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
(甘肅省甘谷縣金坪初級中學,甘肅甘谷 741200)
音樂鑒賞,顧名思義,就是對音樂作品進行鑒別和欣賞。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創作時融入了作者的情感體驗,也應用了很多表現技巧,這些都是需要學生進行鑒賞的對象。鑒賞能力,即學生結合所學音樂知識與藝術素養,對所聽音樂的情感、表現手法等進行感受、體驗與評價的能力。由于傳統教育觀念中將音樂學科視為副科,不重視教學,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形成與教學活動相適應的能力,影響了鑒賞教學效果的提升。為此,音樂教師必須從問題入手,找到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具體方法。
鑒賞教學是培育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主陣地,因而要想找到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科學方法,首先就要著眼于鑒賞教學,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之后再針對問題來優化教學。音樂鑒賞活動是在傾聽音樂的前提下,學生主動體驗音樂,產生對音樂的感悟和理解。根據音樂鑒賞活動的概念可知,鑒賞的前提一是學生的聆聽與體驗,二是學生在聆聽中的主動構建。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帶給不同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鑒賞者的生活經驗與人生經歷、藝術傾向等都會影響其對音樂作品的判斷。初中生掌握的音樂知識不足,鑒賞教學的開展往往是在指導學生學習了某種技法之后開展的。因而學生在鑒賞時就會利用這些技法,而忽視了個人的主觀體驗。這種只關注音樂的結構形式、表現技法的鑒賞活動本身就是不完整的,無法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由此看來,鑒賞教學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對學生主觀創造過程的忽視,而這也是新時期培育學生鑒賞能力不能繞開的重要問題。
總之,初中音樂鑒賞教學一方面由于學生音樂學科知識掌握不夠而產生了主體性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則由于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出現了忽視學生主觀創造的問題,這些都制約了學生鑒賞能力的發展。
基本的音樂學科知識是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基礎,能夠為學生的鑒賞活動提供豐富的理論支持,因而教師要為學生講解音樂的形式、旋律以及各種樂器的特點與作用,等等。
基本學科知識歷來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但是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卻并不理想。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強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讓學生自覺學習、接受這些基本學科知識。一方面,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內容與課程標準來選定基本學科知識,為重難點內容分配更多的時間來講解。通過對教學時間的優化來讓學生盡可能掌握更多基本學科知識。另一方面,教師要加強對基本學科知識的檢查。除了在授課過程中多增加一些問答環節,讓學生在教材中找到問題的答案之外,還要在學完基本學科知識之后,定期進行回顧與檢測,避免對基本學科知識的遺忘。掌握基本的音樂學科知識能夠讓學生熟練地從音樂表現技法角度對所聆聽的音樂進行鑒賞,這是學生深入理解音樂作品所傳達的情感的基礎,也是提升鑒賞能力的基礎,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基本音樂學科知識的傳授。
藝術活動對周圍的氛圍環境要求比較高,良好的環境能夠讓學生更為快速地進入情境,沉浸式地體驗、感受音樂作品。因而,創設恰當的音樂氛圍環境,能夠讓學生更為快速地進入狀態,也能夠為學生鑒賞能力的發展掃清障礙。
教室通常是音樂欣賞的主要場所,而教室作為學生日常學習的場所,很可能讓學生無法從繁重的學習壓力、沉重的學習氛圍中脫離出來,在傾聽音樂時無法全身心投入。為此,教師可以改變座位順序,以營造出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如,教師可以將座位擺成一個圓形;還可以將座位放在教室的兩邊,將中間空出來當成舞臺。在需要學生前往專門的音樂教室來展開鑒賞教學時,教師可以從音樂教室的布置入手。比如,教師可以在音樂教室內張貼一些音樂家的畫像,還可以利用教室中的黑板來展示某位音樂家的生平經歷、創作歷程等,這些都可以在視覺上給學生以沖擊,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鑒賞教學是學生鑒賞能力培育的主要陣地,而教學方式的合理選用對教學效果有著積極作用。因而,教師要從教學方式入手,通過使用新課改背景下凸顯素質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學方式,提升鑒賞教學的實效性,為學生鑒賞能力的發展搭建高效平臺。
1.合作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就是學生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一個中心問題來進行生生交流或者是師生交流。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初中生所掌握的音樂知識較少,很多時候無法通過自己的力量來完成對音樂作品的高效鑒賞。基于這一現狀,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與其他學生或教師形成合作體,發揮彼此的智慧,共同對某一音樂作品進行鑒賞,這不僅能夠提高音樂鑒賞質量,還能夠促進學生音樂理解能力的提升,為音樂鑒賞能力的發展夯實基礎。
為此,在開展鑒賞教學時,教師可以按照學生平時的音樂水平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并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之后教師就可以讓這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鑒賞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集中討論,從而提高音樂鑒賞效果。
2.直觀演示法。學生之所以很難對音樂作品進行高質量的鑒賞,還與學生較少的生活經驗有關。很多時候音樂作品中出現的要素、經歷等,學生都沒有體驗過,這就使得學生與音樂作品間“隔”了一層。
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應用直觀演示教學方法,在多媒體的幫助下直接展示音樂作品中出現的不同音樂形象,之后再讓學生集中精力聽和體驗,這樣就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從而實現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
3.自主學習法。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一直是鑒賞教學的主體,通常會采用凸顯教師作用的講授法,直接將鑒賞的結果告訴學生。這種方法固然能夠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學到更多的內容,但是這些知識并非學生主動探究得來的,鑒賞教學也就只能停留在“是什么”的層面,而無法讓學生理解“為什么”,更難以讓學生學會“怎么做”,也就無法帶動學生鑒賞能力的提升。
為此,在鑒賞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結合音樂作品來設計不同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學生在圍繞音樂內涵、技法等要素來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能夠逐步分析音樂作品的內涵,發掘其中的情感元素,通過自身的努力總結鑒賞經驗,這對學生鑒賞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
