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解決民辦本科院校計算機類專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結合新工科、工程教育認證和“101計劃”,文章主要從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加強核心課程建設、打造優質教師隊伍、實施教學方式改革、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和探索課程思政實施路徑6個方面提出解決方案,以期為計算機類專業建設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工科;工程教育認證;“101計劃”;民辦本科院校;計算機類專業建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4.02.076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4)02-0236-03
0? ? ?引 言
為促進高校傳統工科專業改造升級,教育部于2017年陸續在復旦大學、天津大學和北京召開相關研討會,逐步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為新工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計算機類專業作為新工科專業的基礎學科,其發展決定了新工科建設的質量。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類相關崗位的需求巨大,因此該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成為當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2]。
民辦本科院校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為地方區域經濟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也是當前新工科建設的重點。然而,民辦本科院校由于師資緊缺、實驗設備不全等諸多限制,無法完全融入地方經濟發展,對地方經濟產業升級、新興產業發展的貢獻也有限[3]。因此,探索民辦本科院校計算機類專業建設勢在必行。
1? ? ?民辦本科院校計算機類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1.1? ?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計算機類專業非常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然而實踐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諸多困難[4],具體如下:①實驗室基礎設施落后,機房網絡不暢,導致學生無法上網查閱資料,影響實驗進度,抑制其學習積極性;②教師在授課時往往只重視某一知識點的實驗,而未能通過項目驅動形式把課程體系串聯起來,導致學生學習時僅僅掌握了單個知識點的應用,而忽視了綜合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③學生本身也有惰性,實驗時只是為了完成任務,遇到問題不能獨立解決,甚至還存在抄襲現象。
1.2? ?人才培養定位模糊
人才培養方案是培養人才的依據,因此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人才培養體系關乎培養怎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的問題。但現實中往往會出現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脫節、人才培養定位不明確、課程設置與崗位要求不匹配、計算機類各專業的培養目標雷同等情況。
1.3? ?產教研融合重視度不夠
產教研融合是一種企業與學校深度合作、共享資源的合作模式,以市場產業需求為導向,積極培養相關產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目前多數學校都在開展校企合作育人,但是實施過程中會出現定位不清晰、無處著力的情況。企業要求形式單一,與學校教育無法有效融合。由于缺乏雙師型人才,教師教學和研究也無法完全滿足企業的要求,不能把產教研融合落到實處,也未能有效設置校企協同育人的雙向評價機制,導致結果不盡如人意。
1.4? ?學科競賽有待加強
競賽是檢驗實踐教學的有效途徑,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有力抓手。各大高校都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科競賽。然而,學科競賽在實際選擇、執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①經費不足導致參賽人數受限,競賽的受眾面過窄,達不到全員覆蓋、全員提高的目的;②過度強調賽事類別;③部分賽事組織不夠規范;④對學科競賽的認識不足,仍處于實踐教學的從屬位置。
2? ? ?民辦本科院校計算機類專業建設路徑探析
專業建設是學校培養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關鍵,也是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基礎,體現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學校辦學的水平。如圖1所示,下文將從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加強核心課程建設、打造優質教師隊伍、實施教學方式改革、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和探索課程思政實施路徑6個方面進行探析,為計算機類專業建設提供參考。
2.1? ?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2.1.1? ?遵循OBE理念和工程教育認證思想,構建人才培養體系
為解決計算機類專業存在的一些問題,當務之急是構建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首先,通過畢業生調查問卷確定學生的就業需求,結合行業需求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其次,根據培養目標和工程教育認證要求的以學生為中心、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及持續改進機制,設置相對合理的課程體系;再次,在教學過程中對標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突出實踐教學,努力培養學生在工程教育認證中所必需的職業素養和從業能力;最后,根據教學反饋和學生就業的新形勢、新變化,定期審視重構人才培養體系,緊隨時代發展要求,為區域經濟建設提供優質人才。
2.1.2? ?結合區域經濟發展需求,探索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
為解決專業大類中人才培養目標同質化的問題,需充分理解具體專業的設定和屬性,結合地方經濟需求,突出專業特色。對于民辦本科院校而言,為培養應用型人才,除加強理論學習和提高計算思維能力,還應關注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跨學科應用能力。計算機類專業和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是目前應用的重點領域,如“計算機+大數據”“大數據+教育”等。因此,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勢在必行。
2.2? ?加強核心課程建設
教育部于2021年12月開始實施的“101計劃”指出加強核心課程體系建設,核心任務是提升“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5]。具體措施如下。①認真調研,針對民辦本科院校特點等制定課程大綱、撰寫教案和教學計劃。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師在線下課堂完成主要知識點的案例分析、代碼演示等,把難點、選學內容等提前錄制好視頻,上傳網絡平臺供學生學習。學生可以通過智能終端設備查看學習資料、簽到、作業提交、完成測試等。③對于部分互動性較強的課題,可以利用翻轉課堂的方式,由學生主講、教師點評、分組討論,以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內容。④合理規劃實驗室建設,按需搭建線上實驗、實訓平臺,加強實驗、實訓教學。⑤充分利用虛擬教研室互相借鑒學習,不斷完善課程教學。⑥建立課程目標和畢業要求達成評價機制。首先明確評價人員、評價對象、評價周期、評價過程及評價方法和依據等,然后組織專家、專業負責人和教研室主任定期評判達成情況。
