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自強
摘 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過程當中存在效率質量偏低、興趣不高等相應的問題,合理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文章主要討論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存問題,分析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必要性,闡述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創設問題情境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希望可以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更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情境;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02-0016-05
閱讀和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與核心內容,但是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當中往往會面臨諸多問題,且小學學生的情緒消解能力和平衡能力又相對偏弱,在反復受挫的背景下學生們很容易喪失自信,對語文閱讀產生較強的抵觸心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創設問題情境則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為打造高效課堂提供更多助力。
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存問題
(一)學生無法對文本產生共情
閱讀教學的基本目標是讓學生通過文本閱讀了解文本背后想要傳達的思想情感,完成對學生的觀念教育和思想引導同時,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們掌握必要的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而與文本建立共情則是小學生在語文閱讀過程當中面臨的首要難題。小學學生缺乏知識儲備和社會閱歷,在文本閱讀的過程當中往往難以從抽象化、文字化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盡管有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但是學生在文本理解和文本認識上仍舊面臨著較多的困境和問題,這就導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相對偏低,長此以往,學生會喪失自信,讓語文閱讀教學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二)課堂氛圍較為沉悶
就現階段來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教學方法仍舊較為單一,多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這種教學方法雖然可以保證語文閱讀教學順利開展,讓學生在規定的周期內完成教學任務,但是也會讓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沉悶。小學學生并不能準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在其學習的過程當中受主觀因素的影響是相對較大的,如果課堂氛圍較為沉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會明顯下降,注意力也很難長時間集中,進而在課堂上出現溜號、走神等相應的問題,這又會進一步降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三)學生素養能力發展相對較慢
隨著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化和發展,教師逐漸認識到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讓學生背誦知識,而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并且探索出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們建立學科思維,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學習困境。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和閱讀的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應考量的一大重點問題,但是由于教師在教學展開的過程當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相對較弱,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思考,導致學生的能力思維發展相對而言較為緩慢,不利于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
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現階段教育研究的焦點話題,相較于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讓學生們主動探索消化和理解知識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們建立學科素養。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可以以問題為驅動,讓學生產生知識學習的訴求、產生探索的興趣,進而主動去探索分析問題,使課堂教學不再是學生的負擔,而成為極具趣味性的探索活動。此外,當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探索分析解決問題時也會產生成就感,這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語文閱讀的樂趣所在,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有利于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相對偏低的一大主要原因則在于文本閱讀內容較為抽象,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展開的過程當中構建問題情境則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情境構建將抽象化、文字化的表述轉換為具象化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下理解和掌握文本,在教師的問題引導下,在文本分析的過程當中更有側重點、更有方向感,從而有條理地剖析文本、深化感知,有效解決文本理解中的問題。
(三)有利于強化學生綜合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義務制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應當發揮語文的人文性特點,加強對學生的觀念引導和思想塑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此基礎之上幫助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和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構建問題情境則可以較好地達到新課程標準所設定的語文教學目標。教師既可以通過問題引導、情境構造豐富語文教學知識,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又可以通過問題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念,讓學生在問題探究分析的過程當中發展想象力、創造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進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三、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
(一)問題情境創設要有針對性
