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文慧,韋升堅,覃艷淑,陸 柔,周芳華,蒙海強,莫東淑
(廣西-東盟食品檢驗檢測中心,廣西 南寧 530029)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早已離不開塑料制品,但隨之出現的食品中塑化劑污染問題引發了各界人士的關注,同時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擔憂[1-2]。塑化劑又稱“增塑劑”,廣泛存在食品包裝中,種類多達上百種,最常用的是鄰苯二甲酸酯(肽酸酯)類(Phthalic Acid Esters,PAEs)塑化劑,常見品種有18 種左右,包括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isononyl Phthalate,DIN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等[3]。鄰苯二甲酸酯不屬于食品原料,禁止添加在食品及食品添加劑中,在食品領域多應用于食品包裝材料,電絕緣性好,其耐低溫,但毒性較強[4]。塑化劑容易以揮發、溶出、滲出等方式遷移到包裝材料的表面,若食品長期與含塑化劑物品接觸則極易受到污染,過多攝入塑化劑對人體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等健康風險[5-6]。美國、歐盟等都早已對鄰苯二甲酸酯在食品中的殘留量做出了限制,如歐盟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等都制定了食品中塑化劑的人類安全攝入量[7]。因此,對食品中塑化劑進行檢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塑化劑項目檢驗,能指導食品生產者加強原輔料管控,助力食品行業的穩定發展。
為了解廣西部分食品中塑化劑殘留情況,本研究對2022 年以來廣西部分食品中DEHP、DINP、DBP進行檢測,并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統計,做出風險評估,為市場監管部門加強對食品中塑化劑的監管提供數據支持。
按照隨機抽樣原則,對廣西14 個地市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學校食堂、生產企業成品庫(已檢區)、便利店、特產店、小食雜店及其他9 類場所隨機抽取樣品692 份,涉及調味品、方便食品、糖果制品、酒類、保健食品、餐飲食品和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7類食品,進行DEHP、DINP、DBP 等3 種食品中常見塑化劑檢測。
1.2.1 檢測方法
氣相色譜法、液相色譜法、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和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是目前在食品分析中常用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的檢測方法[8],此次檢測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鄰苯二甲酸酯的測定》(GB 5009.271—2016)[9]采用氣相色譜-質譜法進行檢測,外標法定量,DEHP、DINP 和DBP 的檢出限分別為0.5 mg·kg-1、9.0 mg·kg-1、0.3 mg·kg-1。
1.2.2 評價依據
目前,我國未有標準對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在食品中的殘留量做出限制規定。因此評價依據按照2019 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關于食品中“塑化劑”污染風險防控的指導意見》[10],白酒和其他蒸餾酒中DEHP、DBP 的最大殘留限量分別為5.0 mg·kg-1、1.0 mg·kg-1。油脂類、酒類食品中DEHP(白酒、其他蒸餾酒除外)、DINP、DBP(白酒、其他蒸餾酒除外)的最大殘留限量分別為1.5 mg·kg-1、9.0 mg·kg-1、0.3 mg·kg-1。其余食品類別按照2011 年衛生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通報食品及食品添加劑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最大殘留量的函》(衛辦監督函〔2011〕551 號)[11],DEHP、DINP 和DBP 的最大殘留限量分別為1.5 mg·kg-1、9.0 mg·kg-1和0.3 mg·kg-1。具體規定見表1。
表1 各類食品及食品添加劑中鄰苯二甲酸酯類最大殘留量表
采用Excel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SPSS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共檢測692 份樣品,檢出1 種及以上塑化劑的有144 份樣品,檢出率為20.81%,51 份樣品檢出值大于參考限量值,判定為不合格,不合格率為7.37%。其中,DEHP 和DBP 檢出,不合格率分別為1.80%、6.51%,DINP 未檢出不合格樣品,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樣品中各類塑化劑檢測結果表[n(%)]
2.1.1 不同食品中DBP 檢測結果
