生態觀、自然景觀啟迪智慧激發靈感的美學價值、學科前沿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的社會價值、地球家園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觀價值等內容;將知識體系與價值體系完美融合構建課程綜合邏輯框架。
2? 加強課程內容高階和創新性
根據地球科學概論課程自身特點,以課程基本知識點為載體,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中的前沿熱點問題、哲學元素和核心價值觀育人知識,增加課程內容的高階性和創新型。
3? 提升課程思想價值
通過深入挖掘課程知識隱含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內涵來提升課程的思想價值,進而實現課程的德育效能和方向的引領作用。
(二)? 整合思政育人元素
1? 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內容方面主要將課程知識內容進行系統梳理,理清基礎知識點與育人元素一一對應或一多對應關系,適量增加高階性和創新性的課程內容。
一是將巖石成因的水火之爭、地球和生命演化的漸變與災變論、巖石圈運動的垂直與水平觀等哲學思維融入思維體系;二是將吃苦耐勞的工匠精神、家國情懷的地質精神、現代科學的宇宙觀等融入思想價值體系;三是將地理、旅游、美術攝影和人文情懷等交叉學科融入人文美學價值體系;四是將溫家寶、黃大年、汪品先等地學杰出人物事跡融入德育價值體系;五是將三峽大壩、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和生態環境等社會熱點融入實踐價值體系等[17]。
以學科發展史為主線,結合學科交叉融合,將上述內容融入課堂教學內容體系。
2? 課外教學
課外教學內容方面主要提取課程內容中的特色知識點,一是構建一個系列地學科普與前沿講座,形成課外教學內容體系,如欣賞地學景觀之美、剖析地學思維之辯、思考地學發展之問等。二是彰顯“走出去”現場教學的魅力,發揮聯合培養實習基地作用[18]。如河南理工大學校園景觀石研學游(圖1—圖4),其參與者可以在課堂外獲得鑒別校園景觀石礦物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激發了探索地球科學奧秘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三)? 改革教學方式方法
創新教學方法,轉變教學思路,堅持將立德樹人教育貫穿于地球科學概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之中,擬采用討論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和線上線下混合等教學方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將哲學思維方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神和內涵融會貫通在課程知識點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達到育人成效,從而把課程“冰冷的美麗”變成“火熱的思考”,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和化人作用,從而實現課程文化思政功效。
除了課堂講授外,從單純的課堂教學轉變為多形式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師生互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達到育人成效。
討論式教學法(如地球環境惡化的原因、恐龍等生物滅絕的原因)。
啟發式教學法(如可持續發展中的各種環境破壞、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
案例教學法(如南水北調修建過程中的“穿黃”問題解決方案)。
實踐教學法(如參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理工大學地球科學館、河南理工大學校園景觀石的課間認識實習、焦作周邊太行山科普研學游等)。
河南理工大學地球科學館(圖5)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焦作市科普教育基地”和“煤炭行業科普教育基地”。地球科學館由主展廳和影視廳兩部分組成,是一個集教學、科研與科學普及為一體的地球科學園區。主要以服務校內地礦類及其相關專業學生學習有關地質學類課程,并對其他專業學生普及地球科學知識,進行素質教育為宗旨,同時兼具對中小學生和青少年以及社會大眾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功能。
焦作周邊太行山地球科學相關的科普資源包括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峰林峽、青天河、神農山等景區)、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修武縣柿園村化石博物館等。
線上線下結合教學(如利用“云班課”等網絡平臺進行線上教學、舉辦科普講座、觀看線上的科普小視頻等)。
(四)? 完善課程考核方式
革新考試考核方式,改革“一考定終生”的單調考核方式,采用多手段過程考核和最終考試等方式,提高課程考核靈活性,增強課程學習的挑戰度,推進教育全過程貫穿通識教育高階目標[19]。
構建課程學習小組,成績評定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作為課程考核方式:①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包括課堂出勤成績、研討成績等即時性評價和實踐報告成績、課程作業成績等延時性評價成績。②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包括小組綜合成績、期終考試成績等綜合評判成績,提高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實踐能力等素養。
四? 結束語
通識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和國家戰略發展新需要下,完善通識教育課程地球科學概論體系,突出課程思政作用、創新教學方法、革新靈活的課程考核方式,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著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引領教育戰線新思考新作為[EB/OL]. (2018-09-12)[2023-05-26].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12/content_5321354.htm.
[2] 向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激勵高校師生砥礪奮進[EB/OL].(2021-04-20)[2023-05-26].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20/content _5600696.htm.
[3] 習近平在新疆考察時強調: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美好新疆[EB/OL].(2022-07-15)[2023-05-26].https://www.gov.cn/xinw en/2022-07/15/content_5701239.htm.
[4]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3-05-26].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5] 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指明教育強國建設方向[EB/OL].(2023-05-31)[2023-06-23].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868.htm.
[6] 習近平在北京育英學??疾靃EB/OL].(2023-05-31)[2023-06-23].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4003.htm.
[7]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1-10-29)[2023-05-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8]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3-05-26].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 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9] 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教育廳關于切實加強本科高等學校通識教育的實施意見[EB/OL].(2023-05-22)[2023-05-26].http://jyt.henan.gov.cn/2023/05-22/2746659.html.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2016-03-17)[2023-05-26].https://www.gov.cn/xinwe 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url_type=39&object_type=webpage&pos=1.
[11] 牛漫蘭,徐利強,孫毅,等.新形勢下《地球科學概論》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高校地質學報,2022(3):347-351.
[12] 戴緊根,顏丹平,邱亮,等.《地球科學概論》教學理念形成和課程體系建設[J].高校地質學報,2022(3):352-356.
[13] 汪新文.地球科學概論[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3.
[14] 鄒志超.地球科學概論通識課程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3(24):141-144.
[15] 梁琛岳,趙英利,于勝堯.地質學科基礎課程建設與實踐——以地球科學概論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3(22):29-33.
[16] 王子賢.新編地學哲學概論[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17] 鄭德順,石夢巖,李云波,等.“地質學基礎”課程思政育人元素知識體系構建[J].中國地質教育,2020(4):39-42.
[18] 孫鳳余,趙秋芳,張玲.淺議地質專業碩士研究生綜合素質的培養[J].文教資料,2011(9):182-183.
[19] 莫少林,宮斐.智能時代高職通識教育高階目標及其實現路徑探析[J].高教論壇,2021(5):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