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婭,董倩男
(湖北恩施學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病原生物學不僅是一門基礎醫學課程,也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重要橋梁學科,融實踐性和應用性于一身。目前病原生物學理論教學存在諸多困難和局限:理論教學時數有限,知識點多且分散、易于混淆,難以對新現、再現病原微生物進行詳盡學習;內容與臨床實際銜接不緊密,課程中生物學知識體系與器官系統的知識體系不一致,病原體與疾病關系的闡述系統性不強;教學內容中價值引領體現不足,未認識到醫者的防病責任必須具備微生物學素養等。這對于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無疑是個缺憾。2017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強調“推動基礎與臨床融合、加強面向全體醫學生的全科醫學教育,提升醫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探索開展基于器官/系統的整合式教學和基于問題的小組討論式教學”。以臨床應用能力為導向,融入CBL 案例教學法,開展病原生物學與其他醫學基礎學科、臨床學科相結合的課程教學成為病原生物學課程建設的努力方向[1]。
CBL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方法[2]。它是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案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小組討論,強化對知識點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可從現代的學習聯結理論、認知理論、觀察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中找到其相應的理論基礎。這種方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哈佛大學法學院于1870 年首次采用案例教學法的時期,該教學法由法學院前院長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 提出。后來哈佛醫學院和哈佛商學院也引進了這種方法。其與醫學實踐結合,被稱為病例教學法。師生通過病例的選擇、問題的提取以及分析總結,使學生掌握所學疾病的基本理論知識,加強臨床實踐操作能力[2]。
基于湖北恩施學院應用型大學的定位,其臨床醫學專業以執業醫師考試為導向、與醫師規范化培訓相銜接,以從事臨床醫療、疾病預防、社區衛生、健康教育與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能力的高素質新型應用型臨床醫學人才為培養目標。學生通過對病原生物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學習,能夠描述重要微生物的形態與結構、培養、遺傳與變異、抗原構造和分類,總結重要微生物的致病物質、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通過CBL線上線下混合式模式實現有機結合,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任務要求通過讀教材、讀案例、網絡資源、文獻檢索等,提出問題,學生在問題導向下進行分析、思考和討論,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學科思政案例,注重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3]。
3.2.1 整合課程內容,新增器官系統主線的知識體系[4]
采用CBL 教學法將較為分散且易于混淆的知識點融入真實的臨床病例中,通過對病例的分析、討論和實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綜合能力,突出知識的應用價值,學以致用。梳理的器官系統主線知識體系部分見表1。

表1
3.2.2 開展基于案例的小組討論式學習
由任課教師和臨床醫生共同梳理并編寫以臨床案例為基礎的問題導向教學病例,利用藍墨云班課(SPOC)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緊密連接。具體實施過程為:①課前一周發布案例信息,學生分組協作通過讀教材、讀案例、網絡資源、文獻檢索等,提出問題,通過問題的牽引,進行分析、思考和討論。②課中由分組學生代表進行案例匯報,其他小組成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教師就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答疑解惑,通過拓展問題,學會討論運用。③課后利用藍墨云班課完成課后作業和頭腦風暴。同時根據病例信息引出前沿問題,進行探索實踐。
3.2.3 挖掘思政元素,深化防病意識與責任,實現價值引領
如光明的使者―湯飛凡發現沙眼衣原體[5]、公共衛生之父―伍連德力挽狂瀾治療鼠疫[6]等,通過在病原生物學發展史上有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每個真實的案例,恰當地將專業知識和人文素養充分結合起來,將理論融入案例,用案例講清道理,以道理贏得認同,“如鹽入水”般實現職業與素質目標。思政融入課程的部分案例見表2。

表2 思政融入課程的部分案例
3.2.4 優化課程成績評定方式,激活內驅,促進主動學習
新醫科對課程成績的評定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前是“一考定成績”,但此模式顯然已不適合現代課程的要求,要從多角度、多階段、多維度、多元化去評價,激活學生內驅,使其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不愛學變為樂意學。成績評定方式應由終末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轉變[7],將過程性評價(40%)與結果性評價(60%)相結合綜合評定。成績評定的具體量化指標見表3。

表3
病原生物學課程通過一系列教學改革,重構了課程體系,建立了系統病案庫,完善了課堂授課內容,突出了知識的應用價值,完成了學習過程評估,挖掘了思政案例庫,樹立了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的信仰,實現了價值引領,對新醫科背景下的應用型醫學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初步探索,總體而言,收獲了學生的一致好評,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協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等都有了很大提升。
新醫科背景下,CBL教學法應用于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有不足,亟須改進:①與臨床醫生梳理和匯編的臨床案例庫,需要進一步完善,更好地貼近臨床,更好地融入學科知識點。②缺乏專門的傳染病科醫生參與匯編,病例較有限。③需要進一步完善線上資源,如課前自測題、課后頭腦風暴等,其設計上應兼顧病例本身的知識點以及相應的學科前沿問題。④需要進一步豐富課程思政案例庫,建立相應完善的評估程序,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