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紅
【摘要】小學英語教學實踐,教師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力、興趣點以及認知基礎,在綜合考量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對教材內容進行挖掘探索,尤其要對教材文本展開整合歸納,讓教學內容和形式更加契合學生的現實需要。教師結合教情學情,因地制宜,根據教學現實需要,科學歸納教材,最大限度發揮其功用和價值。
【關鍵詞】小學英語;文本整合;教學設計
深潛文本,系統挖掘梳理是教學成功的有效保障。課堂教學呈現有多重形式,但無論采用何種教學引導方式,都不能脫離教材。教材文本的基礎性地位是無可撼動的。只有深潛文本,找到生本文本思維對接點,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才能形成契合度、科學性更強的教學模型,給學生帶來全新的獨特的學習感受。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必須從整體視角出發,整合多重信息資源,對文本內容展開重組,做好教學內容的統籌規劃,讓教與學形成有效對接。
一、以插圖啟動學生多元感知
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才能更好為學生服務。教材資源異常豐富,但有一項資源卻被視為“雞肋”,食之無味,卻又棄之可惜,它就是插圖。部分教師存在錯誤認知,認為教材中融入插圖是沒有必要的,完全是在浪費教材空間。在這種認知的引導下,很多教師在教學引導中完全不會關注插圖中涉及的信息資源,導致學生也不重視插圖。插圖并不是雞肋,它是精品中的精華,它本身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色彩的流暢性、色彩的豐富多元性,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求。英語閱讀教學,教師不妨從插圖中找尋切入點,拉進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觸發學習感知點。
教材中插圖的呈現不是零碎、散亂的,它是有一定邏輯屬性的。學習閩教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1 Winter Vacation中Part A部分的內容,這一單元的主題是寒假生活,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拉進文本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話題本身與學生的生活有多重契合點。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師以文本中的插圖為切入點,在增加插圖信息量的同時,以動態化的方式展現出來。“Carefully observe the dynamic graph below and describe what you feel in simple language.”相對于靜態化的插圖資源,學生對動態化的插圖更感興趣,且形式更豐富,對學生的吸引力自然更強。他們紛紛進入觀察狀態。“Is the building behind them the Sydney Grand Theatre?”“Yes, I think your guess is correct.”在插圖感知中,學生對教材文本內容以及單元主題有了切實的把握,他們的感知欲求得到激發。
二、以文字豐盈學生學習體驗
教材體系構建中,最有價值并且能給學生視覺沖擊最強烈的就是語言知識。這些文字包含多重信息資源,可以說是教材的“半壁江山”。探究這些文字信息,才能精準把握知識點,給學生帶來更豐富的感知和體驗。英語文字信息本身比較獨特,它是以詞匯、句型的形式展現出來的,對學生有極強吸引力。教師要高度重視對文本文字信息的解讀分析,讓學生形成學習感知體驗,提升他們的語言敏感度。提問是最常見的方法,為豐盈學生學習體驗,教師不妨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研讀中思考,提出自己的疑問。在自主梳理知識的同時,構建知識框架,凸顯教學特色。
引導學生深潛教材,能夠獲得更多信息資源,并在信息梳理、歸納中生成深刻體驗,建立學科認知。學習閩教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3 A Spring Outing中Part A部分的內容,教師以Listen and follow的內容為基點,展開引導。文本主要內容是以對話的形式展示出來的。為了給學生帶來更真切的感知,教師先借助多媒體,讓學生閉上眼睛仔細聆聽對話。“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below, remember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express the content of the conversation in simple language.”因為聆聽的過程中,對話內容轉瞬即逝,所以學生必須高度緊張,保持專注力。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聆聽、復述結束后,教師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內容,進行信息驗證。因為有了前面的聆聽作為鋪墊,學生再進行文本閱讀,自然信心滿滿。文本內容探尋為學生搭建起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學生在識記學習重點的過程中,自然突破認知束縛,思維層級逐步提升。
三、以故事激活學生多重思考
