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雪,遲海波
(長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無論什么歷史時期,勤儉節約一直是人們遵循的基本道德標準。大學餐飲文化作為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大學餐飲文化為教育陣地,切實推動勤儉品格培育落地生根,讓“儉以養德”不再是紙上談兵,助力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新風尚。
1.餐飲文化
在食物原料加工、食品制作、餐飲消費的過程中,餐飲形式、餐飲用具、餐飲環境、餐飲理念、餐飲安全等一系列圍繞餐飲衍生的功能、習俗、藝術、價值、思想、影響、哲學等全部事宜,均可歸結到餐飲文化的概念之中。
2.勤儉品格
勤儉即勤勞節儉,是古人修身立德的基本要求。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個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和事業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個人優良素質的體現,更是塑造和確立民族品格的根本。窮當克儉,富而思儉。勤儉品格是推進當今社會發展的力量源泉,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價值。新時代賦予了勤儉品格以新的內涵,即“新時代勤儉節約精神所具有的實踐性、民族性和人民性的時代內涵”[1]。
1.涵育功能
大學餐飲文化的涵育功能是指,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涵養化育大學生,挖掘大學餐飲文化中的教育因素,向大學生“傳遞主流的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念”[2],實現對學生道德品質教育的目的。
2.引導功能
大學餐飲文化的引導功能是指,以大學餐飲為依托,將教育內容寓于物質文化之中,充分發揮其隱性教育作用,循序漸進地引導大學生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正確價值觀念、理念和行為準則。
3.約束功能
大學餐飲文化的約束功能是指,通過建設大學餐飲文化構建一種由全校師生集體認同的積極正向的意識觀念和道德品格,形成一種無形的約束力量,促使大學生加強自我約束,提升其核心素養,最終在校園生活中形成不斷浸潤學生品格的行為準則。
1.馬克思主義節約思想的本質要求
勤儉品格是馬克思節約思想的中國化。馬克思的節約思想為勤儉品格培育提供了思想依據,勤儉品格的培育是馬克思節約思想在中國的實踐路徑。“一切節約歸根到底都歸結為時間的節約”[3]。馬克思的節約思想揭示了節約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時間的節約相當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社會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通過采取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形態。”[4]因此,要想構建節約型社會,促進社會生產力可持續發展,必須培育人的勤儉品格。
2.勤儉品格培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勤儉是中華民族堅忍不拔品格的基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縱觀歷史的變遷和朝代的更迭,勤儉始終是修身立德、持家立業、安邦定國的根本。“蓋聞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要,在於節儉”出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歲豐仍節儉,時泰更銷兵”出自白居易《太平樂詞》,“大抵嘗歷艱難,便自然節儉;稍習富貴,便自然奢華”出自《英烈傳》,這些都表明先賢對勤儉品格的重視。古今勞動人民在創造中華文明的過程中形成了崇尚勤勞、恪儉黜奢的優秀傳統美德,勤儉品格在經歷歷史長河的沖刷,仍舊凜然立于傳統道德品格之林,說明勤儉品格是經得住歷史考驗的中華優秀傳統道德。繼承弘揚勤儉品格,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有效路徑”[5]。勤儉不是吝嗇,而是勞動者對勞動成果的尊重,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狀態,是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只有賡續民族文化血脈,繼承培養勤儉品格,才能開拓前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3.新時代社會新風尚的文化需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6]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浪費現象逐漸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社會浪費現象不僅是資源浪費現象的反映,也是對可持續發展的威脅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對勤儉節約精神高度重視,強調“浪費之風必須狠剎!要加大宣傳力度,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7]這充分表明狠剎浪費之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體現中央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
