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翠權
詞匯是外語學習的基礎。高中生即便從英語生轉為日語生,同樣無法避免面對他國語言的詞匯學習難題,尤其是高中零起點的日語生面臨著學習時間短、詞匯量大的困境。因此,本文立足于高中日語教學實踐,研究高中日語生的詞匯學習策略現狀及困境,就優化高中日語詞匯教學進行探討。
結果發現,高中日語生最擅長使用認知策略學習單詞,其次是元認知策略、社會及情感策略。但整體呈現出策略使用多樣性不足的傾向,結合學生的訪談來看,不同策略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于日語的語言特征、自身學習習慣、班級組織管理形式等。就此呈現出的困境,要求教師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角色,在不同的詞匯學習策略上相應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導學生學會用更多的策略學習詞匯,在提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學習能力、文化意識。
緒論
在國家政策指引下,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選擇日語等其他語種,并作為高考外語科目。特別是日語學生近年來人數持續增長,2016年還是9,600人,但2021年已經超過24萬人(張金龍,秦小聰,2022)。但是,因起步較晚,基礎階段日語教學的實踐和研究遠遠落后于英語,基礎教育階段的日語教學尤其面臨諸多問題。
詞匯是外語學習的基礎,因此對于從高中開始學習日語的學生而言,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日語詞匯是教學的重難點。本文立足于高中日語教學實踐,研究高中日語生的詞匯學習現狀及困境,探討優化高中日語詞匯教學、提升教學效果的策略。
1 詞匯學習策略
二語習得的學習策略可分為元認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社會及情感策略(social-affective strategies)(OMalley & Chamot,1990)。其中,元認知策略是指在元認知指導下所采取的策略,是學習者對學習過程的調節。如確定和調整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和技能、評價和反思學習結果等。就詞匯學習而言,認知策略是對學習材料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加工,理解其內在的深層含義,達到記憶的策略,也是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策略。認知策略主要是指學習者為更有效地識別、理解、保留和提取信息而采取的策略,主要圍繞外語學習內容的細致分析與加工,試圖達到記憶的策略。詞匯學習的元認知策略是學習者對學習過程的認知和調節,在教學過程中應培養學生的元認知策略意識。社會及情感策略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與他人交流合作、調節和控制情緒的策略。
基于以上學習策略,學界從多角度研究了外語詞匯、寫作、閱讀等各模塊的學習。其中與日語詞匯學習相關的代表性成果如宋秀珍(2020)、王美琪(2021)等。他們根據中國人日語學習者和日語語言的特點,以中級日語學習者、中職學生為對象進行了日語詞匯學習策略研究,發現這兩種學習者對日語詞匯學習策略的使用程度排名依次是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社會及情感策略,且都與日語成績存在相關性。不過,其策略使用過程中的不足及成因分析結果是否能夠指導高中日語教學實踐還有待商榷。
本研究以把握高中日語生詞匯學習策略使用現狀為目的,基于二語習得學習策略的理論框架,以廣東省某公立中學高三日語學生為研究對象,實施了問卷調查和訪談。
首先,參考宋秀珍(2020)、王美琪(2021),結合高中日語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包含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及三個詞匯學習策略項目共40題,其中,詞匯學習策略項目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調查使用頻率。發放問卷82份,收回78份,去除3份內容不完整的問卷,有效問卷為75份,結果用SPSS26.0進行分析。
為明確學生的真實想法,探究他們詞匯學習的策略與學習困境,在問卷調查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訪談調查。訪談包含子策略的有效性排序及排序理由等內容。為了訪談結果的科學性與客觀性,從學生中的高分組、中間組、低分組選取代表學生進行訪談。因此,本研究基于某次省級大規模考試成績和學生的平時表現,按照呂方興(2012)提出的關于高分組、中間組、低分組的學生比例,從中選取高分組2人、中間組3人和低分組2人,分別進行訪談調查,平均每人訪談調查時長60分鐘。
2 詞匯學習策略使用現狀及困境
2.1 詞匯學習策略使用情況
整體來看,學習策略的使用頻率依次是:認知策略(3.130)>元認知策略(3.082)>社會及情感策略(2.610),這一點與宋秀珍(2020)、王美琪(2021)的調查結果一致。可見,高中日語學生在日語詞匯學習中,同樣較多使用認知策略,相對地較少使用社會及情感策略。進一步對三個詞匯學習策略下的各子策略的使用頻率進行描述性統計,得到結果見表1。
從表1來看,“猜測”和“選擇性注意”和“機械性記憶”三個子策略是學生最常使用的。對于中國學生而言,包含漢字(日語漢字)的詞匯較容易記憶,故“猜測”策略常常用于詞匯學習上。而“選擇性注意”則是他們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中也常用的策略,基于各科目的學習經驗,對于老師反復強調和考試中頻繁出現的詞匯會特別注意。“機械性記憶”雖使用頻率較高,但在訪談中發現,學生是把長期的英語學習的策略遷移到日語學習中,常常出現背了容易忘記,或在寫作等輸出環節上不會運用等問題,導致學生對于其有效性的認可度不高。
