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卓,劉志會
(長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鄉村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與建設農業強國的關鍵。農民是鄉村產業發展的主體,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主要動力。新時代,鄉村產業振興面臨諸多挑戰。激發農民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事關鄉村產業興旺、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鄉村產業根植于縣域,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2]。鄉村產業振興必須依靠農民,積極推動農民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主力軍。新時代,農民在鄉村產業振興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確保農業穩產增產,是保障民生、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為推動鄉村振興,要“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鄉村穩定安寧。”[3]農民是鄉村產業生產的主力軍。近年來,為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我國相繼出臺多項助農、惠農政策。在相關政策的激勵下,農民積極參與農業生產,為促進糧食穩產、增產做出重要貢獻。
首先,農民成為農業生產“提質”的主力軍。所謂農業生產“提質”,是指提升農業生產質量。良種是提升農業生產質量的前提,農民在生產中創新農作物育種技術,積極選育良種,為實現糧食穩產、增產提供保障。
其次,農民成為農業生產“增效”的主力軍。所謂農業生產“增效”,是指在單位時間內取得更多的生產成果。在農業生產中,農民通過實施輪作休耕、施用生物有機、利用氣象信息防災減災,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最后,農民成為農業生產“穩產”的主力軍。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積極推動先進科學技術,使用先進農機設備,為農業穩產做出重要貢獻,為我國的糧食安全提供了充足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要“走質量興農之路”[3]。鄉村產業發展應“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實現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3]。創新是實現鄉村產業高質量的關鍵。農民在鄉村產業振興中依托鄉村特色資源,成為促進鄉村產業技術與新業態的創新者。
一方面,農民成為生產技術的創新者。在農業生產中,農民創新農業生產技術,發展設施農業。在鄉村振興中,農民將養殖業與種植業相結合,實行種養結合,創造性地發展了生態循環農業;同時,農民用禽畜有機肥代替生物化肥,實現“糞肥還田”的綠色種植模式,創新發展綠色農業。
另一方面,農民成為鄉村產業業態的創新者。農民圍繞農業的基本功能,延長鄉村產業鏈條,發展鄉村旅游業、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網絡直播賣貨等新業態,推動了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是技術裝備提升和組織方式創新,更體現在構建完備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4]構建完備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與制度支持,實現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有機結合。農民是鄉村產業體系的主體,是實現鄉村產業現代化的推動者。
首先,農民是農產品加工業現代化的推動者。當前農民以農民合作社為平臺,成為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積極參與者。
其次,農民成為農產品新型銷售模式的實踐者。新時代,農民改變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與政府溝通、與龍頭企業合作,積極利用農博會宣傳、出售特色農產品。農民成為農業生產、銷售一體化發展的踐行者,成為農產品新型銷售模式的實踐者。
最后,農民成為鄉村產業規模化經營的實行者。產業規模化經營是促進鄉村產業現代化的前提。為促進產業規模化經營,鄉村實行土地“三權分置”政策。農民以“三權分置”為抓手,將土地流轉、出租給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或大戶,實現規模化經營,打破常規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模式,推動鄉村產業現代化發展。
新時代,在國家“三農”政策的引導下,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實施鄉村振興政策以來,鄉村產業得到蓬勃發展,農民主體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激發。但在鄉村產業振興進程中,仍有部分農民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釋放,農民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待提高。
農民的主體意識指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承擔的農業生產責任意識。農民是鄉村產業發展的主體,但農民主體意識還有待提升。新時代,我國城鄉發展仍面臨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城鄉之間發展的差距,促使農民向往城市健全的基礎設施與教育、醫療資源,減弱了農民的主體意識。