確保教學的針對性、科學性是提高教學質量、建立高效課堂的重要前提,也是發揮問題情境教育價值的重要保障。教師在問題情境創設的過程當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首先,教師需要充分考量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能力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例如,在講述《夸父逐日》這篇文章時,教師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就可以引入相應的動漫視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和問題探究欲望。而在問題設計的過程中,則需要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對問題難度進行適當調整,例如,教師可以提問《夸父逐日》中哪些段落或哪些語句體現了夸父的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引入更多的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進而促進學生探究能力、問題分析能力的不斷發展。其次,教師在問題創設的過程當中需要結合文本內容對問題情境作出有效優化和調整。問題情境創設作為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推動教學開展,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必須緊抓文本核心與文本重點構建問題情境。例如,在講述《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文章時,教師就需要緊抓文本中的親子關系來構建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文本理解和文本學習提供更多的助力。
(二)問題情境創設要有交互性
想要通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與提升,教師在問題情境創設的過程當中就需要保證問題情境的交互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當中,給予學生更多的鍛煉平臺和思考時間。因此,教師在問題情境創設的過程當中應當引入更多的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活動并且設置更多的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充分發展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述《草船借箭》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個情景劇,在此基礎之上就學生的情景劇表演分析學生在人物角色特點詮釋上存在的欠缺和不足,以此為中心,深化學生對文本的感知。
(三)問題情境創設要有典型性
事實上,相較于其他教學方法,大多數情況下問題情境創設都需要消耗較長的時間,而教學周期是有限的,教師想要在規定的周期內完成教學任務就需要保障問題情境創設的典型性,讓學生通過問題情境能夠更好地了解文本的重點與核心以及蘊含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講述《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文章時,教師在情境創設的過程當中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小興安嶺的美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愛護環境等情感為主,對問題和情境作出有效的優化和調整,進而為教學提供更多的助力,建立高效課堂。
四、 創設問題情境提升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方法
(一)讓學生成為提出和解決問題的主體
合理設計問題是利用問題情境建立高效課堂的重要基石,但是,由于教師知識儲備、認知結構、社會閱歷與學生差異明顯等問題,導致很多教師往往無法準確地抓住學生的疑惑和不解對問題作出科學調整,無法保障問題情境創設的針對性與科學性。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成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體,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建立高效課堂。
例如,在講述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花鐘》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構建問題情境,通過互聯網搜索相應的視頻資源、圖片資源和音頻資源,讓學生對本篇文章所講述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在此之后,讓學生通讀文章,把握和分析文章中心以及文章的行文思路,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該篇文章進行深入分析并設計問題,由其他小組同學解答。
在過去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是問題提出者而學生則是問題回答者,這一方面會導致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當中即便存在學習問題也往往會因為不愿意、不敢與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而得不到有效解決,長此以往不斷堆積問題,導致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提升緩慢。另外一方面,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很容易會出現學生能夠回答時產生優越感,而學生無法回答時則產生較強的挫敗感,不利于學生學科自信的樹立以及學習興趣的發展。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提出者和回答者則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例如,經過討論學生們會提花鐘像什么、花鐘到底是不是鐘、能不能準確地顯示時間等問題。
可以發現由學生提出問題可以更好地保障問題的發散性,不同學生會從不同維度、不同角度來提出自己的問題,而其他同學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也會深化對該篇文章的理解和認識,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來充分調動課堂氛圍,同時也讓學生在一問一答中更好理解文章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
當然,讓學生成為課堂問題的提出者和回答者并不意味著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被削減,教師作為課堂中的引導者和指路人,對教學質量、教學效率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在以學生為問題的提出者和回答者展開教學構建問題情境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首先,教師需要通過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學會正確提出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就《花鐘》這一篇文章帶領學生提取文本的核心,或就某一段落帶領學生進行分析,為學生的問題設計提供更多的參考與借鑒。其次,學生提出的問題以及學生回答問題時所給出的表述往往也可以作為教師教學調整的重要參考性元素,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問題和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來更好地了解不同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當中是否有效把握了文本的核心主線,是否能夠抓住文本主旨,能否整體感知文本,進而為教學調整提供更多的參考。
(二)以零保整,各段擊破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是有限的,盡管小學階段所涉及的文本內容大多較為簡單,但是學生往往很難從整體和全局的角度來把握文章,尤其對于篇幅相對較長的文本或學生整體理解相對而言較為困難的文本更是如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就可以通過抓住段落的方式構建問題情境,以零保整,循序漸進,深化學生對整體文本的理解和認識。
例如,在講述三年級上冊《奇怪的大石頭》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段落歸類的方式構建問題情境。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個情景劇展開角色扮演,分析一下李四光和小朋友們在捉迷藏時為什么總藏在一個大石頭后面,這個大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在此之后,緊抓三到八段進行段落歸類學習,讓學生結合情景劇扮演分析三到八段的內容,講述一下李四光是一個怎樣的人,同學們是從哪個段落哪句話中來歸類李四光的性格特點和人物角色特點的。在段落分析結束之后,帶領學生進行總結分析,明確各段落之間的聯系,從整體上把握文本。
