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國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人民對于出行的舒適性、便捷性提出更高要求。傳統公交出行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出行需求,非法營運問題愈演愈烈,已經擾亂了正常的交通運輸市場秩序,對于公共安全出行也形成巨大隱患。公共交通非法營運治理成為各級交通部門關注的重點問題。本文從非法營運治理的現狀及問題出發,針對性提出非法營運的質量策略,為維護交通運輸市場秩序,維護人民出行安全提供重要理論研究。非法營運是指未獲得道路運輸營運許可而從事道路運輸的行為,其中包括非法經營旅客運輸、貨物運輸、非法經營客運站和貨運站等非法經營運輸行業相關業務。本文所談非法營運主要是未經政府及相關部門批準,而從事客運行為的違法行為。本文所研究的非法營運車輛主要是以“小轎車”為主的私家車。受傳統交通出現時間和空間上局限性與人們出行多樣化需要的矛盾沖突,造成了人們出行難,從而衍生出大量“黑車”。黑車的出現影響了正常交通運輸秩序、威脅公共安全、造成諸多新的社會矛盾與安全隱患,引起社會廣泛按關注,成為政府部門重點治理問題。
1.執法依據缺乏,執法難度加大
首先,從法律角度來看,當前我國在公共交通運輸方面的法律較少,目前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一部約束性條例,缺乏龍頭法律的支撐。由于立法的缺失,對于汽車非法營運的甄別缺乏有力依據。例如,執法人員對于無證運營車輛具有處置有了條例授權,但是對于暴力抗法人員的處置缺乏明確的法律授權。其次,部分地方政府雖然出臺一些地方性法規,但是在執法裁量上缺乏裁量依據,造成了量刑幅度大和自由裁量濫用現象,法律的有效力得不到充分發揮。2.執法隊伍建設不完善,監督機制不健全。首先,在政府機構精簡推行過程中,執法隊伍人員數量不足,難以滿足當前執法需求。造部分地區交通執法隊伍在執法裝備和技術手段上也受到了限制。面對非法營運執法需求與管理對象的龐大,執法力量的薄弱增加了非法營運的執法難度。其次,執法隊伍內部存在管理問題,交通執法過程缺乏有效的監督。由于執法人員缺乏專業化教育,在執法過程中表現出執法經驗不足、能力素質低等問題,甚至在執法過程中出現“利益尋租”“釣魚執法”等問題,嚴重損害交通執法部門的權威與形象。3.公共交通供需不平衡,難以滿足人們需要。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出行需求與日俱增,同時對于出行的便捷性與舒適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部分地區公共交通發展不足,公交系統線路發展規劃不合理,路面覆蓋面小,城鄉交通網絡布局不合理,公交等待時間長等問題。難以滿足人們的個性化出行需求,造成了運輸供給不足,給非法營運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非法營運的出現彌補了公共交通供給不足的空白。4.非法營運行業從業門檻低,社會就業形勢差。首先,非法營運不需要相關營運證件,從業門檻低,一個司機和一部家用小轎車就可以從業。營運過程中不需要繳納任何稅費、經營成本低,可以說是“低成本、高收益”。其次,由于近幾年經濟環境不好,就業機會減少,造成了部分社會無業人員的存在,部分無業、待業等社會低收入群體,為滿足生產需要,把非法營運作為重要的生存手段。
公共交通非法營運的有效治理的根本在于:第一,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供給,充分發揮“互聯網+交通”,實現交通網絡化,為人們出行提供高效、便捷、舒適的公共交通服務。第二,加強對于市民的宣傳教育,充分認識非法營運可能帶來的潛在危害,建立安全出行觀念。第三,政府運營協同治理理論,聯合多部門對于非法營運進行協同治理,打破治理困境,形成良好的營運環境。第四,政府加強政策引導,使非法營運車輛與司機,通過補辦手續頒發營業執照、加強駕駛員教育培訓進行相關安全學習等途徑,能夠使其“合法化”,實現統一管理,消除安全隱患與治理難題。第五,建立健全監督機制,規范執法行為。加強對于執法人員的思想教育,加強執法人員日常監督與指導。對于執法過程、執法監督、權益申訴等途徑的管理,同時強化私發監督,防止權力濫用。第六,轉變政府職能,充分考慮“以人文本”的原則,將促進就業與非法營運治理相結合。通過多種途徑,體現政府關懷,解決部分“司機”就業難題,轉變從業者就業觀念,謀求合法正當職業。
引用出處
[1]周康.關于客運“黑車”治理的思考[J].辦公室業務,2019(11):74-75.
[2]于帥.從市場角度看對“黑車”的治理[N].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9(9):132-136.
[3]吳知宜,寧凌.網約車新政背景下“黑車”重現問題研究[J].市場周刊,2017(10):158-160.
[4]楊慧茹.臨沂市公共交通非法營運運動式治理的困境與轉型[D].山東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