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辨與閱讀是相互關聯、相互統一的關系。學生既要在思辨中閱讀,又要在閱讀中思辨。傳統的閱讀教學注重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而思辨性閱讀則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從文本的內容、語言、形式和情感等方面展開積極思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學生的閱讀思維和閱讀能力獲得縱深發展。
【關鍵詞】思辨性閱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曾藝玲(1987—),女,福建省龍溪師范學校附屬小學龍文分校。
思辨性閱讀是以思辨為主要特征的閱讀方式,是閱讀主體對文本信息進行深入思考辨析并做出合理評判的閱讀活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進一步把“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定義為:“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辨析態度與立場,辨別是非、善惡、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地表達,培養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1]。”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思辨性閱讀可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創新思維和判斷力的發展。本文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田忌賽馬》為例,分析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由平面閱讀走向立體閱讀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僅僅從文字的字面意義出發,直觀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而思辨性閱讀要求學生超越表面意義,思考和探索文本的主題、內涵和作者的意圖,分析文本的邏輯關系、觀點和隱含信息,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是立體的閱讀方式。創設情境指在教學過程中創造具體、真實且與文本相關的環境或場景,幫助學生思考、分析和理解文本中更深層次的含義和觀點,促使學生將所學的思辨性閱讀技巧和策略應用到實際情境中,從平面閱讀走向立體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平面閱讀走向立體閱讀。
教師先初步解讀文本,提出思考問題:“你們知道田忌賽馬這個故事講的是什么嗎,知道田忌為什么能贏得比賽嗎?”教師可以向學生解釋重要的詞語含義,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通過閱讀,學生可以理清人物關系,了解故事內容。課文主要講了齊國大將田忌與齊威王進行賽馬,在孫臏的幫助下取得勝利的故事。在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創設故事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涵。教師選擇兩名學生分別扮演田忌和齊威王,模擬田忌賽馬的過程,了解田忌的賽馬策略以及田忌能贏得比賽的原因。通過模擬比賽,學生總結出田忌賽馬的策略:“田忌的馬與齊威王的馬實力相差不多,都可分為上、中、下三等。田忌調換馬的出場順序,用自己實力最差的下等馬消耗齊威王實力最強的上等馬,接著用上等馬和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和下等馬,最終取得勝利。”在模擬情境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田忌賽馬的故事蘊含的智慧和道理。一名學生回答:“田忌運用巧妙的策略取得了勝利,這告訴我們,智慧和謀略比單純的力量更為重要。”另一名學生回答:“田忌根據對手的實力和馬匹的特點,靈活調整自己的戰術。在競爭中,我們要靈活適應變化的環境和對手,不斷改進自己的方法和策略。”
情境的創設能夠讓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促使他們在具體的情境推理分析中實現從平面閱讀向立體閱讀的轉變。
二、問題反思:由接受閱讀走向創新閱讀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信息,缺乏主動思考和創新的能力。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能夠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極思考、提出問題、發表觀點,將閱讀收獲運用到實踐中。思辨性閱讀教學要求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能夠主動思考和質疑作者的觀點。因此,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設置問題反思環節,幫助學生深入思考,理解文本內容,從接受閱讀走向創新閱讀。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后,教師鼓勵學生主動思考,針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疑惑,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深層內涵,形成新的見解和觀點。學生們提出自己的疑惑:“為什么其他參賽者沒有采用類似的策略?”“除了課文中田忌使用的策略,還有什么策略可以使用嗎?”“如果比賽的條件發生變化,如賽道長度改變或天氣情況不同,田忌會如何調整他的策略?”學生相互解答各自的問題。對于“田忌還可以選擇什么策略”這個問題,許多學生分享了自己的策略。有的學生認為,田忌可以在賽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通過精心飼養、訓練和休息安排,確保馬匹體力充沛、精神飽滿,在比賽前處于最佳狀態。有的學生也提出自己的想法,認為田忌可以在比賽前或比賽中采取一些心理戰術來干擾競爭對手,如通過宣傳田忌的馬速度更快或制造一些突發事件來分散競爭對手的注意力,從而獲取競爭優勢。除外,還有的學生質疑田忌的賽馬策略存在不足,認為田忌的策略沒有考慮到對手的反應和應對措施。針對學生的質疑,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思考如何優化田忌的策略。有的學生認為,田忌可以通過訓練和培養更好的馬,提高馬的實力,確保在比賽中有更強的競爭力。有的學生認為田忌可以與其他參賽者合作,形成聯盟或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對抗更強大的對手。還有的學生認為,田忌在比賽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對手的表現做出應對,及時調整策略。最后,教師進行閱讀總結:“通過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我們可以重新審視田忌賽馬的故事,發現其中的新意和啟示,它提醒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策略、靈活應變、資源管理和團隊合作等是十分重要的。”
借助問題反思環節,學生能夠思考課文中的細節和背后的道理,思考不同的情景和可能的解決方案,提出自己的觀點,提升創新思維,并將這種思維方式應用到其他領域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提問,并尊重他們的不同觀點和見解,引導學生進行問題反思,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從而由接受閱讀走向創新閱讀。
三、小組合作:由獨立閱讀走向整體閱讀
