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軍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臺州 317000)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大中小學堅持以立德樹人,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此視域下,高職院校不僅要做好知識講解與技能培養,還要做好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但是,工匠精神的形成與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相關教職工的不斷努力。高職院校應當專注育人過程,通過建設校園文化,加大宣傳力度等多種方式,推進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進行,為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養奠定基礎。
弘揚工匠精神首次提出于2016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是推動中國高端制造業全面發展的重大舉措[1]。從宏觀層面看,工匠精神指的是專注、標準、精準、創新、人本。其中,專注指的是以某一產業、某一行業、某一產品、某一部件為中心,將注意力完全投身于該產品,通過精耕細作、精雕細琢不斷優化產品的一種精神品質。標準指的是以嚴格的現場標準、流程標準、技術標準、安全標準等標準進行工序的一種一絲不茍的精神品質。精準指的是精準研發、精準制造、精準營銷的一種追求完美的精神品質。創新指的是基于現有基礎不斷探索、不斷創造的一種精神品質。人本指的是以用戶的需求為根本,根據用戶的特征不斷優化產品、調整產品的一種精神品質。從微觀層面看,工匠精神指的是個人對工作的敬業精神,如務實肯干、堅持不懈的作風,堅持標準、精益求精的風格,講合作、重誠信、守契約的品質等等。
勞動教育具有將學生培養為全面意義上的勞動者的育人作用[2]。在高職教育工作中開展勞動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從而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工匠精神的生成。勞動教育內容包括勞動知識、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品質等等。在高職育人工作中開展勞動教育,可以豐富學生對勞動的見解,提升學生對勞動的認知水平,使學生明確勞動的意義與勞動的價值,形成基本的勞動精神。勞動精神與工匠精神具有相似之處,如都強調對崗位的熱愛,都強調對產品的精雕細琢等等。通過勞動教育,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同時提升學生的精神品質,使學生在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的同時發展工匠精神。
勞動教育以現實生活中的勞動活動為育人依托,具有培養學生勞動能力,提升學生勞動水平的育人價值[3]。培育學生良好的工匠精神,需要同時做好勞動品質的培養工作與勞動技能的訓練工作。只有讓學生熟練掌握勞動技能,才能夠滿足其對工作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追求。開展勞動教育,可以為高職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操作、實踐演練的勞動學習機會,可以讓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積累勞動精神,總結勞動技巧,鍛煉勞動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勞動水平得到真正提升,其工匠精神自然生成。
1.建設校園勞動文化,奠定情感培養基礎
校園文化對學生精神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給予學生積極的價值導向,使學生在學習、生活、娛樂過程中產生積極的情緒,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推進。而負面的校園文化則會給予學生負面的價值導向,不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與工匠精神的發展。以勞動教育促進工匠精神培育,需要高職院校在校內建設良好的勞動文化。通過文化熏陶培養學生喜歡勞動、熱愛勞動、勤于勞動的勞動情感,繼而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專注工作等良好的工匠品質。首先,高職院校可以在辦公環境建設相應的校園勞動文化,比如在教學樓走廊張貼勞動宣傳標語。其次,高職院校可以在學校操場、學校甬道等區域擺放勞動主題的雕像,通過擺放雕像在校園內營造出全民勞動的氛圍,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勞動的體會。最后,高職院校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發布校內學生參與勞動的照片、視頻,通過發布影像信息營造全校師生熱愛勞動的育人氛圍,使學生在網上沖浪的過程中切實感受校內教職工、學生的勞動精神與匠人情懷,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基礎。
2.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奠定能力培養基礎
對產品精雕細琢,對制造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特征[4]。要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操作、實踐的學習機會。然而,高職院校內教學條件畢竟有限,難以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就業環境,自然會影響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效率,影響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對此,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實操學習機會,通過企業實訓、企業實習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忠于職守、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質,同時提升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一方面,高職院校要與社會企業做好合作工作,不斷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比如,高職院校可以與地方社會企業簽訂合作辦學戰略協議,以社會企業的用人需求為導向開發校本勞動教育課程,在課程中為學生傳授相應的工作技能。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基于工匠精神培育需要,與社會企業負責人做好溝通工作,通過交流、溝通制定學生管理辦法、實訓質量管理辦法、實習評價管理辦法等多項保障機制,以保障機制確保學生能夠在校企合作中提升專業技術水平,進一步推進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貫徹落實。
只有教師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通過不同渠道、不同方法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才能夠滿足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要求,不斷提升工匠精神培養教學質量[5]。然而,部分高職院校存在人才引進機制落后,教師教研工作水平低的問題,難以在日常勞動教育中落實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為進一步推進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發展,高職院校有必要提升校內師資力量。
