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舒琪
關鍵詞:網絡使用;自我管理;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06-0037-04
【活動背景】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指出,要讓學生“逐步適應生活和社會的各種變化”。當今社會,網絡本身及其衍生的各種問題成為了青少年學習和生活中不可忽視的挑戰因素。網絡為中學生的交流、學習、成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平臺。但網絡的不合理使用也給學生的學業和身心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影響,使家長和老師們“聞網色變”。如何引導青少年合理、適度使用網絡,已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議題。
【活動目標】
1.對自己的網絡使用情況進行深入覺察與思考;
2.認識到網絡世界給生活帶來的多方面影響;
3.探索網絡使用過程中自我監控與管理的方法;
4.運用所學方法進行相應調整,合理使用網絡。
【活動重難點】
重點:從情緒體驗、心理品質培養和社會環境等方面,思考和認識網絡對自身學習生活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難點:探索網絡使用過程中的自我監控與管理的方法。
【活動方法】
討論分析法、講授法、情境教學法、訪談法。
【活動準備】
1.教師錄制“向日葵的獨白”音頻材料,準備“上網足跡餅圖”“網絡世界的精彩與無奈”“網絡使用承諾書”“家庭網絡使用公約”學習單;
2.進行相關話題的前期調查與訪談。
【活動對象】
初一年級學生
【活動時長】
45分鐘
【活動過程】
一、團體暖身階段:我的追“光”之旅
(一)熱身游戲:陽光“抓逃”
師:同學們好,說到追光者,大家最先想到的植物是什么?
生:向日葵。
師:今天的心理課,我們就從一株向日葵的獨白開始。首先,請大家伸出雙手,左手掌心向下,右手食指向上,與你相鄰的同學左右連成一線。接下來,請仔細聆聽“向日葵的獨白”音頻,當獨白中出現“太陽”或“陽光”兩個詞語的時候,迅速用左手抓握左邊同學的手指,同時將自己頂在右邊同學掌心下的食指抽離。
“向日葵的獨白”:我叫小黃,是一株向日葵,人們喜歡叫我忠實的追光者,因為他們認為我永遠都在追隨陽光,圍著太陽轉。其實呀,事實并非如此,在我們的莖部,有一種特殊的生長素,這種生長素最怕太陽,當太陽照著莖的東面,生長素就會跑到莖的西面,刺激西面的莖快速生長使它變得比東邊的長,這時我的花托就會低下頭向東,太陽在西邊照曬則相反,所以花盤確實是圍著太陽轉的,但目的卻不是追隨而是回避。當然,我們也不是一直回避陽光的,隨著逐漸成熟,我們的花盤會固定朝向東南方,因為我們需要清晨溫暖的陽光烘干露水,幫助我們曬曬瓜子,同時也避免中午熾熱的陽光把我們灼傷。所以呀,被稱為追光者的我們對陽光也是有選擇的,同學們,你們對喜愛的事物是否有自己的選擇呢?
師:在剛才的游戲音頻中,向日葵對太陽的態度是什么呢?
生1:有回避,也有追隨。
生2:不同生長階段不一樣。
師:同學們的總結得很好,面對陽光,向日葵要視生長階段和需求對其進行不同的選擇。
(二)引出課題
師:當我們面對喜愛的事物——網絡,是否也有自己的選擇呢?我們是否像小黃一樣,是一個有選擇的追光者呢?
接下來就請同學們用餅狀圖繪出“我的網絡足跡”(見圖1),回顧一下在能夠自由使用網絡的一天當中,我花了多少時間來上網?我使用網絡時都在干什么,分別占了多少比重?在上網的過程中,我的身心分別產生了哪些感受?
