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啟良,中共黨員,十堰市竹溪縣融媒體中心退休干部,竹溪縣啟良生物研究所負責人。為了摸清竹溪“綠色基因?qū)殠臁奔业祝钌介_展植物普查。24年來,他走遍竹溪山山水水,采集植物標本3萬余份,出版我國第一部全彩版縣級植物志,發(fā)現(xiàn)曾被世界植物界視為已滅絕的珍稀植物陜西羽葉報春等多種新物種,用植物考察的方式,保護生物多樣性。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獲評“中國好人”“荊楚楷模”“最美守井人”。
2023年11月,立冬之后的秦巴山區(qū)寒意漸濃,71歲的甘啟良穿上登山鞋,背上相機和標本夾,自駕前往竹溪縣天寶鄉(xiāng),觀察此前發(fā)現(xiàn)的一株野櫻桃樹,這很有可能是繼文采櫻桃后發(fā)現(xiàn)的又一新物種。
“這次去是觀察它的生長和冬季發(fā)芽情況,等農(nóng)歷正月還要去看看開花情況。”甘啟良說,一個新物種的發(fā)現(xiàn),要經(jīng)過多年觀察才能判斷。作為竹溪縣的草根植物專家,在植物發(fā)掘和保護這條路上,他已經(jīng)走了24年。他踏遍竹溪群山萬壑,深入開展植物資源普查與研究,像保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守護著大山深處的一草一木。
數(shù)次與野豬和黑熊擦肩而過
竹溪縣位于鄂渝陜?nèi)〗唤缣帲悄纤闭{(diào)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qū),境內(nèi)山川縱橫,水系豐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有統(tǒng)計的竹溪植物資源有970多種。2001年,竹溪縣準備為十八里長峽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時,發(fā)現(xiàn)本地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只有20多種。
“怎么可能只有900多種?”當時甘啟良因一場大病從竹溪縣電視臺臺長的崗位上退下來,在家中休養(yǎng)時,出于對綠色植物的興趣,他一直在觀察和拍攝縣域內(nèi)的野生植物,僅他拍過的物種就有800多種,因此他對記載的植物數(shù)量表示質(zhì)疑。
聽說縣里準備開展植物資源普查工作,甘啟良十分興奮,這也是他多年的愿望。他馬上找來一輛舊吉普車,自己掏錢聘請了一名司機,買好鐵鎬、鏟子等裝備,一頭扎進了竹溪的深山里。
十八里長峽距竹溪縣城兩百多公里,其中蔥坪海拔2740米,是十堰最高峰,山高路險,人跡罕至。為采集植物標本,甘啟良一次又一次爬上這座山頭。懸崖邊上除了山羊,就只有他留下的足跡。為了尋找一種名叫“太陽草”的植物,他6次穿越高山密林,終于在一個懸崖頂部找到。
攀爬懸崖峭壁,餓了吃干糧,渴了喝泉水,困了露宿深山野外,與野豬、黑熊等猛獸擦肩而過,被螞蟥咬得腿上鮮血直流……這些對甘啟良來說都是家常便飯,很多時候,他還要面臨生死考驗。
一次,甘啟良帶著司機前往竹溪桃源鄉(xiāng)源茂林場考察,不巧碰到下雨,山路泥濘,下山時車輪打滑。甘啟良下車查看,發(fā)現(xiàn)一個車輪已經(jīng)掛在路坎外側,車輪懸空,下面就是萬丈懸崖。他趕緊拿來鐵鎬和軍工鏟,一點點把其他幾個輪子旁的土石刨開,讓司機慢慢把車倒回來。這次經(jīng)歷嚇壞了司機,他勸甘啟良:“你一大把年紀,又有退休金可以拿,何苦這么折騰?”
