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靜嫻
【摘要】結構化閱讀教學追求實用性、系統性,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有廣泛應用。通過對小學生與教師的參與與反饋,嘗試揭示結構化閱讀教學對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學習動機的促進作用。研究結果表明,結構化閱讀教學能夠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增強其對文本的理解能力,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結構化閱讀教學;實踐探索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一直是重要的教育目標。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注重對學生進行信息的輸入和傳授,缺乏對學生閱讀過程的引導和激發。結構化閱讀教學是一種基于文本結構的教學模式,通過提供清晰的閱讀指導,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文本的結構和邏輯的認知,并從中獲取更多的信息和意義。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結構化閱讀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的能力,提高其閱讀理解水平和自主學習能力。如何有效地實踐和探索結構化閱讀教學仍然是一個挑戰。
一、構建閱讀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積極的閱讀反饋,鼓勵其堅持閱讀并提供正確的指導和支持。教師通過表揚學生的閱讀成就、鼓勵其提出問題和分享觀點來建立積極的閱讀氛圍。這樣一來,學生將更有動力積極參與到結構化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媒體資源,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有趣的閱讀場景。例如,邀請文學愛好者來進行分享會,或者組織學生參觀圖書館、博物館等地,以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和熱情。在結構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認知和興趣特點,選擇適合其閱讀的材料。這些材料應當既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又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為了更好地闡述“構建閱讀氛圍,激發學習興趣”在結構化閱讀教學中的實踐,以部編版三年級語文《紙的發明》這一課文內容進行案例分析。上課伊始,教師首先營造了適宜的課堂氛圍,創設了一個讓學生熱衷于閱讀的環境。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先播放了與紙相關的音樂,讓學生沉浸在音樂的氛圍中。接著,教師利用幻燈片展示圖片,向學生展示了紙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給學生帶來了直接的感知體驗。這些措施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注意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閱讀水平的差異。因此,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同,安排了不同難度的閱讀材料。對于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提供了較高難度的紙的發明歷史故事,并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和解讀其中的意義;而對于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選擇了一些簡單易懂的紙的制作方法,讓其通過實際操作來加深對紙的認知。通過這種個性化的教學方式,能夠針對每個學生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增加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通過對《紙的發明》這一例子的實踐,可以發現構建閱讀氛圍和激發學習興趣對于小學語文課堂中的結構化閱讀教學來說至關重要。只有在學生主動投入和感興趣的氛圍中,他們才能真正融入閱讀的世界,從中獲取知識和樂趣。因此,教師需要靈活運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根據學生的需求來構建適宜的閱讀環境,并通過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將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運用閱讀策略,提高閱讀技能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引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是幫助他們提高閱讀技能的關鍵步驟。閱讀策略是指讀者運用的一系列有意識、目的性的認知和元認知操作,以便更好地理解閱讀材料,并構建自己的意義。通過引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閱讀技巧,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首先,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各種類型的閱讀策略,比如預測、問答、推理等,使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選擇和靈活應用不同的閱讀策略。例如,在閱讀一篇文章之前,教師提醒學生通過觀察標題、圖片、字詞等先預測文章的內容;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提出問題來幫助理解文章;在閱讀后,鼓勵學生進行推理和思考,以鞏固和拓展理解。其次,教師通過示范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如何使用不同的閱讀策略。通過教師的示范,學生了解不同的閱讀策略在具體閱讀過程中的應用方式,并能夠更好地模仿和運用這些策略。
為了更好地說明引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的實踐方式,以部編版三年級語文課文《海底世界》為例進行論證。在閱讀《海底世界》這篇文章前,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文章的標題、插圖和字詞,以此來推測文章的內容。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以做出預測,認為文章中會出現關于海洋生物的描述和圖畫。然后,在閱讀《海底世界》這篇文章時,教師進行問答。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目光聚焦在關鍵詞和句子上,并提出問題。例如,教師提問:“文中提到了哪些海洋生物?它們有什么特點?它們生活在哪里?”通過這樣的問答過程,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細節。接著,在閱讀《海底世界》這篇文章后,教師進行推理。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文章中的細節和描述,進行推理和思考。教師問學生:“根據文章中的描述,你能推測出這些海洋生物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它們之間的生態環境是怎樣的?”這樣的推理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思考,提升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通過以上的實踐方式,學生在閱讀《海底世界》這篇文章時得到了有效的引導和指導。學生在預測閱讀、問答閱讀和推理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有目的地應用閱讀策略,提高了對文章的理解和閱讀技巧。通過這樣的實踐,學生不僅將閱讀策略運用到了實際閱讀中,還培養了對閱讀的興趣和主動性。總之,通過引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能夠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技能。教師可以教授各種類型的閱讀策略,并進行示范和實踐任務,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策略的應用。
三、利用媒體手段,增強閱讀體驗
在進行結構化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通過圖文、音頻、視頻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呈現豐富多樣的閱讀內容,從而增強他們的閱讀體驗。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參與度,還可以幫助其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所讀的內容,增加對課文的思考和理解。首先,多媒體手段能夠提供豐富的圖文并茂的閱讀素材。通過電子設備上的圖文圖像信息,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增加閱讀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其次,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文字、圖片、聲音的組合呈現,從而增加學生的感知維度和融入感。最后,多媒體手段還可以提供豐富的背景音樂、音效來增強閱讀體驗。通過合適的音效和背景音樂,可以為學生創造一種沉浸式的閱讀環境,使學生更加專注于閱讀內容,感受到閱讀的氛圍。多媒體手段還可以提供互動性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思考。
