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河村自2022年被納入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以來,堅持圍繞“戰神故里 亮劍程河”主題,運用共同締造理念,走出一條“紅色傳承 綠色發展”之路,該村先后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國家3A級旅游景區。
“縱然是敵眾我寡,縱然是身陷重圍,但是我們敢于亮劍,我們敢于戰斗到最后一人!一句話,狹路相逢勇者勝!”
在電視劇《亮劍》中,“明知不敵也要敢于亮劍”的鐵血將軍李云龍,深受觀眾喜愛。而李云龍的主要原型、開國中將王近山,就出生在黃岡市紅安縣高橋鎮程河村。這里還走出了詹才芳、張仁初兩位開國中將,是高橋地區農民軍參加“黃麻起義”的集結地。
紅色基因融血脈
羊子山下、高橋河畔,暮冬時節,記者來到位于鄂豫皖蘇區黃麻起義策源地南部的程河村。
下高速后,經過同心街,亮劍廣場上矗立的巨型戰劍雕塑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劍體直插云霄,基座上鐫刻著鮮紅的“亮劍”二字,劍柄旁伸出三把紅色石雕大刀,刀面上印著“狹路相逢勇者勝”七個大字和金黃的五角星。這座氣勢恢宏的亮劍雕塑,讓人眼前不禁浮現出王近山手持戰劍英勇殺敵的形象。
沿著柏油路向村子深處走,記者來到了初心廣場。一面鮮艷的巨幅黨旗雕塑迎風招展,黨旗基座上鑲嵌著“英雄紅安·將星璀璨”八個大字。不遠處,“高橋烽火”組雕再現了黃麻起義時高橋農民起義軍,在李先念、詹才芳等革命先輩的帶領下集結在一起,參加攻打黃安縣城的場景。
“縱身一跳,瘋子威名揚天下;刀劈三關,智勇雙全譽神州……”循著嘹亮激昂的村歌《亮劍英雄》,記者行至位于程河村許家田塆的王近山故居。一排青灰色磚瓦結構的鄂東民居,便是王近山出生成長的地方。
王近山1915年10月出生于程河村,15歲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王近山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他多次血染疆場,屢建奇功。毛澤東稱他為“王瘋子”,鄧小平評價他為“一代戰將”。
為了更好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程河村建設了亮劍精神體驗館。展館分為亮劍之源、亮劍之路、亮劍之魂、亮劍之光四個方面,展現了紅安地區的斗爭歷史、斗爭英雄、斗爭實踐等內容。
“亮劍精神就是斗爭精神的表現形式之一,強調的是在巨大困難和嚴峻挑戰面前,不畏懼、不屈服、不退縮,勇于出擊、勇于向前、勇于勝利的精神意志。”高橋鎮黨委書記王洪波介紹說。
為了弘揚紅色文化,程河村還開設特色主題黨課,并吸納村里的黨員、軍烈屬、退役老兵、少先隊員等人員組建“紅色宣講團”,為游客講述王近山等將軍的英雄事跡。該村還打造皮影戲、湖北大鼓等節目,創作村歌、村賦,讓紅色文化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記憶。
程河村年近70歲的老人王六合說:“小時候,聽老人講述王近山將軍的英雄故事,我感到無上榮光。我們一家三代都是軍人,50年前,王近山將軍回鄉探親看望的王昌金就是我的父親。在將軍英雄事跡的熏陶下,1997年,我的兒子王高峰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參軍入伍,他參加過1998年抗洪搶險,還光榮入黨,紅色基因在我們下一代身上也得到了延續?!?/p>
和美村塆人心聚
