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英
中共黨員,重慶市九龍坡區鵝公巖小學語文教師,先后被評為校優秀黨員,十佳教師,巾幗戰疫標兵,優秀教研組長,優秀班主任,教學能手、向上向善好青年,骨干輔導員。
為什么選擇當教師?樊志英最初的想法直白又真實:“因為高考的時候填報的是師范專業,找工作也想找和專業對口的,而且感覺當老師也很有成就感。”就是這么簡單的理由,讓她站上了講臺,并且一站就是十余年。隨著和學生的接觸越來越多,對教育的理解越來越深刻,樊志英對“教師”這份職業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如今,越來越體會到教育的幸福感。”樊志英說道。
她走上講臺帶的第一屆學生,從一年級一直帶到了六年級。有焦慮的時候,也遇到不少幸福時刻。在六年級的時候,她去休產假了,后來從一名任課老師那里得知,班上的孩子一直在盼著她回來。“本來確定了周一一早返回學校,但因為其他事情耽擱,推遲了幾天,那幾天時間里,班上的幾個孩子就到樓道口眼巴巴地看著前方,等著我歸來。”樊志英回憶。而其中一個孩子,雖然平時很調皮,但那幾天,一下課他就跑道樓道口等著,其他老師問他緣由,他含著手指頭,顫巍巍表示:“我在等樊老師回來。”樊志英說,每次想起這個畫面,她的內心總是升騰起一股強烈的幸福感。“我在學校里面,他們就有依托。”樊志英說道。
“小孩子真的很天真,在學校里面,作為老師,一定要去影響他,帶領他,在學校里面,我們就是他們的家長。” 對樊志英來說,愛學生是必須的,但愛也不能盲目去愛,“老師的愛一定是有‘目的的”。有時候,學生的作業做不好,她總是變著法讓學生明白,做作業的目的,而不是以嚴厲的態度去迫使學生屈從。“把愛融入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技巧里面,讓學生知道,你是愛他的。”
作為班主任,樊志英更是時刻不忘做中學、學中悟。為了強化學生的德育教育,在曾經教授過的班級里,她創新性地開展過許多德育活動。有一年年后剛開學,她便組織了一次班隊活動。活動開始,她問孩子們過年得到了多少壓歲錢,說到了感興趣的話題,孩子們七嘴八舌、滔滔不絕聊了起來。看大家聊得差不多了,樊志英話鋒一轉,“如果換個角色,讓你們來給長輩發紅包,你們會發什么?發多少?為什么要這樣發?”她把問題拋出去,并讓大家討論。
有的孩子說,沒有錢發不了。樊志英換個角度啟發他們,“可以給他們寫幾句知心的話、感恩的話”。當然,也有孩子發散思維表示,可以不給長輩發紅包,而是用壓歲錢買禮物送給他們。討論完畢,她讓孩子們課后去準備,寫一段知心話也好,買一個小禮物也罷,全班孩子瞞著家長偷偷進行。收到禮物的那一刻,許多家長紛紛給樊志英發來感謝的信息。“許多家長都說,這是他們第一次熱淚盈眶。我覺得這就已經達到教育的目的了。”樊志英表示。
當然,在班級管理中,她更深的體會是一定要民主,尤其是針對高年級的孩子。所以在她的班級里,不管是日常的排座位也好,還是班級活動選主持人以及選班干部等等,都秉持著公開公正的方式進行,讓孩子們信服,他們才會遵循。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就像樹葉一樣,都不一樣。不同的花,不同的樹,它有它的顏色,它有它的花香,我們不能用同一個方法、同一個套路去對待他,他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我們應該尊重他,和他一起跳動,和他一起同頻共振。”走上教育崗位的第十二個年頭,樊志英深有感觸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