生3:我一天中50%的時間在上網,其中15%是用來學習,35%是社交,20%的時間在打游戲,30%刷短視頻,我上網時感覺開心但也會感到枯燥,而且時間長了眼睛會不舒服。
生4:我一天中有30%的時間在上網,其中60%是社交,20%是娛樂,20%是學習。我在上網時候的感受是身體有些疲勞,心理上剛開始是開心放松的,到中間會有些無聊,后面則開始焦慮。
師:同學們使用網絡的用途和感受既有差異,又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上網滿足了我們的部分需求,給我們帶來的身心感受也有好有壞。網絡的世界既有精彩,也有無奈,我們需要進一步去認識它。
設計意圖:通過暖身活動使學生感受向日葵對陽光所做出的不同選擇,自然引出“對網絡的態度”這一主題;引導學生運用繪圖表達出來,并回顧自己的網絡使用情況,覺察自己在網絡使用中的感受與體驗,進而思考并厘清網絡的雙面性。
二、團體轉換階段:網絡世界精彩又無奈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自己上網的感受,思考一下網絡世界的精彩和無奈分別體現在哪里,可以把關鍵詞寫在學案上“向日葵”的兩側(見圖2)。
生5:社交范圍擴大,可以隨時隨地跟朋友聊天,還能認識外地的網友。
生6:認知范圍擴大,可以上網查到很多知識。
生7:新奇與出乎意料,在網絡上會刷到一些在現實中不會發生的事情。
生8:開心和興奮,玩游戲、刷視頻或者跟朋友聊天的時候都會比較放松。
師:同學們的分享與老師做的課前調查基本是一致的,網絡世界不僅可以帶給我們積極的情緒體驗,比如愉悅感、成就感、團隊協作感;還幫助我們發展了許多積極的心理品質,比如學習能力、自控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網絡還為我們創造了積極的社會環境,讓我們更便利地獲取信息、休閑娛樂以及進行人際交往。這么看來,網絡世界非常精彩!那無奈的部分呢,請同學們繼續頭腦風暴。
生9:慢性痛苦,多方面的無奈。一是我上網查資料時家人也會認為我在玩游戲,會批評我,對親子關系不好;二是我一上網就總容易被無關信息吸引,浪費太多時間,然后就得熬夜寫作業,不僅困,還會被老師和家長責備;總之就是學也沒學到,玩也玩不好,成為一個痛苦的循環,很無奈。
生10:尷尬。一是有時在線上溝通不能得到對方及時的反饋和回應時,我就要去猜對方是不是生氣了;二是我在網上分享動態的時候,會有一些不太友好的評價,讓我在以后有分享欲的同時也會有些擔心;三是有時候本來想游戲放松的,但如果打得不好也要被隊友責怪。
生11:膽戰心驚。一是我在網上看到的一些內容不想被父母知道,二是我有時候上網時間長了會被父母批評,讓我在上網時提心吊膽。
師:老師發現同學們分享了很多無奈。首先就是對我們自控和自律的挑戰,明知不應沉迷卻總是欲罷不能,浪費時間;其次是對我們身心健康的影響,持久地沉迷網絡傷身,網絡傳染的負面情緒傷心,還有受騙和遭遇網絡暴力的風險,更會給自己帶來心理傷害;再次是對現實人際關系的影響,我們剛才提到了親子關系、師生關系,還有因為線下社交減少對現實中同伴關系的影響;最后因為網絡對我們分辨信息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可能對我們的價值觀及人格養成產生影響。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思考網絡的精彩和無奈,認識網絡對于自己影響的兩面性,促使其主動進行自我管理。
三、團體工作階段:做理性的“追光者”
師:做理性的“追光者”不僅要全面客觀地認識到網絡世界的精彩與無奈,更要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進行自我管理與調整。現在,請同學們就這個話題在4人小組內展開“追光”訪談。
1.訪談提綱:
(1)向日葵對陽光時而追隨時而回避,這是基于什么所做出的自我調整呢?
(2)你認為自我管理和自我調整對于個體有什么意義?
(3)你有哪些避免沉迷網絡、被網絡支配的自我管理經驗?
