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民
【摘要】圍繞互聯網技術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展開研究,闡述了互聯網技術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優勢,認為有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步發展,且能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有效引導學生開展個性化自主學習。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對信息化教學模式展開細致闡述,以期能為一線教學改革和創新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技術;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互聯網技術是指利用互聯網及相關技術在教育過程中應用的各種工具、平臺和資源,包括在線學習平臺、遠程教育系統、虛擬實驗室、教學視頻、網絡課程、在線討論論壇等。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通過應用互聯網技術,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學習,獲取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并與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和合作,實現個性化、靈活和互動性強的學習體驗。同時,教育者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收集學生的多項學習數據,再根據信息反饋為其提供個性化指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互聯網技術對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改革和創新具有重要價值,可以為高中信息技術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支持,能夠持續推動高中教育的創新和進步。
一、互聯網技術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1.拓展課程教學資源,有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步發展
互聯網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如在線教材、教學視頻、模擬實驗等,學生可以通過在線資源深入學習,參考多種材料,從不同角度探索課程內容,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因此,拓展課程教學資源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它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輔助資源,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1]。首先,教師可結合具體的教學要求借助互聯網技術搜集相關的學習材料,包括開放性資源庫、網絡搜索引擎、在線課程和教學視頻、學術論文和研究資料等,學生可以獲取最新的科技信息,了解技術發展趨勢,并學習如何篩選和評估信息的可靠性[2]。同時,互聯網技術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包括互動式學習平臺、虛擬實驗室和模擬環境、多媒體素材和游戲化學習等。舉例來說,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可以通過在線編程學習平臺設置實踐課程,在虛擬化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編程能力,有興趣的學生還可參與編程競賽或開源項目,通過互聯網獲取相關資源和支持。比如在編程競賽中,學生可以通過在線編程學習平臺參加各類編程競賽和挑戰,如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Google Code Jam等。這些競賽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編程題目,涵蓋了算法、數據結構、編程語言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比賽的題目描述和提交代碼的方式,與其他參賽者進行競爭,鍛煉學生的編程能力、算法設計與分析能力,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2.細化課程教學內容,有助于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通過應用互聯網技術能夠進一步細化課程教學內容,有助于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其中,互聯網技術的精細化演示操作過程和個性化講解與演示是關鍵,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虛擬實驗室和模擬環境等工具,對知識的應用過程進行精細化演示,通過視覺效果、交互操作和實時反饋等方式,生動地展示信息技術的具體應用場景和操作步驟,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識[3]。舉例來說,對于數據庫管理方面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利用虛擬實驗室平臺來展示數據庫的創建、查詢和更新等操作過程。學生可以在模擬的數據庫環境中進行實際操作,觀察數據的變化和查詢結果,從而深入理解數據庫管理的原理和應用。例如,在學習數據庫查詢語言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實驗任務,要求學生編寫SQL查詢語句,從數據庫中檢索滿足特定條件的數據。學生可以通過虛擬實驗室平臺連接到模擬的數據庫,編寫查詢語句并執行,觀察返回的結果是否符合預期。他們可以通過不斷嘗試和調整查詢語句,加深對SQL查詢語言的理解和應用。通過這樣的虛擬實驗室平臺,學生可以進行實際的數據庫操作,親身體驗數據庫管理的過程和效果。他們可以觀察和分析數據的變化,探索數據庫管理的原理和技術,加深對數據庫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3.分析課程教學情況,有助于引導學生開展個性化自主學習
新課改的實施要求課程教學做到因材施教,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指導,鼓勵學生能夠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明確學習目標,選擇具體的學習內容,制定個性化學習進度,以此實現自主性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提供的工具和平臺對不同學生學習情況包括學習興趣、學習進度等進行細致分析,基于分析結果制定教學輔導措施。首先,互聯網技術可以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包括學習進度、答題情況、錯題率等,從中獲取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需求。通過這些數據,教師可以分析不同學生的學習基本情況,找到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再通過有針對性的指導方式幫助學生在知識掌握和技能提升方面得到更好的支持。其次,互聯網技術還提供了在線學習平臺和自適應學習系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節奏和能力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安排學習時間以及自主評估學習成果,學生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舉個例子,學生可以利用在線學習平臺參與自主學習課程,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學習內容,并通過在線練習、討論和反饋進行自主學習[4]。通過制定個性化學習路徑可促進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同時又能獲得即時的學習反饋,進而指導學生發現不足點和進步點,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更大程度上提升學習成果。總之,互聯網技術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通過分析課程教學情況,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自主學習能力。
二、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分析
1.遠程實驗與模擬環境
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中,遠程實驗和模擬環境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實踐機會。傳統上,學生在實驗室中進行實驗需要受限于時間、設備和資源等方面的限制,而通過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則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可以利用遠程實驗平臺在線進行各種計算機編程實驗,通過虛擬實驗室進行模擬和操作。這樣的模擬環境具有實驗過程的真實性,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觀察和理解實驗現象,掌握實驗技巧。同時,遠程實驗還提供了更安全和經濟的實驗環境,減少了實驗過程中的安全風險和資源浪費。通過遠程實驗和模擬環境,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實驗原理和技術應用,培養實踐操作能力和科學思維[5]。
