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治教育:請您談一談對第八屆全國學生“學憲法講憲法”活動全國總決賽的總體感受。本次活動中有沒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杜強強:經過多年舉辦全國學生“ 學憲法 講憲法”活動,選手對憲法的理解更加全面了。在本屆比賽中,不僅有選手講述了憲法總綱條款,也有選手講述了憲法基本權利條款,還有選手講述了基本義務條款、國家標志條款以及憲法第五十一條的權利限制條款。此外,他們對憲法的引述也更加規范了,有選手不僅能引述憲法某一方面的內容,而且還能指出具體的條文。從內容上看,每年的演講總能讓人眼前一亮。例如,今年(2023年)有個選手講到憲法在香港的實施,他說在香港實施的不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光有《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不夠的,這就很有深度,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還有個選手提到了中學生參與有關法律的制定過程,談到了中學生在基層立法聯系點進行的意見表達和有關工作,并從“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高度對這個活動進行了詮釋,可以說是具有突出的憲法教育意義。
青少年法治教育:全國學生“學憲法 講憲法”活動已經連續開展八年,您認為八年來,參賽的選手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杜強強:我們這個活動叫“學憲法 講憲法”,在我的印象中,絕大多數選手的演講內容都可歸類為“學憲法”,都是通過一個故事或者一個案例來談憲法某個方面的意義。但有一年有個選手的演講可以歸類為“講憲法”。我記得他是比較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四部憲法在國家目標上的不同表述,例如一九五四年憲法上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一九五七年憲法上的“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一九七八年憲法上的“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一九八二年憲法上的“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并結合各部憲法當時的國內國際背景進行闡述。這個選手有著歷史的眼光,也對憲法文本有著精確把握,他不僅在“學憲法”,更是在“講憲法”,給我們講述了憲法中國家目標條款的發展變遷及其背景。這樣的演講內容,既符合青少年的知識水平,又具有濃厚的理論意義,反映出選手對憲法的認識頗深,因此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青少年法治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其重要署名文章《譜寫新時代中國憲法實踐新篇章—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中說:“要講好中國憲法故事,有自信、有志氣宣傳中國憲法制度、憲法理論的顯著優勢和強大生命力……”那么,青少年應該如何講好憲法(法治)故事?請您從您專業的角度來談一談。
杜強強: 從專業的角度看,2018年憲法修改,將“法律委員會”改為“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回應了黨的十九大報告有關“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的要求。這幾年,我國備案審查工作發展很快,每年公布的諸多案例都具有憲法意義,而且也和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公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交警檢查通話記錄的案例、修改計劃生育條例的案例、通用語言文字方面的案例等等。這些案例都經過了有權機關的審查,具有突出的憲法意義。如果青少年能對這些案例中深入鉆研,并結合自己的體會講出這些案例所蘊含的憲法意義,我認為效果會更好一些。
青少年法治教育: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領下對青少年進行憲法法治教育具有重大意義。那么,學習憲法會對青少年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又會對我們的國家、社會以及未來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杜強強: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在《人民日報》發表的《譜寫新時代中國憲法實踐新篇章—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40周年》一文中指出,“憲法的根基在于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憲法的偉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誠的信仰。必須堅持宣傳、教育、研究共同推進,堅持知識普及、理論闡釋、觀念引導全面發力,推動憲法深入人心,走進人民群眾,推動憲法實施成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指出了對青少年進行憲法教育的重要意義:“憲法的根基在于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憲法的偉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誠的信仰”。對青少年進行憲法教育,正是取得擁護和信仰的重要途徑。學習憲法,能夠使青少年了解我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艱苦斗爭,從而增強國家意識,強化主人翁精神,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學習憲法,能夠使青少年明確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目標,從而使他們更加奮發向上,為祖國的發展富強貢獻力量;等等。這樣的憲法教育,對我們的國家、社會未來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青少年法治教育:您認為我國的憲法教育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對青少年進行什么樣的憲法教育才最有效?
杜強強: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國家的一張“名片”,也是基本國情的一個集中體現。對青少年的憲法教育應當涵蓋憲法的全部內容。從這幾年全國學生“學憲法 講憲法”活動演講比賽的情況來看,選手們對憲法總綱、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條款以及國家標志條款的解讀較多,對國家機構條款以及憲法序言的解讀則不是太多。其實憲法序言中有著充分的歷史敘述,也是歷次憲法修改最多的一個地方,它對我們全面理解我國憲法精神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國家機構條款也是這樣,作為國家的公民,應當了解我國國家機構的總體設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內容、我國監察制度改革等重要內容。對青少年的憲法教育,如能與青少年的生活關聯起來,讓青少年感受到憲法就在他們的身邊,可能這樣的憲法教育最有效果。當然,國家機構條款與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距離較遠,如何加強這方面的憲法教育工作,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青少年法治教育:在建設法治國家的大背景下,您認為青少年法治素養應包含哪些內容,該如何提升青少年的法治素養?
杜強強: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培養青少年的法治素養是建設法治國家不可或缺的一環。青少年的法治素養包含很多要素,難以一一列舉,不過我認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規則意識或者說是規范意識的建立。規則意識的含義是,當一個人從事某種行為之前,他一定要意識到此種行為在法律上的評價,并且根據這種評價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有了這種規則意識,個人在從事某種行為前就能做到慎重而不莽撞;作為普通公民,這種規則意識能夠促成其在日常行為中守法;作為機關工作人員,這種規則意識也能促成其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守法。這種規則意識的養成需要從小開始,反映出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意義。其實我們國家非常重視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現在小學都有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會進行一些基本法律常識的傳授。不過對青少年法治素養的養成來說,家庭、學校、社會等各個方面都有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責任,通過整個社會的合力,青少年的法治素養就能得到更快的提升。
青少年法治教育:我國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進行了不同限制,請問您認為有哪些內容是需要青少年特別關注的呢?
杜強強:我國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了公民基本權利的一般性限制,另外還有部分條款也規定了對某項基本權利的特定限制,例如憲法第三十六條就在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之后規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這是對基本權利的一種具體限制。我個人認為,就基本權利限制這個主題而言,對青少年的憲法教育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要講明基本權利都有限制,都有邊界,沒有哪種基本權利是絕對的。在今年(2023年)的演講比賽中,就有幾個選手提到了憲法第五十一條的限制原則。這說明已經有不少學生意識到了基本權利的限制問題了。二是要講明基本權利的限制本身也是有界限的,這在理論上稱作“基本權利限制的限制”。不是說憲法在前一個條款規定了基本權利,之后在憲法第五十一條又將這個基本權利給取消了。憲法和法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在個人權利和公共利益或者秩序之間進行必要的平衡,既要保護個人的自由不受不當的干預,也要維護公共利益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