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芳
摘要:歷史學科在跨學科教學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詩文里的歷史不僅展現了歷史的風貌,更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詩文中的歷史創設歷史情境,將其巧妙地引入課堂教學,通過學科融合實現知識遷移,從而在詩文與歷史的不斷碰撞與融合中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跨學科融合;詩文中的歷史;知識遷移
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重要方法,是加強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培養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歷史學科是人類對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是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1]。而詩文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傳遞著人類文明的重要活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巧妙地引入詩文,將歷史課程與語文課程的知識、技能、方法等結合起來,開展深入探究、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踐活動,是《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為新課標)下學科整合的重要實踐之一。在長期的歷史教學實踐過程中,圍繞詩文進行了跨學科教學的大膽嘗試和實踐,通過學科整合實現學科融合,提升課堂教學成效,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離不開古詩文,古詩文更是歷史的重要佐證。將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移”到歷史課堂中,并將其融合在不同課節的課前活動中進行誦讀,可以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如在“原始的傳說”一課融匯《愚公移山》、在“青銅器與甲骨文”一課中融匯詩經《關雎》《蒹葭》《子衿》《式微》、在“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課中融匯《雖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在“百家爭鳴”一課中融匯《論語十二章》《富貴不能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三國鼎立”一課中融匯《誡子書》《觀滄?!贰冻鰩煴怼贰冻啾凇返让炎鳌ㄟ^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了解相關作品的時代背景,通過課前吟誦更好地體會文章主旨,并落實新課標關于跨學科教學對知識的延展要求。
歷史小課堂,詩文大舞臺,通過合理取舍來強化主干知識,突出重點,把握核心。這樣的學科整合讓學生不僅能夠實現歷史專業知識的學習,還能收獲文史知識的大遷移,從而取得高效、優質的教學效果。
所謂“超級聯想”就是根據教師層層出示的詩文提示,猜測本課重點內容或者是重點人物的名字,其靈感來源于一個娛樂節目———“你說我猜”,將其以合適的形式引入課堂,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啟一節妙不可言的歷史課。
在教授“遠古的傳說”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采用“超級聯想”的活動方式來揭秘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請從以下不斷出現的詩句中,猜一個神話人物(教師一句一句地出示以下詩句):
九霄風靜夜沉沉,
玉宇誰憐萬里心。
廣寒宮里叢生桂,
白兔搗藥秋復春。
這樣的猜想是有一定難度的,但層層遞進的難度對學生來說非常具有挑戰性,他們在詩文一句句不斷出現的過程中,最終得出正確答案是“嫦娥”。這個答案很好地契合了課文的內容,我國古代流傳著大量有關人類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跡的神話與傳說,歷史與詩文巧妙結合[2]。

在教授“隋朝的統一與滅亡”一課時,也可以采用“超級聯想”的活動方式:
請你根據教師出示的四句古詩來說出這是怎樣的一件喜事:
眼看魚變辭凡水,
記得蟾宮桂一枝。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舉成名天下知。
現在請你根據提示說出這是什么事件,學生紛紛開動腦筋,開始猜測,有的說是當官了,有的說是掙錢了,還有人說是做狀元了。確實,這件喜事就是科舉中第,猜中的學生非常開心,體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感!那科舉制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又有什么關系呢?這樣的課前活動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課堂效果開門紅。
在教授“盛唐氣象”一課時,教師也可以出示四句古詩詞:
寶髻巧梳金翡翠,
臉紅眉黛入時妝。
照日裙裾石榴色,
迎風帔子郁金香。
請大家猜測這是()朝代的貴婦?
A.魏晉B.唐代C.宋代D.明代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猜測和想象,最終得出正確答案是B。教師因勢利導,引出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充滿活力,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受到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讓詩文發揮重要的媒介作用,使教材知識和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有機結合,培養其多角度、多方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詩文線索情境描述即教師根據人物或事件的特點設計的描述語言,學生通過描述猜測正確的事件或者人物,其靈感來自于一個文化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目的是加深印象,突出人物和事件本身。
例如,在講授“百家爭鳴”一課時,可以通過“線索式情境描述”活動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線索,猜出這是哪部歷史文化典籍?
