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管理研究的情境基礎觀:內涵、要素與框架

2024-04-15 20:14:02蘇敬勤何新月
華東經濟管理 2024年4期

蘇敬勤 何新月

[摘 要:文章針對傳統管理理論范式在解構復雜管理實踐上存在的局部性與割裂性缺陷,提出并構建了情境基礎觀。首先,基于情境理論與傳統管理理論范式,提出并解析了情境基礎觀的概念內涵;其次,解構情境基礎觀的要素結構,初步描畫了由基本要素和獨特要素構成的“情境譜系”;再次,通過多重情境要素關系的處理實現“情境深化”,并形成以情境譜系和情境深化相整合的情境化為內核,以“管理實踐—情境化—管理理論”為外緣的情境基礎觀框架;最后,結合多元研究方法,提出理論與情境相協同的本土管理理論構建路徑,以期為構建本土管理理論體系以及管理的中國學派作出新的探索。

關鍵詞:情境基礎觀;情境譜系;情境深化;情境化;整體論;情境基礎觀框架

中圖分類號:F279.2;C93?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097(2024)04-0001-13 ]

The Context-based View of Management Research:

Connotation,Elements,and Framework

SU Jingqin,HE Xinyu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artial and fragmented de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theory paradigm in deconstructing the complex management practic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d constructs the context-based view. Firstly,based on the contextual theory and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theory paradigm,it proposes and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context-based view. Secondly,it deconstructs the elements of the context-based view,and depicts the "contextual genealogy" composed of the basic elements and the unique elements. Thirdly,the "contextual deepening"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processing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ultiple contextual elements,and a context-based view framework is form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contextual genealogy and contextual deepening as the core,and "management practice-contextualization-management theory" as the outer edge. Finally,combining with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it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indigenous management theory with the coordination of theory and context. 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 new explor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nagement theor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inese school of management.

Key words:context-based view;contextual genealogy;contextual deepening;contextualization;holism;the context-based view framework

一、引 言

近年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成為學界的共識。《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中明確要求,“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性、原創性、本土化和競爭力”,“提煉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影響的標識性學術概念”,“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普遍意義的學科體系”,得到了學者的廣泛響應。隨著Cappelli和Sherer(1991)[1]、Mowday和Sutton(1993)[2]等西方學者將“情境”這一概念引入管理研究領域,情境作為研究的基本要素、認識觀、思維邏輯[3]在洞察實踐與知識生產方面發揮的效用愈發受到學界重視。面對盲目追求西方管理理論和科學研究范式導致的理論與實踐脫節問題,基于中國情境進行本土探索的情境學派日漸活躍,呼喚管理理論研究回歸實踐本源,發展中國情境下普適性與特殊性共存的本土管理理論,構建管理的中國學派[4-5]。

縱觀管理學科理論發展,管理理論范式總是在管理實踐的檢驗中進行著基本觀點的修正與前提假設的揚棄。情境作為理論產生和發展的內核始終伴隨其中[6],在問題發掘、現象溯因、理論邊界識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質上,各類管理理論范式圍繞其基本前提聚焦于特定情境范疇,對涵蓋這種局部情境特征的實踐現象給出深度的理論化解釋。例如,產業基礎觀以產業結構特征為出發點,探尋企業利潤多寡的原因;資源基礎觀聚焦于資源情境,探討企業所擁有的異質性資源如何賦予其競爭優勢[7];制度基礎觀則關注宏觀政策、行業規制、社會規范等制度情境如何通過塑造和改變組織認知模式來誘使或迫使組織實施某種戰略行為[8]等。近年來,中國管理實踐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愈加動態化和復雜化。一方面,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傳統組織變革和形態重構,實踐情境呈現要素豐富化、主體多元化、組態結構化等多維度疊加演變的特征。另一方面,在實踐場景與主體的快速涌現與交疊下,實踐情境演變呈現速率加快、幅度放大的動態特征。面對管理實踐的快速演變,傳統理論范式在系統解構實踐上的局限性愈發凸顯。局部或單一情境要素的偏重與聚焦帶來的因果推斷偏差,以及分析缺乏整體性,使研究難以準確描繪復雜動態的實踐現象。因此,重新對復雜管理體系的內部交互和外在演化規律進行探究變得十分迫切和緊要,同時也呼喚新的理論研究范式出現。

情境化因其對管理實踐中跨層次、多元化情境的深度嵌入受到學界推崇,情境理論為復雜實踐的解構提供了一種新的范式。情境即主體與環境(包含文化、政治、市場等組織外部環境以及組織結構、個體認知、文化取向等組織內部環境)交互所形成的動態系統或整體,被認為是影響主體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9-10]。情境化通過理解情境與理論之間的交互來考察情境作用并實現理論發展[11]。然而,當前的情境理論研究仍存在兩方面不足:其一,現有的管理研究盡管依托差異化理論視域析出了不同情境要素,但仍存在沿用發展中國家、轉型經濟等泛化情境假設與前提的問題[12-13],缺乏對中國情境獨特性的深度剖析。隨著學者們的情境認知水平逐步深化,部分研究開始聚焦政治嵌入、關系等單一化細分情境[14-15],但卻忽略了實踐情境的時空復雜性,鮮有充分解構多元情境要素之間的關系組合及其演化。其二,圍繞情境的概念界定、要素挖掘以及情境化探索的相關研究雖已初具規模[16-17],但仍較為零散且缺乏系統性,未能架構起由實踐、情境通往理論的橋梁,助推基于中國情境的本土管理理論構建。

鑒于此,本研究將重點放在情境基礎觀及框架的搭建上。首先,基于管理學科理論的情境伴隨性,在本土管理理論發展的現實需求下,提出情境基礎觀,并對其概念內涵進行解析;其次,在現有的情境研究基礎上對譜系化的情境要素進行解構與描畫;再次,通過情境深化過程的明晰,架構從管理實踐、情境化到管理理論的情境基礎觀框架;最后,基于情境基礎觀,結合研究方法的運用,就本土管理理論體系的構建路徑提出一些思考。通過上述討論,本研究期望能夠幫助研究者進一步深入理解情境與管理實踐、管理理論之間的關聯,實現從本土情境挖掘到管理理論構建的跨越,為本土管理理論體系以及管理的中國學派構建作出新的探索。

二、情境基礎觀的提出:理論淵源、現實需求與概念內涵

(一)情境基礎觀的理論淵源

管理學科的實踐屬性決定了管理理論與時空情境的共演共生。從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到現代管理理論,管理學科依托實踐經驗孕育了眾多經典管理理論范式。這些理論范式的產生與發展通常伴隨著特定情境的交互與演進。

