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義清
校園環境是立體多彩的教科書,也是鮮活生動的課程群。學校在環境課程群的研發上,既要凸顯校本特色,也要注入愛國主義精神。
重要建筑,播撒愛國主義知性意識。校園的重要建筑對學生影響最大,應體現濃郁的愛國主義元素。可惜,有的學校盲目追求國際范兒,發出崇洋媚外的錯誤信號。重慶大學把“耐勞苦、尚儉樸、勤學業、愛國家”的12字校訓鐫刻在大門旁邊的墻壁上,愛國主義教育深入人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園內的路名“紅專路”“勵學路”彰顯了學校科技強國的核心價值觀。
公共空間,擴大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學校的公共空間是擴大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有力載體。運動場、走廊、圖書館等場所均可精心設計、巧妙利用。選擇愛國關鍵詞、名人名言和新時代核心價值觀等,懸掛、張貼、播放,擴大師生對愛國主義的認知。利用文化長廊,適逢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等愛國主義教育重要節點,還可策劃教育專題活動。
教室環境,增進愛國主義教育認同。教室,對學生的影響更具針對性和持久性。學校的每一間教室都應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設計班名、班級口號、文化墻等,要旗幟鮮明地把愛國主義教育擺在首位。筆者發現:我國新疆、西藏等地的學校,班級文化建設的主旋律就是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這些教室文化看似單調,但主題聚焦突出,對我們許多學校具有非常現實的借鑒意義。
特定場所,以適切方式強化歸屬感。學校的特定場所,可以大大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認同感。比如國旗臺、廣播站、雕塑等,用心運作的話,它們都能讓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儀式感。學校可以跟當地的黨史部門、歷史博物館等聯系,尋找本地的愛國名人、愛國事跡,在校園內專門開辟出愛國主義教育的特定場所,給學生以更加鮮活真實的教育和影響。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