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優化治理,武漢市發揮集聚區綜合黨委的統籌協調作用,團結凝聚各類組織,推動兩新組織由治理對象向發展力量轉變、治理方式由黨委政府主導向自治共治協同轉變。
在集聚區綜合黨委的作用下,一個個“兩新”組織凝聚力越來越強,新就業群體主動融入基層治理,一個個治理對象逐漸轉化為治理力量。
從發展已久的老商圈,到實力雄厚的“億元寫字樓”,武漢市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根據不同樓宇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治理模式,讓樓宇治理實現了從一元主導轉為多方參與,從樓內循環轉向區域聯動,由“點上治理”轉變為“全域治理”,從單體推進變為共建共享。
一個主心骨" 匯聚多方力量
伴隨著一聲清脆的哨響,2023年11月7日下午,第四屆“躍動青春”籃球聯誼賽,在武商商圈時尚消費集聚區黨群活動服務中心露天籃球場拉開帷幕。
這是武商商圈時尚消費集聚區綜合黨委為豐富商圈企業員工的業余生活,和諧活躍商圈氛圍開展的系列活動,活動吸引了商圈內10多家單位積極參與。
武商商圈是武漢市最早的商圈之一,其中有武商集團這樣的大型企業,也有公寓寫字樓里分散的微小企業。近年來,武商商圈以集聚區綜合黨委為主心骨,整合多方力量參與到商圈治理當中。
綜合黨委在樓宇網格化管理的基礎上,組建武商商圈網格片區治理隊伍,將街道下派的網格長、社區專職網格員、下沉黨員擔任的兼職網格員以及物業樓管員(樓棟長)等力量集合在一起,建起一支“一長三員”工作隊。
“一長三員”工作隊深入商圈一線,通過開展常態化走訪問需于企,收集企業訴求,暢通政企溝通渠道,為企業和職工紓困解難,不斷引導社區資源、服務進樓宇、商圈。
武商商圈聚集著一群以零散搬運工作為生的“扁擔哥”,這些“扁擔哥”時常因勞務起糾紛,停放的板車既影響商圈發展形象,又易引發交通隱患。
為推動商圈治理,2023年3月,綜合黨委委員、武展社區黨委書記鄭紅積極對接職能部門,將由商務、稅務、公安等職能部門組成的“首席服務隊”和片區“一長三員”隊伍聚集起來,聯合武商集團召開多方協商會議,聯動解決“扁擔哥”規范化管理問題。
“通過多方協商,我們一方面對‘扁擔哥’開展文明誠信服務培訓,組織企業商戶供需對接等,另一方面也協調武商集團提供場地給他們停放拖板車,從而在促進規范化管理的同時,實現‘扁擔哥’和商圈的共贏。”鄭紅說。
樓宇理事會" 激發自治活力
原來,江漢區泛海SOHO城員工最頭疼的事就是電動車無處停放,失竊案件頻發。如今,園區不僅有了專門的電動車停放點,還有物業、白領志愿者、民警、社區工作者構成的聯合巡邏隊伍,守護電動車安全,大家贊不絕口。
停車問題的解決得益于江漢區泛海SOHO城樓宇理事會的努力。
2022年5月31日,為了建立集聚區綜合黨委領導下的樓宇自治機制,武漢市首個樓宇理事會在江漢人力資源服務產業集聚區泛海SOHO城揭牌成立,理事會理事長、副理事長均由樓宇入駐企業有關負責人擔任,目前理事會成員已有13人。
泛海SOHO城樓宇理事會理事長、梧桐樹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春梅介紹道,理事會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收集園區企業的急難愁盼問題,其中“電動自行車停車難”的問題反映最為集中。
對此,樓宇理事會邀請部分園區企業,共商共議解決方案,最終決定:由物業方出資10萬元,在園區周邊設置4個地面固定停放點,同時在每個點位配備攝像頭并安排安保隊員巡查。此外,地下非機動車停放區也增加集中充電設備。
