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杰

捏、搓、壓、揉……在非遺手藝人盧佩宏手中,五顏六色的面團跟隨手指翻飛,再用小刻刀靈巧地點、切、刻、劃,一只活靈活現的面塑龍就成形了。2月25日,《科學導報》記者走進盧佩宏在忻州古城的面塑工作室,工作室雖然不大,但盧佩宏卻把這里當作了自己的舞臺,一面向游客展示面塑非遺文化,一面醉心在自己的創作中。
在工作室的貨架上,歷史人物、戲劇人物等形象的面塑作品琳瑯滿目,其中又屬三國、水滸等忠義人物居多。這些面塑作品栩栩如生,細節刻畫精致,完美展現了面塑藝術的魅力,用濕布擦拭后仍色澤艷麗、光澤盈潤,令觀賞者贊不絕口。“非遺體驗,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種方式。”盧佩宏介紹,不斷從歷史故事中汲取創作靈感,在塑造人物細節上下功夫,才能讓面塑作品更加生動傳神。
盧佩宏的每個作品都有一段故事抑或是一種文化,而他捏面人既不是家傳,也沒什么師承,憑的就是執著和認真。盧佩宏小時候喜歡畫畫,不過也沒有受過正規訓練,17歲從中職廚師班畢業后就到飯店打工,后廚做一些講究的菜時,師傅常用蘿卜刻個花兒、用白面捏個造型裝飾菜品,一來二去,他便喜歡上了捏面人這門手藝,之后又接連拜于數位名師門下,技藝越發精進,佳作迭出,也就有了后來的面塑店。
“在捏面團之前,我會先自己模擬人物的動作,感受人物手腳的位置和動作的協調性。”盧佩宏說,面塑人物雖是靜態的,但也要充分掌握其表情、動態,“尤其是眼神,要讓人看起來有靈動感,不能死板。”
盧佩宏面塑作品的題材大多是經典人物和中國的傳統故事,“通過面塑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出去,讓游客看見這個人物就想起他的一些事跡,這就是面塑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所在。”盧佩宏深情地說。一件作品的制作,從開始塑形到最后點睛收官,他向來一絲不茍、點滴計較。
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探索,盧佩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作品在細節刻畫上也有了更多創新。他還不斷創新面塑的材料和配比,在不改變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增強材料的柔韌性和長期保存不變形的特點,如今他的面塑作品已經具備不發霉、不怕摔、能水洗等優點。
除了在面塑作品上不斷推陳出新,盧佩宏還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面塑文化的傳承上,現在他身邊已經收了好幾名學徒。“只要有人愿意學,能踏實學,我就會傾其所有地教。”盧佩宏表示,他希望面塑這門民間藝術能夠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讓這門指尖上的非遺技藝代代相傳。
在“十幾年磨一劍”的辛苦磨煉中,盧佩宏在2017年山西省花饃藝術展中榮獲“最佳設計獎”,在2017年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國傳統工藝新生代傳承人競技成果展”中榮獲“新生代手藝之星”,在2020年山西省工美藝術節上榮獲銅獎。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藝術傳承也需要活起來。“以前面塑只是用來養家糊口的手藝,如今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賦予的意義和形式也更加豐富。”盧佩宏說,“讓更多人了解面塑,喜歡面塑,讓傳統文化走進他們心中,就是對面塑藝術最好的傳承與守護。”