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婷婷吳鶴立 潘學景 盧秋陽
(南陽市中心醫院婦產科,河南 南陽 473000)
子宮內膜異位癥(EMS)是女性常見婦科疾病,是指具有活性的內膜細胞種植在子宮內膜以外的位置;近年來EMS 發病率明顯上升[1]。手術是EMS 的首選治療方案,腹腔鏡手術因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且恢復速度快等優勢成為EMS 的主要治療方案。但是該術難以完全清除浸潤程度嚴重的病變組織,術后復發率較高。因此,目前臨床推薦手術結合藥物治療以此提高療效[2]。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GnRH-a)是治療EMS 的有效藥物,可刺激垂體前葉細胞合成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進而調控卵巢分泌雌激素、孕激素等生殖激素,對卵巢功能起到抑制作用,進而阻止EMS 發展,防止其復發[3]。GnRH-a 對于EMS 手術療效具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在臨床上其干預有效性尚存在一定爭議[4]。
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腹腔鏡手術聯合GnRH-a治療EMS 近期療效及預后復發情況,并對影響預后復發的因素進行分析,以期為臨床及時制定針對性干預措施,以改善患者預后提供參考。
回顧性收集2021 年3 月至2022 年4 月于本院就診的EMS 患者88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經影像學診斷、臨床確診為EMS,且符合《EMS 診治指南》中相關標準[5];臨床資料完整;近期未服用激素類藥物;依從性良好,可耐受GnRH-a 藥物治療;無內分泌疾病。
排除標準:認知功能異常,意識不清晰;伴有其他嚴重內外科疾病;不具備本研究手術適應癥;既往有EMS 手術史、腹腔手術史;無法完成1 年隨訪。按照治療方案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腹腔鏡手術治療,42 例)和觀察組(腹腔鏡手術+GnRH-a 治療,46 例)。其中對照組年齡 25-36 歲,平均年齡33.71±5.88 歲,美國生育學會(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的EMS 分期:Ⅰ期9 例,Ⅱ期9 例,Ⅲ期13 例,Ⅳ期11 例;觀察組年齡25-37 歲,平均年齡34.35±5.96 歲,AFS 的 EMS 分期[4]:Ⅰ期12 例,Ⅱ期10 例,Ⅲ期15 例,Ⅳ期11 例。兩組一般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知曉并同意。
1.2.1 對照組
對照組于月經結束第3 d 行腹腔鏡手術治療。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首先對患者腹腔及盆腔情況進行探查,針對盆腔粘連患者行盆腔粘連松懈術,將盆腔周圍粘連處分離,盡快恢復盆腔正常解剖結構,極為嚴重者給予單極或雙極電凝術燒灼殘留囊壁;針對盆腔腹膜異位者給予電凝術或異位結節切除術;針對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患者行囊腫剝離術,穿刺抽吸囊液,剝離囊壁沿與卵巢交界處,明顯出血時應用電凝止血,且對卵巢進行縫合、重建;針對合并輸卵管傘端粘連患者給予輸卵管通液術,松解粘連,輸卵管傘端閉鎖者進行造口手術,給予疏通。
1.2.2 觀察組
兩組術后3 d 均行抗生素預防感染。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聯合GnRH-a治療。腹腔鏡手術后第1 次月經的第2 d 給予患者GnRH-a(上海麗珠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852,規格:3.75 mg),皮下注射3.75 mg·次-1,每28 d 給予1 次,共持續注射6 次。
1.3.1 近期療效評估
術后6 m 對療效行評價,包括疼痛自覺癥狀、B超觀察腫瘤變化[4]。顯效:自覺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B 超顯示盆腔包塊及病灶不見;有效:自覺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B 超顯示盆腔包塊及病灶基本不見;無效:自覺癥狀及體征無變化,甚至加重,且超聲顯示盆腔包塊明顯。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 復發情況記錄
兩組術后均行至少12 m 隨訪,隨訪方式為上門、電話等,隨訪時間截止2023 年4 月。復發判定標準[4]:①術后3 m 臨床癥狀出現復發,甚至加重;②術后盆腔陽性體征再次出現或加重至治療前水平;③術后超聲復查顯示新病灶出現;④血清中糖鏈抗原125(Medium sugar chain antigen 125,CA125)水平再次上升。排除其他疾病因素影響,①必須符合,②、③、④符合其中任何一項即為復發。并根據觀察組的復發情況,將觀察組進一步的分為復發組和未復發組。
1.3.3 影響腹腔鏡手術聯合GnRH-a 治療復發的因素分析
分析影響觀察組復發的單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 分析影響觀察組復發的多因素。
觀察組(91.31%)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73.81%,P<0.05)。見表1。

表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n(%)]
觀察組復發率為4 例(8.69%),對照組復發率為12 例(28.57%),觀察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復發組與未復發組吸煙史、術前血清CA125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發病年齡、AFSEMS分期、術前痛經史、術前孕次、術前產次、宮腔操作既往史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影響觀察組復發率的單因素[n,±SD]

表2 影響觀察組復發率的單因素[n,±SD]
?
經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發病年齡、AFSEMS 分期、術前痛經史、術前孕次、術前產次、宮腔操作既往史是影響觀察組復發率的多因素(P<0.05)。見表3。

表3 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觀察組復發率的多因素
GnRH-a 是一種十肽類激素,調控著下游女性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的分泌,進而調控卵巢分泌雌激素、孕激素等生殖激素,對卵巢功能起到抑制作用,進而阻止EMS 發展,控制其復發[3]。本次研究顯示兩者聯合近期療效不錯,與張寶芹等學者結果相似[6]。筆者認為腹腔鏡手術首先確定異位病變的位置,切除可見部分,分離粘連,保留子宮及附著物;而聯合GnRH-a 可抑制垂體、卵巢功能,引起子宮內膜萎縮,促進病變吸收,控制病變生長。
曾有學者對兩者聯合治療的預后復發進行分析,發現兩年復發率約12.00%[3]。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一年復發率為8.69%,說明兩者聯合仍存在一定復發風險,經二元Logistic 回歸進一步分析發現發病年齡、AFS EMS 分期、術前痛經史、術前孕次、術前產次、術后孕次、宮腔操作既往史是影響觀察組復發率的多因素。但本研究納入病例數偏少,還有待后續繼續馬上研究。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聯合GnRH-a 治療EMS近期療效理想,但仍存在一定復發率,臨床需及時對此給予針對性干預有利于預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