以戰略管理的“三角架”范式為例,其起源于新古典經濟學的產業基礎觀,是研究企業戰略影響因素較早的一個理論。產業基礎觀產生于19世紀中期,在西方制造業市場集中度日益提高并涌現大量壟斷組織的背景下,新古典經濟學通過修正傳統經濟學中的完全競爭模型的前提假設,提出“結構—行為—績效”范式的產業基礎觀[18]。這一理論范式以產業結構特征為基本出發點,強調產業結構、行業市場環境、產業演變及產業間關系等外部情境要素是影響企業戰略行為和績效差異的關鍵[19-20]。隨后,Rumelt(1982)[21]發現同一產業內企業個體性差異所帶來的利益差異程度遠遠大于產業結構所造成的企業利潤差異,這一現象難以用產業基礎觀來進行充分解釋,由此引發了部分學者對企業內部資源情境的關注[7],資源基礎觀即在此背景下產生。因此,資源基礎觀更強調企業的內生性,聚焦于企業所擁有的異質性資源如何創造可持續競爭優勢[7,22]。這種異質性資源囊括企業所控制的所有資產、能力、組織過程、企業特性、信息和知識等有形或無形資源[22]。然而,由于靜態資源觀難以解釋企業對資源的動態獲取,資源基礎理論開始納入動態化組織要素及外部資源情境,形成動態資源觀用以解釋企業的資源行動過程[23-25]。例如,針對資源和能力約束情境下的新創企業,資源拼湊理論認為可通過對現有手邊資源的利用、拼湊和重構來突破資源桎梏[23]。資源編排理論產生于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強調企業可動態地突破自身邊界限制,對內外部資源進行整合升級以構建動態能力并實現價值創造[24]。可見,盡管隨著企業實踐發展,資源基礎觀發生了由內部靜態視角向內外部交互視角的轉變,但其邏輯起點始終是企業所面對的資源情境。而與產業基礎觀和資源基礎觀產生于制度穩定的發達經濟體背景所不同的是,制度基礎觀是針對新興經濟體企業提出的。面對制度缺失、沖突或不確定的制度情境,制度基礎觀認為合法性是企業生存的根基,并將研究聚焦于規制、規范、社會理念或文化等社會化情境要素對企業行為的塑造上。企業通過與場域內占據主導地位的制度同構來獲得成功。隨著制度復雜性概念的提出,學者們逐漸意識到企業可以主動采取不同的策略應對充滿矛盾和競爭的多重制度壓力,甚至是反向作用于宏觀制度環境。此外,后續發展的注意力基礎觀、知識基礎觀、復合基礎觀等一系列理論范式因其產生的實踐背景各有不同,所關注的情境要素也各有側重。

從管理學科理論的演變過程來看,其無論經歷了多少次基本假設的改變,其不變的內核都是對該時空范圍內影響企業實踐特定情境的聚焦,呈現顯著的實踐、理論和情境三輪驅動特征,即實踐的時空情境性以及個體詮釋的差異性造就了不同的機制性解釋,由此產生了各具特色的理論體系[26]。可以說,管理理論的情境伴隨性是構成情境基礎觀的重要基礎。

(二)情境基礎觀的現實需求

縱觀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隨著數字經濟帶來傳統產業的轉型加速與高度不確定性,管理實踐普遍出現了從“線性管理”到“非線性生態管理”的復雜動態現象。從空間角度來看,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傳統企業商業模式變革和組織形態重構,使管理實踐中的主體愈漸多元化、情境要素更加豐富化,并呈現多重要素組態化的復雜特征。隨著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的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快速迭代,新的經濟模式不斷涌現。數據上升為新生產要素,成為企業和產業數字化轉型與能力升級的基礎性資源、戰略資源和重要生產力。在數字技術與數字資源的深度融合下,雙邊與多邊平臺、在線社區、生態系統等為代表的新組織形態應運而生。企業內部結構、分工、連接與交互方式也隨之改變,呈現基礎模塊微粒化、組織架構平臺化、組織關系網絡化、組織情境生態化等新特征[27]。從時間角度來看,在實踐場景與多元主體的快速涌現與交互疊加下,管理實踐的演變呈現速度加快、幅度放大的動態特征。平臺經濟與生態網絡的出現,正在更大范圍實現全球的價值連接與流動。在平臺經濟下,規模和效益、規模和效率之間的關系由一般的線性關系轉為價值指數級倍增的非線性關系。由此,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連接效率、業務和規模拓展效率大幅度提升。基于網絡創造的巨大價值,驅動多角色、大規模、實時性的社會化協同、生態協同成為時代發展趨勢。以往線性單一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適應時代要求,企業迫切需要在生態要素、競爭能力、組織方式等方面進行全面升級,以重新構筑應對環境快速變化的持續競爭優勢。

在管理實踐的快速演變下,傳統理論范式因聚焦的情境要素單一且有限,故在解構復雜實踐方面愈顯乏力。盡管基于特定理論情境進行現象解讀能夠使研究更具理論深度,但這種多元情境要素的割裂以及對局部情境特征的偏重,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研究存在因果推斷偏差以及缺乏整體性的問題。對此,一些學者嘗試采取整合多元理論視角的方式來彌補這一局限[28-29],并提出了一些統合多重情境特征的理論范式,對新興且復雜的實踐現象和主體進行解釋與預測。例如,復合基礎觀即是在全球市場逆勢擴張的背景下,結合主流戰略思想(如資源基礎觀)與東方文化背景,針對在國際競爭中不具備顯著競爭優勢的新興市場經濟下的企業提出的[30]。實際上,為了避免研究的泛化以及維持理論自身對特定現象的解釋力,管理學科的各理論范式存在情境聚焦的必要性。即使基于理論的整合思維開展研究,在面對多重復雜情境要素疊加現象時,也難以避免為了匹配研究問題與研究目標而忽視理論視域之外的情境要素問題。

當前,中國管理實踐因互聯網、數字技術帶來的新發展浪潮而走在世界前列,這給本土管理理論的發展帶來了契機。本土管理研究亟須抓住這一重大機遇,尋求更多原創性、高質量的成果。那么,面對主流管理理論在本土情境下難適用的情況,是否存在一種能夠兼容多元理論視角,并系統解構多重情境時空差異性的理論范式,以助推本土管理理論體系的構建?

