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宛飛
摘 要: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以及區域經濟貿易的不斷發展,各個國家之間的貿易經濟往來逐漸頻繁,而畜產品作為世界經濟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逐漸影響著世界貿易格局,尤其是國際市場的變化也將會深刻影響中國畜產品的對外貿易。自從中國加入WTO后,畜產品的進出口關稅顯著降低,畜產品的市場競爭逐漸呈現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對此本文結合中國畜產品出口的影響因素展開分析,首先從畜產品端綜述了出口畜產品質量控制的特點;其次分析了出口畜產品在供給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并以調研數據為基礎,對中國畜產品出口競爭力的現狀展開分析;最后給出了提升中國畜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對策。以期本文的研究內容能夠為科學認識中國畜產品的出口數量變化及提升畜產品國際競爭力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畜產品;出口;影響因素;優化對策
隨著經濟發展以及食物消費結構的改善,畜產品在食物消費中的占比越來越高,畜產品已成為全球食物供給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由于不同國家或地區資源稟賦和消費需求不同,畜產品在供給能力方面具有較大差異,導致全球畜產品食物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畜產品生產國之一,從進出口的貿易量來看,其進口份額顯著高于出口份額,存在較大的貿易失衡現象。
一、出口畜產品質量控制的特點
1.產品質量難以維持
畜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周期較長,并且存在易腐敗和不易保存的特點,維護的費用較高,在儲存以及物流環節里的技術難度較大。新鮮的食用畜產品,在儲存幾天后就會失去原有的風味,進而導致失去原有的質量水平,致使使用價值降低。在畜產品質量難以被維持的前提下,往往使得生產者在整個供應鏈博弈中處于不利地位。
2.產品質量難以控制
工業制造品可以依據標準化的設計方案以及統一化的生產程序展開定型設計與生產,因此在工業制造領域里,其標準化程度較高。而畜產品的生產需要深度依賴于生產與儲存環境、水質、土壤條件以及飼料等硬件資源的協調,相對于工業制造品來說加工與儲存的標準化要求更高,同時受制于環境的影響,使得產品質量更加難以被控制。
3.產品質量的隱匿性
畜產品的質量監測具有較強的隱匿性,除了其本身的顏色、外觀能夠被直接觀察到外,產品本身的營養品質以及衛生品質信息都無法被直接獲取。盡管通過化學分析的方法能夠滿足產品質量監控的要求,但是化學分析法的成本較為昂貴,并且還會花費大量的精力與時間,因此,產品質量控制具有隱匿性的特點。
二、出口畜產品供給中存在的問題
1.動物疫病防治問題
新冠疫情后,人們更加關注生活中食品與環境空間對于人體健康的影響,畜產品的生產和加工空間較為開放,人與畜禽加工與處理在同一空間內。隨著對外貿易進出口份額的不斷增加,動物產品的流通渠道顯著增多,加工后的畜產品出現核酸陽性的案例不在少數,并且隨著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存在極大的“獸–人”“獸–獸”傳播的可能。
2.有害殘留物問題
隨著畜牧業生產加工模式的集約化發展,飼料及添加劑在畜牧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降低動物死亡率的基礎上,同時也顯著降低了飼養周期。盡管從國家層面上制定了有關于獸藥以及添加劑計量的執行標準和管理辦法,但是由于跨國貿易中的執行標準以及執行規范的不統一,藥物的殘留參數統一執行的難度較大。
3.畜禽屠宰和畜產品加工污染問題
畜產品質量控制不僅在飼養過程中受到影響,在加工、運輸以及銷售的各個環節都有可能受到污染,在過關檢查的過程中,會對產品屠宰、加工條件以及從業資格進行嚴格的標準條件限制,但是由于畜產品加工的企業數量眾多,并且分布較為分散,在產品運輸以及儲存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二次污染,并且這些參數問題往往是潛在的,產生污染變質問題時往往是到達屬地后才開始顯現出來。
三、畜產品質量供給的主要制約因素
1.來自消費者方面的制約
