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觀念的變化歷來不是一個單一的旅程,它復雜而漫長,受到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95后小白就是一個決心“不戀愛、不結婚、不生娃”的青年,并不是因為受過什么情傷,他只是單純地“不想”。再追問下去,就是“暫時不想”。
與他的“不想”相反,小白的父母年輕時卻對愛情充滿了向往。65后的父母是自由戀愛,這在那個年代是非常少見的。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青年男女通常都是由父母包辦婚姻。新中國成立后,從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青年男女的婚戀狀態開始轉型,變得相對寬松,但主要還是靠父母之命或媒妁之言。那個時候,青年男女沒有特別的社交生活,除了同學、同事、鄰居,很難有認識其他人的機會。
小白的父母自由相愛了,麻煩在于,小白的媽媽有婚約在身。她十八歲剛進廠工作時,就被車間主任相中,托中間人介紹,與車間主任的兒子訂了親。
小白的媽媽向車間主任提出退婚的要求,這件事立即引起了全廠的轟動。車間主任全家都不能接受,跑到小白媽媽家鬧了一通。幾經糾纏,小白的媽媽艱難地退了婚。三個月后,她與小白的爸爸訂婚,而后成功結婚,有了小白。
小白的小姨生于1975年,彼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經有很大變化。尤其是70年代中后期,雖然青年男女的戀愛模式仍以別人介紹、父母同意為主,但開始有了相對多一些的自主意識。那時流行男青年主動給心儀的女孩寫情書和情詩,大多數女青年愛慕英雄人物和模范人物,也有一部分人愛慕有文藝特長的男青年。
小白的小姨那時候就是一個“收信達人”,幾乎每天都有信件送來,給小白的小姨來信的多是愛慕她的男同學。后來,小白的小姨和其中的一位通信對象談了戀愛、結了婚。但是,后來也離了婚。有一次,小白的小姨在娘家整理舊物,找出了當年收藏起來的厚厚一大包信,感慨說:“信還在,人已非。”
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小白的表姐是在大學里談的戀愛。到表姐時,自由戀愛已經成為正常模式,這個年代的父母對于普遍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青年男女如何戀愛干涉得很少,所做的干涉主要是“催婚”:趕快戀愛、趕快結婚呀!
到小白自己,21世紀的青年男女相愛的方式多元起來,除了真實生活中的接觸,通過網絡相識、相戀的形式也多了起來。他們對于愛的表達變得直接,幾乎與父母無關了。而先前熱衷于催婚的父母不僅會遭到子女的反對,社會輿論也會譴責他們。所以小白的媽媽催個婚都要旁敲側擊,小白一開口反抗,她立即“繳械投降”。
一部愛情進化史,也是愛情觀念不斷演進的過程。當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呼喊著不戀愛、不結婚、不生娃的時候,恰恰表明了社會的一種進步。年輕人正享有著前所未有的自由,充分個性化地成長,追求自己所想,果斷拒絕自己的不想。他們“看見”愛情的種種麻煩,但也擁有探索多樣化生活方式的可能。
小白的父母至今相愛,小白的小姨仍然相信愛情,她告訴小白:“愛情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愛是的。”
小白慶幸,自己目前雖然沒有愛情,但還擁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