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濡菲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南充 637002)
社會與情感能力,即兒童在成長和發展的復雜情境中掌握并應用的一系列與個體適應及社會性發展有關的核心能力[1]。自1994 年“社會和情感學習”一詞被美國CASEL(促進社會情緒能力學習合作組織)機構正式提出伊始,便受到了世界各國學者及專家的重視。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與科技水平的進步,新的人力資本理論被提出,人們對于個體能力的強調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認知技能。相反,社會與情感能力無論是對于個人的成長還是社會的發展,均變得愈發重要。如經合組織在《2030 學習指南》中明確將“社會與情感技能”列入當代人所必備的三大技能之一,并在其繪制的“2030 學習羅盤”中,表明一些社會和情感能力是在某些學術環境中能夠成功參與表現的先決條件。此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第二屆全球教師專業發展論壇在進行的過程中,也同樣提出“情意學習”與“社會參與”為未來教育的“關鍵詞”。
經過世界各國數十年的努力探索及研究,社會與情感能力被確認是可被教授、建模及養成的[2]。有研究表明,相較于沒有接受過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的學生,接受了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的學生在學習行為、人際交往、情緒調節能力等方面均有著明顯的改善。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社會認知與情感發展的關鍵時期,而語文作為一門內涵豐富且外延廣闊、囊括了生活及社會中各類知識的一門學科,在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協作能力、情緒協調能力、任務能力與開放能力等社會與情感能力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探討如何在開展高中語文教學實踐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是一個必須且亟須解決的問題。
針對學生開展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我們既可以將其列為一項專門的課程統籌進行,也可將其系統規劃到日常的教學中,在進行課程教學的同時同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二者對學生培養的開展方式是不盡相同的,如果將其作為一項專門的課程進行開展,那么該門課程將以一種系統且富有邏輯性的形式,呈現培養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所需學習的內容并循序漸進地對學生展開培養。而當我們選擇將其納入其他課程的教學中時,其他課程本身的知識教學便理應成為課堂教學的主線,課堂系統且連續呈現的知識也一定是作為主要學習目標的該門課程的。因此,一旦選擇在開展其他課程的同時同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教師便應遵循該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在教授該門課程的同時采用恰當的手段與方式提升學生的社會及情感能力。
語文教學的主要構成便是類型豐富的文本篇章,其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及社會人生經驗更是毋庸贅述,作為培養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寶地”,教師在借助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時,其首要任務便應是遵循語文課文文本本身的教學任務,幫助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采取有效手段,借助文章內所蘊含的情感與豐富的哲理等,使學生自身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得以提升。
課堂教學可以被視為師生之間溝通知識與情感的復雜過程,一堂課的開展效果基本上取決于師生間交流的科學性與有效性。而無論是保證課程開展的科學性或是有效性,其關鍵均在于確保教學與學生的知識水平及心理的發展程度相適切。首先,在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時,應充分考慮該學段學生的發展特點與發展需求,以實際情況為基準,確保內容選擇的科學性。其次,教學手段與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應適于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將人文性及關懷性融于日常的教學中,在確保能夠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營造一種輕松平等的學習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學習情緒并力爭求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在高中語文課堂內培養學生的社會及情感能力,需要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語文課堂期許與社會及情感實際發展狀況。除了確保所選擇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相適宜外,還應使所采用的教學手段及方式能夠營造適于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積極氛圍,促進學生學業水平與社會及情感水平共同發展。
有研究表明,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在其學習成績、日常情緒、課堂行為及社會行為等方面均有所體現,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內的表現甚至透過某些細節,判斷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處于何種狀態,并根據該狀態判斷應采取什么樣的手段與措施幫助、引導學生,以便使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能夠獲得更好的提升。而這種判斷并采取措施的手段便是一種對于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持續培養的過程。在該過程中,教師應對涉及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行為及語言保持注意,循序漸進并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養與提升。
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豐富的課文內容為培養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提供了“天然”的素材。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應在整體上為學生營造適于社會與情感能力發展的課堂氛圍外,還可通過日常與學生的接觸,在發現學生由于缺乏社會與情感能力而導致的某些行為特征后,借助課本內具有相似社會性與情感性特征的課文文本,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更具針對性的訓練。
在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學生無法自發地意識到自身在與人交往及協作、調節情緒、完成任務等社會及情感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即便經由教師提醒后,學生意識到了某些問題的存在,當其再次遇到同類狀況時學生仍舊無法更好地解決問題。究其原因,除了學生在解決相同問題時存在一定的“習慣”外,更緣于學生不清楚也不懂得以何種行為或態度面對該類問題才是最正確的。要解決這一問題,語文教師可借助教學過程中的某些特定情形,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為學生示范面對某些涉及社會及情感能力問題的正確行為與應有態度,使學生在改正錯誤陳舊處理方式的同時能夠建立新的問題解決機制,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
在帶領學生共同閱讀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四單元的學習資源《涵養媒介素質,才有最美和聲——迎接網上“新集體生活”》后,教師以PPT 的形式為學生呈現了如下問題:
“你在網絡上發表了自己針對某一問題的觀點。在發表觀點的同時嚴格恪守了網絡規范與文明,表現出了一位當代高中生應有的素養。然而你的觀點卻遭到了一位不知名網友的反對,反對的聲音中夾雜著謾罵與攻擊。你十分憤怒,又十分委屈,你將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又將如何解決這件事情?”