全面推進黨的建設高質量發展,加強新形勢下的黨風廉政建設,同樣離不開勤儉節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帶頭落實關于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意見,從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黨性覺悟,增強拒腐防變能力。”[8]培育勤儉品格,有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培養高質量人才,構建社會新風尚。
1.浪費現象嚴重
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對于部分學校存在的糧食浪費行為,要加強引導和管理,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勤儉節約美德”[9]。相關研究指出,我國糧食浪費仍然嚴重,“我國耕種面積和糧食產量在小幅降低,但是糧食浪費量卻在攀升,我國每年糧食浪費量大約相當于糧食進口量的1/2。”[10]大學食堂浪費現象在一些學生身上表現得十分突出,部分學生將剩飯剩菜隨意丟棄在餐桌上,對浪費行為滿不在乎,對勤儉品格宣傳標語熟視無睹。
2.享受主義滋長
部分大學生受到享樂主義思潮的不良影響,強調個人欲望的滿足,過分看重自身享受,把享受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對學業、道德、能力等的追求降低,熱衷于對物質占有的滿足感,放棄了遠大的理想和更高層次的追求。他們不思考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不努力提升專業技能水平,看重物質利益,產生錯誤認知,導致消費異化傾向。
3.攀比之風趨盛
大學生群體內的家庭條件往往差別很大,有的學生依仗良好的家庭條件,經常集結同學吃喝玩樂,大肆鋪張揮霍;有的學生家庭條件不足以支撐高昂的消費,但為了滿足虛榮心,仍然攀比消費,一味地跟風購買奢侈品;有的學生采取“小額貸”“裸貸”等方式提前消費,最終導致深陷泥潭,產生了不可挽回的后果。此類案例觸目驚心,引人深思。
1.社會多元價值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人民群眾的飲食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日益富足,飲食觀念大大轉變。當代大學生對艱苦歲月感受不深,對勤儉品質的認知不足,勤儉意識樹得不牢。同時,由于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深,享樂主義等腐朽觀念侵襲中國社會,奢侈浪費、貪圖享樂的不良風氣逐漸蔓延,不斷沖擊大學生的思想,使他們產生認知偏差,生成錯誤的價值觀和消費觀。
2.教育引導力度不足
學校在教育學生方面,多以教授課堂知識為重點,對德育教育不夠重視,對相關課程設置不足,使課堂的思想道德教育基本停留在書本層面,對學生勤儉品格培育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不了解大學生勤儉品格養成的現狀,對大學餐飲文化建設不重視,未形成對學生勤儉品格的教育閉環。
3.家庭教育有所缺失
由于孩子的學習壓力較大,家長出于心疼、虧欠等心理,不免生成從物質方面做補償的心理和行為。所以,很多孩子未能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此外,家長勤儉意識不足,既未認識到勤儉品格對孩子思想品德的重要性,也未能在日常言行方面為孩子作出正確示范。家庭未能承擔勤儉教育責任,反而過分依賴于學校教育,導致大學生對傳承勤儉品格的意識不強,認知存在偏差,行為實踐自然不深。
勤儉品格的培育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也是中國共產黨紅色精神血脈的賡續,更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需要。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奮斗歷程中,既有“爬雪山,過草地”“渴飲雪水,饑食草根”“前有圍堵,后有追兵”的漫漫長征路,也有“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的井岡山艱苦歲月。正是由于革命先輩始終堅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寶貴品格,中國共產黨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成為風華正茂的百年政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厲行節儉,指出:“過去我們黨靠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斷成就偉業,現在我們仍然要用這樣的思想來指導工作。”[11]勤儉品格為我們黨的發展壯大、走向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較快,人民生活富足,但“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11]大學生群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只有不斷深化大學生勤儉品格培育,切實將勤儉節約精神入腦入心,并轉化為大學生的道德品格,才能助力他們成長成才。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12]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作為人才的主要來源和引領未來的先鋒,要具備健全的人格。勤儉品格的培育有助于大學生實現人格的完善。
其一,勤儉品格有利于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培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的落腳點和著力點始終都在于立德,勤儉品格是道德品質的基礎,道德品質是完善人格的根本。培育勤儉品格,就是在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就是在賡續黨的紅色血脈。培育勤儉品格,有利于正向引導大學生克制不良欲望、抵制誘惑,幫助他們在是非、對錯面前作出正確的抉擇,樹立更高的道德底線,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