第一,高職院校要優化人才引進機制,從源頭把關,以免專業素質不強、專業能力不夠的從業者混入教育團隊。比如,高職院校可以拓展引進人才引進渠道,豐富人才引進辦法,將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人才引入校內師資團隊當中。
第二,高職院校要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育工作。針對理論能力強但實踐經驗不足的教師,高職院校要多提供實踐進修的機會。
第三,高職院校應做好教研管理工作,定時組織高職院校教師參與勞動教育研討會,在研討會中分享勞動教育心得體會,并總結勞動教育的優良方法,為進一步貫徹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做好準備。
這樣,通過優化教師準入機制、完善教師培育流程等方式,提升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師資力量,為工匠精神培育的貫徹落實奠定基礎。
在勞動教育中滲透情感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的精神品質,對于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為此,高職院校教師應當積極挖掘教學中、生活中、工作中的情感教育元素,并將情感教育元素適時滲透到勞動教育當中,通過情感育人的方式促進學生工匠精神的生成與發展。
教師可以在勞動教育工作開展之前播放宣傳片、紀錄片,通過播放視頻、播放文字資料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勞動的內涵與價值意蘊,使學生在觀看視頻、閱讀文字的過程中形成艱苦奮斗、精益求精、腳踏實地的勞動精神品質。比如,教師可以在勞動教育前播放《大國工匠》《大國重器》等紀錄片,通過播放紀錄片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在活動中滲透情感教育,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勞動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工匠精神水平。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勞動周活動”,在勞動周組織學生每天勞動5~6 個小時,讓學生在勞動中感悟勞動的價值,積累勞動的經驗,培養勞動的熱情,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久而久之實現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充分培養。
1.應用混合教學模式,激發自主勞動意識
對于個人來說,工匠精神即干一行愛一行的愛崗精神,干一行專一行的敬業精神。要有效培養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專注勞動的精神品質。然而,傳統的勞動教育以口頭教育、實踐教育為主要模式,主要體現為教師主動布置勞動任務,學生根據要求完成勞動任務。這樣的教學模式固然能夠鍛煉學生的專業能力,但無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勞動意識,不利于學生工匠精神的生成。混合教學模式是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將混合教學模式用于勞動教育工作當中,有助于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主體性不足的教學問題。在勞動教育中,教師可以先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勞動教育導學,比如應用超星學習通、釘釘等教學軟件在線上組織勞動動員會議,通過線上動員的方式使學生產生主動完成勞動任務的意愿。再如,教師可以應用微課視頻播放勞動示范視頻,借助視頻為學生樹立勞動模范,讓學生在榜樣的作用下產生自愿勞動的情感。之后,教師可以應用線下教學的方式,在勞動教育工作中組織實踐活動,同時在活動中肯定學生的勞動過程,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認知層面參與勞動實踐,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自主勞動意愿。
2.應用任務教學模式,培養精益求精精神
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特征。為實現對學生工匠精神的有效培養,教師應當在勞動教育工作中積極為學生提出更多要求,以高要求、高標準約束學生,使學生根據要求不斷完善自身的工作過程,逐漸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質。任務教學模式以布置任務、組織學生完成任務為主,可以加深學生對自身勞動成果的客觀認識,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勞動問題并解決勞動問題,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勞動品質。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布置勞動任務,由任務驅動學生主動參與勞動。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工匠精神培育需求制定相應的任務討論活動,在活動中由教師給予學生更多勞動建議,由學生合作討論探究如何高效完成勞動任務等等。這樣,學生在參與勞動任務的過程中能夠逐漸養成發現勞動問題、解決勞動問題的勞動習慣,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品質自然得到有效培養。
3.應用比賽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勞動素養
踐行“學練賽評”一體化是鍛煉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關鍵。高職院校教師可以將比賽教學模式用于勞動教育工作當中,通過踐行“學練賽評”一體化增加學生精益求精、開拓創新的學習動機,由此督促學生不斷改善自身勞動模式,提升自身勞動能力。
具體教育工作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勞動方法,組織勞動活動,讓學生完成對基本教育內容的學習與練習。之后,教師可以將比賽教學模式用于勞動教育當中,按照學生的綜合情況將不同學生組成不同的勞動小組,對參賽小組進行排名。之后,由排名首位的參賽小組分享勞動經驗,給予其他學生更多完善自身勞動成果的靈感,從而激發其他學生的勞動創新思維。這樣,學生在參與勞動比賽的過程中主動進行勞動創造,在確定比賽排名后反思勞動不足并探究勞動優化方式,其勞動創新、勞動發展等勞動素養均得到有效培養,久而久之,學生的工匠精神水平自然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以勞動教育為著眼點開展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對于提升高職院校育人水平,培養高職學生綜合素養有著積極意義。高職院校教師只有認識到勞動教育對于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積極意義,同時基于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需求優化育人機制,優化教研工作過程,優化勞動教育模式,才能夠確保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有效性,真正發揮勞動教育立德樹人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