抽取的7 類樣品均檢測了DBP,其中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酒類、調味品和糖果制品4 類食品中檢出了DBP,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的不合格率最高,餐飲食品、方便食品和保健品未檢出,見表3。
表3 各類食品中DBP 檢測結果表
2.1.2 不同食品中DEHP 檢測結果
抽檢的樣品中有5 類食品檢測了DEHP,其中糖果制品和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檢出不合格樣品,糖果制品的不合格率最高達到了6.78%,見表4。
表4 各類食品中DEHP 檢測結果表
2.1.3 不同食品中DINP 檢測結果
抽檢的樣品中有65 份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進行了DINP 檢測,檢測結果均為未檢出。
預包裝食品的塑化劑檢出率為23.52%,不合格率為8.22%,散裝食品的塑化劑檢出率和不合格率均為1.19%。只有1 份散裝食品中檢出DBP,DEHP 和DINP 均未在散裝食品中檢出(表5)。不同包裝方式食品的DBP 不合格率具有統計學差異(χ2=4.459,P<0.05)。
表5 不同包裝方式食品中塑化劑檢測結果表[n(%)]
如表6 所示,生產環節預包裝食品中塑化劑的檢出率、不合格率高達67.65%和20.59%,散裝食品中塑化劑檢出率和不合格率均為1.49%;流通環節預包裝食品塑化劑不合格率為6.08%,未抽檢散裝食品;餐飲環節預包裝食品不合格率為2.06%,散裝食品未檢出塑化劑。生產環節不同包裝方式食品中塑化劑不合格率有統計學差異(χ2=8.810,P<0.05)。
表6 不同抽樣環節及包裝方式食品中塑化劑檢測結果表[n(%)]
本次抽檢的692 份樣品中,預包裝食品有608 份,其中塑料材質包裝食品有492 份,塑化劑檢出率和不合格率為19.92%、6.50%,非塑料材質包裝(玻璃瓶、鐵罐)檢出率和不合格率為38.79%、15.52%。非塑料包裝的不合格率高于塑料包裝,不同包裝材料食品中塑化劑不合格率有統計學意義(χ2=10.104,P<0.05),見表7。
表7 不同包裝材料食品中塑化劑檢測結果表[n(%)]
(1)抽檢的692 份廣西部分食品中,塑化劑的檢出率為20.81%,不合格率為7.37%,檢出的塑化劑種類為DBP 和DEHP。說明塑化劑在食品接觸用塑料材料及制品中的使用無法避免[12],但食品中殘留量基本符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關于食品中“塑化劑”污染風險防控的指導意見》和衛生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通報食品及食品添加劑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最大殘留量的函》(衛辦監督函〔2011〕551 號)要求。在檢測的3 種塑化劑中,DBP 的檢出率及不合格率均是最高的,可能原因是其價廉、加工性好,在國內使用較為廣泛,但其制品耐久性差,容易遷移到食品中。
(2)預包裝食品中塑化劑檢出率和不合格率遠高于散裝食品,特別是在生產環節抽檢的樣品,說明食品中塑化劑殘留與包裝材料有很大關系,可能是由于部分包裝材料本身存在安全問題,從而遷移到食品中[13]。
(3)通過分析不同包裝材料食品的檢測結果發現,116 份非塑料包裝食品塑化劑的檢出率和不合格率高達38.79%、15.52%,說明食品被塑化劑污染的途徑不只是包裝材料,可能原因如下。①與食品生產加工環節有關,部分車間生產風險管控不嚴,使用劣質塑料制成的生產工具、生產管道進行生產,導致塑化劑滲透到食品中[14]。②與食品生產企業非法生產有關,部分食品生產企業在食品或食品添加劑中非法添加塑化劑導致食品被塑化劑污染。③與環境因素有關,由于農田土壤被塑化劑污染,導致加工食品的原料在種植環節就吸收了塑化劑,如高粱、玉米等農作物釀成的酒和花生、油菜籽壓榨的油等[15]。
在廣西抽檢的692 份樣品中,酒類和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的塑化劑的檢出率和不合格率都較高,其余食品類別存在塑化劑檢出和超標情況,但超標率相對較低,表明酒類和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相較于其他食品被塑化劑污染的風險較高,需要重點關注;散裝食品和非塑料包裝食品中均存在塑化劑超標情況,表明食品中塑化劑污染不只是包裝材料問題,相關監管部門和食品生產企業應從多方面考慮塑化劑來源。基于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幾點意見。①建議相關部門加強收集應用食品塑化劑有關實驗監測數據,盡快制定食品中塑化劑殘留限量國家標準,將食品塑化劑的檢測納入監督抽檢。②建議加大對食品生產企業相關原輔料、工藝流程、包裝材料等方面的監管,督促企業嚴格落實其主體責任,承諾在食品及食品添加劑中禁止添加塑化劑,使用的食品包裝材料嚴格遵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劑使用標準》(GB 9685—2016)[16],并建立產品追溯體系,確保食品接觸用材料及制品在各環節的可追溯性。③建議加大對消費者的宣傳宣貫力度,正確對待塑化劑的使用,既能做到不會談“塑”恐慌,又不會過分依賴塑料制品,如減少使用保鮮膜、塑料袋等包裝食物,在使用食品容器時盡量選擇玻璃或陶瓷等非塑料材質制品,減少使用塑料容器盛放食物在微波爐中加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