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純芳
在“五育”并舉的視野下,高職師范院校對于以勞育美、以美促勞的實踐研究,既是對教育全面發展的深入探索,也是對培養高素質教育人才的創新嘗試。在當今社會,“五育”并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對于高職師范院校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五育”并舉旨在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教育人才,以滿足社會對多元化教育的需求。以欽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這所典型的高職師范院校通過將勞動教育與審美教育相結合,形成了以勞育美、以美促勞的教育理念。
1 “五育”并舉對高職師范院校發展的作用
“五育”并舉是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實踐意義在于推動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在高職師范院校的發展中,“五育”并舉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首先,“五育”并舉有利于推動高職師范院校的素質教育。在“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下,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專業知識,還需要接受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多方面的培養,從而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這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有助于提高高職師范院校的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
其次,“五育”并舉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在城鄉教育發展問題中,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分配是導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五育”并舉的教育政策可以有效地推動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促進教育公平。
再次,“五育”并舉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在當今社會,創新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而“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尤其是可以加強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從而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后,“五育”并舉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在“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下,教師需要具備更加全面和專業的素質和能力,才能夠更好地承擔起教育教學任務。因此,“五育”并舉也有助于提高教師的素質和能力,為高職師范院校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總之,“五育”并舉的實踐意義重大,對于推動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和提高教師素質和能力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在高職師范院校的發展中,應該積極落實“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加強學科融合,形成協同育人格局,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作出積極的貢獻。
2 高職師范院校“五育”并舉的問題與策略
在當代教育領域,“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逐漸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重要標桿。這種理念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涵蓋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多個方面,高職師范院校更是積極響應這一理念,將其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指導原則。然而,實踐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讓我們意識到,“五育”并舉教育理念的貫徹和推進并非一帆風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確保這一理念得到全面落地,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課題。
2.1 在實施“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中,高職師范院校面臨的問題
(1)資源整合不足。“五育”并舉需要學校整合不同學科的資源,形成協同育人的格局。然而,由于不同學科之間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存在差異,導致資源整合存在困難,難以實現協同育人的目標。
(2)教學活動單一。“五育”并舉需要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各種實踐活動中。然而,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限制,教學活動相對單一,缺乏創新性和趣味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3)評價體系不完善。“五育”并舉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全面評價。然而,當前評價體系存在不完善之處,過于注重考試成績和知識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發展,如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團隊合作能力等。
(4)教師素質不全面。“五育”并舉需要教師具備全面的素質和能力,包括專業知識、實踐經驗、創新思維、人際交往能力等。然而,當前教師隊伍中存在部分教師素質不全面的問題,難以滿足“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2.2 在實施“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中,高職師范院校可采取的措施
(1)加強學科融合。學校可以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促進學科融合,形成協同育人的格局。例如,可以組織跨學科的教學活動、開設跨學科的課程、開展跨學科的研究項目等,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
(2)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學校可以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包括實踐課程、項目式學習、社會實踐、學術講座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可以引入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如在線學習、翻轉課堂等,以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3)完善評價體系。學校可以完善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包括知識掌握程度、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團隊合作能力等。同時,可以引入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如自我評價、互評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發展情況和潛力。
(4)提高教師素質。學校可以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提升,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例如,可以組織教師參加學術研討會、實踐培訓等活動,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
總之,高職師范院校在實施“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中面臨一些問題,如資源整合不足、教學活動單一、評價體系不完善、教師素質不全面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學校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強學科融合、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完善評價體系和提高教師素質等,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推動“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的落實和發展。