2.3? ?打造優質教師隊伍
教師的質量決定著課堂質量,因此教師隊伍建設非常重要。具體措施如下。①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度,指導青年教師加強專業學習和科研能力。②根據專業要求,精心選聘和培養符合專業特色的優秀教師,以保證課堂教學質量。③有計劃地選派中青年教師進行訪學或假期“充電”。通過學習新的教育理念,豐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④通過校企師資合作,發揮企業人才優勢。聘任企業人才作為實踐導師,提高實踐課教學效率。⑤推動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教科研規劃,激勵教師投身教科研活動,鼓勵教師根據授課專業方向、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等開展研究,實現教學相長,“以教促研,以研促教”。⑥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學校應鼓勵和派遣骨干教師利用假期到企業掛職鍛煉,學習新技術、新理念和新方法。⑦定期舉辦各類學術講座,邀請行業內專家參與指導,通過交流學習提高專業素養。⑧定期組織教研室中青年教師參加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和課程思政比賽,相互交流學習,豐富教學案例,提高教學質量。⑨師德師風常抓不懈,營造氛圍濃厚的教書育人環境。
2.4? ?實施教學方式改革
根據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認證要求,積極探索“3+1+小學期”的教學模式,即學生前3年在學校完成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每一個暑期實施為期4周的小學期(即實踐性教學環節),最后一年是包含畢業論文(設計)和專業見習實習的實踐教育。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例,其課程體系各部分學分占比如表1所示。其中,實踐教育和實踐性教學環節(小學期)占比為19.89%,再加上學科基礎課程及專業課程中的課程實驗部分,其占比超過20%,達到工程認證標準。
小學期課程為階段性綜合實踐課程,專業見習實習為就業前的綜合實習課程,主要在企業完成,二者對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因此需要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從產業、職業和崗位等需求出發,創建多元的產教融合合作機制,如項目合作、師資合作、課程資源及實驗實訓室共建共享等。通過校企聯合開發教學資源,教學練測評一體化教學平臺的應用,實現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根據學生在實習實踐中的興趣點,對其就業和未來發展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2.5? ?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計算機類專業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抓手。為保障實踐教學質量,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嚴格制定實踐教學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審慎選用符合學校特色的實踐教材,完善教學監控,并嚴控教學環節考核。
二是項目式教學。項目式教學引入實踐教學中,應用企業真實案例進行演練。通過項目組的分工對成員進行個性化培養,有效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及知識綜合應用能力。
三是賽教融合。學科競賽是檢驗實踐教學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提升實踐教學效果的一種途徑。因此,學科競賽和實踐教學相融合,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6]。計算機類競賽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頗高,因此,在不同教學階段,合理選擇競賽尤為重要。大一為計算機類專業的入門期,此階段主要學習程序設計等基礎課程,因此可選擇程序設計大賽等基礎賽事來促進程序設計實踐課程的學習。大二和大三是專業知識的儲備期和應用期,此階段可以根據專業課程和方向課程選擇相關競賽,通過競賽檢驗和鞏固專業課程的學習。
2.6? ?探索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專業課程融入思政元素,對學生的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如何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是課程思政的重點和難點[7]。首先,根據專業知識、工匠精神等要求,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文化自信。比如,在講解計算機科學概論時,可通過技術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人文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和科研興趣;講解數據挖掘等學科知識可以結合軟件應用于醫療、教育、農業等領域,通過數據可視化技術展示中國速度,堅定學生的愛國信念,增強文化自豪感。其次,結合時事熱點及突發事件等,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最后,目前高校學生以“00后”為主,因此課程思政元素還要注意與當下新媒體相結合,通過學生視角,逐步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專業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 ? ?結束語
本文探析了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的民辦本科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的建設和發展。首先分析了目前民辦本科院校中專業發展面臨的一些突出問題,然后從人才培養、師資建設、課程建設、實踐課程和競賽融合等方面提出應對方法,目的是促進計算機類專業在實踐改革中不斷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
主要參考文獻
[1]張鳳寶.新工科建設的路徑與方法芻論:天津大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7(7):8-12.
[2]蔣宗禮.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的計算機類專業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7(8):34-39.
[3]王育虔,辛督強,高小陽.新時代民辦本科院校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大學,2022(34):14-17.
[4]楊靜,張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3(3):108-111.
[5]李曉明.我對“101計劃”的認識與期待:一個以改進為宗旨的實驗性項目[J].中國大學教學,2022(8):4-6,73.
[6]袁書萍,張蕊,葉承瓊.基于教學競賽平臺的“遞進式”計算機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22(4):110-112,116.
[7]王婷,謝夏明,譚長銀.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專業課程的困境與實現路徑[J].高教學刊,2023(15):13-16.
[收稿日期]2023-07-10
[基金項目]2021年度省級科學研究項目“基于Hadoop數據挖掘與可視化分析研究”(KJ2021A1221)。
[作者簡介]張廣海(1988— ),男,安徽阜陽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智能優化算法應用、數據挖掘與可視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