表1所示子策略中“合作”的使用程度最低,其原因在于,調查對象是走班制學習,其所在的行政班級的日語生少,加之上課時長所限,日語學習伙伴間熟悉程度低,導致難以構建合作氛圍。而“計劃”這一元認知策略的低使用率原因在于,學生認為計劃本身會帶有壓力,為了按時完成而囫圇吞棗反而效率不高;也有學生認為,計劃對于推進學習是有效的,但是很難堅持,往往會不自覺松懈下來。
“澄清疑問”本身的有效性獲得了認可,但在訪談中,學生認為在詞匯學習上可問的不多,往往直接忽略或等老師講解。另一子策略“字典”的平均值為2.733,使用程度不高,結合來看,學生對于單詞的發音、含義和使用情境等的探究積極性低。值得注意的是,“字典”的標準差達1.277,意見相左程度最大,呈現兩極分化。認可該策略的學生在訪談中認為,外語學習中字典是必要的,借助字典查詢新單詞是很有效的方式;不使用這一策略的學生則認為查字典煩瑣、浪費時間,在英語學習時也沒有查字典的習慣。不過,學生在訪談中提到,如果能用電子詞典快速查到的話,因其便利性會有使用的欲望。
總體上,子策略的頻率高低可以歸因于日語的語言特質、學生的學習習慣、日語班課堂組織管理形式。
2.2 詞匯學習策略困境
子策略的使用頻率能反映出學生的詞匯學習傾向。在14個詞匯學習策略中,8個子策略平均分低于3(即偶爾使用),可見學生在詞匯學習策略的使用上呈現多樣性不足的傾向。其原因在于學生對于詞匯學習策略的認知度較低,沒有養成使用習慣,或者使用方式有誤,導致其有效性未能顯現。因此,要提高學生詞匯學習策略使用上的多樣性,教師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對于認知策略(M=3.130)普遍使用程度較高,也呈現出認可的態度。其中,“結構歸類”(2.973±1.056)和“上下文推論”(2.942±0.934)使用頻率相對較低,而“猜測”(3.733±0.771)和“機械性記憶”(3.330±0.922)使用頻率高的結果,顯示出學生傾向于直接背誦記憶單詞本身,而忽略有助于單詞使用情境記憶的“上下文推論”和需要一定學習主動性的“結構歸類”。可見,在認知策略層面,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識別與理解、保留與提取上,存在思考和分析上積極性不足的問題。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詞匯學習主動性,鼓勵獨立思考的互動教學成為教學工作重點之一。
元認知策略(M=3.082)的子策略之間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對于“自我監控”(2.822±0.826)和“計劃”(2.573±0.932)的低使用率,作為訪談對象的學生認為這和自身的性格和認知有關。如“沒有自我監控的習慣,不知道是什么,一般跟著教師安排走”“我不喜歡做計劃,感覺沒有用”等等。可見,學生對于自身學習過程的認知和調節的意識不夠,既有學生學習習慣的原因,也有教育教學環節缺失相關引導的影響。
社會及情感策略(M=2.610)在詞匯的學習策略中,使用程度最低。其原因在于,社會及情感策略的有效性具有間接性、長期性的特點,如“澄清疑問”“自我交談”這種需要跟自我、他人的交流策略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如訪談過程中,有學生提及了走班制的班級管理組織形式,“找不到人聊天”等。使用字典和詢問老師同學的方式,即澄清疑問的溝通手段被認為“麻煩且沒必要”,等著老師講解的態度較為明顯。
3 教學工作啟示
在信息時代下的外語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知識提供者向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的多元化身份轉變。教師指導學生的詞匯學習策略,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素養的過程。本研究通過量化與質性研究方式,分析考察了高中日語生正在使用的詞匯學習策略現狀及其困境,結合詞匯學習策略,總結出以下高中日語詞匯教學工作啟示:
(1)認知策略的平均使用頻率達到3.130,由高到低依次為,“猜測”“機械性記憶”“聯想”“活用”“結構歸類”“上下文推論”“字典”。教師講解為中心的填鴨式傳統教學模式、日語詞匯的漢字屬性等是導致“猜測”和“機械性記憶”和“聯想”這些子策略使用頻率高的重要原因。但是在訪談中也了解到,背了很多單詞卻無法在作文中實際運用,或者在閱讀中認不出單詞等現象,導致學生認為這些子策略的有效程度是有限的,使用頻率高更多是因為長期的外語學習習慣使然,可見重背誦、記憶、模仿、復述等機械腦力勞動的傳統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詞匯分析與加工的思考方式存在較大影響。
因此,教師要承擔起教學研究者的角色,積極參與教學模式探索,在教學過程中,基于重背誦記憶的學生習慣現狀,結合“猜測”“機械性記憶”和“聯想”的常用策略,引導學生對詞匯這一材料進行更多樣、更有效的認知策略學習。課堂常用教學方式,諸如聽寫、詞匯結構分類、朗讀、造句、聯想等能否有創新型的角度切入,引導學生在進行詞匯的復述、精細加工等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與分析。
比如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文章中總有相對陌生的詞匯,對這些詞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學會上下文推論、查字典等方式去掌握大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并且,隨著詞匯量的積累,學生的認知負擔也會有所降低,自信也會隨之增加。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不僅要重視高頻的重點單詞,也應利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低頻單詞這一教學材料引導學生學會使用更多樣的認知策略,如字典、結構分類等方式去盡可能掌握各種詞匯及使用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獲得感,能夠有效解決學生積極性不足的問題,也為今后的日語學習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和思維能力。