(4)當自控力不足時,可以借助哪些“他律”的外部力量呢?
2.學生展示:
生12:歡迎來到“追光”訪談!我是主持人生12,這是嘉賓生13、生14和生15。在剛才的向日葵獨白中,我們發現向日葵對陽光時而追隨時而回避,大家認為這是基于什么所做出的自我調整呢?
生13:我認為它是基于自己的生長需求所做的調整,不同階段對于陽光的需求不一樣。
生12:作為個體來講,自我管理和自我調整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生14:就像向日葵是為了更好地生長一樣,我們進行自我管理和調整也是為了更好地成長。
生15:只有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調整,我們才能不被網絡支配,少一些無奈。
生16:自我管理可以讓我們規避前面提到的那些無奈,那大家有哪些成功的自我管理經驗呢?
生15:設置非常麻煩的密碼,讓自己遠離手機。
生13:給自己設置一些上網的獎懲措施,比如玩一局游戲做一套試卷,幾小時不上網可以吃一個零食等。
生14:給自己規定上網時間,現在手機上有一些軟件,到點可以自動鎖定。
生13:可以去從事一些戶外活動,讓自己線下的生活更豐富,就不會一直想著上網了。
生15:上網之前就想好自己要干什么,這樣瀏覽完自己需要的信息就馬上退出來。
生12:大家分享了很多成功的自我管理舉措。那除了自律的力量,我們可以調動哪些他律力量來幫助我們合理使用網絡?
生15:可以讓父母監督自己,到點就把手機交給父母管理。
生13:把手機交給老師。
生14:現在國家也在進行管理,上網玩游戲需要實名認證。
師:同學們的精彩分享讓我們感受到自律和他律的力量,控制上網時間,明確上網目的,發展現實生活的人際關系和娛樂方式,保持平和心態,不獵奇、不過分投入,還可以邀請父母老師幫助約束自己。合理使用網絡,做理性的“追光者”,我們才能更好地體驗網絡世界的精彩。
設計意圖:通過“追光”訪談活動,強化學生成功的自我管理經驗,引導學生深入體驗合理使用網絡帶來的益處。
四、團體結束階段:小結與提升
(一)小結與分享
師:請大家結合本節課的討論,用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收獲,并完成“網絡使用承諾書”(見圖3)。
生16:本節課我豐富了自我管理的方法,可以更合理地使用網絡;
生17:我發現大家在網絡使用中都有和我一樣的無奈,以后可以互相監督,理性追光。
(二)課后延伸
師:請大家結合今天對網絡使用的思考與討論,與父母展開進一步的探討,完善家庭層面的“網絡使用公約”(見圖4)。
設計意圖:“網絡使用承諾書”將學生的思考與總結以學習單的形式具體呈現出來,將課堂所學延伸到課后,使之成為可用于實際的具體行動計劃;“家庭網絡使用公約”則促使學生就網絡使用問題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幫助解決因此產生的親子關系問題。
【活動感悟】
本節課旨在啟發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從積極情緒體驗、積極心理品質培養和積極社會環境營造幾個方面展開思考,一方面認識網絡世界的精彩,另一方面通過頭腦風暴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網絡不合理使用帶來的消極影響,引導學生正視網絡的多重影響;再利用學生訪談的形式,挖掘并強化學生在網絡使用過程中的成功自我管理經驗,并以學習單的形式總結、落實到具體的行動計劃中,幫助學生真正用好網絡這把“雙刃劍”。
在“網絡世界的無奈”環節,許多學生提到因網絡使用問題而帶來的親子關系問題,這些問題背后不乏親子兩代間對網絡認識的差異,后續可考慮就父母對網絡的認識及對子女使用網絡的態度與干預方式進行相應的訪談與調查,以親子團輔等形式展開相關話題的深入探討,在“合理使用網絡”這一課題的探索和實踐中形成親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