呈現問題后,教師為學生提供三分鐘思考時間,并讓學生在思考后將自己的答案記錄在紙上。思考結束后,教師為學生呈現了正確的處理方式:
“首先,我們應先針對自身憤怒以及委屈的情緒進行調節。我們可以嘗試問自己:‘這個事情是我的錯嗎?’‘我應該因為別人的錯誤而讓自己不開心嗎?’等問題,同時還可以將這件事情告知父母、教師與朋友等,以獲得身邊人的支持與鼓勵。其次,面對該網友的否認與嘲諷,我們應以一種更加寬容的心態面對。可嘗試以私信的形式言辭懇切地對其評論進行回復,并委婉地指出其語言過激的錯誤,幫助其意識到自身的錯誤,提升其網絡素養。”
我們在進行日常網絡瀏覽的過程中,難免遇見過激的網絡語言,在面對相同或相似的情形時,如果缺乏相應的抵制負面壓力、調節自身情緒與溝通交往等社會與情感能力,學生在各種情緒的重壓下,不但會產生茫然不知所措、自我懷疑等心態,甚至還會出現采取極端行為的可能。教師通過借助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了緩解負面情緒及處理惡意批評的方法,使學生在今后遇到相似情況時可有所借鑒,提升解決該類問題的能力。
教師之所以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進行學習活動時的表現,對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進行判斷,是由于學生在開展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會大量運用到根據問題設定解決方案的能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領導能力、聽取他人觀點意見的能力、自我判斷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社會與情感類能力。也正因此,教師可通過指明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問題并幫助學生進行糾正,從而使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得以提升。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自身的語言表達與態度,保證師生間對話的平等與融洽,從而促進課堂整體輕松與和諧氛圍的生成,幫助學生理解且樂于接受教師所給予的反饋及幫助。
在帶領學生共同賞析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的《哦,香雪》時,在梳理文章情節以及探索文中人物的心理情感變化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組討論總結。通過觀察,教師發現某小組的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存在溝通能力弱、協作能力差、無法耐心傾聽及理解他人的觀點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但延誤了該小組對于任務完成的進度,甚至破壞了組內原本的學習氛圍,嚴重影響了組內成員的積極情緒。面對如此情況,教師立即對該小組成員的情緒進行安撫,待學生平靜后,教師向該小組成員指出了他們的問題,并建議該組學生對其討論活動做出如下調整:
1.每位同學分別將自己的觀點與想法記錄在紙上。
2.每位同學輪流發言,并在發言完畢后請組內其他成員對其想法進行點評。
3.綜合每位組員的發言,對自己的答案進行修改或補充。
首先,針對該組學生存在的溝通能力弱的問題,教師建議學生先將自己的想法記錄在紙上。這不但是一個梳理思路的過程,也使學生在發言的過程中有所參照,確保能夠準確表達出自身的想法。其次,在考慮到該小組學生存在的協作能力差、注意力難以集中、缺乏耐心等問題后,教師建議學生將組內的隨機任意發言調整為輪流發言并輪流點評。通過輪流發言,每位學生均獲得了發表自身觀點的機會,而輪流點評則更多的是針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不尊重他人的發言等問題。此外,根據他人的觀點并綜合自身的想法對回答進行綜合梳理與總結這一建議,不失為幫助該組學生協作完成任務的一種有效辦法。
現如今,“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早已成為了公認的事實。而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尤其當課程進行到了高中階段,僅僅通過學校課堂學習課本中的內容,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還容易造成學生眼界的狹窄與思維的簡單化。因此,學者專家們開始倡導實行“大語文教育”,使教育超越課堂的范圍,與社會及家庭緊密結合,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此外,國際上公認的培養社會與情感能力的正確、有效的方法,便是借助社區、家庭、學校以及教室進行共同培養。由此,在通過高中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的過程中,有必要設法聯合家庭及社區的力量,進而提升培養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人教版語文必修上冊的第四單元為活動單元,旨在使學生通過更深入地了解家鄉的人、物、文化、風俗,增進對家鄉文化認同的同時,提升學生借助采訪、調查、查閱文獻資料等手段進行學習的能力。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活動,以便順利獲取所需資料并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社會及情感能力,在進行第四單元的活動設計中,教師額外增設了如下兩個環節:
1.活動開始前邀請當地報社記者為學生開展以“調查”和“訪談”為中心的講座。邀請記者為學生系統講解調查與訪談的知識與技巧,不但能夠使學生更加系統地獲得關于調查的技術以及訪談的知識及技巧,從而使學生在進行實際調查與訪談的過程中有所依照,幫助調查訪談更加順利地完成。在經過專業人士的教導與點撥后,學生的信心也會隨之增加。
2.活動后邀請家長走進課堂為學生講述其兒時的故事,展示家鄉在文化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變化,并對學生在調查家鄉過程中產生的疑惑進行解答。邀請家長走進課堂為學生講述故事,不但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于社會各方面變化的具體認知,促進學生的思考,此外還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促進學生積極學習情緒的產生。
綜上所述,社會大環境對于每個個體的社會與情感能力的需求與日俱增,借助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是一種有效且便捷的手段。在遵循語文文本教學任務的同時,密切配合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并進行持續性培養,使學生的社會交往及協作能力、情緒調節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得到鍛煉,進而使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得以實現有效提升,滿足社會需求,提升學生的社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