“新建停車位以來,兩個月里沒有再發生一起電動車丟失情況。”王春梅欣喜地說,“2022年以來,我們樓宇理事會采取樓事樓議、樓事樓辦等方式,籌集各方資源力量,建設電動車棚、外賣柜等基礎設施,先后舉辦10余場樓宇文體公益活動,解決職工電動車停車難、外賣取餐難及反詐知識不足等多個難題。”
近年來,武漢市探索黨建引領樓宇商圈理事會自治機制,全市共60個樓宇(商圈、市場)成立理事會,推動樓宇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硚口區越秀財富中心樓宇內大部分是服務型企業,矛盾糾紛多集中在合同履約、企業債務、勞資關系等方面。作為樓宇自治理事會的理事單位,北京德和衡武漢律師事務所定期開展“普法進樓宇”公益活動,面向樓宇入駐企業有針對性地開展普法宣傳,并提供法律援助。
“作為樓宇里的企業,我們是服務的受益者,也是參與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優化樓宇經濟發展生態貢獻一份力量。”越秀財富中心樓宇自治理事會副理事長、北京德和衡武漢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賀春波表示。
共同締造" 構建新型鄰里關系
2023年8月30日,武昌區長城匯白領興趣社團在長城匯寫字樓正式成立。活動現場,長城匯樓宇黨委和湖北鷹臺書畫院簽訂了合作共建協議,此后雙方圍繞書畫開展了一系列合作。
白領興趣社團是武昌區首個專為樓宇職工服務的興趣社團。在一次武昌華中金融城服務業集聚區綜合黨委聯席會議上,長城匯與“鄰居”楚商大廈取得了聯系。楚商大廈樓宇負責人專門到長城匯“串門”,實地考察了通過黨建合作建立書畫社團事宜。截至2023年12月,社團首期書畫興趣活動為職工們提供了硬筆書法、軟筆書法、國畫鑒賞等8場特色課程。
長城匯擁有18萬平方米寫字樓及商業,共進駐知名企業70余家,日常辦公人數5000人以上,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豎起來的社區”。為讓這個大型“社區”實現自治自管,長城匯樓宇黨委運用共同締造的理念,將樓宇內的白領發動起來,不斷探索“樓宇自治”新方式。
長城匯樓宇黨委以白領興趣社團為抓手,通過推選出一批有威望、有特長的企業負責人,牽頭在樓內建立白領書畫社、瑜伽班、健身群,充分調動樓內各類“達人”“能人”的積極性,培育更多的公益性、服務性和互助性的社會組織。
2020年,長城匯樓宇黨委在征集意見需求時,了解到樓里有不少員工喜歡打籃球,想在樓內舉辦籃球賽。消息發布后,樓里企業參與意愿很高,紛紛眾籌,有的聯系場地,有的提供晚餐,有的送來球衣。
當年7月,長城匯首屆企業籃球聯誼賽順利舉辦。這種眾籌模式也得以延續下來,大家將它稱為“紅色眾籌”。此后,長城匯樓宇黨委聚焦企業職工需求,通過“紅色眾籌”等形式舉辦樓宇托管班、特色聯誼會、產品推介會等多項活動。
長城匯樓宇托管班開辦以來,托管班的教具、教材、桌椅以及托管班特色課程,均由樓宇企業捐贈或免費提供。托管班滿足了家長和孩子“一起上下班”的需求,解決了雙職工家庭暑期帶娃難題,深受職工歡迎。
“人人參與樓宇治理,才能讓樓宇更有溫度。”如今,在長城匯樓宇黨委的努力下,樓宇企業、職工從“受益者”變為“參與者”,構建起了樓宇企業“新鄰里”關系。
示范引領" 不看品牌看黨牌
走進硚口區漢正街品牌服飾批發廣場,琳瑯滿目的商鋪、繁忙的交易場景讓人目不暇接。商鋪前,一個鮮艷的“漢正街共產黨員經營戶”銅牌引人注目。