同樣的問題不止一個人問起,甘啟良總是笑笑,回答兩個字“愛好”。但他深知,這樣的艱苦不是僅憑愛好就能堅持下去,這種突破性的工作,賦予自己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野外考察辛苦又危險,先后有四個司機辭職不干。為了出行方便,甘啟良干脆學起開車,那一年的臘月,他每天天不亮就去駕校,一直到晚上才回家,勤學苦練,在一個月內(nèi)拿到了駕照。
最終,甘啟良完成《竹溪植物志》的編纂出版。這部180萬字、重達3公斤的巨著,收錄了竹溪境內(nèi)植物2206種,其中1520種配有甘啟良拍攝的彩色照片,每種植物都詳細介紹了植物形態(tài)、地理分布、經(jīng)濟用途等。他又分別于2011年和2016年編纂出版了《竹溪植物志(補編)》、《竹溪中藥材資源志》等著作。
在甘啟良的不懈努力下,截至2023年,竹溪縣已知的植物種類增加至3800多種。
家和家人成了研究所和助手
在竹溪縣電視臺的家屬樓里,甘啟良坐在客廳的方桌前,將干燥好的植物裝裱到臺紙上,然后在標簽上寫明植物名稱、科屬,放置到標本夾中,一個植物標本就做好了。
妻子李盛蘭也會幫著一起做標本,那細心又熟練的樣子,完全看不出來她曾經(jīng)非常反對甘啟良的植物考察工作。
最初,甘啟良把采集的植物帶回家,上面的泥巴、蟲子弄得屋里亂糟糟,這讓愛干凈的李盛蘭十分反感,有一次她甚至把那些花花草草拿出去扔掉,讓甘啟良幾天的辛苦打了水漂。
李盛蘭“鬧騰”幾年,甘啟良還是“我行我素”。終于有一次,她決定跟隨甘啟良一起去野外,“看看他的這個工作有多重要”。他們一起跋山涉水,李盛蘭親眼見到甘啟良為了采一棵藥草艱難爬上懸崖,踩過的石頭滾落到旁邊的深淵中,把她嚇壞了。
從那以后,李盛蘭的態(tài)度轉變了:“這么艱難他還堅持要完成,這一定不是小事,家人應該支持。”她開始學著做標本,兒子女兒回家也會幫著一起整理標本、拍照存檔。他們還會輪流陪甘啟良外出考察,一家人儼然都成了甘啟良的科研助手。
在家人的支持下,甘啟良把家當研究所,把客廳、陽臺當成標本室,把臥室當作辦公室,把家人當助手,完成了3本著作的編纂和3萬多份植物標本的制作。
編纂植物志并不是單純的野外考察和采集標本,更需要足夠的專業(yè)知識作支撐,非專業(yè)出身的甘啟良只能自學。然而最開始時,連找資料都是個問題。
當時甘啟良手中只有一本《本草綱目》和從朋友那里借來的《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后來他陸續(xù)從武漢和上海買回《湖北植物志》等書籍,又在網(wǎng)上找到一個專供植物學專家和愛好者交流的論壇,花了整整兩個月時間,從論壇下載了《中國植物志》的電子版,學習資料這才漸漸豐富起來。
“拿到書,先瀏覽一遍,對各種植物有個印象,后面再對著采集回來的標本仔細查看。”甘啟良說,他的書架里放滿了專業(yè)書籍和學習筆記。長年累月的學習,讓他對各種植物的種類和屬性越來越熟悉。
《竹溪植物志》出版前,他背著植物照片、標本和上冊手稿,從竹溪來到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請專家作最后的科學鑒定,1500多個標本中只有50種不太準確,這讓專家們十分欽佩。
現(xiàn)在,甘啟良書房的電腦里,保存著一份480多萬字的文稿,里面是十堰市4400多種植物的普查信息——一本植物學著作,又將從這個普通的民居里問世。
從發(fā)現(xiàn)到保護是更大的責任
在多年的野外考察中,甘啟良屢次發(fā)現(xiàn)新的植物物種,刷新了竹溪物種紀錄,也豐富了中國植物圖譜。這些年,他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文采櫻桃、堵河源黃芪等新物種,在國際植物學雜志上發(fā)表的植物新種達17個。
陜西羽葉報春曾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已經(jīng)滅絕的物種之一,甘啟良是中國第一位在野外看到發(fā)現(xiàn)該物種的人。
當時,甘啟良在野外發(fā)現(xiàn)了幾株報春花,分辨不出種類,便將標本分別寄給中科院李振宇教授和華南植物研究所胡啟明教授。該花種經(jīng)專家鑒定,為絕跡百年的陜西羽葉報春花。
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讓甘啟良十分興奮,為了保護這一珍稀植物,他采集了十幾粒種子,嘗試在家中的花盆里人工培育。剛開始,他對這種植物的習性完全不了解,種了三年才成功出苗。開花結種后,他又嘗試在老家的田里種植,終于規(guī)模化培育出陜西羽葉報春,讓這一稀有物種得以重見天日。欣喜之余,他將收集的珍貴種子送交給中科院留存。
作為老黨員,發(fā)現(xiàn)得越多,走得越遠,甘啟良越覺得肩上責任重大。在山里考察時,他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亂砍濫伐現(xiàn)象,紅豆杉被連根挖走,小勾兒茶被攔腰砍斷,甘啟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很多老百姓不認識珍稀植物,地方也沒有經(jīng)費保護,物種保護迫在眉睫”。
甘啟良走進村灣、社區(qū)、學校、企業(yè)等,進行植物科普和生物多樣性宣傳,讓更多的人認識珍稀植物,了解植物保護的必要性。他還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致力于珍稀動植物培育繁殖,累計收集種子1800余種,全部成功納入國家保護名單。在他的積極奔走下,竹溪縣重樓、杜鵑蘭等珍稀藥材的人工種植產(chǎn)業(yè)發(fā)展起來,竹溪縣每年籌措1000萬元用于珍貴樹種培育,將珍稀樹種作為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庭院綠化和城鄉(xiāng)園林綠化美化的優(yōu)選樹種,先后在水坪、蔣家堰等10個鄉(xiāng)鎮(zhèn)和8個林場,建起1萬余畝銀杏、紅豆杉等珍稀樹種培育示范基地,培育出珍貴苗木300萬株。
甘啟良說:“每個物種都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科學開發(fā)、合理利用,可以使物種得到更好保護,從而實現(xiàn)生態(tài)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024年1月18日,農(nóng)歷臘八時節(jié),甘啟良栽培的陜西羽葉報春開花。粉紅色的花冠異常美麗,花萼膨大像一個個小燈籠,一陣微風吹過,細碎的花朵頻頻點頭,仿佛在向眼前的古稀老人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