(三)情境理論與情境基礎觀的概念內涵

事實上,隨著世界管理學研究逐漸意識到北美研究范式的“同質化傾向”使研究者忽視了新情境中的重要現象和問題,深入的情境化被認為是能夠發掘新問題、產生新洞見并發展多元化研究視角的重要途徑[31-32]。情境理論為復雜實踐解讀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研究范式。

情境一詞最早出現在實驗心理學領域,以“情境氣質”的概念提出。隨后,學者們在此基礎上對情境概念進行了補充與發展,形成了行為主義、認知—行為主義和格式塔三個主要的情境學派[33],并由此析出了涵蓋組織內外的多元情境要素。行為主義學派較早開展關于情境的相關研究,主張情境是行為發生的客觀物質環境(如社會、政治、法律等),但這種觀點將心理因素完全排除在外,因而對相同情境下差異化企業行為解釋乏力。為了增強對社會現象的解釋力,認知—行為主義學派將主觀過程納入情境內涵中,認為完整的行為過程不僅包含研究對象所處不同分析層次的外部物質環境,還包括內部生理狀態或中介過程[17]。情境即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形成動態系統,而個體及其心理活動與客觀環境共同構成了該系統[10]。此后,格式塔學派基于情境的社會意義,將情境內涵理解為“主觀化”的過程,認為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是個體對環境的體驗、傾向、期待和認知[9],包括信念、價值取向、文化偏好等層面的情境要素。總體上,情境概念從客觀環境到主客觀相結合,再到向認知、意識、動機等主觀理念的轉變,使得管理學界對情境之于行為的作用解釋越來越清晰,并基于不同理論視角對組織內外情境要素的挖掘,初步形成了跨層次、多元化的情境要素交互,影響組織行為的認知。在此基礎上,一批學者開始致力于情境化的策略探索,期望基于特定情境的研究以產生新洞見。例如,對情境要素本身進行深入描繪和概念化[34-36],或對情境要素的效用進行分析[33],抑或通過識別跨情境、跨文化的一般性和獨特性來開展比較研究,實現本土管理研究與世界管理學界的溝通和交融[34,36]。總體上形成了“情境化理論”和“理論情境化”兩種理論與情境相對接的策略類型[16]。當然,在這些情境化策略的探索下,本土管理學界基本達成了基于中國獨特社會文化特征挖掘中國管理經驗、邏輯和理論的共識[37-38]。

綜合而言,情境的概念界定、要素析出與情境化探索已為本土管理研究如何基于本土情境發現問題、構建理論提供了思路。然而,當前的情境理論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厘清:一方面,現有的管理研究依托不同的理論視角與范式析出了多樣化的情境要素,但存在普遍沿用國際話語體系對中國管理實踐的泛化或單一化情境假設問題[39-40]。實際上,情境要素不僅從時間角度呈現時效性、合理性的差異,也從空間角度呈現行業與地域區別。那么,紛繁復雜的情境要素究竟存在何種特性?如何處理蘊含不同特性的多重情境要素之間的關系?明確這兩個問題有助于增強研究者對中國獨特情境要素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現有的情境理論尚處于初級階段,從概念、要素到情境化的各類研究較為零散且缺乏系統性。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情境認知的單一化與碎片化,從而桎梏了本土管理學者基于中國獨特情境開展體系化的理論構建工作。而通過對情境理論的系統集成及框架搭建,可以幫助研究者在深度情境化基礎上,構建能夠走向國際化的本土管理理論。

鑒于此,考慮管理理論伴隨情境而生,加之管理實踐的快速演變下,本土管理理論發展的現實需求,本研究將現有的情境概念內涵與情境化探索相整合,并延伸至本土管理研究的理論構建層面,提出情境基礎觀。

情境基礎觀是指管理研究以多樣化的內外情境(制度、市場、資源等)為出發點,通過對內外情境的深度解析,以其相互作用的復雜關系為重要研究內容揭示情境,以其管理實踐之間的新關系、探索管理研究的新概念、發現管理研究的新理論,是破解復雜情境下管理研究的一種新的理論研究范式。

上述概念涵蓋了情境基礎觀內涵的3個組成部分,即情境要素、要素關系、整體論。其中,情境要素是載體,要素關系是機制,整體論是方法論。基于此,情境基礎觀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企業的管理活動發生都是以內外情境為基礎的。以往的管理理論認為,組織的競爭優勢或行為決策來源于某種特定要素(如制度、資源、產業等),但在復雜管理實踐中,無論短期經營活動還是長期戰略規劃,企業的管理決策與活動實則都是建立在內外情境相協同的基礎上。例如,資源劣勢的中小企業在實施數字化轉型戰略時,既要關注互聯網行業環境下的競爭格局,也要重視市場規范、交易規則等制度力量的更新,還要對自身擁有的資源與能力進行拼湊、整合與創新[41]。因此,情境基礎觀的核心要義不是對局部情境要素下企業如何獲取競爭優勢或創造發展路徑的關注,而是更加強調從整體上對企業內外多重情境及其復雜關系的深度解析,探索情境與管理實踐相契合的新關系、新概念與新理論。

第二,情境基礎觀是以整體論為主導對實踐現象的多元因果、復雜過程、演變路徑的一種系統性探索。通常而言,在一般的管理活動和理論研究中,習慣采用還原論的思想將管理問題分解為若干部分進行研究,認為部分研究清楚了,整體也就清楚了[42]。然而,隨著管理實踐的動態化與復雜化,還原論思想受到越來越多的詬病。一方面,管理問題與管理環境之間存在十分緊密的關系,造就了管理實踐結構要素之間的相互耦合與共同作用,如果割裂地分析問題就無法完整地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任何具體的管理活動與過程如同一個有人、有物、有事、有關聯、有因果、有變化并依時空順序展開的相對獨立又有整體性與連貫性的故事[42],過度肢解情境要素且靜態地考察情境作用會導致情境支離破碎并讓問題與情境分離。因此,整體論思想越來越受到管理學界的推崇,以整體論為主導、還原論為補充的思潮也隨之涌現[43-45]。情境基礎觀即是建立在整體論思想之上,揭示并還原管理實踐本身的復雜性與動態性,通過系統把握情境要素及其復雜關系進行管理理論構建。

第三,情境基礎觀是對傳統管理理論范式的發展與延伸。情境基礎觀與產業基礎觀、資源基礎觀、制度基礎觀等一系列傳統理論范式的區別在于,各理論范式是建立在特定情境基礎上對現象進行理論化解釋,并認為其所聚焦的特定情境在解釋現象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如資源觀下的資源情境決定企業競爭優勢,制度觀下的制度情境塑造企業戰略行為等;而情境基礎觀是在整合多層次、多類型的情境要素基礎上對特定現象給出情境化解釋,是一種多元化、整合性的研究視角與范式,強調不同時空下產生決定性作用的情境要素具有差異性與多樣性,而非單一要素決定。需要強調的是,情境基礎觀并不是對傳統理論范式的否定,也不是對不同理論視角下情境要素的簡單疊加,而是對多元理論范式的有機整合與延伸。一方面,情境基礎觀不受限于特定的前提假設,而是結合各理論范式在發掘特定情境上的優勢,根據管理實踐現象聚焦當前時空下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情境要素。另一方面,基于多重情境要素的聚焦形成情境組合,通過深度解析內外情境要素關系及其相互作用來發展蘊含本土特色的管理理論。

基于情境基礎觀的概念內涵,下文將針對情境要素類型及特性進行解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情境基礎觀框架的搭建,豐富和拓展現有的情境理論。