其二,勤儉品格有利于大學生知識素養的提升。勤儉含有勤勉、勤學等意。孔子有“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勤學思想。加強勤儉教育,有利于推動大學生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升知識素養,提高工作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實現自身的良性發展。
其三,勤儉品格有利于大學生價值追求的升華。加強勤儉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學生思想的純潔性,賦予大學生更高的價值追求,使其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在思想上始終與黨的初心相契合,在行動上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勤儉品格培育是新時代德育教育理念的延伸,是對“立德樹人”思想的發揚,是對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創新和發展。
其一,創新思想教育的育人理念。勤儉品格培育的過程是教育者更新育人理念的過程。教育者在這一過程中,會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加強道德修養,發揮行為師表、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教育者可以勤儉品格培育為突破口,對思想教育理念進行更新,從認識層面解決實際問題。
其二,轉變思想教育的主體地位。以往的思想教育一般以教師為主導,難以令學生產生共鳴。勤儉品格培育更貼近大學生現實生活,以學生為著力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教育,更易引發學生反思,實現思想教育的目的。
其三,發展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者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維持“傳道、授業、解惑”的固化模式,不利于使教育內容真正入腦入心。以勤儉品格培育為主題,對課程學習和實踐活動進行整合,有利于轉變思想教育方式,讓教育內容更鮮活色彩,更具有實踐性。
1.搭建學習平臺
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注意將大學餐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聯動,讓勤儉品格培育不只停留在知識講授層面。應利用大學餐飲文化將勤儉教育立體化,讓學生帶著對勤儉的思考走進食堂,把勤儉和日常生活建立聯系,讓食堂成為學生勤儉行為教育的課堂。
2.建設實踐基地
以大學餐飲文化為載體,在食堂開展“食堂工作日”“拒絕浪費從我做起”“學會勤儉傳承傳統”“光盤行動從我做起”“節約糧食不挑食”等主題實踐活動,將食堂作為勤儉品格培育的實踐活動地點,將餐飲勤儉作為教育內容,將浪費現象作為反面教材,使學生深刻體會勤儉的重要性,深入發掘大學餐飲文化的涵育功能。
3.塑造宣傳陣地
宣傳勤儉品格,舉辦勤儉品格發揚活動。可以在食堂播放中國古代有關勤儉的教育類視頻、中國共產黨在艱苦歲月的影片等,使學生受到勤儉教育,傳承勤儉美德。
1.加強教育引導
學校授課教師和思想教育教師平時要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教會學生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明確浪費糧食等行為令人不齒。教師要加強自身師德建設,在餐飲方面以身作則,為學生做勤儉節約的表率,提升學生群體對勤儉節約的認同感。
2.進行心理輔導
大學輔導員作為與大學生最為貼近的教育者,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學生健康心理的教育者,也是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者。學生鋪張浪費行為的部分原因在于學生心理出現問題,價值觀出現偏差。輔導員應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向,及時與學生溝通談話,糾正學生認知偏差,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3.強化監督管理
食堂職工作為大學餐飲文化的服務保障人員,也應是勤儉品格培育的參與者,應在提升服務意識的同時,對學生鋪張浪費、虛榮攀比的行為予以勸阻,勸導大學生理性消費,對挑食、剩飯等行為進行監督、提醒。
1.營造榜樣激勵氛圍
先圣大賢、革命先輩和精神領袖是最容易得到學生認可的榜樣。發揮榜樣示范力量,激勵學生效仿,有利于學生對勤儉文化的認同。可以將古代思想大家關于勤儉的論述、中國共產黨革命先輩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厲行節儉的講話等制成標語,涵育學生勤儉品格。
2.營造主流價值氛圍
調動師生積極性,吸引更多師生加入勤儉節約環境營造的行列中,引導廣大師生做到勤儉節約,讓勤儉節約成為一種具象化的整體氛圍,使勤儉節約成為全校師生共同遵循的主流價值。
3.營造底線約束氛圍
要將勤儉節約品質內化為全校師生集體認同的道德品格和集體認可的道德底線。當環境、教育者和學生三者共同體現出一種集體的道德意志時,就會形成一道學生不愿越過的道德底線,以勤儉節約為主題的大學餐飲文化就會在校園內發生效用。
大學餐飲文化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納入大學文化建設內容體系中,并充分發揮其對大學生勤儉品格培育的積極作用。高校應充分認識大學生勤儉品格培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把培育大學生勤儉品格作為大學餐飲文化建設的目標指向,正面涵育大學生勤儉品格,剛性管理校園浪費行為,積極營造勤儉文化環境,保障大學生勤儉品格培育工作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