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環境一年比一年好,大家的腰包也一年比一年鼓了。”走進天門市侯口街道接官社區接官安置小區,一幢幢寬敞明亮的高樓整齊劃一,縱橫交錯的道路整潔筆直,路旁高低錯落的綠化帶生機盎然,談及這幾年的發展變化,休閑文化廣場上的居民笑語盈盈、感嘆連連。
接官社區位于天門市侯口街道中心地帶,于2007年“村改居”。為實現“村”的體制轉換、“人”的身份轉變,社區黨委以需求為導向,瞄準拆遷安置居民現實問題,提升為民服務質量。
故土難離,征地拆遷工作歷來是項目建設推進中難以啃下的“硬骨頭”。面對轄區內500多戶3000余人、4000余畝地的征地拆遷重任,“兩委”干部一人包三戶,“硬著頭皮、磨破嘴皮、餓著肚皮”,上門入戶講清政策、講透道理,幫助群眾算清經濟賬、時間賬、精力賬,同時收集居民訴求,探討解決思路,化解群眾心中的誤解和抵觸。
如今,因園區建設征地拆遷的居民已全部回遷,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樓房。“群眾的信任是沉甸甸的責任,只有把居民關心的事一件一件落實好,信任才會一點點加碼。”接官社區黨委書記羅賽軍介紹,社區“兩委”聚焦群眾關心關切,不斷改善居住條件——
自籌資金,徹底疏通自然灣組下水道管網的堵點、漏點,解決下雨積水問題;借全市污水管網改造的機會,將居民生活排水并入污水管網,實現雨污分流;爭取供電部門支持,新增變壓器6臺,確保居民生產生活用電;修建通組道路6公里;天然氣管道鋪設到家,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天然氣……一樁樁、一件件,把便民服務工作做到了居民的心坎上。
冬日暖陽,晨光和煦,官橋路接官農貿市場對面,數十家早餐店一字排開,店面前人頭涌動,前來選購早餐的市民絡繹不絕。
“前些年,這里租金壓到一年5000元都沒人要,自從對面的農貿市場建成、盤活后,人氣越來越旺,租金一年比一年高。”居民王志雄樂呵呵地說。
這排臨街門面是拆遷安置商鋪,原本是想為失地居民帶來穩定收入,但前些年,因周邊配套不完善、客流少,門面無人問津。
2015年,社區“兩委”和黨員群眾代表外出考察,認真謀劃、集體決策,最終決定在轄區新建一座社區農貿市場。為解決資金難題,社區采取“向上爭取一點、駐區企業捐贈一點、集體出資一點”的方式共籌資金1300余萬元,建成一座10500平方米的新農貿市場。
2016年5月,接官農貿市場建成,先后招引連鎖超市、體檢醫院、車管所、電力公司等企業單位入駐。“農貿市場不僅帶來社區集體經濟增收,還滿足了附近居民日常所需,盤活周邊商鋪,一舉多得。”羅賽軍說。
近年來,社區黨委為盤活集體資源、資金、資產,提高集體資產管理運營水平,對社區所有出租承包經營資產進行全面清理,統一按照現行改革要求進行發包。2023年,接官社區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0萬元。
把集體發展與民生福祉緊密結合,接官社區針對入伍、入學、喪葬等事宜都發放現金補貼,并聯合駐區企業單位,定向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聯合團市委開展留守兒童免費托管培訓……在高質量發展中不斷提升居民群眾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