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是來自四川省的曾執中,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翠云廊保護背后的憲法密碼”。
千波青綠,萬頃蒼翠;古柏新顏,護綠神州。在我的家鄉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幽幽300余里古蜀道上,7,803株蒼翠繁茂的古柏構成了一條綠色長廊,這就是“蜀道奇觀”翠云廊,也是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到四川考察的第一站。
總書記沿著古道步行,仔細察看千年古柏的長勢,詳細詢問歷史上植柏護柏的情況,他囑咐道:“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
緊跟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2023年暑假,我也走進了翠云廊保護區。站在高處遙望,我在想,追溯千年,這長廊翠綠如故,背后究竟藏著何等的力量呢?其實,這答案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之中。
自然生態是地球對人類的饋贈,也是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根基之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國家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林木。”沒錯,這就是翠云廊保護背后的第一個憲法密碼—對生態文明的深入保護和高度重視。也正因此,生態環境保護的法治屏障才得以真正建立,中華大地上千千萬萬個“翠云廊”才能蓬勃綻放生命的光亮,描繪俊秀生動的大美中國。
隨著對翠云廊的了解愈加深入,我意識到翠云廊不僅僅是自然生態資源,也是古蜀道文化的組成部分。自明朝起,國家地方官員就開始實行驛道古柏離任交接制度,翠云廊柏樹的數量在任內只能增加,不能減少。我們古老的民族對于柏樹的守護一脈相承,沿襲至今。
千年古道上的連綿古柏,歷經風雨洗禮,如今已然成為自然與人文相得益彰的珍貴標本和文化遺產。《憲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國家保護名勝古跡、珍貴文物和其他重要歷史文化遺產。”這為翠云廊的文化傳承奠定了法治基礎。于是,我找到了翠云廊保護背后的第二個憲法密碼—對于歷史遺跡之保護與中華文化之傳承。
今天,在全國各地,大批古樹名木經受歲月洗滌依然郁郁蔥蔥,成為中華民族富有生命力的文化遺產和歷史見證,它讓我們看到了憲法護衛下的生態文明成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憲法對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細致入微。千年古柏的年輪鐫刻著歲月的記憶,千年古道的青磚述說著悠久的文明。注重文化傳承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對傳統文化保護的希望要求。華夏大地,目光之所及,文化之風蓬勃興起,生態之建設生生不息。如今的中國,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不僅僅是大勢所趨,更是人心所向。
我深深地相信啊,充滿自然生氣的林,它一定會有氤氳的翠色和至美的風光,正所謂“蜿蜒蜀道翠云廊,古柏參天十萬蒼”;充滿自然生氣的國,它一定會有萬千的氣象和生命的力量,讓我們由衷地崇拜,無盡地向往。所以今天我想說,作為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我們應該乘著生態文明蓬勃發展的東風,努力參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用自身行動改善身邊的環境,弘揚憲法生態文明之精神。
使國之少年為敬畏生命之少年,則吾中國為生態之國;使國之少年為傳承文化之少年,則吾中國為文明之國。唯愿以青春之我,擘畫青春之生態中國、青春之文明中國、青春之偉岸中國。這正是我們奏響的時代之歌!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來自四川省的曾執中,我抽到的是2號題。
時間不語,萬物有跡。無論是自然的盛衰輪回,還是文化的綿延賡續,時間都將其書寫于萬里沃土之上,等待著后人的發現與傳承。
就在動身出發前往北京的前一天—2023年10月24日,我們迎來了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霜降。那天一早,班主任就走進教室,發給我們一篇文章,我們則用洪亮的聲音朗讀:“霜降,秋用霜的語言作著最后的道別。”老師說:“從今天起,大家準備一個筆記本,我們將用一年的時間去觀察和記錄二十四節氣,一年之后大家將會收獲滿滿的一本財富。”
那時,我望著窗外暖暖的太陽,絲毫沒有感受到“霜”的威力。可當第二天,飛馳的高鐵帶我穿過劍門關,翻過秦嶺山,直至那漫山的紅葉映入眼簾時,我才深刻地意識到:秋已深,冬將至,時節早已把足跡印在廣袤大地上了。
我不禁思緒萬千:祖輩們在勤懇拓荒中,發現并總結了二十四節氣的規律,記錄下了時間的低語、萬物的足跡。千百年來,人類沒有止步,一直在摸索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2016年,聯合國把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了解二十四節氣,實則是在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非遺傳承人。在我的校園里,就活躍著不少少年“守藝人”。變臉、蜀繡、竹琴,每周升旗儀式上的班級展示活動,就是這些少年們大展身手的舞臺,他們把傳統文化之美展示給在場的所有人。有關非遺文化的學習,已成為我們校園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國家保護名勝古跡、珍貴文物和其他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在校園里培養小小非遺傳承人的背后,其實是我國憲法對于文化傳承事業的重視。
文瀚閣,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建筑群的最高點。作為中國藏書文化的代表空間,文瀚閣館內展示了包括《四庫全書》《永樂大典》在內的約1,600函中華古籍,它頂部的星空穹頂是一幅宋代石刻天文圖,標注著古人觀測到的恒星位置,星漢燦爛、浩渺深邃,寓意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察之際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
中國國家版本館和中國歷史研究院,兩座偉岸建筑,是憲法賡續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
透過歷史一隅,我們得以窺見漫長歲月里,符號如何演化為文字,部落如何壯大為國家,我們的祖先如何“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我們今天在這里談論文化的價值。何為文化?從成都到北京,從非遺節氣到歷史古籍,它從來不是一個模糊的詞語,而是我們與這個國家的心靈溝通。文化,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需要吾國吾民共同協力創造傳承才能成就。所以我想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注重傳承文化、保護文化的大時代,我們要認同這種意義,我們要弘揚這種意義。如果你走在文化傳承的路上,你會發現一束明朗的憲法文化之光從心中迸發,于是你可以拍拍自己的胸膛,自信而自豪地說:“我懂了‘中國文化’!”
