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亞樂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手術室,河南 洛陽 471003)
高血壓腦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CH)占全部原發性腦出血的50%~70%,具有致殘致死率高、起病急驟、變化快等特點[1-2]。HCH發病數分鐘或數小時顱內即可形成血腫壓迫周圍腦組織,導致腦組織缺氧缺血,重者可誘發腦疝,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4]。開顱血腫清除術(Craniotomy to clean hematoma,CCH)是臨床針對HCH 患者常用手術方案,可有效恢復神經血管單元,清除血腫;但手術創傷大,術后易引發顱內感染、疼痛等多種并發癥[5]。多項研究發現,應用微創手術治療HCH 患者可減少手術創傷,提高血腫清除效果,且對降低并發癥風險具有積極意義[6-7]。另有研究指出,多種炎性因子均參與HCH 發生、發展,在HCH 后繼發性腦水腫形成機制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8]。但應用微創手術治療HCH 患者能否進一步緩解機體炎性反應,臨床相關報道甚少。為此,本研究選取我院80 例HCH 患者,旨在探究微創手術應用價值。
經醫學倫理會批準,選取我院80 例HCH 患者(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隨機分成研究組(n=40)、對照組(n=40)。納入:符合HCH診斷標準[9];首次起病,且時間<24h;凝血功能正常;出血未破入腦室;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排除:合并血管炎、蛛網膜下腔出血;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及無法溝通交流者;CTA 檢查證實存在血管畸形、動脈瘤;腦疝;死亡及不接受隨訪者;腦卒中病史。
研究組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年齡46~84 歲,平均年齡64.46±8.66 歲;出血量25~46 mL,平均出血量34.25±5.27 mL;發病時間6~12 h,平均發病時間8.69±1.27 h;病程(高血壓)6~12 y,平均病程8.79±1.46 y;出血部位:13 例丘腦,22 例基底節,5例腦葉;對照組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齡47~82歲,平均年齡63.18±8.52 歲;出血量24~48 mL,平均出血量35.89±5.11 mL;發病時間6~12 h,平均發病時間8.73±1.30 h;病程(高血壓)6~13 y,平均病程8.96±1.48 y;出血部位:12 例丘腦,24 例基底節,4 例腦葉。2 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所有患者入院后依照具體情況予以患者對癥支持(控制血糖、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脫水、降低顱內壓等),并行頭顱CT 掃描,定位病灶。
1.2.1 CCH 治療
對照組患全麻后,明確距血腫最近部位(依照CT檢查結果實施),頭皮切開后顯露顱骨,開窗,分離骨瓣,需注意避免損傷重要血管及腦組織,確定血腫位置,明確出血程度,清除血腫,徹底止血,置管引流,關顱,術后積極抗感染。
1.2.2 微創手術治療
研究組患者全麻后,自血腫中心距顱骨最近位置且血腫量最多CT 面作手術切口(約3~4 cm),切開頭皮,銑刀形成2 cm 直徑骨窗,剪開硬膜(十字型),雙極電凝凝血,切開腦組織,取一次性腦穿刺套管,并穿入血腫腔(沿CT 提示方向穿刺),拔出管芯,外套管為神經內鏡操作手術通道,血腫塊于神經內鏡下清除,徹底止血,術野處放置止血紗布,留置外引流管,復位骨瓣并固定,關閉創口,術后積極抗感染。術后,2 組均依照具體情況拔除引流管(約2~3 d)。
1.3.1 手術指標及血腫清除效果
觀察記錄術中失血量、手術耗時、血腫清除率。
1.3.2 預后與神經功能損傷程度
采用改良Rankin 量表問卷(Modified Rankin Scale,mRS)[10]評估術前與術后1、3 m 預后,mRS 共5 分,>2 分即為預后不良,分值與預后成反比;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11]評估術前與術后1 m、3 m 神經功能受損程度,共42 分,分值越低,神經功能受損程度越輕。
1.3.3 炎性因子測定
于患者術前與術后1、3 m 取靜脈血3 mL,以3000 r·min-1離心10 min(r=8 cm)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超敏C 反應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
1.3.4 神經因子測定
于患者術前與術后1、3 m 取靜脈血3 mL,以3000 r·min-1離心10 min(r=8 cm)取血清,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神經肽(Neuropetide Y,NPY 水平,以酶聯免疫法檢測血清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中樞神經特異蛋白(Soluble protein-100β,S100β 蛋白)水平。
1.3.5 并發癥
記錄術后肺部感染、顱內感染、電解質紊亂、疼痛等并發癥發生率。
所有數據采用SPSS22.0 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D)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血腫清除率較對照組高,手術耗時較對照組短,術中失血量較對照組少(P<0.05),見表1。
表1 手術指標及血腫清除率(±SD,n=40)

