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永川
(福建省漳平市第三中學,福建漳平 364400)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更具法律意識,在成長與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就目前而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面臨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較深、教學缺乏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課堂參與度有待提高、教學情境構建有所缺乏等問題,對教學的有效性具有消極影響,難以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在這一情況下,教師應立足于教學實際進行深入研究與探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措施。
首先,加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法律意識[1]。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道德和法治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初中階段正是青少年形成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的重要節點。注重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使學生真正建立起科學的價值觀和法治意識。在學習中,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社會現實和道德規范,從而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公民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懂得如何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秩序。
其次,加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雙減”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在當前的教育改革中,人才培養的目標已經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全面發展,而道德和法治教育正是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更好地滿足教育改革的要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在“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2]。然而,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對教育目標的設置和達成有所忽視,這就導致學生學習內容的零散性和教學效果的不明顯性。同時,教學目標設定不明確,導致教學的邏輯性不夠強,學生接受的知識難以形成體系。其次,教師教學引導性不強。由于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缺乏對學生的引導和指導,這就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缺失,學習效果不佳。
“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教學缺乏社會實踐活動的問題。首先,學校理論教學活動與實踐活動并不能有序結合。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活動,是指教師積極開展理論教學,而將實踐當作次要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很難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從而難以真正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其次,實踐活動缺乏教師帶領。在學校教學中,實踐活動往往需要教師的帶領和指導。然而,由于教師的工作量非常大,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組織和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活動,這也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實踐經驗很難得到提升。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目前依然面臨著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的問題。首先,教學方法單一。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往往采用講述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上主要是講解知識點,而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感,缺乏學習興趣,從而影響學習效果。其次,缺乏互動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是一種讓學生與課堂緊密結合的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具參與度[3]。然而,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中,這種教學方法往往被忽視。大多數教師僅僅是簡單地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并未真正開展具有啟發性的互動教學。
一方面,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教學資源不足,使得教學質量難以提高。許多學校在教學中缺乏充足的教學資源,如教材、教具、多媒體設備等,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不佳。另一方面,“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教學情境構建有所缺乏,導致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氛圍沉悶,學生無法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習效果。大多數教師都喜歡采用自己熟悉的方式進行教學,無法保障學生的學習成效。而且,教師在教學中難以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在教學時側重于課本知識的講解,講課缺少靈活性,課堂氣氛沉悶,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興趣較低,學習效果不佳。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教師在教學中應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減少知識的灌輸,給予學生更多的自我思考和知識探索的時間,注重對學生三觀的培養,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另外,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高質量地進行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并具備較強的責任意識,成為優秀的公民。教師還應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通過對學生的情感關懷和引導,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情感態度,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
以七年級上冊《和朋友在一起》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講述一下和朋友相處的有趣故事及感受,而不是單純地運用書上的案例。對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講述自己與朋友相處的過程,認真傾聽并了解學生對朋友的看法,之后引導學生就“朋友”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在學生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樣的朋友才是真朋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交友觀念。同時,教師可以自身的經歷為例,讓學生更加了解和朋友在一起的感受,理解何為真正的朋友,如此學生才會更加懂得尊重朋友,課堂氣氛也會更加活躍。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改變傳統觀念的束縛,重視對學生的引導,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促使學生能夠在長期的學習與生活中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首先,要加強實踐教學的力度。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來鞏固和應用所學的知識。
其次,要加強教師的培訓和指導。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和能力,才能更好地組織和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因此,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指導,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實踐經驗。
《行路難》作于天寶初年,李白奉詔入京,不足三年遭讒去職后,起筆化用鮑照《擬行路難·其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極言酒食之美,抒情主人公卻憂思綿綿,無暇應對。
再次,要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學校應積極與社會各界聯系,開展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4]。同時,學校也可以借助社會資源,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實踐活動。
例如,講解八年級上冊《積極奉獻社會》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社區、公園等進行義務勞動,開展清理垃圾、植樹造林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奉獻社會的快樂和成就感。此外,學校還可以邀請社會各界人士來校開展講座,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使學生能夠了解社會現狀,并形成正確的思想[5]。
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校還應注重安全教育,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讓學生具備安全意識,在進行實踐的同時,保障個人的安全,提高實踐的有效性。同時,學校還應完善相關考核評價機制,針對實踐活動的成果進行評價與考查,并給予適當的反饋,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
總之,加強社會實踐活動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學校應該積極開展各種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成長和發展。同時,學校還應該加強對教師的指導,讓一線教師能夠樹立實踐教學意識,帶領學生積極開展實踐活動。
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往往是教師講解、學生聽課,這種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倦感。而現代教育則更加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因此教師可以采用互動式教學方式,通過組織小組討論或者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可以嘗試采用小組討論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以八年級上冊《遵守社會規則》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你們平時在學校應遵守哪些規則?為什么要遵守這些規則?”從而激發學生對規則的思考和理解。同時,教師可以介紹課本中的人物所面臨的困境和選擇,引導學生思考他為什么要遵守規則,以及是如何做到的。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可以深入地理解規則的重要性和遵守規則的意義。而且,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在校園中遇到的一些常見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加深學生對規則的理解和認同。最后,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規則與道德的關系。教師可以講述一些違反規則的案例,并與學生一起分析違規行為背后的道德問題。通過這樣的案例分析,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規則與道德之間的關系,進而更加自覺地遵守規則。
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互動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進行實踐操作,從而深入理解和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可見,只有通過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道德與法治學習中來,才能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著學生課堂參與度有待提高的問題,教師應嘗試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方面,學校應該增加教學資源的投入,提高教學質量,如增加教材、教具、多媒體設備等;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加強教學情境的構建,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6]。同時,教師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效果,使得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更好地適應“雙減”背景下的教學環境。
例如,教師在講解八年級上冊《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時,可以通過組織學生模擬法庭、案例分析等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社會規則的重要性和依從規則的必要性,從而達到深刻理解和內化規則的目的。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探究道德與法治問題,拓寬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教師還可以通過邀請社會名人、專家學者等進行現場講解和互動交流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的內涵和意義。
總之,構建適當的教學情境,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當通過教學情境的設置,讓學生積極融入其中,真正理解教學內容與教學意義,并通過舉一反三,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與道理。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有效教學需要教師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對此,教師應當從及時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構建適當的教學情境四個方面采取適當的措施開展有效教學,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與法治意識,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