從主觀方面來看,農民為滿足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向城市遷移,忽視自身參與鄉村建設的主體責任。農民為解決子女教育問題而進城,成為鄉村壯年勞動力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數據顯示,“義務階段的教師數量全國小學平均師班比為2.02:1。其中,城區為2.04:1,鎮區為2.11:1,鄉村只有1.88:1”[5]。鄉村小學教師配置依然不足。農民為解決子女求學的現實問題,逐步向城市遷移,忽視了自身在鄉村發展中的主體作用。目前,鄉村基礎設施仍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農民“看病難”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1衛生人員約1398萬人,其中鄉村醫生與衛生員不足70萬人[6]。農民為提升生活質量而進城,成為農村“空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客觀方面來看,農民為追求更好的就業環境而向城市遷移,回鄉返鄉意愿不強,建設鄉村的主體意識有待增強。“202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562萬人,比上年增加311萬人,增長1.1%。”[7]城鄉之間的收入存在的差距,使鄉村勞動力不斷流失,不利于鄉村產業振興的實現。
農民積極參與生產是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前提。農民缺乏生產積極性、主動性,會降低鄉村產業生產效率。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農民自我認同感較低,缺乏生產的主動性、積極性。當前農民對自己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與價值認識不足,自我認同感較低,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第二,農民存在自我滿足心理,進取心薄弱,生產積極性較差。鄉村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易使農民產生自我滿足情緒,使有些農民安于現狀,缺乏主動進取精神。
第三,農民思想保守,對新事物缺乏積極性,限制農民的生產主動性。部分農民對政府政策缺乏關注,對新型種植方式、新業態、新技術缺乏認知,對現代化生產產生畏難情緒。部分農民過度依賴政府扶持,產生“等、靠、要”思想。鄉村治理存在的不足,也損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另外,個別鄉村干部在工作過程中存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現象,使農民的知情權、管理權與監督權得不到充分保障,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意愿,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8]鄉村產業興旺的第一動力在于產業創新。促進產業振興,必須增強農民的創新意識,提高農民的創新能力,但是當前農民產業創新性有待提高。
第一,農民在生產中的創新能力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我國大部分糧食育種工作由國家科技團隊的科研人員負責,農民在糧食育種方面的創新能力不足。
第二,農民在鄉村第二產業發展中的創新能力有待提升。鄉村第二產業是指以農產品為原料并對其進行加工的產業。當前農民大多對農產品原材料進行粗加工、初加工,然后進行售賣,對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制作的能力不足。
第三,農民在鄉村第三產業發展中的創新意識有待加強。在強農惠農政策的引導、幫扶下,廣大農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但農民推動鄉村第三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鄉村第三產業存在“隨大流”“同質化”發展的現象。隨著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農民大力發展鄉村電子商務,但農民的品牌意識與創新品牌能力有待提升。
有效地將農民組織起來,提高農民主體的組織化程度,是實現鄉村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引領鄉村產業升級的重要路徑。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中,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融合程度較淺,“產加銷”模式存在脫節現象。小農戶不具備實現大規模生產、加工、銷售的實力,融入農業產業鏈時面臨分散經營、組織困難等難題。同時,小農戶對政府政策、投資信息的解讀不夠準確。部分農民習慣性地采用自主分散經營的方式,生產經營規模較小,不利于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因此,有必要提高農民的組織性,提升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鄉村振興不是坐享其成,等不來、也送不來,要靠廣大農民奮斗。”引導農民參與、振興鄉村產業,發揮農民在產業振興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關鍵。產業振興視域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促使農民發揮主體作用。
當前我國鄉村出現年輕勞動力外流的現象,農民返鄉進行建設的意愿較低。農民的主體意識較為薄弱,對自身的主體作用認識不足。因此,鄉村產業振興亟需提升農民的主體意識,激發農民的主體作用。
第一,尊重農民意愿。農民是鄉村真正的主人,要尊重農民群體的意愿,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最關切的利益問題。尊重農民意愿,要尊重農民共同富裕的意愿,為農民創業提供項目與資金扶持;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問題,制定符合農民意愿的土地權益保護制度;尊重農民提升自身能力的需要,為農民群體提供新型職業教育渠道與條件。
第二,提升農民的社會地位。激發農民的主體意識,就要提升農民的社會地位,營造社會尊重農民的良好氛圍,增強社會對農民的社會認同感。可以通過拍攝農民生產生活的宣傳片、紀錄片,肯定農民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通過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講述農民故事,宣傳農民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的積極作用,肯定農民的主體作用;通過表彰優秀農民代表,展示農民在鄉村生產、創業過程中的優秀事跡,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第三,強化農民責任意識。農民在糧食安全、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等方面擔負著重要責任,但對自身肩負的責任認識不足。要對農民進行責任意識教育、主人翁意識教育,破除農民群體的“看客”心態,幫助農民群體樹立實干精神,使其全身心投入鄉村產業振興中。