表1 手術指標及血腫清除率(±SD,n=40)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
?
術后1 m、3 m 2 組mRS、NIHSS 評分均較術前降低,且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mRS、NIHSS 評分更低(P<0.05),見表2。
表2 mRS、NIHSS 評分(±SD,n=40)

表2 mRS、NIHSS 評分(±SD,n=40)
注:與術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bP<0.05。
?
術后1 m、3 m 2 組血清PCT、hs-CRP、TNF-α 水平均較術前降低,且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血清PCT、hs-CRP、TNF-α 水平更低(P<0.05),見表3。
表3 炎性因子水平(±SD,n=40)

表3 炎性因子水平(±SD,n=40)
注:與術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bP<0.05。
?
術后1 m、3 m,兩組血清NPY、GFAP、S100β蛋白水平均較術前降低,且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血清PCT、hs-CRP、TNF-α 水平更低(P<0.05),表4。
表4 神經因子水平(±SD,n=40)

表4 神經因子水平(±SD,n=40)
注:與術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bP<0.05。
?
與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20.00%相比,研究組2.50%更低(P<0.05),見表5。

表5 并發癥發生率(n(%),n=40)
HCH 作為高血壓最嚴重并發癥之一,主要通過外科手術迅速解除血腫占位,緩解顱內高壓,糾正顱內缺血狀態,從而減輕或阻斷神經功能繼發性損傷,達到治療目的,常用術式如CCH 等。但有研究發現,該術式治療HCH 患者,雖能及時解除血管及腦組織受壓狀態,減輕腦實質損害,重建局部微循環,但術中對腦組織牽拉較重,易致使正常組織受損,且術中部分鄰近中樞神經系統位置存在操作盲區,不利于對血腫徹底清除[12]。近年來,隨臨床醫療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現已有學者將微創手術應用于HCH 治療當中,且取得較好療效[13]。本研究數據中,研究組血腫清除率較對照組高,手術耗時較對照組短,術中失血量較對照組少,術后mRS、NIHSS 評分較對照組低,且與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研究組更低,可見,應用微創手術治療HCH 患者于提高血腫清除效果及預后、優化手術指標、減少并發癥、改善神經功能方面更具優勢。該術式在神經內鏡輔助下開展,視角廣,術野清晰。有利于醫者對病灶及周圍組織多角度探查,且能抵近觀察血腫,充分顯露深腦部血腫及周圍腦組織、血管;避免死角遺漏及過度牽拉腦組織,繼而更有助于減少術中出血,徹底清除血腫,縮短手術耗時,有效解除腦組織及血管受壓狀態;加之術中利用血腫穿刺技術,可有效避免腦組織長時間暴露,繼而能有效降低并發癥風險。
由于HCH 患者機體處于炎性反應狀態,血清PCT、hs-CRP、TNF-α 水平過度表達,致使細胞膜水通道蛋白調節失衡,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誘發腦水腫[14]。而當腦組織受損時,機體血清NPY、GFAP、S100β 蛋白水平會大幅升高,檢測其水平,可反映腦損傷程度[15]。本研究數據中,術后研究組血清PCT、hs-CRP、TNF-α、NPY、GFAP、S100β 蛋白水平均較對照組低。由可見,微創手術治療HCH 患者更有助于調節血清PCT、hs-CRP、TNF-α、NPY、GFAP、S100β 蛋白水平,緩解機體炎性反應,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筆者認為,這可能與該術式能有效清除血腫、及時糾正腦組織及血管受壓狀態、減少血腫中有害物質釋放有關。
綜上,相較于傳統CCH,應用微創手術治療HCH患者于提高血腫清除效果及預后、降低并發癥風險、優化手術指標、緩解機體炎性反應、促進神經功能改善方面更具優勢,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