例如,在高一信息技術必修一“數據與計算”第一單元“數據的計算”的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虛擬實驗室進行模擬和操作,學習并實踐數據的計算方法。他們可以在在線編程環境中編寫代碼,模擬不同的數據輸入和計算過程,觀察和分析計算結果。比如學生正在學習二進制數的加法運算,在虛擬性的在線編程環境中,學生可以編寫一個簡單的程序實現二進制數相加的計算。他們可以輸入兩個二進制數,通過編寫邏輯代碼,模擬二進制數的加法運算過程。程序會根據輸入的二進制數進行位數對齊和進位操作,并輸出計算結果。比如輸入二進制數“1010”和“1101”,分別代表十進制數的10和13,程序會模擬從低位到高位的相加過程,根據進位規則計算每一位的結果。最終,程序會輸出二進制數“10111”,代表十進制數的23。通過這個小例子,學生可以通過在線編程環境實際進行二進制數加法的模擬操作,并觀察和分析計算結果的正確性。在此基礎上,他們還可以通過嘗試不同的二進制數和計算邏輯,進一步加深對二進制數加法運算的理解。同時,在線編程環境可以提供實時的反饋和調試功能,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并改進程序,促進他們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拓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對信息技術的深入理解和應用。
2.個性學習和自主學習
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注重個性化自主學習,教師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學習風格。一方面,教師可通過在線學習平臺和自適應學習系統,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需求,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路徑,如選擇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學習,或者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學習資源進行學習。另一方面,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指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技術學會自主安排學習進度,自主評估學習成果等。
在高一信息技術必修一課程第一單元“數據編碼”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系列的學習資源,包括教材、教學視頻、互動練習、在線討論等,學生可以在在線學習平臺上瀏覽和選擇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學習。如部分學生對ASCII編碼感興趣,可以選擇該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學習其原理、應用以及相關的編碼轉換技巧。對于那些對數據編碼概念較陌生的學生,他們則可選擇更基礎的學習資源,先從了解基本的二進制編碼開始,逐漸深入學習其他編碼方案。與此同時,自適應學習系統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和答題情況,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反饋。教師可以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了解他們的掌握程度和困難點,并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和指導。對于那些掌握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更高難度的擴展學習資源,挑戰他們的學習能力;對于遇到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推薦額外的練習題或提供補充講解,幫助他們理解和應用數據編碼的概念。由此可見,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還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在線學習平臺和自適應學習系統的協同作用,教師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3.協作學習與項目驅動
協作學習和項目驅動是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常用的教學策略,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問題解決能力。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通過在線協作工具和項目管理平臺更好開展協作性學習。在一個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可以與其他同學合作完成項目和任務,共同解決問題和實現目標,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溝通和領導能力。如通過在線平臺共同開展一個編程項目,每個學生可以負責不同的部分,共同完成項目的開發和實施。通過項目驅動的學習,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場景中,提高解決問題和創新思維的能力。
例如,在高一信息技術必修一《數據與計算》第一單元“數值計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設計一個簡單的計算器應用程序,學生分別負責界面設計、輸入輸出處理、計算邏輯等不同部分,并以小組的方式共同合作完成整個項目的開發和實施。在項目的開展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數值計算知識和編程技能,將其應用到計算器應用程序的開發中。他們可以分析計算器的功能需求,設計相應的算法和邏輯,實現用戶界面和交互效果,并進行測試和調試。通過這樣的項目驅動學習,學生不僅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還培養了合作與溝通能力,學會分工合作、協同解決問題。同時,由于項目的實際性和綜合性,學生需要進行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提升了他們的解決問題和創新思維能力。在項目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擔任指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提供必要的指導和資源支持。比如組織項目討論會,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解決遇到的問題,并為每組學生提供反饋和評價,幫助學生不斷改進和完善項目。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模式不僅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應用數值計算的概念和方法,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提高了他們在信息技術領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三、總結
綜上所述,互聯網技術在高中信息技術教育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方式,以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步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能夠拓展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材料和知識來源,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同時,互聯網技術支持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興趣和學習需求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路徑。此外,采用協作學習和項目驅動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問題解決能力,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場景中,提高解決問題和創新思維的能力。然而,互聯網技術教學也面臨一些挑戰,如確保網絡安全、有效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和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并做好學習管理。通過不斷探索和創新,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將為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成果,促進學生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姚軍.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淺談[J].考試周刊,2019(74).
[2]劉杰.基于“互聯網+”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02).
[3]賈銳.“互聯網+”時代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思考[J].讀寫算,2020(29).
[4]馬益國.“互聯網+”視域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方式的轉變[J].當代家庭教育,2022(02).
[5]崔凱.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對網絡技術的有效應用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