三、情境基礎觀的情境要素解構:本質性與異質性

(一)情境要素本質性:宏觀、微觀情境架構

在Tsui等(2006)[46]針對中國管理研究提出情境化作為本土管理發展的重要途徑之前,情境通常被管理研究者當作理所當然的現象或背景嵌入研究中,研究者未能意識情境要素在理論框架的搭建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隨著情境化被引入中國本土管理研究,學界才真正出現情境的意識覺醒,從而掀起了一股“情境化運動”。一批學者開始聚焦情境體系的構建,嘗試厘清情境要素的類別及其在理論研究中的作用效果[47],情境才正式作為研究要素與變量被各類研究廣泛提及和運用。

圍繞管理主體(who)、實踐發生時機(when)與地域(where)大體上形成了本土情境的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的要素架構。宏觀層面,早期的情境研究主要圍繞組織的外部環境特征進行情境要素的提煉,形成了諸如PEST情境模型[47]、MIT框架[48]、轉型情境和文化認知情境二維模型[37]的宏觀架構。在具體理論領域下,部分研究緊密結合本領域主流理論視域對宏觀情境要素進行了探索,提出一些相對細化且具有一定本土特色的外部情境要素,如市場轉型[12]、傳統性[49]、技術追趕[50]等。微觀層面,基于外部宏觀架構的探索,情境研究將注意力轉向組織內部,認為情境實際上兼具主客觀雙重屬性,情境原型是認知原型的一種[51],強調組織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來自個體或組織心理上對環境的主觀認知。根據“個人—團隊—組織”的研究層次,由技術、戰略、制度和結構等內部情境要素整合構成了具有多維因果關系、高階次解構流程和多重信息回路的組織內部情境架構[52]。其中,技術、戰略、制度和結構等微觀架構可細化為組織學習、組織能力、群體結構等多個情境維度。除此之外,為響應快速涌現的本土實踐,有學者結合時間和空間視角對多元特征及動態演變的情境譜系進行了探討[40],率先開啟了對組織內外部情境要素間復雜關系的新思考。

然而,不管是外部宏觀要素還是內部微觀要素,現有的情境研究都主要聚焦于粗粒度且具有本質特性的基本要素展開。這種體系化的情境架構雖能夠圍繞組織認知與行為環境進行廣泛覆蓋,使情境化和情境溯因有跡可循,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粗粒度的基本要素不僅在數量上單一,而且泛化的情境內涵掩蓋了細分情境的獨特內核。

(二)情境要素異質性:本土社會文化

闡釋人類學認為,真正的“深度描寫”和理論詮釋要有特定的文化和社會背景[53]。文化作為社會或組織最深層次、無意識的部分,塑造了人們內在的思維模式和參考架構,是一個群體在解決其外部適應性問題以及內部整合問題時習得的一種共享的基本假設模式[54]。中國情境所孕育的傳統文化底蘊與社會道德規范不同于其他地域,其在政治體制建設、技術進步、組織關系形成過程中起到持久且深遠的支撐作用。如儒家哲學、道家思想、墨家學說、易學文化等中國傳統智慧不僅以一種根源性假設根植于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認知結構中,還作為一種理念以及方法論體現于實踐者改造世界的行為邏輯與管理實務中。因此。針對情境架構存在內涵泛化、獨特性缺乏的局限,學界普遍認為地域獨特的社會文化蘊含著理論創新的重大機遇。

目前,不少學者基于中國獨特的社會文化基因提煉了一些獨具本土特色的情境概念及管理思想,大體上形成兩類研究。

一是在現有理論模型中,嵌入具有本土社會文化特征的情境要素進行擴展,或/和利用本土情境下特定的理論邏輯來解釋關系[35,55]。一方面,情境因素可作為自變量、中介變量、調節變量嵌入現有理論模型中,起到理論拓展的作用。對此,Xin和Pearce(1996)[15]由儒家思想提出“關系(guanxi)”的概念,以此探究其對不同性質企業的重要性,并對以往文獻中“社會網絡”概念的內涵進行了拓展;Luo(2005)[56]基于中國近親關系中的傳統道德規范提煉“特定信任”的概念,探討兩種不同類型網絡中的結構位置與信任的關系;曲怡穎等(2021)[57]檢驗了“集體主義傾向”對自我犧牲型領導與基于領導的自尊的調節作用,增強了自我犧牲型領導作用效應的個體差異的解釋力度。另一方面,還有研究通過中國情境下獨有的思想邏輯闡釋現有理論中的關系,以實現理論拓展。如劉志陽和莊欣荷(2022)[58]運用陰陽平衡觀就組織理念混合性對社會企業使命偏離的影響進行了解讀;Choi和Chen(2006)[59]運用“五倫”思想探討了工作需求和感知家庭需求的性別差異,以及這些感知需求對生活壓力的影響。

二是通過對本土社會文化的深刻解讀并以此為內核,提出獨具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和思想[55]。代表性理論包括和合管理、C理論、陰陽管理哲學等。具體來說,和合管理吸收了儒釋道三家的智慧結晶,強調“以人為本”與“和合”疊生的價值觀,強調人的和睦、合作關系的管理[60];C理論將中國傳統學術七家(易家、儒家、道家、兵家、墨家、法家、禪學)精髓滲透于各部分管理功能與整體管理體系之中,形成了集成8個管理功能(8個C)的核心觀點[61];Li(2012)以儒釋道三家為思想精髓,形成了以“道”(主客統一,天人合一)為本體論,“陰陽”(正反雙方,相生相克)為認識論,以及“悟”(直覺想象,以比喻類推為具體方法獲得洞見)為方法論的管理哲學體系[62]等。

從聚焦于本土社會文化情境的管理研究可見,與宏觀、微觀情境架構的粗粒度和本質性所不同的是,這類情境要素通過涵攝獨特的本土社會文化而具備細粒度和異質性,在很大程度上對宏觀、微觀情境架構形成了補充,也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管理理論的必要組成部分。

基于此,本研究整合宏觀、微觀情境架構和涵攝社會文化的情境要素,將情境基礎觀的情境要素分為具有本質性的基本要素和具有異質性的獨特要素兩類,形成情境基礎觀的“情境譜系”,如圖1所示。其中,情境譜系的外層即具有粗粒度和本質性的基本要素,涵蓋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基本要素因具備本質性,能夠為本土管理理論與西方管理理論的對話建立橋梁。情境譜系的內層即具有細粒度和異質性的獨特要素,是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為核心發展而來,并嵌入本土社會文化特征的情境要素和以本土社會文化為內核的中國特色管理思想。獨特要素因具備異質性,從而賦予了本土管理理論有別于西方管理理論的特殊性,也是本土管理理論立足于世界管理知識體系的根基所在。