來自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的曾執中同學,在第八屆全國學生“學憲法講憲法”活動全國總決賽演講比賽中獲得了初中組冠軍、最佳風采獎。通過他的演講,我們認識了“蜀道奇觀”—翠云廊,并了解了翠云廊保護背后的兩個憲法密碼。他的演講飽含激情,令人贊嘆。《青少年法治教育》對他進行了專訪——
青少年法治教育:曾執中同學你好,祝賀你在第八屆全國學生“學憲法 講憲法”活動中獲得了初中組冠軍的好成績!請問當你得知自己獲得冠軍時是什么心情?在比賽中有沒有發生什么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呢?
曾執中:在得知自己獲得這個榮譽時,我的心情是激動興奮的,因為我一直以來的努力得到了回報。記得在最后一輪命題演講的前一天,我的記憶力、情緒和身體狀態都不太好,好在我的老師注意到了我的異常,在他的幫助和鼓勵下,我才將狀態調整了過來,發揮出了自己的水平,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所以我很感激老師。
青少年法治教育:對于憲法,你有什么樣的理解呢?
曾執中: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為我們的幸福生活提供最堅實的保障,無論是在校園生活還是家庭生活之中,憲法都不可或缺。“卑以自牧,含章可貞”,在學習憲法的時候,我充分領略了法治的重要性,進而堅信:飲水思源,我們要保持愛國心和自覺性,只有生活在法治與德治兩翼齊飛的國家,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和精神滋養。
青少年法治教育:平常你的家人會跟你一起學習憲法知識嗎?為了這次比賽,你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呢?
曾執中:我的家人平常會和我一起學習憲法,此外無論是學校組織的法治教育活動,還是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普法網上開展的憲法衛士的答題,我都積極參與其中,努力學習憲法知識,傳播法治理念。為了這次比賽,我不僅閱讀了憲法原文,還參加了社區的法治志愿講解活動,在生活的點滴中感悟憲法的偉力。
青少年法治教育:你在學校參加過與憲法法治相關的活動嗎?你身邊的同學都知道憲法、喜歡憲法嗎?你會主動和同學一起學習憲法嗎?
曾執中:我在學校會參與憲法法治相關的活動。我們學校時常舉辦有關法治教育的活動,比如法學專家進校園、普法知識競賽等,多種多樣的活動不但增加了我們對法律知識的了解,還使我們對憲法愈發尊崇。我和我的同學不僅會在課堂上認真學習憲法知識,在課下也會參與憲法活動,展現青少年熱愛憲法、尊崇憲法的意識和精神風貌。我們在課堂上共同學習憲法知識,在生活中體會憲法的力量,這都能使我們的法治素養得到提升、思想得到凈化。
青少年法治教育:你想過自己長大后會從事什么樣的職業嗎?通過這次的比賽,你對未來想要從事的職業有什么新的認識?
曾執中:老實講,我現在興趣還比較多,對歷史、政治等都挺感興趣的,選職業對我來說未免言之過早。雖然沒有清晰的職業目標,可是通過這次活動,我認識到憲法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對個人職業的選擇具有指導作用,可以預防個人走上違法的道路。在憲法的保障下所有人能發揮自身價值,成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力量。愿我們成為對社會有助益、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無愧于自己的人生, 這就是我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