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春縣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探索推行“戶幫灣治 共同締造”模式,全面激活黨組織的“神經末梢”,著力搭建聯系、服務群眾的前哨堡壘,有效提升組織力、自治力、服務力,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路徑。
探索“六有”,實現戶戶幫。立足滿足群眾日常生活需要,摸排灣組普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了解灣組群眾的長處和技能,結合群眾生活中的不同狀態,按照“忙有搭手幫、病有親人看、難有朋友助、急有鄰里商、愁有能人解、常有黨員訪”的基本框架,梳理形成“兩表一清單”,即灣組群眾日常生活技能表、灣組群眾互助時間表和灣組群眾普遍需求清單,在灣組會、垸場會上進行討論決定,經由灣組進行公示、合理安排調整,確保人人參與互助、人人享受服務。同時,對群眾之間各個流程、各個環節的互幫互助行為進行積分獎勵,給予積分榜排名靠前者一定的物質或者精神獎勵,群眾也可發布一些日常生活以外的需求任務,讓互幫互助進一步融入生活。
推行“六微”,實現灣灣治。選優微管家,整合公安、民政、人社等部門公益性崗位人員,擔任灣組微管家;建立微管家臺賬,結合各村(社區)實際,對微管家進行合理分配、組合,確保做到能宣講政策、能調解矛盾、能組織群眾。組織“微宣講”,組織村干部主動宣講為什么、如何參與灣組事務;要求灣組黨員帶頭講黨員先鋒作用如何發揮、如何帶動群眾;發動群眾積極宣講理念如何轉變、作用如何發揮等。開展微服務,延伸“蘄心辦”紅色幫代辦服務到灣組,推動副食店、理發店、文體廣場等公共服務資源向“紅星之家”周邊聚集,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發展“微產業”,統籌整合政策、項目、資金等資源,大力招商引資、做實能人回鄉,有效利用產業帶動、入股分紅、置業租賃等新型村級發展微模式,因地制宜發展蘄艾、中藥材、茶葉、高山蔬菜等灣組小產業。打造“微庭院”,加強灣組規劃,規范宅基地建設,將“微庭院”創建與美麗城鄉建設相結合,整合涉農項目資金,不斷加強小花園、小菜園等“五小園”建設,為美麗鄉村注入“庭院”活力。用好“微積分”,整合“時間銀行”、積分超市、黨員積分管理等體系,將環境整治、志愿服務等文明行為轉化為“微積分”和小禮品,激發黨員群眾參與積極性。
聚焦“六事”,實現村村強。聽群眾說事,設立群眾“心愿墻”“意見箱”等,開展群眾滿意度測評、項目效果測評等活動,開通服務群眾微信群、QQ群等渠道,經常性傾聽群眾想反映的事、期待解決的事。助群眾理事,把群眾的意見、心愿、急難愁盼等進行梳理整合,按照基礎設施、矛盾調解、就業發展、便民服務等類別進行劃分,并形成問題清單、任務清單,對于能解決的及時回應,不能解決的迅速反饋。幫群眾辦事。建立健全矛盾化解首問負責、限時辦結、服務承諾、責任追究等制度,針對群眾關心的重點難點問題,著重于規范,著手于精細,切實化解群眾辦事的“疑難雜癥”,實現服務貼心零距離、便民為民零差錯。讓群眾議事,以黨員聯戶為紐帶,以群團、紅心互助會等為載體,帶動群眾主動參與灣組重事、大事中來,將上級政策熱點變成群眾身邊實事熱點,切實實現群眾的事自己參與、自己表決、自己做主。邀群眾評事,邀請群眾參與公共項目建設、服務質效評價、灣組重大事務,通過即時反饋、定期反饋等形式增強群眾主人翁意識,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向群眾曬事,利用灣組黨務欄、政務公開欄、宣傳欄等平臺,把灣組要做的事、在做的事、做成的事進行公開,并與前期的問題清單、群眾需求清單進行對照,讓灣組自治成為常態、形成制度。
(作者系蘄春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