實際上,情境要素譜系化的觀點并不罕見。如藍海林(2014)[63]整合了轉型經濟、新興市場、差異制度等外部情境與企業制度地位、資源能力、管理傳統等內部情境,探討了企業內外的情境組合對其戰略行為的交互作用。蔡莉等(2019)[64]為探討中國情境下創業者或新企業所面臨的獨特現象,對中國情境要素(制度、市場、文化)進行了歸納。當然,這些研究更多是針對特定研究現象進行的思考和總結,而非從情境理論視角展開。立足于VUCA時代下本土管理情境特征的結構化演化,高昕和蘇敬勤(2024)[40]首次提出了“情境譜系”的概念。基于此,本研究在這些情境要素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就情境基礎觀對譜系化的情境要素進行了初步描畫,將紛繁復雜的情境要素提煉為基本要素和獨特要素,為深度情境化的管理研究奠定基礎。

四、情境基礎觀框架的搭建:管理實踐—情境化—管理理論

(一)情境深化:平衡情境要素的本質性與異質性

由情境基礎觀的要素解構可見,情境要素本身存在“本質性”與“異質性”的矛盾特性。從知識論角度,伴隨本土管理理論的普適性與特殊性之間的爭議,情境作為理論基石與研究哲學,其本質性和異質性也存在張力。一方面,過度強調情境的本質性,泛化的情境架構往往掩蓋了細分情境的獨特所在,導致研究者在本土理論構建時缺乏深刻洞見;另一方面,過度強調情境的異質性,紛繁復雜的細分情境要素則可能導致研究的復雜化和碎片化,進而削弱理論的普適性以及分析與解決實踐問題的整體性。因此,如何取得情境的本質性與異質性之間的動態平衡,成為應對本土管理理論的普適性與特殊性悖論問題的突破口,是打破現有管理研究囿于情境深描不足的關鍵。

在復雜動態的情境要素不斷涌現與疊加情形下,情境本質性與異質性的平衡需要處理好不同情境要素之間的關系。

其一,厘清核心要素與邊緣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情境要素的區分與關聯。由于地域不同,處于發展階段的企業所面臨的情境特征不盡相同,且情境要素存在非同步、非均衡的演變速率與方向[40],故研究問題受到多因素、多層次、動態化的復雜情境影響。為確保研究內容的聚合,一方面,要對特定現象中的多元情境要素進行區分。依據研究要素的相關性,剔除與研究問題相關度弱的邊緣情境要素,保留與研究問題高度相關的核心情境要素。另一方面,對多重核心情境進行要素關聯。即立足于管理實踐的復雜動態屬性,從時空多維角度充分解析多重核心情境之間的交互、傳導及協同效用,考察情境組合與組織行為之間的因果關聯,深度詮釋實踐現象并搭建理論框架。

以平臺經濟為例,平臺型組織作為新興組織形態,其在發展過程中面對不斷演變的多重情境要素。從制度角度看,在平臺擴張的早期,因缺乏針對新興事物的法律法規,平臺企業的快速成長有著較為寬松的制度環境。隨著平臺經濟進入規范化階段,最初的制度缺位演變為政府強力監管的制度剛性環境,從而對平臺的“野蠻生長”行為形成制度約束。從市場角度看,在平臺經濟探索的萌芽期,平臺企業數量少、種類集中,以門戶網站、即時通信、搜索引擎等為主,廣闊的市場空間亟待開拓。隨著數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互聯網用戶數量的激增,平臺企業數量和種類倍增,如社交、團購、打車等新興業務急劇迸發,形成多元化市場競爭格局。因此,針對平臺型組織的研究應把握好研究對象所面對的動態化情境特征,如制度環境由柔性變為剛性、市場競爭由藍海轉為紅海等。在制度變革時期,平臺企業戰略行為受制度環境影響大,而在制度非變革時期,探討平臺戰略問題則更應聚焦于資源、產業等競爭環境。蔡寧等(2017)[65]針對網約車行業的制度變革,對滴滴出行平臺面對制度壓力的戰略選擇過程進行了解構,形成了合法性機制與效率機制整合的戰略選擇模型。

其二,深化基本要素與獨特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情境組合化效用的外推。情境要素的雙重特性意味著中國情境下的管理實踐及理論并非全然新穎且特殊。因此,在核心要素組合確定的前提下,需要厘清多重核心要素中具備本質性的基本要素以及異質性的獨特要素。通過對比本土管理理論與其他情境下生成的管理理論的共通及差異之處,深化基本要素與獨特要素之間的關系,以明確本土管理理論的適用范圍和外推邊界。

以應對悖論問題為例,中國人擅長采用陰陽思維認識世界,這一思維接近于西方哲學中的動態均衡,認為悖論是組織所固有的且存在于持續的動態均衡中[66]。而陰陽思維又區別于黑格爾的辯證法,其假定矛盾雙方是可以并且應該在更高層次上,通過揚棄而達到矛盾的根本解決[67]。這種共通與差異的對比即是對情境本質性與異質性的區分,并在東西方理論思維之間建立起橋梁。武亞軍(2013)[68]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對任正非基本思維模式“悖論整合”的提煉,也是在東西方思維的對比基礎上,圍繞高階層視角的戰略管理理論進行的豐富和拓展。

總體而言,通過對多重情境要素關系的處理,能夠幫助研究者深化對譜系化情境要素的認知,形成“情境深化”的理論解釋。通常而言,情境化的關鍵在于理解情境與理論之間的相互作用[11]。因此,情境譜系為多重情境組合與復雜實踐解構提供了前設思維,情境深化則進一步在譜系化情境要素與本土管理理論之間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兩者共同組成情境化的兩個關鍵步驟,即基于情境要素譜系中多重情境要素的析出,通過情境要素關系的處理平衡情境的矛盾特性,構建兼顧“本土特色”與“整體普適”的本土管理理論。

(二)情境基礎觀框架:內核與外緣

本研究進一步通過整合情境譜系與情境深化打開情境化的“黑箱”,構建了“管理實踐—情境化(譜系-深化)—管理理論”的情境基礎觀框架,如圖2所示。

情境基礎觀框架基于情境基礎觀扎根管理實踐的屬性,遵循整體論方法,由管理實踐到情境化再到管理理論,形成自下而上的體系。其中,管理實踐為根基,管理理論的構建為最終目的,情境譜系與情境深化耦合成為情境基礎觀框架的情境化內核,“管理實踐—情境化—管理理論”則架構了情境基礎觀框架的外緣。具體闡述如下:

第一,情境基礎觀框架的內核。情境化作為銜接實踐與理論的中間環節,是情境基礎觀框架的內核,由情境譜系和情境深化緊密耦合而成。從情境譜系與情境深化的關系來看,一方面,鑒于管理實踐要素的多樣性和譜系化特征,情境譜系是對復雜管理實踐下多重情境要素的系統挖掘,構成情境深化的基石;另一方面,情境深化建立在情境譜系基礎上,對情境要素關系進行深度刻畫(包括“核心—邊緣”要素關系與“基本—獨特”要素關系的處理),最終實現情境要素矛盾特性的平衡。基于情境譜系與情境深化兩者相輔相成的關系,情境化內核有機連接了由實踐現象化、構念化、框架化到理論化的整個理論構建鏈條[40]。具體而言:其一,在本土管理研究的現象化與概念化前端,基于時空情境敏感性識別研究對象所處背景并洞察研究問題。研究問題的提出能夠幫助研究者進一步聚焦觸發現象發生與發展的多重情境要素,實現現象的概念化,這一過程即情境要素譜系化的過程。其二,在本土管理研究的框架化中端,對多重情境要素進行核心要素與邊緣要素的區分與關聯,搭建本土管理理論框架。其三,在本土管理研究的理論化終端,通過理論對話深化基本要素與獨特要素之間的關系,將核心情境組合化效用外推,凸顯理論的本土特色與普適價值。框架化中端與理論化終端的過程,即情境深化的過程,通過深度解析情境要素組合關系實現理論構建。

第二,情境基礎觀框架的外緣。一方面,情境基礎觀根植于本土管理實踐,情境要素充當了情境基礎觀的載體,承載復雜動態的實踐要素,情境要素關系作為機制連接了情境要素與管理理論,總體上形成由“根基—載體—機制—構建”所串聯的情境基礎觀框架外緣。另一方面,由管理實踐、情境化到管理理論的整體論思想源于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整體觀”,包含三層涵義:第一層,對管理實踐的整體性認知。由于管理實踐是由實踐活動、實踐者、觸發因素及發生機理、實踐情境四大要素集合而成,故管理實踐既包括組織規章制度、基礎設施等外顯性活動,也包含員工價值觀、組織氛圍等內隱性特征,且在不同歷史發展時期呈現階段性特征,在不同區域文化主導下的管理理念和決策模式也不盡相同。因此,對于管理實踐要以整體觀對其中的部分和整體、微觀和宏觀、隱性和顯性關系進行全面認知。第二層,對情境的整體性挖掘。在管理實踐的四大要素聯動下,情境要素顯現了多重要素疊加組合的復雜性,以及要素演變速率和幅度的非對稱性[40]。因此,在動態性與復雜性的雙重維度下,不僅要對有關人、物質、理念等各方面的情境要素進行系統性挖掘,還要根據時空特性全面考察差異化情境組合對組織行為的影響。第三層,對管理理論的體系構建。本土管理理論構建的歸屬是形成體系化的中國特色管理理論,并嵌入世界管理知識體系中,成為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貢獻于人類知識體系。盡管現階段以具體化、分割式的管理知識洞見為主,但隨著本土管理理論研究的逐漸延展和壯大,碎片化的管理知識定然要邁向體系化的集成。因此,在理論層面,整體觀體現于對眾多細分理論進行內在關聯和歸納升維,最終集成為本土管理理論體系。

五、基于情境基礎觀的本土管理理論體系構建

在管理研究中,理論通常可劃分為三個層次:研究對象高度抽象且復雜的宏大理論(宏觀理論),受特定情境約束的中層理論(中觀理論)與細微理論(微觀理論)。盡管宏大理論通過抓住紛繁復雜現象背后的本質規律而被認為是具有“去情境化”的特性,但不可否認的是,任何知識都是在特定文化及語境下產生的,因而難以避免帶有一定的時代性和區域性。與此同時,三個層次的理論關系既非相互割裂,也非簡單加總,而是由細分時空情境下產生的中、微觀理論有機連接,構成了宏大理論的基礎。由此可見,這種理論體系的連接與搭建工作是建立在情境的譜系與深化基礎上。與此同時,高情境化取向的本土管理理論構建、檢驗與應用需要以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展開。因此,本研究在情境基礎觀概念及框架搭建的基礎上,結合研究方法的運用,就本土管理理論體系的構建路徑提出一些思考,形成理論“探索—檢驗—應用”與情境“挖掘—整合—拓展”相協同的理論體系構建路徑,如圖3所示。

具體闡述如下:

第一,理論探索—多重情境要素挖掘。這一過程發生于本土管理理論的散點式構建階段,以質性研究為主深度挖掘復雜經驗事實中的情境要素組合,通過情境組合的理論化實現扎根本土管理實踐的中、微觀理論框架搭建。首先,基于時空情境敏感性,從實踐中識別新現象及洞察新問題,對現象發生的背景層情境與對象層情境進行初步歸納,提煉具有本質性與獨特性的情境要素組合。其次,綜合實踐現象發生的特定時空,將基本要素和獨特要素進行相關性排序與溯因,剝離弱相關的邊緣情境,保留強相關的核心情境。深度刻畫獨特要素的情境內涵,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情境概念,并運用情境特定的理論邏輯將離散的核心要素進行關聯和解釋,以此構建理論模型。最后,對情境譜系的效用與現有理論進行迭代討論,從紛繁復雜的獨特本土情境中提煉理論適用邊界,析出理論貢獻并實現研究結論外推。值得注意的是,散點式理論構建階段著重探索的是具有特定時空情境特征的中、微觀理論。

第二,理論檢驗—情境的整合升維。這一過程以本土管理理論的網狀式連接為主,針對現實中情境組合的不斷更迭,形成“理論探索—理論驗證”的方法組合,靈活運用多元研究方法(如質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QCA、混合研究方法)對情境要素進行整合與升維,通過理論情境的高階化橋接宏、中、微觀理論。具體地,是在管理實踐愈漸復雜化和動態化背景下,運用整體觀對管理實踐中具體的局部情境與泛在的宏觀情境進行綜合把握,既關注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非對稱關系,又重視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因果關系,形成管理實踐的整體性認知。綜合運用歸納、溯因與演繹的推理分析,對中、微觀理論的情境要素進行關系修正與深化,包括要素之間的隸屬關系、包含關系、并列關系、聯結關系、因果關系等各類邏輯關系。由中、微觀理論的連接與抽象,構建更高層次、包含更多情境維度的宏大理論。

第三,理論應用—情境邊界拓展。這一過程以本土管理理論的體系化集成為主導,針對當代數字技術支撐下不斷涌現的管理新現象,以新興研究方法,如大數據分析、視覺分析為主,主流管理研究方法為輔,探索未知的實踐領域和情境要素,洞見新規律、拓寬人類認識邊界。當下,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各種創新不斷涌現,管理系統面臨的環境不確定、信息不完整等問題日益突出,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非線性關聯難以辨別,其外在動態演化的方向更加難以捉摸[69],對研究技術與分析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應對VUCA時代下管理實踐的高度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主流的管理研究方法形成了有益的補充,也為已有的管理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基于此,本研究倡導將新興研究方法與主流管理研究方法相結合,更好地識別與預測未知的實踐領域,拓寬情境邊界、延伸理論適用范圍,并更廣泛地解決經濟社會中的復雜管理問題,實現本土管理理論的邏輯化與體系化。