這是漢正街品牌服飾批發廣場黨委開展黨員亮身份的舉措之一。作為硚口漢正街武漢中央服務區集聚區的龍頭市場,漢正街品牌服飾批發廣場擁有2000多家商戶,383名黨員。
商戶多、人員雜、流動性高,這些特點都對批發廣場的治理問題提出了挑戰。漢正街品牌服飾批發廣場黨委以黨員中心戶為紐帶,通過設置“廣場黨委—商戶黨支部—樓層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架構,引導商戶積極參與樓宇治理,共同打造和諧、有序的商務環境。
“這個象征著黨員身份的銅牌,時刻提醒著商戶要誠信經營。”漢正街品牌服飾批發廣場黨委委員、黨員中心戶張磊說道:“同時它也讓顧客對我們黨員商戶多了一份信任,不少顧客專挑黨員商戶下單,反過來也帶動了黨員商戶的收益。”
此外,為扭轉部分客戶認為漢正街是“水貨”的集散地的偏見,漢正街品牌服飾批發廣場黨委以誠信經營為主題,開展“德在漢正街”系列實踐活動,號召103家黨員商戶帶頭踐行“不售偽劣、童叟無欺、文明服務”等10項承諾,在市場內形成誠信經營的示范效應。
在黨委的推動下,漢正街品牌服飾批發廣場還針對商戶與消費者容易因退換貨產生糾紛的現狀,率先在武漢服裝批發行業實行“先行賠付”和無條件退換貨制度,通過每年設立30萬元專項資金,先后為500多筆爭議交易提供先行賠付,得到了消費者的高度贊譽。
如今,黨員中心戶們積極參與到樓宇治理當中,不僅帶動了全體商戶的誠信經營,也提升了市場的整體形象。“不看品牌看黨牌”也成為了漢正街品牌服飾批發廣場讓人津津樂道的亮點。
雙向奔赴" 社區與集聚區融合共治
每到中午11點,積玉橋街道鳳凰城社區“幸福食堂”就開始忙碌了起來。與大多數社區食堂不同的是,這里不僅向社區居民開放,也向附近的上班族敞開大門。
距離鳳凰城社區僅300米的旭輝大廈,樓里沒有員工食堂,附近商圈步行距離遠且餐食價格偏貴,一頓便捷衛生的工作日午餐成為2000余名員工面臨的難題。
為解決樓宇白領的“就餐難”問題,樓宇綜合黨委聯合積玉橋街道有效整合資源,通過樓宇社區聯席會,成功協調鳳凰城社區“幸福食堂”為樓宇員工提供就餐、送餐服務。眼下,每月在鳳凰城社區“幸福食堂”就餐的樓宇白領超2000人次。
這是武漢市探索社區、集聚區“雙區”協同共治的一個縮影。
無獨有偶,在武昌華中金融城服務業集聚區綜合黨委的推動下,長城匯免費提供千余平方米場地,引進龍頭餐飲企業平價運營,能夠同時容納400多人就餐,不僅為樓宇職工提供安心便捷的餐飲服務,還面向毗鄰社區居民推出老年人優惠套餐,推動晚間閑時的“白領食堂”成為社區的“幸福食堂”。
不僅如此,針對附近社區停車位嚴重不足的問題,長城匯還在負一樓拿出80個機動車位專供社區車輛使用,并為停車居民開辟專門的入口。
近年來,在武漢市各集聚區綜合黨委的作用下,社區與集聚區共建設“白領食堂”13個,共享“潮汐停車位”2000余個。一個個集聚區與社區的“雙向奔赴”,同時溫暖了樓宇白領和社區居民。
武漢市圍繞助餐、助居、助行、助醫、助學、助崗、助娛7個方面,明確街道社區可為樓宇商圈提供服務項目120項,推動健康義診、文化惠民、“先鋒講堂”等活動進樓宇,讓“豎起來的社區”更具煙火氣和生活感。
同時有效調動集聚區樓宇商圈資源力量,推動專業服務、特色產品、治理力量、先進文化進入社區,明確兩新組織可為街道社區提供服務項目113項,組建社區專屬理財師、“金盾反詐”等志愿服務團隊,助力商居共享城市發展成果、共促城市基層治理。
武漢市還探索建立了樓宇和社區“1+1”結對機制,聚焦群眾身邊、房前屋后的實事小事,推動兩新組織與小區黨組織簽訂共建協議,構建優勢互補、雙向共贏的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