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小砂糖橘”到黑龍江哈爾濱研學的報道連上熱搜,帶起了南北方的夢幻聯動。為了感謝東北“老鐵”對“小砂糖橘”的暖心守護,廣西等地連夜把砂糖橘送往東北。作為回禮,黑龍江也準備了10萬盒優質蔓越莓發往廣西南寧。沒想到這一舉動讓無數黑龍江網友“破防”:蔓越莓竟然是東北產的?隨即,網絡上引發了一場 “農業大摸底”。這一摸,摸出了諸多“網紅”——甘肅的南美對蝦、四川雅安的魚子醬、安徽六安的鵝肝、山西的大閘蟹、云南的松茸餅干……網友紛紛調侃:家鄉“把好東西都瞞著自己人”。(據半月談微信公眾號)
還有更驚喜的,這次摸底不但摸出了各地的優質農產品,還摸出了不少扎根鄉村,以直播推介、銷售特色農產品,帶動一方百姓致富的“新農人”。
近年來,直播電商方興未艾,很多年輕人投身于“三農”領域,加入直播帶貨行列。他們把手機變成“新農具”,把數據變成“新農資”,用一場場直播帶貨、一則則創意短視頻,將家鄉的特產推介到全國乃至全世界,帶動當地經濟社會“活”起來、“火”起來。
隨著國家對電商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電商助農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武器。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農村電商,提出要鼓勵發展農產品電商直采、定制生產等模式,建設農副產品直播電商基地。
年輕人代表著活力和希望,對新媒體充滿熱情和創造力,他們通過小小的屏幕,直接與消費者面對面,以獨特的方式展示田園農居和鄉野風物,將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蔬一飯帶到消費者面前。
以黑龍江的蔓越莓為例,互聯網平臺“農業大摸底”,不僅提升了黑龍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解鎖了產業發展和致富增收的“新密碼”,或為當地農民帶來更多的收益。云南的土豆,四川的魚子醬、松茸餅干等特產同樣如此。這些特色農產品不經意間蹭上了熱度,憑借“小屏幕”打開了“大市場”,生產、經營或將迎來新的“打開方式”,從“網紅”變“長紅”,鄉村振興也將迎來新范式。
對于年輕人來說,鄉村不僅是生活居所與創業空間,更是一片承載夢想的熱土。換言之,年輕人利用直播電商參與鄉村振興,是個體價值與社會理想的契合與呼應。他們借助直播平臺,可以根植個人理想、建構自主品牌、推銷家鄉特產、拓展鄉村產業,讓資金、技術等要素加速向鄉村匯集,帶動更多人投身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
年輕人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進取、最富有生氣的力量,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能,可以在返鄉創業、振興鄉村中大顯身手,為鄉村發展帶來新思路、新模式、新動能。新時代,鄉村不僅要有念茲在茲的鄉愁,更要有年輕人揮斥方遒、施展才干,為鄉村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雖然互聯網為年輕人、特色農產品提供了市場和推廣渠道,但面臨的競爭也日趨白熱化。年輕人與鄉村“雙向奔赴”,政府和社會各界要加大對年輕人的支持力度,除了真金白銀的補貼,還要提供更多技術培訓和服務保障,幫助他們在更廣闊的舞臺上施展才華,同時積極探索“直播+基層治理”新模式,把直播帶貨和提升基層治理有機結合,讓年輕人在廣袤鄉村大展拳腳。說到底,支撐年輕人扎根鄉村的動力是來自故鄉的情感召喚,但年輕人及其團隊能否做成一番事業,除了他們自身是否努力,還仰賴政府部門鼎力相助,厚植創新創業的土壤。唯其如此,年輕人才能與鄉村互相成就。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