六、結 論

當前,中國企業實踐不斷涌現,情境作為研究的基本要素、認識觀、思維邏輯,在本土管理實踐解讀與管理理論構建上顯得愈發重要。為響應學界呼吁和推動本土管理理論體系的構建,針對現有管理理論范式在解構復雜動態管理實踐上缺乏整體性的局限,本研究基于情境理論,提出情境基礎觀作為新的理論研究范式。通過明晰情境基礎觀的概念內涵、要素解構與框架搭建來實現碎片化情境研究的系統集成,改變當前管理研究對中國管理實踐所存有的泛化或單一化的情境認知,并架構起由實踐、情境通往理論的橋梁。

具體而言:首先,本研究基于傳統管理理論范式的有機整合,提出以情境要素、要素關系和整體論為內涵的情境基礎觀概念。其次,在現有的情境研究基礎上,析出情境基礎觀的兩類情境要素。一類產生于宏、微觀情境架構研究,是具有粗粒度、本質性的基本要素,另一類根植于本土社會文化,是具有細粒度、異質性的獨特要素,兩類情境要素共同描畫了“情境譜系”。再次,針對現有的管理研究缺乏情境深描的現實問題,通過情境要素關系的處理,平衡情境的矛盾特性,實現情境譜系基礎上的“情境深化”。進一步地,研究以情境譜系與情境深化為情境化內核,以“管理實踐—情境化—管理理論”為外緣,架構了由管理實踐通向管理理論的情境基礎觀框架。最后,基于情境基礎觀概念及框架的搭建,結合多元研究方法,提出了理論“探索—檢驗—應用”與情境“挖掘—整合—拓展”相協同的理論體系構建路徑。總體上,本研究期望通過管理研究的情境基礎觀內涵及框架構建,幫助研究者進一步深入理解情境與管理實踐、管理理論之間的關聯,也為構建本土管理理論體系以及管理的中國學派添磚加瓦。

此外,本土管理研究在情境學派的長期努力下,已向世界管理舞臺邁出了一大步。在情境基礎觀構建的基礎上,未來還可從三方面持續推進本土管理理論體系與管理的中國學派的構建:

第一,堅持情境基礎觀的理論研究范式,進行“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理論開發。情境源自實踐,也是區分理論時空差異的基本元素。對比西方實踐情境,中國實踐情境以獨特的文化傳統、制度基礎和地域特征成為本土管理理論的立足之本。因此,既要避免盲目照搬西方的思維邏輯解讀本土管理現象,也要避免“不明就里”地沿用西方理論視域下對中國實踐情境的“偏狹性”認知[39]。堅持情境基礎觀的理論研究范式,運用本土情境下的語言與思維解構本土新興現象,構建具有原創性的概念和理論框架。

第二,依托不同行業、區域、歷史階段下的差異化情境對本土管理實踐進行根源性思考,豐富與深化情境譜系的內涵與層次。研究者既要深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理念與哲學體系的理解,也要夯實以管理實踐為本體的學理基礎;立足于不同行業、區域、歷史階段的本土實踐,開展更為細致、更有說服力的情境研究,識別和剖析真正具備本土文化內核的情境要素。

第三,針對本土理論碎片化的問題,在情境深挖的基礎上實現情境的整合與外推,推動本土理論從特殊性走向普適性。一方面,情境的譜系化思路為復雜動態的管理實踐解構提供了基礎;另一方面,情境的系統特征與組合深化是連接碎片化本土管理新知的關鍵。因此,基于譜系化的情境要素深挖進行情境的整合升維,推動本土管理理論由碎片化知識走向網狀式連接與體系化集成,最終實現本土管理理論體系的國際化。

參考文獻:

[1]CAPPELLI P,SHERER P. The Missing Role of Context in OB:The Need for a Meso-Level Approach[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1,13:55-110.

[2]MOWDAY R T,SUTTON R I. Organizational Behavior:Linking Individuals and Groups to Organizational Context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3,44(1):195-229.

[3]杜威全集·晚期著作(1925-1953):第十二卷(1938)[M]. 邵強進,張留華,高來源等,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張佳良,劉軍. 本土管理理論探索10年征程評述——來自《管理學報》2008~2018年438篇論文的文本分析[J]. 管理學報,2018,15(12):1739-1749.

[5]蘇敬勤,馬歡歡,張帥. 本土管理研究的傳統文化和情境視角及其發展路徑[J]. 管理學報,2018,15(2):159-167.

[6]蘇敬勤,劉電光. 含攝情境的管理理論是否具有普適性[J]. 管理學報,2016,13(8):1105-1114.

[7]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8]尚航標,黃培倫. 新制度主義對戰略管理的理論意義[J]. 管理學報,2011,8(3):396-402.

[9]施良方. 學習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0]PEPPER S C. Word Hypotheses[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2.

[11]陳曉萍,沈偉. 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第三版)[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12]NEE V.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Market Transition:Hybrid Forms,Property Rights,and Mixed Economy in China[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2,37(1):1-27.

[13]張媛,孫新波,何建篤,等. 新興市場企業在發達市場的合法化演化機理研究——基于資源拼湊視角[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2,43(10):123-142.

[14]SUN P,MELLAHI K,THUN E. The Dynamic Value of Mne Political Embeddedness:The Case of the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0,41(7):1161-1182.

[15]XIN K K,PEARCE J L. Guanxi:Connections as Substitutes for Formal Institutional Suppor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6):1641-1658.

[16]WHETTEN D A. An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Context and Theory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Organizations[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9,5(1):29-56.

[17]TOLMAN E C. Purposive Behavior in Animals and Men[M]. 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1932.

[18]劉俊杰. 西方產業組織理論及其研究范式的演進[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128-132.

[19]杜國臣,呂振艷. “戰略三角范式”下的企業集團競爭優勢——理論框架與研究綜述[J]. 經濟管理,2013,35(5):179-189.

[20]曾萍,呂迪偉. 中國企業成長戰略選擇:基于三種基礎觀的分析[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4):51-57.

[21]RUMELT R P.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Profitabilit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2,3(4):359-369.

[22]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23]BAKER T,NELSON R E. 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5,50(3):329-366.

[24]SIRMON D G,HITT M A,IRELAND R D.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1):273-292.

[25]TEECE D J,PISANO G,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26]杜運周,孫寧. 構建中國特色的管理學理論體系:必要性、可行性與思路[J]. 管理學報,2022,19(6):811-820,872.

[27]魏江,劉嘉玲,劉洋. 新組織情境下創新戰略理論新趨勢和新問題[J]. 管理世界,2021,37(7):182-197,13.