海外消費者在開展畜產品消費時,往往還需要兼顧自身收入水平、消費偏好以及自身飲食習慣,這使得消費習慣呈現多樣化的發展態勢,因此這對我國出口產品的產品類型多樣化以及產品質量多元性具有較大的挑戰。同時在我國畜產品的銷售中,多數仍以鮮活產品為主,而多樣化的產品保鮮形式會導致產品成本基礎價格上漲,進而導致消費末端的支付能力受到制約,無法實現供給升級和收入升級的同步平衡。
2.來自產業發展素質的制約
出口產品在產品硬性條件以及參數要求等方面均較高,因此供給方需要把握好產品質量管理與產品產業發展之間的平衡點。對于我國畜牧業的隊伍建設來說,從業者的生產、加工以及貿易從業人員的受教育水平、技能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行業內統一的從業標準很難被建立起來。在出口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越來越嚴格的背景下,從業者素質技能提升的幅度較為有限,這就間接導致畜牧產業的優化受到制約,不利于從業者以及消費者全產業鏈的消費升級。
3.來自地方政府經費保障能力的制約
在目前現有的管理模式下,畜禽疫病的防控與保障主要依賴于政府的行政政策指導,近年來雖然在政府層面上逐漸加大了政府支付與行政政策的支持力度,但是供給管理與消費需求之間還存在較大的缺漏與不足。通過本文“出口畜產品供給中存在的問題”的內容分析能夠看出,農村基層的防控基礎硬件設施與條件仍舊較差,這對于產品質量控制來說是較大的管理難點。而從疫病的檢測來說,無公害產品的檢測費用更高,未來隨著出口畜產品質量管理難度的不斷加大,政府將會承擔越來越重的財政壓力。
4.來自科學技術的制約
雖然中國的畜產品出口總量在逐年地提升,但是與之對應的科學儲存和保鮮能力也較為有限,出口數量終究會存在瓶頸。尤其是目前產品的出口類型中,活動物以及鮮肉的比例較大,深加工的畜產品品種比例較低,因此生產產品的類型和質量難以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尤其是目前畜產品的出口國家主要以東南亞國家為主,對其余國家的市場目前仍舊處于開拓階段,而在產品結構單一和市場流通不利因素的雙重影響下,中國畜產品的出口市場風險顯著提升。在缺乏流通機制以及必要科學技術的保障下,產品所配套的金融、運輸以及信息社會化服務還有待完善,未來還需要重點從科學技術的轉型升級入手,綜合提升高附加值產品的市場份額,強化核心競爭力。
四、中國畜產品出口競爭力的現狀分析
1.畜產品貿易的規模和結構分析
中國是畜牧業大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畜牧產業呈現井噴式的發展態勢,行業發展取得了長久的進步,其綜合生產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2012—2022年中國畜產品進出口及占全球比重的數據變化如表1所示。
通過表1能夠看出,在2012—2022年,中國畜產品出口總額呈遞增趨勢,而此時世界畜產品總出口額也在上升,但是中國畜產品出口占世界的出口中貢獻較小,且11年間徘徊在4%~5%。而中國對世界進口總額卻增長顯著,中國畜產品進口占世界畜產品出口的比重由7.54%上升到了14.40%,吸收了大量國家的出口。
2.中國畜產品出口競爭力分析
國際競爭力是指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的大環境下,與各國的競爭力相比較,其創造增加值和國民財富持續增長的能力。它是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整體國際競爭力的“量化概念”。而凈出口競爭力指數能夠表述出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貿易總額的比重,2012—2022年我國畜產品對世界出口TC值如圖1所示。
圖1 2012—2022年我國畜產品對世界出口TC值
通過圖1的數據分析能夠看出,2012—2022年TC值均為負值,出口保持大于進口。其中,2018年TC值最大,為-0.30606,表明該年畜產品在世界有微弱競爭優勢。2021年為-0.52025,競爭力上升,雖然表現出極大的競爭優勢,但是整體表現仍為貿易順差,且逐漸擴大。
3.我國畜產品出口MS指數分析
MS是衡量一國某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和競爭地位的指標,其計算原理為:
其中,xij為i國j產品的出口值;xwj為世界j產品的出口值。
MS的值越大,則表示該國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越大,與之對應的國際競爭力也就越強;反之,競爭力越弱。2012—2022年我國畜產品出口MS值及其指數變動趨勢如表2所示。
由表2能夠看出,中國的畜產品出口相對比世界出口為幾乎不增長,數值大小基本處在0附近。而世界畜產品出口在2022年顯著上升,這也間接表明了中國的世界畜產品出口MS值過低,國際市場占有率較小。
