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爽
(貴州省畢節市第一高級中學,貴州畢節 551700)
古詩詞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板塊,是促進學生文化素養提升、開拓學生審美境界、強化學生傳承意識、訓練學生語言創造能力的重要內容。高中語文教師要以核心素養發展為方向,借助多種方法彰顯古詩詞的魅力,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深度解析,提升古詩詞教學效果。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主張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潛能和認知深度,以審美為中心促進學生對語言內外特質的感知,以文化為根基促進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系統性了解和學習。語文核心素養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有別于傳統的應試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的核心能力,無論是語言審美的訓練還是文化氣質的提升,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學生的自身完善。在語文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高中語文教學,特別是古詩詞教學的價值和意義更加突出,更符合語文學科的本質特點,更契合學生的學習訴求。
當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教學理念落后。一些高中語文教師受應試教育影響,過于強調背誦和記憶,學生被動學習,不但影響到高中生的自主發展,而且不利于其思維發展。第二,教學方法單一。教師主要采用講授式教學方法,逐字逐句地串講,忽視了學生的自主體驗和理解,對于情境教學、配樂朗誦、創作競賽等教學方式缺乏嘗試,更加重了高中生對古詩詞的抵觸心理。第三,教師能力不足。高中古詩詞凝練含蓄,意境深遠,內涵深厚,對教師和學生的文化素質等要求較高,而一些教師自身的審美水平有限,文化基礎不足,也影響到古詩詞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古詩詞具有時代性、情境性、審美性、文化性等特點,是作者在特定歷史背景和人世遭際中所產生的思想情感的結晶,是我國文學抒情傳統的重要表現形式。“詩緣情”“詩言志”都表明古詩詞具有深厚的情感屬性,因此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改變教學理念,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和功利心理,重視學生自主閱讀和體驗,使學生通過沉浸式閱讀,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和作者的思想發生融合。只有學生對古詩詞內容有所體會,教師的講解才能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之上。忽視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一味地向學生灌輸和講授知識,雖然教學效率提高了,但是教學效果卻得不到保障。以李清照的《聲聲慢》為例,學生只有通過自主閱讀,并結合詩詞創作背景,才能對“凄凄慘慘戚戚”的心境形成自己的認知和理解。語言的學習,歸根結底需要學生自己去體悟。特別是含蓄雋永的古詩詞,需要學生多誦讀,多揣摩,多交流,從而產生自己的獨特理解。總體來說,高中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古詩詞學習經驗,教師要信任學生,不能用自己的講義去代替學生的感知和思考,只有少一些主導,多一些引導,讓學生親歷文本,才能推進核心素養的落實。
古詩詞盡管含蓄蘊藉,是誕生于文言文環境中的文化樣式和文學體裁,但是如果把教文言文的方法遷移到古詩詞教學中,忽視古詩詞文學體裁在審美性上的特殊之處,就會違背古詩詞的內在屬性,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務必要創新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突破。比如,在《短歌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詩配畫的方法,從《三國演義》電視劇中選取曹操誦讀《短歌行》的片段內容,讓學生借助影視藝術刻畫的曹操形象,去理解特定歷史背景下詩人的豪邁情懷和壯志不已的英雄心路。這樣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古詩詞的內在韻律,促進學生審美素質的不斷完善。生活在信息化時代的高中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無法做到感同身受,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拉近學生和古詩詞間的距離,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汲取人生力量,促進學生的文化價值認同。比如,對于曹操這一人物形象眾說紛紜,有的學生認為曹操是奸雄,有的學生認為曹操是梟雄,教師就可以結合《短歌行》這首詩讓學生展開交流和討論,說說各自的閱讀體驗和理解,促進學生的深度解讀,讓學生發現曹操的真性情,真性格,引導學生以正確的眼光看待曹操。通過這樣的方法,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彰顯出核心素養理念。
古詩詞具有強烈的審美屬性,學生通過閱讀古詩詞,可以沉浸在文學藝術構建的詩詞園囿之中,受到美的洗禮,受到真和善的澆灌。作為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語言審美能力的訓練,依托詩詞文本,挖掘詩詞內涵,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比如,對于《歸園田居》(其一)這首詩,教師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審美引導:一個是語言層面,就是直抒胸臆,不矯揉造作,不華麗堆砌;一個是思想層面,寄托了詩人淡泊寧靜的審美理想。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去感受陶淵明這位“開千古平淡之宗”的文學大家的審美特性,促進學生對中華文化多樣性和獨特性的理解。古詩詞韻律和諧,思想宏富,經過千百年來的揀選與傳承,呈現在學生面前的都是文學性和思想性俱佳的經典。高中語文教師要緊扣教材中的古詩詞作品,從審美角度進行細致挖掘,使學生在審美境界上得到切實的提升,能夠自主辨識文學作品的高下,能夠主動搜集優秀文本進行自主閱讀,這對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大有裨益。
古詩詞教學,有必要通過群文閱讀來達到文本互見的目的。通過文本互見,促進學生對古詩詞文本的多面感知,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滿足學生的文化需求,強化學生的自主鑒賞能力。文本互見可以從同一作者的作品入手,選擇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心境之下創作的作品,也可以從不同作者的作品入手,選擇基于同一主題的詩詞內容進行研究。以陶淵明為例,學生通過閱讀《歸園田居》等作品,可以了解陶淵明基本的處世態度和個性特點,但是如果學生只是這樣認為,就未免片面了。事實上,陶淵明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比如《詠荊軻》,表達了詩人對黑暗政治的憎惡和除暴安良的愿望,這和學生頭腦中的陶淵明形象截然不同。教師把這些文本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品鑒,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鍛煉學生的自主鑒賞能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借助網絡對杜甫的作品進行搜集,全面認識杜甫,感知杜甫的喜怒哀樂,了解一個真實而全面的杜甫形象。學生帶著搜集到的作品在課堂上一起切磋和交流,互相補充,讓杜甫的形象更加飽滿。