[28]HE X,BROUTHERS K D,FILATOTCHEV I. Resource-Based 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On Export Channel Selection and Export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3,39(1):27-47.

[29]宋華,盧強. 什么樣的中小企業能夠從供應鏈金融中獲益?——基于網絡和能力的視角[J]. 管理世界,2017(6):104-121.

[30]陸亞東,孫金云. 中國企業成長戰略新視角:復合基礎觀的概念、內涵與方法[J]. 管理世界,2013(10):106-117,141,187-188.

[31]TSUI A S. From Homogenization to Pluralism: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Research in the Academy and Beyond[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6):1353-1364.

[32]MARCH J G. Parochialism in the Evolution of a Research Community:The Case of Organization Studies[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1):5-22.

[33]蘇敬勤,張琳琳. 情境內涵、分類與情境化研究現狀[J]. 管理學報,2016,13(4):491-497.

[34]ROUSSEAU D M,FRIED Y. Location,Location,Location:Contextualizing Organizational Research[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1,22(1):1-13.

[35]JIA L,YOU S,DU Y. Chinese Context a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search:A Three-Decade Review[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12,8(1):173-209.

[36]任兵,楚耀. 中國管理學研究情境化的概念、內涵和路徑[J]. 管理學報,2014,11(3):330-336.

[37]李垣,田龍偉. 中國情景與中國管理研究:轉型特征與文化認知特征的整合觀點[J]. 管理學報,2013,10(2):168-170,205.

[38]呂力. 文化深層結構視角下管理的中國經驗、邏輯及其揚棄[J]. 管理學報,2015,12(11):1571-1578,1645.

[39]魏江,楊佳銘,陳光沛. 西方遇到東方:中國管理實踐的認知偏狹性與反思[J]. 管理世界,2022,38(11):159-174.

[40]高昕,蘇敬勤. VUCA時代本土管理情境特征的結構化演化研究[J]. 管理工程學報,2024,38(2):1-13.

[41]楊雅程,雷家骕,陳浩,等. 加工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機理——基于資源編排視角的案例研究[J]. 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22,15(2):198-220.

[42]盛昭瀚. 管理:從系統性到復雜性[J]. 管理科學學報,2019,22(3):2-14.

[43]席酉民,劉鵬. 管理學在中國突破的可能性和途徑——和諧管理的研究探索與擔當[J]. 管理科學學報,2019,22(9):1-11.

[44]劉曙光. 新文科與思維方式、學術創新[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8(2):18-22,34.

[45]盛昭瀚,于景元. 復雜系統管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新領域[J]. 管理世界,2021,37(6):36-50,2.

[46]TSUI A S. Contextualization in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6,2(1):1-13.

[47]蘇敬勤,劉暢. 中國企業外部情境架構構建與研究述評[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16,38(3):3-18.

[48]魏江,劉洋. 中國企業的非對稱創新戰略[J]. 清華管理評論,2017(10):20-26.

[49]FARH J,EARLEY P C,LIN S. Impetus for Action:A Cultural Analysis of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Chinese Societ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3):421-444.

[50]吳東,吳曉波. 技術追趕的中國情境及其意義[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13,29(11):45-50.

[51]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 Englewood Cliffs:Pretice Hall,1986.

[52]黃海昕,蘇敬勤,楊松,等. 中國本土企業內部情境的內涵解構與交互系統邏輯建構[J]. 管理學報,2019,16(3):325-332.

[53]克利福德·吉爾茲. 地方性知識[M]. 王海龍,張家瑄,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54]SCHEIN E H.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10.

[55]劉人懷,姚作為. 傳統文化基因與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的對接:現有研究策略與未來探索思路[J]. 管理學報,2013,10(2):157-167.

[56]LUO J. Particularistic Trust and General Trust:A Network Analysis in Chinese Organizations[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3):437-458.

[57]曲怡穎,徐振亭,閆佳祺. 自我犧牲型領導對員工工作-家庭平衡的影響:鏈式中介與集體主義傾向的調節[J]. 管理評論,2021,33(12):272-283.

[58]劉志陽,莊欣荷. 組織理念混合性對社會企業使命偏離的影響:基于陰陽平衡觀的視角[J]. 管理工程學報,2022,36(5):35-48.

[59]CHOI J,CHEN C C.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ceived Work Demands,Family Demands,and Life Stress Among Married Chinese Employees[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6,2(2):209-229.

[60]黃如金. 中國式管理的靈魂[J]. 經濟管理,2008(18):60-68.

[61]成中英,呂力. 成中英教授論管理哲學的概念、體系、結構與中國管理哲學[J]. 管理學報,2012,9(8):1099-1110.

[62]LI P P.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of Indigenous Research:The Geocentric Implications of Yin-Yang Balance[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2,29(4):849-872.

[63]藍海林. 中國企業戰略行為的解釋:一個整合情境-企業特征的概念框架[J]. 管理學報,2014,11(5):653-658.

[64]蔡莉,葛寶山,蔡義茹. 中國轉型經濟背景下企業創業機會與資源開發行為研究[J]. 管理學季刊,2019,4(2):44-62,134.

[65]蔡寧,賀錦江,王節祥. “互聯網+”背景下的制度壓力與企業創業戰略選擇——基于滴滴出行平臺的案例研究[J]. 中國工業經濟,2017(3):174-192.

[66]SMITH W K,CUNHA M P E. A Paradoxical Approach to Hybridity:Integrating Dynamic Equilibrium and Disequilibrium Perspectives[C]. Besharov M L,Mitzinneck B C. Organizational Hybridity:Perspectives,Processes,Promises. Bingley:Emerald Publishing Limited,2020,69:93-111.

[67]李平. 中國本土管理研究與中國傳統哲學[J]. 管理學報,2013,10(9):1249-1261.

[68]武亞軍. “戰略框架式思考”、“悖論整合”與企業競爭優勢——任正非的認知模式分析及管理啟示[J]. 管理世界,2013(4):150-163,166-167,164-165.

[69]汪壽陽,胡毅,熊熊,等. 復雜系統管理理論與方法研究[J]. 管理科學學報,2021,24(8):1-9.

[責任編輯:陶繼華,程 靖]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91精品国产福利|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福利一区在线| 国产色婷婷|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夜夜爽免费视频| 日韩在线1|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免费jizz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啪啪| 高清不卡毛片| 久久久久久久97|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欧美午夜一区|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色视频在线|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网站|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99热免费在线| 亚洲天堂久久久|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91激情视频|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无码一区18禁|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欧美午夜小视频|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不卡无码网|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不卡无码网| www.日韩三级|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欧美天天干|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欲色天天综合网|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欧美第一页在线| 色亚洲成人| 不卡无码网|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9视频只有精品| 欧美影院久久| 欧美在线黄|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