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巖 許譯申
本研究基于《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通過介紹初中英語“主題式”聽說教學理論,通過課例研究和行動研究,采用案例剖析的方式,探索了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如何有效利用網絡資源,如開展app線上聽說教學培養學生聽說能力的方式與途徑,并論述了“互聯網+”背景下初中英語聽說教學在篩選聽說材料、線上聽說教學方式、聽說作業布置等方面可供借鑒的方法,以期為更多的一線教師開展聽說教學實踐提供一些啟發和幫助,為切實有效地推進聽說教學做出貢獻。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我國基礎教育教學由知識能力本位邁入了全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新紀元。《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稱《課程標準(2022)》)中提出“推進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教育部,2022),體現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英語課程教與學方式的變革,亦體現了英語聽說教學的發展趨勢,即要求教師抓住現代信息技術為英語聽說教學帶來的契機,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學科內容即英語聽說教學融合在一起,用更多元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更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通過英語課程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與人溝通和交流的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意識,最終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但是,目前國內聽說教學研究范圍僅限于高校及將英語聽說考試納入中考或鼓勵開展中考的16個省市地區,對南陽市甚至河南省的中學階段而言,其研究尚處于探索性階段,至今還沒有一個系統的、成熟的聽說教學模式可供借鑒。本研究結合“互聯網+”背景下聽說教學的現狀,在緊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對有效利用網絡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聽說教學方面做了一些有意義的嘗試,并用具體的案例印證“主題式”聽說教學理論研究,是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對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一次有意義的探索,以期為更多的一線教師提供可借鑒的途徑和方法。
1 “主題式”教學
“主題式”教學(Theme-based Teaching)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主題課程教學模式(Theme-based Instruction),它是以文本的內涵為主體、以內容為載體,圍繞有意義的主題而進行的語言教學活動。其強調語言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主張將語言放到有意義的主題中學習。因此,在“主題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將課堂內外教學資源有機整合、互補,設置真實或接近真實的學習任務,學生圍繞主題自主尋找同主題相關的學習資料,深入思考、自主探究主題內容與意義,真正做到在情境中運用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
1.1 “主題式”聽說教學
《課程標準(2022)》中指出,主題包括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范疇,涉及10個主題群,各主題群下設若干子主題,共計31個子主題。
1.2 “主題式”聽說教學材料
初中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其中聽說能力是英語綜合技能學習與運用的基礎與根本。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將豐富的數字教育資源運用于初中英語聽說教學中,既能豐富聽說課堂活動,實現有意義的聽說教學,又能達成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初中英語聽說教學由現實課堂向網絡化發展,創新了聽說教學形式,構建了聽說的“第二課堂”,突破了時空限制,并通過大數據技術智能化分析教與學的數據,及時獲得學習效果反饋信息,為教師的聽說教學呈現可視化教學評價。
基于“主題”的聽說教學要求,教師在準確把握教材主題的基礎上精心選取能夠涵蓋相關語言知識的聽說拓展材料,其特點有材料內容是原汁原味的文本、音頻、視頻、數碼等模態,需與最終的輸出任務相吻合;材料要符合或略高于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認知水平,篇幅不宜超過200詞;材料所創設的情境須是真實生活語言應用的環境,從而讓學生在具有真實感的學習情境中構建新經驗,提高其“用語言做事情”的能力。
教師在篩選聽說材料時,可以從材料的趣味性(內容是否吸引學生)、文化知識匹配度(學生是否了解與材料相關的語境和話題)、語言水平(材料大多數詞匯和語法是否適合學生)、材料長度和質量(材料長度是否合適、是否需要剪輯、錄音是否清楚)、語速及口音(對學生而言,講話人是否有口音、語速是否過快)等方面來核對素材是否達標。
1.3 “主題式”聽說教學的方式與途徑
《課程標準(2022)》確定語言能力為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包括語言技能、語言知識和語用能力。其中,語言技能從《課程標準(2021)》的聽、說、讀、寫四種技能拓展為聽、說、讀、看、寫五種,并將這五種技能歸納為語言理解能力(即聽力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看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即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由此可見,聽說教學不能僅有割裂的聽和說,而要以培養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為目標,將聽、說、讀、看、寫有機結合,用聽、說、讀、看、寫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方式,以語言的輸入促進語言的輸出,在“主題式”語篇材料中通過多聽、多說、多讀、多看、多寫的形式組織教學,構建真實或接近真實的語言環境,實現語篇的交際功能、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1)聽說與閱讀相結合
教材中以主題為單元的閱讀材料是豐富學生語言輸入、促進學生在探索主題的過程中輸出語言的重要語篇。聽說與閱讀相結合的方式與途徑主要有復述、朗讀、設計開放型任務等。
復述。學生完成閱讀材料的閱讀后,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文本的脈絡,再根據思維導圖進行文本的口頭復述。其有利于復習文本內容、鍛煉口語能力、訓練語言表達。
朗讀。閱讀教學后,教師布置聽讀、影子跟讀、分角色朗讀、朗讀比賽等形式的朗讀作業。其有利于增強語感、強化聽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利程度。