古詩詞教學貴在創新。教師要圍繞核心素養內涵,主動探究新模式、新方法,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使高中古詩詞教學呈現出別樣的風采,以促進學生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和感知。比如,為了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和文化傳承意識提升,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開展詩詞創作競賽活動,引導學生從已經學過的古詩詞中汲取文學養分,從生活出發選取寫作素材,通過創作,把握古詩詞的寫作技法,促進古詩詞學習體驗的深化。比如,在以“春天”為題的詩詞創作大賽中,有的學生通過自主摸索和修改,創作了一首五言絕句:“春雨舊曾識,春樹發幾枝。春風得意日,知是春來時。”這首詩以“春”字為引子,沒有對春雨和春樹進行細微的刻畫,而是結合生活感悟,賦予春景以深意,表達了渴望“金榜題名”的美好心愿,對春天做了哲學式的思考。作為詩詞創作競賽的主導者,教師也要參與到學生詩詞創作的各個環節中,鼓勵學生互閱互評互鑒互賞,促進學生語言審美能力的提高。古詩詞教學模式的創新,還需要結合新技術背景,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和模板,淋漓盡致地彰顯古詩詞意境,向學生傳播古詩詞文化,借助講座、論壇、讀書會和演講會等形式,為學生營造文化氛圍,讓古詩詞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內心。
古詩詞教學需要學生具備鑒賞古詩詞的文學基礎,這些基礎包括文言文詞匯的理解、常見意象的理解、格律知識的理解、歷史背景的理解、古詩詞發展脈絡的理解,等等。高中語文教師要重視基礎教學,尤其是要幫助學生理清古詩詞發展過程,使學生能夠在鑒賞具體的古詩詞時,從時代背景和文學自覺出發,遵循古詩詞的發展特點去探究。以詩歌語言為例,其大體上經過了從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演變過程,教師可以詩歌作品為紐帶,選擇具體時代背景下的典型作品進行分析,在促進學生語言鑒賞品味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文化解讀能力。當下,高中生的古詩詞修養之所以不深,是因為他們很少有時間自主閱讀古詩詞,加之網絡環境的影響,分散了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精力,這些都間接影響到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也增加了教師的授課難度,需要教師以基礎訓練為方向。只有學生具備了基本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核心素養的培育才能行穩致遠。
核心素養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對于學生的思想建設和價值導向十分重視。作為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師,必須要深入研究古詩詞的育人價值,把立德樹人思想滲透到古詩詞教學之中,使新時代的高中生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肩負起民族復興的使命。很多古詩詞都嵌入了中華人文精神,流淌的是中華民族熱愛生活、心系國家、舍生忘死、堅忍不屈的血脈,具有不可忽視的育人價值。高中語文教師要從語文教材出發,基于學生的審美和文化水平,搜集和整理更多的古詩詞,把古詩詞教學落實在平時,落實到學生的生活之中,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感悟。比如,教師可以開展每日一詩活動,在每天第一節語文課開始之前,選擇一名學生上臺給大家講解一首古詩詞,圍繞古詩詞主題闡述古詩詞所傳達的精神價值,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也能促進學生的道德完善,提高精神氣質。
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師亟待提升自身的古詩詞修養,多閱讀,多研究,努力提升審美境界和文化水平,能夠站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去審視古詩詞教學價值,通過自身完善,保障古詩詞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盡管更加突出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發展,但是教師自身的文化水平依然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深度和理解層次,而教師古詩詞教學能力能否贏得學生的信任,也和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有很大的關系。教師如果能在古詩詞教學中賦予古詩詞以更多的情感和激情,以充沛的情感魅力提升古詩詞的感染力,就能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產生正向的引導作用。此外,“詩無達詁”是中華古詩詞的重要特點。古詩詞根植于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背景之下,任何人都不可能窮盡,任何人都不應該成為權威,作為教師,必須要有謙虛好學的精神,對于學生在古詩詞鑒賞中產生的獨立認識和觀點要有包容心,能夠和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如此,才能釋放學生的熱情,激發學生的成長動力。
古詩詞教學,多讀多背多創作,始終是不二法門。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在充分認識核心素養內涵的基礎上,從古人的古詩詞教學中取經,二者互為促進,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古人講究“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還認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都說明以讀促悟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廣泛接觸和誦讀古詩詞,是促進學生語感、提升學生審美的重要方式。盡管在當前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已經不再讓學生死記硬背,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背誦不重要,事實上在學生充分理解古詩詞內涵的基礎上,適當讓學生背誦一些名篇名句,對于學生的古詩詞涵養提升是十分有益的,也能為核心素養的提升創造條件。
綜上所述,語文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古詩詞教學,需要教師對古詩詞教學的綜合價值進行分析,找準對策,提升效果,以創新為手段,以自主閱讀為方向,夯實基礎,促進交流,改進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古詩詞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作為教師,也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保障古詩詞教學的長遠發展,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做出切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