在分段落構建問題情境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活躍課堂氛圍,強化學生的文本理解和文本認知能力以及文本共情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閱歷,對文本的認知、理解等多個角度回答問題并提出新的問題。例如,在上文中所提及的李四光是一個怎樣的人就屬于一個開放性問題。而設計情景劇和問題回答的過程也是學生深化對文本理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并通過互相討論的方式對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培養學生的問題發現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同時,通過問題探究、合作討論讓學生認識到集體合作的重要性與影響,能夠加強對學生的觀念建設和意識培養。
此外,如果文本相對較長或學生在段落把握上較為困難時,教師則可以抓住重點設計問題情境。例如,在講述《矛和盾的集合》這節課時,教師就可以先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在文本理解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學生可能會因為知識儲備不足并不了解長處的具體意思或并不明確如何將優點與長處集于一身,這時,教師則可以通過適當引導,讓學生從生活中舉例或從已經了解到的知識中舉例,用自己的話說一下如何將優點集于一身。這時,有的同學會說椅子加上輪子變成輪椅、橡皮加上鉛筆變成橡皮鉛筆、筆筒加上筆芯變成圓珠筆等。以生活經驗構建問題情境,并且以問題情境深化學生文本理解,學生的創新能力、知識遷移能力都會得到發展。
(三)巧用留白,培養創造想象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文章會在段落或句子后面運用省略號,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更好地精簡文章,另一方面,則是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間,教師也可以合理運用文本中的留白來創設問題情境。
例如,在講述《盤古開天辟地》這篇文章時,第四段的結尾處存在留白,這時教師則可以先帶領學生對本篇文章的題材進行分析,明確神話故事的特點。在此基礎之上,讓學生就第四段進行深入分析,討論一下第四段的特點,并且結合生活經驗分析一下作者在編寫神話故事時是否天馬行空,是否和客觀現實有一定的聯系。在此之后,教師則可以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除了文本中已經提到的雙眼、四肢、血液等,文本還有哪些身體結構沒有提到,想象一下盤古的這些身體結構又會變成什么。例如,盤古的鼻子可以變作一座高山、頭發會變成森林、骨骼變成山脈等。之后,讓學生思考一下盤古在死后將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都轉化為世界上的各種事物,這對后人的生活有什么樣的影響,盤古這個人物形象想要表達什么,以此為中心進行延伸,在擴充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趣味性的同時,對學生的價值觀念進行引導。
(四)尋找矛盾,深化文本理解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從某種程度上講很多藝術表達往往與生活實際存在一定出入,這也導致學生在文本理解和學習的過程當中面臨著較多的問題和困境,而教師也可以抓住這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在深化學生理解的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不同寫作手法藝術表達上的特點。
例如,在講述《灰雀》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啟發學生,讓學生討論一下為什么列寧不問男孩兒卻問灰雀,灰雀又沒有語言表達的能力,列寧是怎么知道男孩兒是一個誠實的孩子的,從這篇文章的學習中我們又可以看出列寧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利用文本矛盾來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小學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社會閱歷相對較為欠缺,學生在文本理解和認識上面臨著較多的問題和困境,尤其是面對這一類與生活實際存在出入的問題,學生在理解、解決上往往效率偏低。為了保障教學工作順利推進,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相互交流、共同討論的方式得出最終的答案,進一步提高學生問題探究的效率和質量。
此外,教師也可以構建矛盾的情境。所謂的矛盾情境是指結合文本內容構建兩個對立的情景,在矛盾對立中形成問題,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認識。例如,在講述《精彩極了與糟糕透了》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就父親的態度和母親的態度來構建教學情境,讓學生分析一下父親和母親產生態度差異的原因以及對作者所造成的影響,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上放這兩幅圖片,也可以先后展開情景劇表演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為了更好地深化學生的理解和認識,教師還可以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思考一下父親“糟糕透了”對作者會產生哪些積極影響,又會產生哪些消極影響,而母親的“精彩極了”對作者的成長發展會產生哪些積極影響和哪些消極影響,兩者融合的必要性在哪里。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討論父親對子女的愛與母親對子女的愛有什么區別,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知。
(五)利用學生的典型錯誤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受知識儲備、社會閱歷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在文本理解、感知上往往會面臨著較多的問題和困境,這時教師想要建立高效課堂,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就需要立足于學生視角,明確學生的問題,將學生的學習問題作為教學中的重要教育資源,有針對性地創設問題情境。
例如,在講述《畫楊桃》這篇文章時,很多學生在文本理解的過程中并不能準確抓住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這時,教師則可以在教學展開的過程當中播放楊桃不同角度的圖片,讓學生分析一下不同角度下楊桃的特點,在此基礎之上,讓學生設想一下如果自己畫楊桃時剛好發現自己觀察的角度與楊桃在大眾觀念中的形象不符實,自己應當堅持自己眼中的景象還是應當適當作出變通和調整,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辯論,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畫楊桃》這篇文章想要傳遞的思想情感。
五、 結論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科素養至關重要,教師在問題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應當秉承針對性原則、交互性原則、代表性原則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發展需求對創設問題情境的手段、方法作出有效優化和調整,提高問題情境創設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建立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鄭仁青.新課標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路徑[J].試題與研究,2023(36):114-116.
[2]黃秋菊.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分析[N].山西市場導報,2023-10-31(C04).
[3]吳謝萍.“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32):182-184.
[4]劉曉飛.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0):108-110.
[5]孫青.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隨文練筆”的有效實施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0):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