五、提升中國畜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對策
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通過實際的市場調研能夠看出,中國的畜產品出口的潛力較為有限,肉制加工畜產品是我國出口中具有競爭優勢的品種之一,因此在產品結構的優化中,需要深化畜產品技術結構的創新,積極開發安全、營養并具有多元化的產品,綜合提升市場占有率。在不同目標市場需求下,中國產品在目標市場的優勢產品也不盡相同,因此還要深度調研好目標市場的需求結構,積極開發出迎合不同消費群體以及不同消費水平的多元化商品,重點突出商品的個性化層次化水平。而對于畜產品需求較大但是支付能力較弱的市場來說,還要注重其價格的定位區間,使其能夠更好地提升消費量級。
2.堅持質量為第一要義,引導生產主體開展質量認證
積極開展標準化和規模化的國家認證能夠顯著提升畜產品的分級質量及評估質量,通過科學化的分級能夠實現對產品“優質優價”的定位,同時也有利于市場監督機制的形成。對于農產品來說已經建立了成熟的“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的認證,而對于畜產品來說,還需要深化推行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良好生產操作規程)、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和SSOP(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衛生標準操作規程)的認證標識工作,切實提升產品的標準化制作流程以及核心競爭力,進而更好地適應畜產品優質化、批量化以及均衡化的發展要求。
3.建立畜產品逆向可追溯系統,明確質量主體責任
部分發達國家為了更好地保證本國的食品安全,積極采取了一系列維護食品安全的措施,深化了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流程監督,保證了食品安全能夠溯源。對此我國也應建立起畜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儲運”的全過程監督管理體系,對于發現不合衛生安全標準的產品,要及時地追溯問題環節和責任,同時將污染源/病原及時地進行追蹤,防止不合格產品出廠。同時在可追溯系統機制背景下,也顯著提升了抗生素以及疾病防疫的透明度,顯著強化了消費者的安全感,為更好地走向國際市場增加競爭力。
4.完善供應鏈管理,建立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
畜產品生產與加工的質量越來越依賴于“生產-流通-屠宰-消費”的橫向合作,而這其中質量鏈管理能夠顯著適應畜產品質量保障的要求,進而為提升畜產品的整體競爭力提供解決方案。在畜產品管理的進程中,可以深化QCM(Quality Chain Management,質量鏈管理)的應用,其以價值信息流、質量信息流為核心數據載體,通過深化控制關鍵鏈條節點,實現產品質量管理的協調耦合,進而為質量競爭力的培育提供全新的工具手段,在搭建好質量鏈管理信息技術平臺基礎后,能夠明確好質量責任的邊界,通過“守則”和“問責”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畜產品的全過程質量管理,也提升了產品質量管理效率。
六、結語
傳統的畜產品出口地主要集中在歐美、日本等國家,但是這些國家本身就是畜產品生產與貿易的大國,貿易競爭力較強,外加西方國家頻繁設置貿易壁壘,限制我國畜產品流入,導致我國畜產品出口貿易頻繁受挫。對此亟須尋找更具潛力、更有發展前景、貿易自由度更大的市場。縱觀全世界,未來的畜產品出口中東盟無疑是最好的選擇。隨著市場格局的轉變,通過深化畜產品的生產質量與管理效率,能夠進一步推動我國畜產品貿易發展,改善我國畜產品貿易逆差現狀,更好地穩定貿易關系。
參考文獻:
[1]程惠芳,楊莉.中國畜產品出口貿易三元邊際效應測度及實證[J].統計與決策,2021(5):112-115.
[2]翟榮花,張慶萍.中國畜產品出口貿易效率及潛力研究——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12):103-112.
[3]匡海龍.畜產品獸藥殘留危害及解決對策[J].中國畜禽種業,2020(10):60-61.
[4]2021年國際畜產品市場形勢及2022年展望[J].中國畜牧業,2022(4):39-40.
[5]郝娜,朱增勇.2021年11月國外畜產品生產貿易形勢[J].中國畜牧業,2021(23):25-27.
[6]郝娜,森巴提,林挺.2021年前三季度我國畜產品進出口情況[J].獸醫導刊,2021(23):4-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