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較小,思考能力較弱,很難接受復雜深奧的知識點。學生認知發展特點決定了教材內容選擇必須是淺顯易懂,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且在內容呈現方式上一定是以學生最喜愛的對話、故事的形式出現。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聆聽、感知熱情,助力教學活動順利推進。挖掘教材,優化文本內容呈現是教師專業能力的體現,更是踐行新課改精神的主要路徑。小學英語教學實踐,教師不妨發揮故事情節曲折、新穎有趣,受眾人群廣泛的特點,將其融入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分析,抓取學習關鍵點,突破知識阻礙。
教材內外的故事都能作為激發點,啟動課堂,助力學生進入深度思考狀態。學習閩教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5 Sports Day中Part B部分的內容,教師先對文本內容展開分析,這部分是以故事的形式展示了運動會相關內容。學生本身對運動會非常感興趣,閱讀過程中,教師以文本故事為核心,在引導過程中不斷融入相關故事內容。如學習It is Sports Day.這句話,教師引導學生思考,“What was the most memorable sports meet in your memory?”學生認真回憶,積極思考、表達。接著教師對文本內容進行逐一分析,分析完理論知識后,教師在文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延伸。“What sports do you enjoy or excel in? Please provide us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說起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學生非常興奮,自然有說不完的話。“I like table tennis the most. Although it may seem small, it's still not easy to firmly grasp it.”趣味化的故事展示瞬間激發了學生的表達熱情,他們找到了語言學習的樂趣,課堂氛圍在學生連續不斷的故事闡述中變得活躍、熱鬧起來。
四、以訓練夯實學生能力素養
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前教育教學的核心要義。英語是語言學科的代表,要想幫助學生達成英語核心素養,必須從聽說讀寫練多重視角出發,展開探尋。訓練活動是夯實知識,形成技能,發展綜合能力的必由之路。缺乏實踐訓練的課堂是不完整的。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效果呈現一定是知識輸入和輸出兼顧的。訓練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識遷移、內化,能力生成才不會是一句空話。小學階段的英語訓練任務設計,需要融入更多趣味因子。教師要對學生的興趣點有精準把握,有效對接學生的認知思維特點,為學生布設多種訓練任務,給他們營造一個開放、寬松的訓練空間。
教學實踐最終都會歸結到實踐訓練上。學生有了一定量的知識儲備,然后在一體化的訓練活動中有所用、有所悟。學習閩教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2 A Visit to the Zoo中Part A部分的內容,學生一開始對學習帶有排斥心理,不愿意主動探索知識。要想快速激活課堂,啟動學生思維引擎,教師必須采用個性化的導學方式,為此,教師以搶答游戲的形式導入。“Can you determine which animal it is based on the keywords that appear below?”游戲瞬間讓學生進入思考狀態,課堂學習氛圍濃厚。在搶答過程中,一個個小動物展現在學生面前。他們異常興奮,學習熱情極高。教師抓住有利教學契機,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展開探索。從學生課堂表現可以看出,他們已經完全進入深度思考狀態。學習活動結束后,教師快速投入練習題。“The difficulty coefficients of the remaining practice questions below vary. Please choose two to complete according to your own abilities.”展示練習題時,教師在每一道題后面標注星號,展現難度系數。自主選擇的方式讓學生有了更多發展空間,訓練活動的價值度大大提升。
文本整合是教師專業能力和素養的體現,是踐行新課改精神的具體體現。教材本身在組織設計上有共性特征,也存在個性特色。教師要抓住學科特點,結合文本內容、結構特點,將各種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歸納、梳理,將其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豐富他們的感知體驗,多角度獲得學習素材。小學英語教學,教師不妨以插圖啟動學生多元感知,以文字豐盈學生學習體驗,以故事激活學生多重思考,以訓練夯實學生能力素養。在層層推進中逐步提升學生語言敏感度,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以及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殷秀芬.小學英語文本整合策略初探[J].安徽教育科研,2021(20).
[2]李志瑩.小學英語教材整合中的文本再構[J].教學與管理,2020(06).
[3]逄淑娟.小學英語文本再構與資源整合的策略探析[J].中學生英語,2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