以部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文《守株待兔》為例。在閱讀該課文之前,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手段給學生展示了一段有關兔子生活習性的視頻,介紹了兔子常常在早晨去尋找食物,白天則躲在洞穴中休息等特點。通過視頻的展示,學生對于兔子的習性有了更直觀的了解,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在閱讀課文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了相關的圖片、動畫和配樂,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例如,在課文中描述了守株待兔的故事情節,教師通過動畫形式展示了兔子在太陽下帶著眼鏡慢慢逼近樹根,以及農夫看到后驚訝的表情,從而讓學生更加生動地感受到了故事的情節和人物形象。在進行課文分析和思考時,教師運用了音頻的方式為學生朗讀和聽課文。在聽到課文的聲音時,學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參與進來,并且能夠更好地感受到課文的語言韻律和情感表達。同時,為了加深學生對于詞語意義的理解,教師在課堂上還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了相關的動詞、名詞、形容詞等詞語的解釋和詞義辨析,幫助他們建立起正確的詞語意義和語境理解的能力。通過這次實踐,可以發現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結構化閱讀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體驗。學生通過多媒體的呈現,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課文的情節和人物形象,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四、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互助
小組合作學習是結構化閱讀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方式,它能夠促進學生互助共進,提高學習效果。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由三到五名學生組成,每個小組分配一個有一定難度的閱讀任務,通過共同合作來完成任務。小組合作學習的核心理念是“合作互助”,通過相互之間的討論、分享和合作解決問題,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閱讀材料,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小組成員之間的角色分工:教師可以在小組合作學習開始之前,讓學生互相分工,每個小組成員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組長、秘書、報告員等。這樣可以使得小組成員在合作過程中互相依賴、互相負責,提高合作效果。學生可以在小組中自由討論和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同時鼓勵學生相互之間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答案和解決方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探討問題,豐富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內的學生可以相互幫助和借鑒,互相批判、互相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可以互相補充和糾正彼此的不足,形成良好的學習互助氛圍。學生可以通過批判性思維的討論和對比,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對于閱讀材料的理解。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來進行《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的結構化閱讀教學。在學生進行讀前預測時,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負責預測故事的主要內容、人物關系和情節發展。小組成員在進行預測的過程中,通過相互的討論和分享,不僅可以激發彼此的想象力和思維活躍度,還能夠獲取更多的信息和觀點,為整體閱讀提供更多的思路和角度。接著,在學生進行閱讀材料時,教師鼓勵小組內的學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過討論和交流的方式來加深對于故事的理解。學生在小組內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故事,形成多元化的理解,增強批判性思維和深層次理解的能力。最后,在閱讀材料之后,教師組織小組內學生展開討論和總結。學生可以回顧整個故事的發展、人物的變化以及自己的收獲和感受。在小組討論及總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從小組成員的分享中汲取更多的觀點和見解,進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維和理解范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教師發現學生在這種合作學習的環境中能夠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閱讀中,不僅提高了閱讀理解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學生在小組中的互助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優點和專長,促進每個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總而言之,通過合作學習,學生能夠相互協助、相互促進,在共同的學習環境中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識。
五、教師示范引導,提升教學效果
教師示范與引導是結構化閱讀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通過教師的示范,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并在實踐中運用到自己的閱讀中。教師在進行結構化閱讀教學時需要準備充分的教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等。通過教案的準備,教師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結構化閱讀,并確保教學過程的有條不紊進行。在進行結構化閱讀教學時,教師需要清晰地示范給學生看。示范包括解題思路、解題步驟和解題方法等。通過清晰的示范,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模仿教師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果。在示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閱讀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討論和合作等方式,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理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課文《趙州橋》為例,結合結構化閱讀教學的實踐方式,教師示范與引導的效果得到了充分展示和體現。首先,在教學前,教師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制定了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案。教師在教學目標中強調了理解課文的主題、掌握關鍵詞匯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接下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了清晰的示范。教師先通過分析趙州橋的歷史背景和相關的知識點,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對課文中的關鍵段落和問題,進行了具體的闡述和解讀。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結構,解釋生詞的含義,講解不同語言表達方式的作用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同時,在示范的過程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思考和表達,通過提問和討論的方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對幼兒園的實踐探究,可以看到家庭和幼兒園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彼此之間的互動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和學校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兩個支點,家庭和學校的緊密合作可以有效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積極的家校互動可以為幼兒的學習和成長進行有效的助力。只有家校之間切實加強合作,共同擔負起培養幼兒的責任,才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好的環境,才能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
在實施過程中,小學生表現出對于結構化閱讀教學的興趣和參與度明顯增強,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從中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同時,教師也得到了實施結構化閱讀教學的經驗和教學策略,能夠更好地引導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動機。因此,結構化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實踐與探索是有價值的,并有望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鑒和指導。
【參考文獻】
[1]盛月芬.指向學生結構化思維培養的語文閱讀教學探索[J].江蘇教育,2022(81).
[2]楊黎珊.小學語文主線式閱讀教學研究[J].教師,2023(22).
[3]宋揚.以整合閱讀教學提升學生閱讀素養[J].華夏教師,2023(04).
[4]董玉倩.小學語文“大單元結構化閱讀”應用藝術[J].教育藝術,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