線索一:元稹讀過它,寫出了“曾經滄海難為水”。
線索二:蘇軾讀過它,寫出了“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線索三:文天祥讀過它,寫出了“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線索四:你也一定讀過它,所以明白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夠猜出這部文化典籍是《孟子》。這幾條線索從特定的情境出發,將分散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內容整合在一起,有助于學生形成既在時段上縱通又在知識上橫通的時空觀念,也讓課前3分鐘的學習活動大有研究,耐人尋味。
在講授“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一課時,也適合采用“線索式情景描述”活動。
請同學們根據教師為大家出示的詞句,猜猜他們都是誰?
線索一:他是毛澤東筆下“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英雄,但他卻是蒙古族人民心目中的神。
線索二:他是《馬可·波羅游記》中描述的圣明君主,在位期間特別重視農業的發展。
線索三:他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首詩的作者。
根據線索,學生很快猜出對應的歷史人物,即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教師接著說,今天就讓我們跟隨這三位歷史人物走進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去感受元朝歷史的發展狀況。
再如,講授“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課時,同樣可以請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線索,猜測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哪位帝王?
線索一:他鼻梁高挺,須髯俊美。
線索二:他詠過飛鴻,也詠過風。
線索三:他的功業:“手奮三尺劍,西滅無道秦?!?/p>
線索四:他的對手:“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p>
在層層提示的內容中,學生最終能夠根據線索猜出這位帝王是劉邦,從而引出教材的第一個子目“西漢的建立”。劉邦打敗了項羽,統一了全國,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定都長安。這里不僅有對人物外貌的描寫,還有對人物詩歌創作的表述,最后通過人物的對手引出答案,其高明之處在于借助文史資源的豐富多樣性,為學生搭建了多樣化的學習途徑。
歷史給后人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材料,教師在備課中對相關材料進行加工和處理,就成為能激發學生興趣的一道“美味佳肴”。
如在講授“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一課時,選擇什么樣的課前活動才能夠讓學生體會到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爭史呢?這個問題筆者糾結了很久,最終選擇了名人名言。
縱使世界給我珍寶和榮譽,我也不愿離開我的祖國,因為縱使我的祖國在恥辱之中,我還是喜歡、熱愛、祝福我的祖國!
———(匈牙利)裴多菲
以身許國,何事不敢為?
———岳飛
英勇非無淚,不灑敵人前。男兒七尺軀,愿為祖國捐。
———陳輝
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來
通過朗讀這些名人名言,你有什么感悟?學生能夠慢慢自悟到:愛國是一個國人永遠的行為準則。通過這樣的情境資料,讓學生非常明確的獲取歷史信息,快速地進入課堂。
再如講授“戊戌變法”一課時,材料分析活動同樣適用,讓學生通過資料閱讀,思考問題,在思考的過程中承上啟下。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
———李鴻章
這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李鴻章對自己興辦洋務的一番感嘆。李鴻章為什么說練兵和海軍都是紙糊的老虎[3]?
這段材料分析具有一定的難度,不經過深入的思考很難回答,通過這段文言材料,學生既復習了舊知,又提升了思考能力。借助豐富的歷史資料,為學生提供多角度看待問題的視角,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前3分鐘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借助歷史資源和語文資源的豐富多樣性,為學生提供多視角、多維度、多感官、多領域的學習途徑,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遷移等綜合能力,從而讓課堂的趣味性、有效性、成長性有機融合為一體,最終促進學生共通性素養的提升,得到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喬潔.略談《歷史的觀念》對歷史學學習的啟發[C].北京:五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2016:298.
[2]王婭琳.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J].初中生輔導,2021(9).
[3]李海艷.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文理導航(上旬),2012(2).
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