(2)詞匯學習的元認知策略要求培養學生自覺學習意識,引導學生做詞匯學習的主動者,主動去計劃、去自我監控、去評價等。據此,在教師角色定位上,這一目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新教學方式,重視教學互動環節,讓學生做課堂的主體,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技能,啟發學生探索應用方法。在目前的外語課堂上,教師在課堂上講授仍然是主要的教學形式,教師始終扮演著中心角色,教師和課本是日語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生作為被動的信息接收體,自主學習在實踐上存在難度,正如在訪談中了解到的一樣,即便是高分組學生,在使用頻率相對較低的“自我監控”“計劃”的想法中,沒有這個習慣、不了解是阻礙使用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引導學生使用這些元認知策略進行詞匯學習。
因此,如果要培養學生的元認知策略意識,教師就要從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監控者,充分利用科技發展下的互聯網資源,引導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對所學過的單詞進行特別注意與制定定期目標,教師與學生共同監控任務進度,檢查學生是否都能順利完成學習目標,如果學生完成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應及時介入,啟發學生,培養自學能力。對于任務的完成情況,采取開放式學習評價方式,教師及時進行客觀的作業評定,并讓學生參與到學習評價中去,在教學互動環節上,引導學生課堂分享自己的目標計劃、完成過程、總結評價,不僅能了解自己,還能從其他伙伴中吸取到教訓和優秀的經驗,最大化發揮元認知策略的作用。
同時,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意識到自身角色的多重性,詞匯學習的目的不能只是為了考試這一功利性目的,更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正如學生在訪談中提到,日語學習的初衷是為了提高考試分數,但是在學習過程中,日語學習提高了他們的外語自信,對其他科目的學習都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今后即使畢業不再有考試需求的時候,也能展示出繼續學習日語的強烈意愿。因此,在元認知策略下受到學生高頻使用的“選擇性注意”啟發,教師不應只教習所謂的重點單詞的中文意思,而忽視單詞與單詞之間的文化性、情境性,在單詞學習過程中擴大人文內涵,重視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以日語為工具來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培育心智。
(3)社會及情感策略是學習者與他人進行交流與合作、控制學習過程中的情感、保持平穩積極學習狀態的策略。外語的一大功能是交際工具,因此該策略對外語學習具有重要意義。詞匯學習也不應是學生獨自完成的作業,可以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在各種交流活動中擴大詞匯量。
結合訪談結果來看,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班級,甚至有些班級只有一名日語生,只在日語課時間相聚課堂學習的走班制形式是阻礙學生進一步交流合作的重要因素。同時在自我鼓勵的情感策略上學生也反映做得很少,也是由于此前沒有這樣的習慣,不了解是否有效。針對此策略發揮作用有限的困境,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好課堂的互動交流環節,根據學生所在行政班級位置,就近原則組織安排學習小組,以日語進行課堂發表中華文化的日語短視頻等形式展示學習小組的成果。這樣一來,在完成小組任務的過程中,遇到不會的詞匯,學生會很自然地向小組成員求助,進而增加小組間的交流,不斷提高詞匯量。
另外,面對被詞匯學習而引起痛苦、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困擾的學生,要及時在課下采取鼓勵、交流等情感調控策略幫助學生克服情緒難關,樹立日語學習自信心。短期來看,是詞匯學習方面的策略調控,但長期來看,卻有利于提高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頻率,提高日語的學習自信,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
4 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日語生在詞匯學習策略的使用上呈現不足的傾向。因此,教師應在國家教育政策下,基于學生的詞匯學習現狀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設計,設計有利于發展思維能力的教學活動,降低學生對詞匯學習的抵抗心理。
一方面,本研究對于高中日語學生詞匯學習策略使用現狀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期待著以上研究結論與啟示在詞匯教學上得到進一步的應用研究和效果驗證。另一方面,本研究是以高三日語學生為研究對象,對于學習者在不同詞匯習得階段的詞匯學習策略使用特征分析不夠充分,為了能及時有效介入學生詞匯學習策略的使用引導,亟須更多的歷時性研究。
(作者單位:惠東縣惠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