設計開放性任務。例如,學生閱讀主題為“Saving the earth”的文本后,讓學生討論問題:What else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其有利于引導學生就主題進行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發揮學生的綜合英語運用能力。
(2)聽說與寫作相結合
聽是對語言的輸入,屬理解性輸入技能;說和寫是對語言的輸出,屬產出性技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寫作活動中能主動地、有意識地不斷輸出語言,其語言輸出的質量才能逐步提高。聽說與寫相結合的方式與途徑主要有聽錄音補充重點單詞、短語、句子和聽說寫結合。
聽錄音補充重點單詞、短語、句子。教師可將聽力材料作為寫作材料,如在聽力教學中設計聽錄音補充重點單詞、短語、句子的練習以鍛煉學生聽和寫的能力。
聽說寫結合。學生掌握了語篇的主要信息后,教師就話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并通過融入關鍵詞匯、句型、結構等進行寫作及展示,即學生在“聽”之后要“說”出來,“說”之后要“寫”出來,用“寫”的形式來鞏固“說”的成果。
(3)創設主題語境
“互聯網+”為教師科學設計聽說教學活動和任務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教師可借助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緊扣教材主題的基礎上利用課堂以外的語言素材多角度模擬、復現或創設主題語境,拓展教材文本主題,從而實現同一主題下課文、圖片、音頻、視頻語境的自由切換,并最終促進學生語言學習。
教學案例:仁愛版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2 Saving the earth
【主題語境】人與自然
主題群:環境保護
子主題內容:環境污染及原因,環保意識和行為
主題語境內容要求:自然環境,人與環境
課文語境:Pollution has caused too many problems.
圖片語境:The crying earth
音頻語境:What can be done to be a greener person?
視頻語境:How can we protect our earth?
在本節聽說課教學中,導入環節可利用“The crying earth”的圖片展現地球被污染前后的面貌對比創設主題語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引發情感共鳴,激發深層思考,從而引出課文語境“Pollution has caused too many problems.”
語用功能鏈接:
Talking about cause and effect.
Giving advice.
As a result,a lot of rich land has changed into...
All these problems are very serious,...we must do something now.
We should do everything to protect it,or we'll be punished and lose our home.
Would you like to be a green person?
First,you ought to shut off off the electricity when you leave a room.
Easier said than done.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We should/shouldn't/ought to/oughtn't to/had better/need to/...
學習任務鏈接:
任務一:Work in groups and survey your group members about what they do to be greener people.Then report it to your class.
Example:
A:What do you often do to be a green person?
B:Well,I always shut off the electricity when I am not using it.
A:Good.What about you,John?
C:...
任務二:利用英語趣配音app發表關于保護地球的8個短片的配音:《保護地球人人有責》《我能做點什么》《地球日的誕生》《可回收飲料瓶》《循環利用成果展覽》《地球日快樂》《可回收鉛筆筒》《垃圾去了哪里》。
點評:該教學案例呈現了同一主題語境“人與自然”課文、圖片、音頻和視頻的自由切換。課文內容描述各種環境污染已造成的嚴重問題,音頻和視頻內容側重從個人角度出發,作為學生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保護環境。
1.4 教學評價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1989)認為,學生對自己學習結果的檢驗,是使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于學習過程本身的一個重要條件。核心素養的落地與達成,關鍵在于科學地評價。完善的評價體系、科學的評價手段和評價方法關乎學生核心素養的持續發展和素養水平的穩步提升。
《新課程標準(2022)》確立了“教—學—評”一致性和一體化的理念,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將評價貫穿英語課程教與學的全過程,即要采用科學、合理、注重過程的評價方式和方法,如作業點評、師生課堂互動、生生互動等,將“促進學習的評價”“改進教學的評價”作為基本的評價范式,優化評價內容,突出立德樹人導向。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有些教師不采取方式多樣的、以素養為導向的課程評價體系,只注重考試結果,并以此為“標準”采取所謂的“針對性”措施,忽略語篇概念,將語篇分割成碎片化的、獨立的語法項目和語言點,不注重發展可遷移、可建構的智慧和能力。
根據《新課程標準(2022)》《教學基本要求》和《單元教學指南》,在教學中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對于初中英語聽說教學評價,教師要尤其重視,發揮評價的導向、反撥作用,教師除運用測試結果評價教學效果外,還應對照聽說內容標準和學業質量標準,設計聽說評價量表、建立聽說學習檔案等過程性評價方式,重點考查學生在特定問題情境中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學科觀念、思維模式、探究技能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教學評價對教學進行及時的反饋和修正,從而做到目標、教學、評價的一致,并最終保證核心素養真正落地。
2 聽說作業樣例
“互聯網+”時代使集豐富性、趣味性、便捷性、交互性于一體的app資源(如“英語流利說”“英語趣配音”“口語100”等)或網絡資源(如微信“小程序”)成為新型教學方式。因此,初中英語聽說教學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式亟待改革——要摒棄內容單一、形式單調的聽力輸入和口頭表述輸出,在互聯網的加持下,增加多模態環境下的聽說練習,如通過音頻、視頻進行聽說訓練以不斷豐富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全方位調動學生的感官,從而最終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落地。