3 以勞育美、以美促勞的實踐策略
在“五育”并舉的視野下,高職師范院校可以通過以勞育美、以美促勞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勞動,提高審美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以下是實踐研究的一些建議:
(1)建立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將勞動教育納入學校課程體系,通過設置相關的課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勞動精神。
(2)融合美育與勞動教育。在勞動教育中融入美育元素,讓學生感受到勞動中的美感,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例如,在手工制作、園藝種植等勞動中,引導學生發現和欣賞美的形態、色彩、線條等。
(3)開展校園文化建設。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氛圍。可以舉辦以勞動為主題的畫展、攝影展、詩歌朗誦等活動,展示勞動的美好。
(4)加強實踐環節。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勞動的樂趣和美感。例如組織學生參與校園環境整治、社區志愿服務等活動。
(5)發揮教師榜樣作用。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要時刻展現出對勞動的尊重和熱愛。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影響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6)評估與反饋機制。建立評估機制,對勞動教育與美育的融合情況進行跟蹤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做出調整。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促進反思與成長。
(7)加強與社會的聯系。通過與企業、社區等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同時,邀請優秀勞動者、藝術家等為學生做講座,拓寬學生的視野。
(8)個性化指導。針對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勞動方式。例如提供手工制作、園藝、烹飪等不同的勞動項目,讓學生自主選擇。
(9)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將勞動教育與地域文化相結合。例如在農業發達地區,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農事體驗活動;在藝術文化地區,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傳統手工藝制作等。
(10)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通過項目式學習、情景模擬等方式,讓學生在勞動中學會解決問題和創新。
(11)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在勞動教育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讓他們學會相互協作、共同進步。例如組織小組競賽、團隊合作項目等活動。
(12)完善硬件設施。提供必要的場地和設施,保障勞動教育的順利進行。例如建立實踐基地、藝術工坊等場所,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和資源進行實踐和學習。
(13)制定長期規劃。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制定勞動教育與美育的融合發展規劃。明確各階段的目標、實施措施和時間安排等,確保實踐研究的持續性和有效性。
(14)建立評價體系。設立專門的評價小組或委員會,定期對勞動教育與美育的融合情況進行評估與反饋。評價結果作為改進教學的重要依據。
(15)加強學術研究。鼓勵教師開展相關課題研究,深入探討以勞育美、以美促勞的教育理念與實踐模式。通過學術交流活動分享經驗成果,推動這一領域的不斷發展。
總之,“五育”并舉視野下高職師范院校以勞育美、以美促勞的實踐研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與配合,只有將勞動教育與美育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實現以勞育美、以美促勞的目的,培養出具有審美素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4 以欽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實施“五育”并舉的成果與啟示
在勞動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以勞育美、以美促勞的提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體驗。學生不再僅僅是從事體力勞動,而是通過勞動來創造美、實現美,使勞動變得更加具有意義和價值。
在欽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美化護土墻工程改造中,總共計劃招募75名學生參與到護土墻美化改造中,計劃一經發布,總共有三百多名學生踴躍報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校各個專業中篩選出75名學生,分成5個小組,每組由兩名教師帶領15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五個板塊的護土墻改造活動,學生參與到每個環節,從測量、挖掘、鋪平墻壁到拉水平線、檢測墻壁中是否有鏤空,進行設計與繪制。在繪制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一起協同合作,在互聯網等平臺對多種案例進行分析和重塑,從天氣、溫度、濕度、材料的耐用性、環保性、美觀性等多方面進行考慮,選擇適合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材料,保證材料不發霉,不容易脫落,用穩定性強的媒介進行護土墻的創作改造。在美術創作上,以羅中立美術館的外墻設計效果進行參考,以各種各樣色彩瓷磚小塊作為色彩進行拼貼塑造物體形象,并用彩泥進行填縫,來達到畫面生動豐富的效果。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付出了勞動,還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創造使得環境變得更加美好。這種直觀的收獲和成就感是學生從未有過的體驗,也是勞動教育所追求的目標之一。參與這次護土墻工程改造的學生普遍表現出了對勞動的積極態度和責任感。即使在陽光炙熱、環境艱苦的條件下,他們仍然堅持到現場參與勞動。這種對待勞動的態度和價值觀的轉變,正是以勞育美、以美促勞方法所希望達到的效果之一。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了解了色彩美學原理,體會到美術創作的樂趣,從而增強了學生勞動的積極性,學生在勞動中歡聲笑語地討論,用自己的感受和智慧來選擇瓷磚形狀和色塊進行有效拼貼。通過參與這個活動,學生不僅美化了校園環境,還提高了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這個活動也體現了學校注重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理念。
為了更好地推廣和實施以勞育美、以美促勞的方法,對于此次的護土墻改造計劃還制訂了勤工儉學方案,通過合理的評價和考核機制,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總之,以勞育美、以美促勞的方法是一種創新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方式,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勞動創造美、實現美。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勞動態度。同時,以勞育美、以美促勞的方法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5 結論
高職師范院校正在實施“五育”并舉理念,這一舉措具有深遠意義,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全面性和勞動與審美相互促進的關系。以欽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他們通過實施“五育”并舉,推動了素質教育、促進了教育公平、培養了創新型人才以及提升了教師素質和能力。然而,實踐中存在資源整合不足、教學活動單一、評價體系不完善以及教師素質不全面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并確保“五育”并舉教育理念全面落地,提出以下建議:加強學科融合,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完善評價體系,以及提高教師素質。這些措施將有助于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推動學校的發展,并為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作出貢獻。通過實施以勞育美、以美促勞的教育理念,高職師范院校可以培養出更多具備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社會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這一理念的實施也將有助于提升學校在教育行業中的地位,并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