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美緒 崔潔
勞動教育,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它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使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實踐能力。而生活化資源就是指教師能夠借由生活中所挖掘的素材,進而開發出相關教學的教材。因此,在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展階段,將生活化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能夠幫助教師完成對于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深化。因此,本文將闡述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生活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意義以及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展的現狀及分析,探求出相關的具體策略,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定的參考,進而促進學生與教師的雙向發展與進步。
1 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生活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意義
在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展階段,針對生活化資源進行創造性開發和利用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學生勞動方面的教育,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二者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要想素質教育能夠進一步地得到提升,就應該重點關注勞動方面的教育,打好雙向配合,這樣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更好地實現全方位的綜合素質教育。除此之外,勞動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勞動通用技術教學和勞動思想教育,旨在解決只勞動不教育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育為本的理念。由此,在農村小學教學階段,針對其勞動教育課程生活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方面,教師應該注重勞動教育與生活資源的結合,從而能夠站在現實生活的角度,更好地開展農村小學的勞動教育。
1.1 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在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展階段,主要是通過課程的開展和勞動基地的建設兩種方式,學生能夠合理利用身邊的生活化資源,從而做到有效的開發。除此之外,能夠讓學生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實踐動手能力,使學生能夠將自身在課堂中所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與此同時,這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哲理,繼而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做到有所創新。此外,還能夠讓學生站在生活的角度,學習到相關的勞動實踐的技能,繼而能夠更好地做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能夠進一步使學生在自己動手能力的幫助下順利解決生活方面所出現的問題,從而使學生不論在集體方面,還是在個人成長方面,都能夠促進自我能力的突破,實現自身創新精神和實踐精神的成長目標。此外,在一定程度上讓教師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的同時,還能夠讓學生領悟到勞動教育的深層次內涵,進一步促進社會良好的勞動教育風氣。
1.2 有利于提高學生勞動教育素養
在當今新時代的教育發展下,勞動教育并不僅僅是指到勞動基地去參加勞動活動,而是還包含了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這體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在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展階段,對于生活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夠讓學生立足于日常生活,從而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挖掘出生活中的素材,將其作為勞動教育的教材,能夠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勞動教育的深層次的內涵,進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勞動教育素養。除此之外,這一舉措還能提高農村小學教師的勞動意識,繼而能夠做到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讓學生也能夠促進自身勞動意識的進步。
1.3 有利于促進學生全方位的發展
眾所周知,新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能夠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勞動教育課程對于農村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更是能夠幫助學生借助生活化資源的輔助,進一步地推動學生全方位發展,使學生能夠通過探索勞動課程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從而實現自身全面綜合發展的核心目標。除此之外,在這個過程中,還能夠以生活化資源構建出趣味性十足的勞動教學活動,進而能夠激發學生對于勞動方面的興趣。由此可見,這能夠在幫助學生提高動手能力的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對于勞動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勞動最光榮”的含義,順應當今對于學生的勞動教育要求,繼而能夠弘揚培養好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良好風氣。
2 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展的現狀及分析
在目前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展階段,其現狀存在著以下問題亟待解決。為了祖國未來發展的新生力量,我們應該對其背后的真正原因進行相應的分析,從而能夠讓教師對于問題的解決能夠有所思考。
2.1 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發力度不足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第一,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以綜合實踐課或者是勞動技術課的形式體現;第二,部分農村小學并未開設勞動教育相關課程;第三,開設勞動教育相關課程的學校,課時存在不同。然而在實際勞動教育過程中,部分教師存在未能按照課表來進行勞動教育,或者是所謂的勞動教育課也只是讓學生去打掃教室衛生、種樹澆花等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并沒有做到深入開展。除此之外,學校對于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勞動教育課程開展得準備不足,教學設計存在不完善和不整體等缺點。由此可見,勞動教育課程的開展名存實亡,農村小學對于其課程的開展力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于勞動教育的理解,使勞動教育不能發揮出最大程度的教學效果。