4.任務驅動法。任務驅動法就是由教師事先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學生通過搜集資料,以完成任務的形式進行學習。
音樂作品的鑒賞角度十分多元,而學生通常找不到切入點,當學生擁有一定的鑒賞基礎之后,教師所要做的就是為學生指出這些鑒賞的切入點,然而需要一種“特別”的方式指出來,這就是任務驅動法。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鑒賞角度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逐步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找到鑒賞的角度,從而實現對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比如,如果需要學生從情感內涵的角度來對音樂作品進行鑒賞,那么教師可以設計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的任務,包括人生經歷、創作觀念、創作歷程等,學生需要結合作品創作時期來賞析其可能存在的情感內涵。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了解音樂作品出現的年代,結合當時的主流審美觀念、音樂作品的反響以及時代背景來考察其與時代的聯系,思考音樂作品的現實意義。對這兩個任務的完成過程實際上就是對音樂作品的鑒賞過程,體現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完美融合,既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提高了鑒賞效率,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了解到更多信息,實現了深入鑒賞,帶動了學生鑒賞能力的發展。
1.聽覺喚醒,體會音樂情感之美。“要想理解音樂,最重要的是傾聽音樂。”傾聽音樂是理解音樂進而鑒賞音樂的重要步驟。為了調動學生的聽覺,讓學生細心聆聽,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愛。教師可以從以下角度來選擇創設教學情境的切入點。如果音樂作品時代特征十分明顯,如出現在戰爭年代的《黃河大合唱》,教師就可以從時代背景入手,播放一段反映當時時代的微課視頻,讓學生快速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由此來調動學生的藝術情感。如果音樂作品的基調優美,是對某地優美景色的歌唱,教師就可以播放有關此地秀麗風光的視頻,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那種優美的自然風光,進而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如果音樂作品的創作與作者的生平經歷息息相關,反映了作者某一階段的典型特色,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講述作者當時的生活狀況,由此入手進行鑒賞。通過上述情境的創設,學生能夠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進行鑒賞,這也為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提供了指導。在傾聽這些音樂的時候,學生既能夠受到感染,更快進入狀態,又能夠聯系此前接觸的情境,邊傾聽邊想象,從而強化傾聽深度,產生更為深刻的藝術體驗。
2.視覺傳遞,體會音樂形象之美。在鑒賞音樂教學中,通過視覺傳遞音樂形象,加強對學生視覺感官的刺激,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全面地感知音樂。因而,音樂教師可以在鑒賞教學中展現與音樂相關的圖文資料,以音視頻結合的方式來呈現音樂作品,讓學生深入體會音樂形象之美,從而加深對音樂的認識和理解。
相較于創設情境,視覺傳遞更需要一些對學生來說沖擊性強的事物來完成,為此教師必須選擇那些典型的音樂形象。比如,初中音樂教材中出現了很多民族音樂,在鑒賞這些民族音樂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展示不同地區的民族服飾。由服飾入手,通過對服飾特點的分析引出當地居民的性格特點、生活方式等,使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形象產生更為深刻的感知。這里所說的音樂形象并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而是蘊含在其中的淳樸美好的情感與作者形象,這些是音樂作品情感理想的載體,對于深入解讀鑒賞音樂作品具有重要作用。
3.調動想象,體會音樂創造之美。學習音樂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在鑒賞音樂作品時主動建構畫面,體會音樂的創造之美。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依托音樂作品意境,作品意境能夠為學生的藝術創造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間,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此,教師要對音樂作品的內容進行重點解析,讓學生在鑒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立足音樂特點、內涵、情感等內容來發散思維,進行自主鑒賞,從而為音樂鑒賞能力的良好發展奠定基礎。
首先,在正式開始鑒賞教學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音樂作品,讓學生展開自由想象。課前,學生已經對音樂作品的基本知識有了了解,對音樂作品有了一定的認識。課上,教師讓學生閉上眼睛認真聆聽,并結合自己的認知與生活經驗進行想象,這個過程不僅能讓學生放松心情,也能讓學生初步產生鑒賞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后續的鑒賞教學中來。
其次,在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音樂作品來鼓勵學生展開想象。比如,當音樂作品中出現一個學生此前從未接觸過的事物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歌詞的理解來嘗試描畫出這一物體。在描畫過程中,學生需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再如,教師還可以針對其中的一句歌詞來讓學生代入,思考自己在這樣的情境下可能會產生的情緒,這也是想象的一種形式,能夠深化學生對音樂作品內涵的認知。
最后,在鑒賞教學后期,教師可以強化音樂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引導學生進行生活感悟,讓學生在生活的基礎上進行想象,由此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從而在提升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同時,達到德育目的,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是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音樂學科日益提升的教學要求,也是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發展與全面發展實現的客觀需要。在教育教學改革持續進行的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師必須順應教育發展的要求,高度重視音樂鑒賞教學,將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發展視為鑒賞教學的首要任務,從當前鑒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在實踐中逐步探索鑒賞教學的高效開展模式,通過基礎學科知識的掌握、良好氛圍環境的創設、教學方式的優化以及多重感官的調動來強化鑒賞指導,從而助力學生鑒賞能力的發展,為學生成長為一個具有較高藝術素養的新時代人才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