小組合作閱讀是一種將個體的閱讀能力與整體的理解能力相結合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閱讀內容,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溝通能力,引導學生由獨立閱讀走向整體閱讀。因此,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的形式,幫助學生積累閱讀技能,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思辨性閱讀思維[2]。
教師邀請學生介紹他們了解的田忌和孫臏。一名學生介紹道:“田忌,字期,因封于徐州,又稱‘徐州子期,他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名將。”另一名學生介紹了孫臏:“孫臏是戰國中期人,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一書。”在兩名學生回答完之后,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對這兩名學生的答案進行補充。在小組討論結束后,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補充。有的學生指出,孫臏是孫武的后代,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提出了以寡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教師鼓勵學生繼續進行小組合作,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后將齊威王和田忌對陣的可能性一一列舉出來,并在組內進行交流,派代表展示合作成果。在所有小組講述他們的想法后,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出齊威王和田忌對陣的可能共六種,其中有四種策略的結果難以預料,另外兩種策略的結果分別為田忌輸和田忌贏。最后,教師提問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有哪些收獲。一名學生回答:“我最開始只知道孫臏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但經過小組交流后,我還知道孫臏是孫武的后代,并了解他提出的一些軍事理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我們可以互相分享交流,共同進步。”另一名學生說:“我自己在列舉齊威王和田忌對戰的可能性時,只想出了三種可能,經過組內的合作交流,我們共同討論出了六種可能,同時也推翻了一些不正確的可能。在這次的合作學習中,我認識到集思廣益的重要性,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想法,傾聽他人的觀點。”
小組合作能夠促進思維碰撞和知識分享,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學生在獨自閱讀時可能會忽略某些內容,而與他人合作閱讀可以填補這些盲點,提高閱讀的效率和深度,從而實現由獨立閱讀走向整體閱讀。
四、拓展延伸:由淺層閱讀走向深層閱讀
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閱讀內容的拓展和延伸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更加仔細地閱讀文本,深入思考其中的細節和觀點,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相關的閱讀材料,帶領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使他們能夠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由淺層閱讀走向深層閱讀。
例如,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同學們,我們都知道田忌賽馬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田忌和齊威王進行比賽。有比賽就會有競爭,有競爭就會有輸贏,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競爭和輸贏呢?”一名學生闡述了他對競爭的理解:“我覺得競爭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在學校、工作場所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面臨競爭帶來的壓力和挑戰。競爭可以激發我們的潛力,使我們不斷努力,追求更好的成績和結果。”另一名學生也表達了自己對競爭和輸贏的看法:“我認為競爭本身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我們應該注重在競爭中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并不斷改進和提升自己,就像田忌在和齊威王比賽的過程中不斷優化自己的策略,最后取得了勝利。”還有一名學生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為在競爭中,輸贏是不可避免的,無論結果如何,我們應該接受并尊重。田忌在第一場比賽中失敗了,但他沒有放棄,而是繼續努力尋找機會,這種積極的心態和面對挑戰的勇氣是競爭中必備的品質。”教師對學生的觀點表示肯定,并帶領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閱讀:“通過這幾名同學的回答,我們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競爭和輸贏的關系。田忌賽馬這個故事還和謀略有關。歷史上有很多運用謀略取得勝利的故事,請同學們找一找相關的資料,并分享自己的觀點。”許多學生分享了他們知道的歷史上運用謀略取得勝利的故事,如長勺之戰、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等。其中,一名學生分享了他對赤壁之戰的看法:“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孫權與劉備聯合對抗曹操大軍的戰役。我認為謀略在赤壁之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周瑜和劉備善于運用謀略,充分利用戰場上的各種條件,利用地理優勢,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取得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勝利。”在學生分享完自己的觀點后,教師帶領學生比較田忌賽馬和赤壁之戰,總結從中獲得的啟示:“田忌賽馬和赤壁之戰都展示了運用謀略的重要性。”
閱讀內容的拓展延伸對學生由淺層閱讀走向深層閱讀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思考,分析和評估所閱讀的材料,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思辨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結語
思辨性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模式,能夠使閱讀教學迸發新的活力,讓閱讀教學變得更為理性,助力學生的深度學習[3]。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思維,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和發展機會。
【參考文獻】
[1]魏小娜,陳永杰.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探析[J].語文建設,2022(8):16-19,75.
[2]林高明.理清“思辨” 回歸實踐:思辨性閱讀教學思考與實踐[J].小學教學設計,2023(7):17-19,46.
[3]王萬致,陳順棉.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的現實意義與實踐路徑[J].語文建設,2021(2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