2.2 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備
對于農村小學階段學生的教育而言,其所存在的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比較完善的教育體系。因此,針對勞動教育課程開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教育體系不完備的問題。一方面,針對教師在勞動教育方面的培訓,大部分學校要么是沒有進行組織,要么是偶爾組織,經常組織或者系統性組織相關培訓的學校很少,另一方面,在教師勞動教育這方面就已經存在不足之處。除此之外,對于勞動教育課程的開展步驟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由于農村教師對于勞動教育方面的教學活動的開展沒有進行系統性的培訓,所以導致教師在開展的過程中,無法做到深入開展,使得開展過程較為混亂,缺乏邏輯性,繼而使學生不能領受到開展勞動教育的深層精神內涵,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勞動素養的形成。
2.3 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內容層面單一
在小學教育階段,針對勞動教育這一方面,教師需要采用實踐、體驗和創新等形式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然而在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學生缺乏多種多樣的勞動體驗和實踐機會,課程內容趨向單一化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滿足不同年齡段學生在勞動教育方面的需求,從而不利于自身的發展。除此之外,單一的課程內容,讓學生無法激發出自身對于勞動教育的強烈興趣,進而降低了學生對于勞動的積極性,還可能導致學生在開展勞動教育課程的過程中,產生偷懶的消極行為,進而影響了自身在勞動教育方面綜合素養的提升與進步。
2.4 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缺乏有效評價
勞動教育是否能夠有效地開展,還要得益于是否存在有效的評價體系對其進行及時評價。然而在農村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過程中,教師忽略了對于學生勞動教育的有效評價,進而使學生在開展勞動教育的時候,對于自己所做的勞動方面,不能夠有一個深層次的認知。除此之外,由于缺乏有效的評價,學生對于自己在勞動課程教育過程中,是否存在著不足之處需要完善也不得而知,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自我勞動能力的提高和進步,同時也嚴重阻礙了教師和學生之間針對勞動教育方面的有效交流,這也不利于教師達到高質量的勞動教育目標。
3 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生活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具體策略
在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展階段,針對生活化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應該采取具體的策略來進一步地推動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實踐與發展,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師實現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教學目標,進而使學生能夠做到立足于生活化資源,提高自身勞動方面的技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實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自身全方位的發展與進步。
3.1 教育形式多種多樣
在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展階段,針對生活化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教師可開展多種多樣的勞動教育形式,從而能夠讓學生在進行勞動教育階段,能夠切身感受到勞動的獨特魅力,進而能夠激發學生對于勞動的濃厚興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加自身在勞動方面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多樣化的教育形式還能夠讓學生深入領會到勞動教育的深層次內涵,從而能夠提高自身的勞動素養,培養自身的勞動意識,由此能夠讓學生做到全方面發展。例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展不同的勞動教育,從而能夠在順應學生在勞動教育方面的需求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更有針對性地提高相應的勞動技能。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開展“我是家里生活的小能手”的勞動教育活動,時長為一周。讓學生回到家后,幫助爸爸媽媽還有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個學生需要幫家里的其他成員做滿5件事,然后由該家庭成員對于其表現在相應的打分表上進行打分(以10分為滿分),家長還需要在表格的下面寫上對于該學生做事的評語。分數高的學生能夠得到教師的表揚以及獎勵一個本子作為鼓勵;分數不高的學生需要在改正了自己不好的行為之后,讓家長再做二次打分,這類的學生將會得到一顆糖作為鼓勵進步獎,獎勵他們能夠積極努力改正。在這個活動中,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幫爸爸倒水,幫媽媽收已經曬好的衣服,幫爺爺在田地里除草,幫奶奶擇菜洗菜等等,由此,能夠讓低年級的學生在力所能及的勞動教育活動中,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勞動能力以及勞動素養。除此之外,以獎勵性的機制來促進年幼的學生積極開展相關的活動,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講,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勞動能力了,因此,教師可以開展“走吧!一起去種蔬菜水果”的校園活動,在勞動基地里給每個班級劃分出一塊土地進行種植體驗。之后,每個班學生分為五個小組,輪流對隸屬于班級的土地進行種植管理。此外,教師還需要在勞動教育課堂上,帶領學生來種植區進行相關作物種植技巧和注意事項的講解,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到相關勞動教育方面種植的知識,在教師細心耐心的指導下,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輪流展開種植體驗。之后,教師再仔細觀察學生在種植過程中所出現的錯誤,并及時指出糾正,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播種、施肥、養護管理等種植的完整流程。最后,在學校里進行各個班級勞動教育成果的展示,讓學生欣賞或者品嘗蔬菜瓜果,從而讓學生能夠親身體會到勞動所帶來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增加對于勞動的積極性。由此可見,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能夠使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得到不同的勞動教育收獲,進而能夠讓學生對于勞動教育有更深層次的感悟和理解,從而提高了自身的勞動能力和勞動素養,為今后個人的成長發展打下了一定良好的基礎。
3.2 教育支點因地制宜