成為試點以來,程河村以“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思路,發揮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撬動社會資本,帶動村民出力捐物,共商共建共管提高村莊“顏值”,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同心街是進入程河村后的第一條主街,這條街最熱鬧的地方,便是鎮村面向村民和游客著力打造的綜合性功能服務站——同心驛站。
驛站由廢舊的衛生院改造而來,高橋鎮爭取縣級郵政、供銷、工會等多部門聯合入駐,設置了職工驛站、愛心托管課堂、紅色書屋影院、交郵融合寄遞物流示范點、紅色供銷等場所,讓集鎮區民生問題能得到“一站式”解決,同時也為群眾文娛生活提供了場所。
村塆里的“最后一百米”又該如何打通?程河村以“五進塆組”黨建工作模式為抓手,構建“村黨組織-塆組黨小組-黨員中心戶-黨員群眾”四級組織架構,成立村民理事會、銅鑼聯防隊等“五會一隊”群眾自治組織,依托王近山故居游客接待中心,建設塆組黨建“紅星之家”,讓黨建進塆入戶。
程河村黨組織書記張世財介紹,該村深化紅安縣“紅管家 安馨辦”服務品牌,在紅星之家引入電視政務,“一鍵視頻直聯”服務中心,并將程河村閑置舊村部改造為高橋鎮首家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
走在程河村許家田塆,王近山故居旁的豆腐坊、老酒坊、油面館、皮影戲院、“戰神客?!?,讓游客頻頻駐足……
在村塆舊貌換新顏的過程中,群眾是主角。借著紅色美麗村莊建設的機遇,許家田塆26戶群眾捐出老物件、出財出力,一處處廢舊房屋修舊如舊,一項項傳統手工藝煥發生機。
不久前,村民張保華為母親在程河塆文化禮堂舉辦了80歲慶典,擺了12桌酒席,好不熱鬧。提到這個禮堂,村民們一臉自豪。
程河塆是程河村最大的塆組,村民們對于進行群眾議事、辦紅白喜事的場地盼望已久。通過運用共同締造理念,村黨組織動員塆組群眾踴躍捐款捐物,累計達到20余萬元,程河塆文化禮堂順利落成。
禮堂內設有空調,為開展群眾會、紅白理事會、春節團拜會帶來了便利,還吸引周邊集鎮區鑼鼓、腰鼓、舞蹈3支民間文藝隊伍進駐。
“共同締造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文化禮堂的建設離不開程河村全體黨員群眾的共同努力,它不僅是大家共商的見證,更是村民家門口的精神共富家園。”張世財說。
同心鋪就致富路
共同締造紅色美麗村莊,強村富民、聯農帶農產業的打造也是重中之重。
程河村積極爭取各類資源,引入黃泛區農場、桃園、對蝦基地等6家市場主體,打造青茶、油茶基地近千畝,并以農戶“房屋入股”形式,改造經營民宿、開發“三同”教學點,讓游客能夠體驗“地里挖紅薯,山上看桃花,池塘養對蝦,白天有體驗,晚上宿農家”的田園生活,把紅色文化、綠色資源轉化為“金色”產業。
“現在我們賣的是高橋鎮的傳統手工油面……”位于同心驛站的鄉土人才工作室一派忙碌景象,青年黨員陳洋的直播團隊正在進行直播帶貨。
2023年5月,在紅安縣委組織部門的牽線搭橋下,致富能手陳洋被程河村聘為名譽書記、發展顧問,成為一名“新程河村人”。“程河村有獨特的英雄文化,有紅色產業基礎,但是缺乏綠色產業支撐。我們通過在程河村打造直播基地,賣好紅安好味道、講好紅安好故事、打造紅安好產業”。
在村“兩委”和陳洋的推動下,村民可以免費學習直播培訓技術;通過將傳統種植產業與電商產業相結合,發展訂單農業,農副產品附加值大大提高。半年多來,通過陳洋及團隊的直播帶動,高橋鎮農副產品銷售額達370余萬元。網絡銷售還推動了產業發展,輻射帶動全鎮100余人就業。
如今的程河村,環境美了,村民富了,旅游火了,已成為“紅色明星村”,村民們在傳承紅色基因中接續奮斗,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