在聽說作業設計上,教師利用這些app資源或網絡資源設計英語聽說活動、聽說作業,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聽說課堂內容,使其成為對教學內容的補充拓展,又能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聽、說、讀、看、寫多模態的教學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選材時要按照聽力材料選擇核查項目進行篩選,注意聽說語篇的主題、題材、體裁、難易度、詞匯量,選擇涵蓋本課重點詞匯、短語、句型及語法率高的語篇材料,且app資源或網絡資源要易于實現、便于操作、成本低,符合學生的學情和年段聽說教學目標。
作業樣例:仁愛版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2 Saving the earth模仿朗讀、配音經過教師篩選、確定后,可指定以下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學習內容:What can we do at hom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學習方式:模仿朗讀教材單詞、課文,以“打卡”的形式將12句配音作品上傳。
學習媒介:微信app、釘釘app、英語趣配音app
學習過程:
步驟一:模仿朗讀教材單詞
打開微信app,點擊相關網址,學生可點擊音頻對單詞語音進行反復跟讀、操練,直至發音標準,并用手機錄音朗讀單詞,通過釘釘app提交打卡。
步驟二:模仿朗讀教材課文
打開微信app,點擊相關網址,學生可點擊音頻對課文語音進行反復跟讀(如影子跟讀),尤其注意重讀、連讀、弱讀、不完全爆破、語音語調等發音規律,反復操練直至發音標準,并用手機錄音朗讀或背誦課文,通過釘釘app提交打卡。
步驟三:配音
打開“英語趣配音”app,進行“環境污染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多少影響?”的12句配音練習。學生可通過“模式設置”中的“練習模式”進行分句聽原音、模仿朗讀,app會根據朗讀的語音語調標準程度打分,以綠(Excellent)、黑(Good)、紅(發音待提升)三色呈現。對于發音待提升的單詞,可直接點擊“發音提升”進行聽原音、模仿朗讀反復操練。與此同時,也會出現對該句朗讀的準確度、流利度、完整度相應的分數及總分(滿分100分)。“練習模式”可直接進行配音錄音,適用于文本簡單、中等學生。“挑戰模式”是全文不間斷配音,學生經過“練習模式”的充分準備后,可選擇“挑戰模式”。學生結束配音后,點擊“發布并分享”。
配音原文:
After our lesson on the environment,I'm worried about the future.Pollution is our great enemy,and we have to fight it.If the rivers are polluted,farmers can't use the water for their crops.And in some places,pollution from factories spreads over cities and villages.It makes people ill,any may even kill them.Pollution is a danger to our health.And there are so many cars on the roads.They use so much oil and cause pollution as well.But we're only students.We can't do anything about factories and cars.It's no use talking about the things we cant do.We've got to think of things we can do!
配音材料點評:
教材重點單詞environment,pollute,pollution, village,anything在配音材料中共計出現5次;第2、3、5句屬于Talking about cause and effect的拓展;第2句屬于Words to describe pollution的拓展;第四句屬于Words to describe causes of pollution的拓展;第7句屬于話題重點語法不定代詞(Indefinite pronoun)的拓展;第12句屬于重點語法現在完成時(Present perfect)和Word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的拓展;全文還涉及了重讀(Stress)、連讀(Liaison)、弱讀(Weak form)、不完全爆破(Incomplete plosion)、語音語調(Intonation)等發音規律。
總之,“互聯網+”背景下的聽說作業設計更具趣味性、作業形式更多樣化,能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言學習中,激發學生表達個人觀點和情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輕松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目的。與此同時,為了促使核心素養落地,教師在聽說作業內容的篩選上還要借助網絡等多媒體資源,選擇利于促進學生多元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能力和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文本、音頻、視頻等,從而培養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創造的能力。
3 啟示
“主題式”教學是以內容為載體、以文本的內涵為主體,圍繞有意義的主題所進行的一種語言活動,其強調語言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旨在讓學生能在更真實的環境下進行語言學習。聽說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真實輸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語言教學方法。在“互聯網+”的時代,于學生而言,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app實現英語的移動學習是傳統聽說教學所無法實現的,這種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模式能把語言放到有意義的主題中去學習,使學習更具吸引力,因為學生能夠將語言運用到感興趣的主題上,無疑可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增強他們的交際能力,有效提高學生英語視聽說水平;于教師而言,面對豐富的課外教學資源、日新月異的教育技術,教師如何甄別、篩選、改編、優化利用、與時俱進,使“主題式”教學利用app真正起到加速學生對新內容的內化,從而幫助其形成長期記憶都將是新的課題。與此同時,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以適應新興的教育技術和資源,并能夠評估和選擇適合主題式教學的在線資源,以豐富課程內容,還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線學習,解答疑問,提供反饋和指導。還有,教師需要參加培訓和專業發展活動,以保持對新技術和教學方法的敏感性,了解最新的英語學習應用程序和在線資源,以更好地指導學生。這些都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水平、培養其語言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初中英語聽說教學路徑探索”(JCJYC2305130015)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1.南陽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2.南陽市宛城區白河鎮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