在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展階段,針對生活化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教師在生活化資源的選取上,應該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心智發育不成熟,勞動能力為尚未發育發展,因此,對于生活化資源的選取上,應該選取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適合學生在勞動教育方面的需要。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睂τ谵r村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教師應該順應當地的生活化資源,挖掘出勞動教育相關的素材,使勞動教育的支點能夠立足于當地生活化資源的基礎上,進而能夠讓學生在適當的生活化資源下,更加深入開展勞動教育課程。例如,教師可以開展以“編織”為主題的勞動教育課程。教師讓學生根據這個主題內容,在自己所生活的地方,自行尋找編織的素材,進行勞動教育課程活動的開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雙重培養,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個人能力的發展。借此,在所在的地區里,有的學生找來了媽媽做針線活兒需要用的棉線,有的學生找來了麥稈,有的學生找到了竹條,還有的學生找到了藤條,甚至有的學生找到了麻葉等等。之后,教師讓學生拿著自己所找來的編織材料,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編織。就此,能夠讓家長也參與到勞動教育的活動中,從而能夠讓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系得到良好的提高,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增加自身的見識,得出那些看似普普通通的編織素材,居然真的能編出東西來,進而為學生在完成勞動教育課程任務的過程中增添了幾分趣味,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有積極性。由此,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生能夠用棉線編織出小動物,用麥稈能夠編織成草帽,用竹條能夠編織成背簍,用藤條能夠編織出小板凳,用麻葉能夠編織出麻鞋和麻袋等等。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因地制宜”帶來的便捷性,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在編織的過程中學習到一些勞動的手工技能,繼而能夠對先輩們用勞動創造世界、改造世界有一個更加深層次的感悟,從而進一步實現勞動教育的教學目標。
3.3 注重有效勞動評價
勞動教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通過觀察、了解并總結出他人在勞動過程中所收獲的實踐經驗,從而將其運用到自身的勞動教學過程中。因此,在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展階段,針對生活化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教師應該注重有效的勞動評價,從而能夠讓學生在勞動評價的過程中,能夠深入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處,進而能夠做到及時糾正和提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按照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勞動教育課程的開展,從而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得到他人的有效評價,進而打破“當局者迷”的不利局面。此外,教師還應該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注重對于每個學生勞動技能的及時評價,從而能夠讓學生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勞動能力。例如,在進行農田病蟲害防治和田間雜草處理的勞動任務中,教師需要先對學生進行培訓,讓學生能夠了解農藥工具的正確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項,同時還需要嚴格要求學生遵守農藥噴灑過程中的教學紀律,防止有的學生玩鬧,造成意外傷害。在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將學生分為五個不同的勞動小組,并且按照每個學生實際的勞動能力選取出能力最強的同學作為小組長,帶領其他學生分別進行農藥噴灑的練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應時刻注意學生的安全以及操作行為是否得當,從而做到及時糾正。因此,在教師和小組長的幫助下,學生能夠很快上手,做到準確掌握噴灑農藥的位置和使用量,從而能夠深化相關的勞動技能。最后,再由教師和小組長們對其他學生是否理解掌握這項噴灑農藥的勞動技能進行有效評價,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樹立勞動開展的信心,培養自身的勞動意識。
3.4 開展社會勞動服務
對于勞動教育方面,不僅僅局限于家庭和學校,還存在著社會勞動。公益性的社會勞動服務活動能夠在增強學生社會實踐和勞動技能的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繼而使學生能夠在個人層面做到全方位的發展。
在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展階段,針對生活化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開展社會勞動服務,從而能夠幫助學生培養一定社會奉獻的勞動意識,讓學生能夠做到與社會進行有效的連接,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的勞動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清掃村里街道上的垃圾,共同維護整個農村的環境。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去當地孤寡老人和生活困難老人的家里進行采訪,幫助老人打掃家里的衛生,陪老人聊天,為老人表演節目,從而幫助老人能夠得到精神上的一時慰藉。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為當地留守兒童送去一些溫暖,將留守兒童組織在一起為他們進行一對一的學習上的輔導,陪他們進行娛樂活動,同時幫助留守兒童所在的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打掃衛生,處理田間雜草等。由此可見,通過開展社會勞動服務,能夠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同時讓學生能夠為社會貢獻出一份綿薄之力,從而為社會的良好風氣建設貢獻一份力量。與此同時,還能夠讓教師實現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教學目標,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需求,使學生意識到勞動教育對于自身的幫助,進而在借助生活化資源的輔助作用下進一步推動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從而能夠促進學生提高自身的勞動優秀品質。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農村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展階段,針對生活化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學生而言,在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課程中,借助生活化資源的輔助,能夠讓他們以生活作為支點,從而能夠深入探究勞動教育,進而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感。對于教師而言,能夠讓教師實現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教學目標,進而促進教師教育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教師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而讓學生領悟到勞動教育的深層次內涵,進一步促進社會良好勞動教育風氣的形成,使學生能夠在良好氛圍的熏陶下得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