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是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推動力。面對當前鄉村發展中農民生產積極性不足的現實問題,政府應積極出臺引導農民的政策,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第一,用活鄉村產業獎補政策,調動農民的生產動力。為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政府要積極出臺農業補貼政策,如良種補貼、耕地保護補貼、農田建設補貼、農資農機補貼、農業技術補貼等。政府也要為農民群體提供創業支持,為農民搭建創業平臺,提供創業項目、資金、技術等方面的保障。
第二,聚焦土地政策,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土地是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并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最能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關鍵要素。因此,政府要積極出臺相關土地政策,穩定農民的生產自信心,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第三,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發揮榜樣示范引領力量。通過樹立農民榜樣,傳播優秀農民事跡,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可以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目前,國家通過評選“年度十佳農民”,為農民群體樹立了優秀人才榜樣,引領農民群體向前邁進。
增收致富是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目標,幫助農民增收致富是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主動性的重要途徑。為促進農民增收,要拓寬農民的就業渠道,鼓勵農民創新創業。
第一,鼓勵農民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當前市場對農產品提出更高的需求,要求農產品品質化、綠色化、品牌化。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要緊跟市場需求,因此,農民應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大力生產綠色、安全、高品質農產品。
第二,幫助農民拓寬銷售渠道。目前,農民通過朋友圈、短視頻等網絡平臺宣傳農產品信息,以直播帶貨的方式助力農產品銷售,增加自身收入。政府應積極搭建“互聯網+農業”平臺,進一步拓寬農產品的網絡銷售渠道。同時,要助力農產品品牌建設,打造農產品特色品牌,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擴大產品知名度,拓寬銷售渠道。
第三,開拓鄉村產業新業態。當前鄉村旅游資源呈零星式分布,出現孤立且同質化的特征。因此,要充分利用村落集群,整合不同鄉村資源,實現整體規劃布局,將單一的鄉村景色串聯起來,打造鄉村旅游集群。同時,可通過設計特色文創產品,激發游客的購物欲望,并鼓勵農民通過網絡平臺銷售文創產品,促進農民增收。
第四,鼓勵農民加入合作社,增加農民收入。農民合作社通過將農民組織在一起,實現生產上的聯合。農民合作社能夠為農民提供生產資料購買、農產品加工、銷售與市場信息等多方面的便利,彌補小農戶分散經營的不足。農民合作社通過整合地方優勢產業資源,積極與政府、龍頭企業合作,實現產業規模化經營,拓寬農民就業渠道,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同時,農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收入分配方式,幫助入社農民實現增收。
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當前,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由“增量”向“提質”導向轉變。為實現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加強創新引領,推動農民的生產創新性、創造性。
第一,加強創造性人才培養。首先,打造高質量鄉村干部隊伍。組織鄉村干部隊伍到黨校、知名高校接受培訓,提升鄉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養、工作能力。其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組織農業技術人才下鄉開展培訓,幫助農民掌握農業生產新知識、新技術;與農業高校開展合作,依托其優秀教育資源,培訓農村本土技術人員;建立農民培訓機構,使農民樹立先進生產經營理念,提升勞動技能。最后,加強鄉村優秀人才引進力度。當前,鄉村“引鳳還巢”工程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應繼續加大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與引進力度,吸引高層次人才返鄉留鄉。
第二,加強創新性技術培訓。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科技水平比較低,在農業育種創新、農機研發等方面存在創新性不足的問題。要加大農業創新技術培訓,建設農業高科技園區與示范基地,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發展平臺;加大對科研創新項目的投入,組織農業科研隊伍,推動農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第三,加大創新資金支持。為進一步鼓勵農民創新,要為農民提供創新資金、技術、項目的支持與援助,鼓勵農民探索鄉村產業發展的新路徑。要鼓勵農民創業,為農民提供創業項目、創業貸款補貼、稅費減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政府可通過設立科技創新基金,對擁有技術創新成果的農民進行補助、獎勵。
農民主體作用的發揮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在產業振興視域下,為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要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要通過提高農民的自我認同感、社會認同感,提升農民的主體意識。同時,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推進鄉村產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